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鲨
银鲨(学名:Balantiocheilus melanopterus,别名:黑鳍袋唇鱼、三色鲨、银鲨鱼或鲨鱼鲤),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鱼。原产地亚洲湄公河与湄南河流域,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的许多流域。其身长在自然界中可达30厘米或更大,亚纺锤形。摄食量比较大,生长快,体格健壮,容易饲养,要用大型水族箱,加盖防跳。性情温和活泼,喜欢集群游动。幼鱼时期可和它种鱼混养,长大后同类群养或者和体格相当的鱼混养。
物种简介
银鲨易感染白点病,在体表和鱼鳍上生长白色小颗粒,实际上是虫卵形成的孢囊。这种病虽常见,但易爆发,且感染性强,严重可致死。有的鱼感染后甚至在口部生疮,不能进食。治疗可采用甲醛水溶液或孔雀石。黑鳍袋唇鱼栖息淡水的溪流或湖泊中,属杂食性,性情温和,以浮游植物、小型甲壳亚门等为食。为重要的养殖鱼类,可食用,另外也是具高经济价值的观赏鱼,生性好动,能够跃出无盖的鱼缸。
形态特征
身长:30cm—40cm(成鱼野外);
体形:身长可达30余厘米,亚纺锤形。各鳍端均呈尖形,背鳍、腹鳍、臀鳍三角形,尾鳍深叉形。体色银色,腹部泛白,各鳍微泛黄,明显特征是: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外缘均有黑色宽边,黑边内侧为淡灰色宽带,十分醒目。
眼睛较大;雌雄外观不易区别(一般来说雄鱼鱼腹部较平,雌性成鱼的腹部稍有弧度);
雌雄区分:雌雄外观不易区别,一般来说成鱼鱼腹部较平,雌性成鱼的腹部稍有弧度。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淡水的溪流或湖泊中,活动区域为中层区域。
生活习性
食物
饲养时可投喂活饵、血虫或一般饲料。银鲨食性杂,且偏植食性。初学者可以尝试饲养此鱼。银鲨食量较大,生长快,体格健壮,容易饲养。一般要用大型水族箱,并加盖银鲨以防止其蹦跃出来。
行为
银鲨游动迅速,比较活泼,还喜欢翻腾跳跃,所以水族箱要加盖。鱼缸尽量要大于120cm。该鱼喜欢弱酸性至中性的软水,但是因为会毁坏水草,所以不适合在有水草的水族箱中饲养。银鲨鱼体强健,是比较容易饲养的鱼类。在鱼小的时候可与其他小型鱼一起饲养,成鱼应单独饲养或与体型相当的鱼混养。银鲨对水质要求不苛刻,最宜水温22-26℃,也能适应较低温度或者更高的温度。
分布范围
银鲨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此前有记录显示它们曾出现在湄公河和湄南河流域,但后来发现这可能是与最近描述的可能已灭绝的B. ambusticauda混淆。湄公河是否存在任何银鲨尚存疑。
生长繁殖
银鲨一般拥有六年以上的寿命,不过人工繁育银鲨相当困难,暂时还没有在水族箱中繁殖成功的案例。饲水pH值为6-8;饲水硬度(dGH)为5.0-12.0;饲养温度在22.0-28.0摄氏度。银鲨更喜欢成群生活,最好是两条或更多的个体一起饲养。
其他信息
银鲨是一种耐寒的鱼类,能够忍受温度变化、pH值变化以及其他一些其他鱼类可能敏感的因素。大量的银鲨从泰国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水族馆,因为它们在人工繁殖方面取得了成功。然而,银鲨在原产地的许多河流流域已经变得稀有或灭绝。在加里曼丹岛的森塔鲁姆湖(Danau Sentarum),渔民在1993年和1995年已经报告称,该物种的种群在1975年后急剧减少,原因不明。渔民提到过度捕捞用于水族馆鱼类贸易或1975年的森林火灾及其导致的污染可能是可能的原因。在苏门答腊岛的巴唐哈里流域,该物种显然已经灭绝,而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出口的所有银鲨都是人工繁殖的。银鲨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