黄濬
黄濬(1891—1937),亦作黄浚,字哲维,号秋岳,福建福州人。是中华民国时期政客、汉奸。
1902年,黄濬来到北京,就读于京师译学馆。1916年赴早稻田大学读书,学成回国后,黄濬先与林白水办了一段报纸,后进北洋政府任职。1935年,北洋政府垮台后,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举荐进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南京国民政府秘书主任,并获到院长汪精卫的赏识和信任;经常随汪精卫一起参加外交活动,同时受到南京总领事馆总领事须磨弥吉郎的“招安”成为间谍,为了窃取情报,黄濬用重金收买国民党各部高级军政人员,组成了一个间谍集团。1937年8月,黄濬因对日泄露军事机密被逮捕,与其长子黄晟一同被处决,是抗战中最早被处决的汉奸。
黄濬生平著有《壶舟笔记》《花随人圣庵摭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黄濬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黄彦鸿曾为清翰林学士。黄濬自幼随外祖父读书,,4岁识字,7岁能诗,有“神童”之誉。黄濬不仅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还会三门外语。
1902年,年仅18岁的黄濬来到北京,就读于京师译学馆。因其才学,颇为陈宝琛、严复、林纾等福建同乡所赏识,甚至还受知于梁启超。
留学与从政
1916年,已在北京有才名的黄濬留学日本,赴早稻田大学读书,黄濬不仅通晓日语,而且熟悉日本的风土人情。学成回国后,黄濬先与林白水办了一段报纸,后进北洋政府当了一段时间的职员。
1935年,北洋政府垮台后,黄濬通过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关系到南京国民政府任职。因林森与黄浚是同乡,遂将其调任行政院任秘书主任。这样的身份使黄浚有机会接触中国国民党高层核心机密。亲日派汪精卫上台后,黄濬倍受赏识,得到了院长汪精卫的信任,被汪精卫任命为行政院简任级的机要秘书。他经常随汪精卫一起参加外交活动。恰巧,当时的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是黄浚在早稻田大学的同学因为这层关系,他经常去日本领事馆走,同时也受到南京总领事馆总领事须磨弥吉郎的“招安”,贪婪于财色享乐的黄濬及其长子黄晟与须磨弥吉郎一拍即合,很快沦为汉奸。黄濬又用重金收买了国民党参谋总部、海军部、军政部的亲日派高级军政人员,组成了一个间谍集团,大肆为日本人窃取情报。
一九三七年夏,他的儿子黄晟留学日本回国后,他又通过各种关系,将黄晟安排在外交部工作。
1937年8月,江阴要塞泄密,黄濬暴露被逮捕,于8月26日,以叛国罪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在南京公开处决,是抗战中最早被处决的汉奸。
间谍经历
出卖国家军事机密案
1937年8月11日,蒋介石召集了一次最高国防会议,研究和决定对日作战的国策和战略。参会人员有: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汪精卫,军委会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各大战区的负责人及军委会委员。会议决定对日本实行“以快制快”和“制胜机先”的策略,即趁日军主力集中于华北之时,则率先歼灭其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同时封锁江阴要塞一带最狭窄的长江江面。
此项军事机密,被担任会议记录的机要秘书黄濬透露给了日军,导致蒋介石的命令还未下达到有关部队,在长江各口岸的日本军舰和商船就都沿江顺流而下,向长江下游逃跑,即使蒋介石采取了补救措施,也只俘获了日本商船“岳阳号”和“大贞号”,其他日本舰船均已逃入黄浦江中。
侦破覆灭间谍集团
从江阴要塞泄密案起,蒋介石就决心查清这个案子。蒋介石命令“中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及在南京的所有的特工部门一定破案。但抢到首功的却是国民党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的“特警二队”。
谷正伦与其“特警二队”队长丁克勤等人分析决定既然黄濬嫌疑最大,于是集中力量侦察黄濬及与他有关的所有人员,在拿到铁证前,不能黄濬等人有任何察觉。为将其一网打尽,秘密成立了一个“侦缉黄案专门小组”开展工作。
首先对黄濬进行侦察。黄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上学时,是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的同班同学。这个所谓的领事,实际上是日本间谍头子。他以看望老同学的名义与黄濬早有来往,特工部门从前并没注意此事,而黄濬既然是个主要嫌疑犯,那就很自然地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了。但奇怪的是,近月余来,既没见须磨“看望”黄濬,也没见黄濬去“拜访”须磨。
原来黄濬在须磨的指示下,为逃避嫌疑,规定近来绝对不能直接打交道。而是采取了更隐蔽的途径与手段。不久黄濬的狐狸尾巴就被“侦黄小组”捉住了。该小组人员见黄濬下班后,既不乘车,也不带随从,经常独身一人到南京市玄武湖畔散步。他爱吃巧克力糖,但从不将糖纸随便扔掉,而先将糖纸夹着一张纸条放到公园一株大树的树洞内。此处很偏僻,一般人是不去的。黄濬走后不久,就有一个朝鲜人来取走。“侦黄小组”摸清其规律后,当黄濬将糖纸和纸条放至树洞走后,朝鲜人尚未来取之前,便将纸条取出来,照了相,按原样放在树洞中。朝鲜人来取此情报时,又偷着把他也照了相。但不知黄濬是有所察觉,还是日特有命令。一直未见黄濬来玄武湖。
“侦黄小组”分析,黄濬绝不会死心,一定是让他集团中的其他成员代替自己。果然,监视黄濬汽车司机的人员发现,这个叫小王的司机经常到新街口附近一家外国人开办的咖啡店去喝咖啡。他每次进店后,就将自己的礼帽挂在衣帽间的衣架上。几乎与他同时,就有一个日本人进店喝咖啡,也将一顶与小王同样的礼帽挂在小王挂礼帽的衣架上。那个日本人喝完咖啡先离店,将小王的礼帽戴上扬长而去。小王喝完咖啡,就戴上日本人那顶礼帽离去。侦黄小组分析,这大有问题。所以就偷着将此情况拍了照。
“侦黄小组”还发现那个从咖啡店走出来的日本人戴着小王的礼帽有规律地骑车走入中山路逸仙桥南一家“私人医院”中去。事后得知,这家“医院”是日本特务机关的一个秘密联络站。那个日本人名叫河本明夫,名义上是日本总领事馆的管理员,实际上是须磨手下的一个情报员。他有时也与黄晟在这里碰头。
黄濬传递情报的渠道和手段以及有关人员的材料是搞到手了。但情报的内容还没全掌握。为此,“侦黄小组”又设了一计:
当河本明夫晚上从“医院”中走出来乘自行车回日本领事馆的途中,行至中山路垂直相通的汉口路时,突然从汉口路里冲出三个骑自行车的“冒失人”,猛地冲向河本,河本躲闪不及,连人带车被撞翻在地,头上的礼帽也甩落在地上,被风吹出了十几步远。冒失人眨眼间便不见了。
河本的自行车摔坏了,头破血流,手臂带伤,但他的头脑还清醒,跌跌撞撞地要站起来拾地上的帽子。他刚走几步,疼痛难忍,又摔倒在地。就在这时,来了两名穿制服的交通警察。扶起河本把他抬进汽车,一名说送他到附近的马林医院去治伤。河本说必须捡回那顶帽子。另一个则说,帽子丢不了,我帮你去捡,你不是日本人吗,我们警察是“保护”你们的!撞车的人和两名警察实际上都是“侦黄小组”的成员。那名警察将帽子取回到附近一家独门小院内,队长丁克勤正等在那里,将礼帽夹层中的情报拍照后,再将情报按原来的样子放好。让“警察”赶往医院将帽子归还河本。河本捏了一下礼帽,得知情报没丢,一块石头落了地,对“警察”说了好几句谢谢。“警察”一走,他也就回须磨处汇报去了。须磨此后又派了一个叫山口的人代替他。
侦黄小组将黄濬出卖情报的罪证拿到手后,立即报告谷正伦。谷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深夜去蒋介石处报功,并建议立即逮捕黄濬集团。但蒋命令“一定全歼,不能使一个漏网”。
对此,侦黄小组又作了研究,设下了一个圈套,让黄濬集团全部往里钻。办法是伪造一封须磨给黄濬的信。这是由“侦黄小组”成员“伪造印信专家”皮伯圣干的。他在丁队长的口授下,模仿须磨的笔迹与口吻写了封给黄濬的信,大意是嘉奖黄濬,指示黄濬在次日晚十一时,约齐所有“有功人员”在黄公馆聚会,届时须磨亲自到场向有功人员发巨额奖酬和表示关怀。
伪造的信写好后,由侦黄小组成员伪装那家咖啡店的服务员悄悄潜入衣帽间,将伪造信放进山口的那顶礼帽的夹层中去。而山口和河本一样,到此店喝完咖啡,即将小王的礼帽带走,而小王也和往常一样,将山口的礼帽戴上,去黄濬处报功。黄濬虽然狡猾,但并没看出破绽。他按“须磨”的指示信于第二天晚十一时,将其全部成员集合在自己的公馆内,等候主子来发奖。时间到了,来“发奖”的不是须磨,而是侦察小组的成员及大批武装特工人员。这样,黄濬集团全部被捕了。
个人作品
黄濬生平著有《壶舟笔记》《花随人圣庵摭忆》。
在黄濬的《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分别有京西戒台寺(九四)、潭柘寺(一〇二)两节内容,记录1920年秋天他和友人游览戒坛寺、潭柘寺的路线、沿途所见景色,以及所作的有关戒坛、潭柘的诗作,此外在这部笔记作品中引用了郭嵩焘的《戒坛记》(又名记戒坛僧)以及涛园(沈瑜庆)的《游戒坛》、《潭柘》诗、陈仁先(陈曾寿)的《游戒坛寺》、樊增祥(樊增祥)的诗句等。
人物评价
黄濬其师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道:“秋岳年幼勤学,为骈体文,出语惊其长老。从余治说文,时有心得。世乱家贫,舍去治官。文书与同学梁众异、朱芷青最称莫逆。相率为五七言诗。偏与一时名下唱和。惜久居都门,不能多得江山之助也。”
参考资料
黄浚与戒台寺、潭柘寺.京西时报.2025-01-11
汉奸黄秋岳:因泄露蒋介石行踪 被当局处决(图).中国新闻网.2025-01-11
国民党高官父子二人沦为汉奸,成为南京大屠杀罪魁祸首.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1-11
花随人圣庵摭忆(上中下).豆瓣读书.2025-01-11
黄浚汉奸案及侦破.微信公众号.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