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绪新

陈绪新

陈绪新,男,1970年3月生,安徽六安人,东南大学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530工程)

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

1994年7月至2000年9月,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政治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分团委副书记;

2000年9月至2010年1月,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2008),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主任(2014),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学习(高校首批);

2007年11月至12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专业访问学者;

2012年7月至8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马工程示范教材《伦理学》培训班学习;

2015年6月起,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

中国伦理学会理事,2012;

安徽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2007、2012;

安徽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2014;

安徽省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学会常务理事,2014;

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学会理事,2008、2013;

合肥市第九届青年委员,2009。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公共伦理学,交往心理学;

研究生课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伦理学名著选读。

研究领域

哲学伦理学:伦理学原理,东西方文化传统及其道德精神比照研究,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工程伦理、生态伦理、制度伦理等应用伦理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谐人格的价值生态及其路径选择:以当代中国青年为怀”,2008;

(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工程师职业化教育与工程建设的伦理跟进”,2010;

(3)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徽商经济伦理与信用安徽建设”,2005;

(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教伦理的后现代走向研究”,2007;

(5)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2007;

(6)合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文化多元对话及信用伦理价值整合研究”,2005;

(7)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形态、理论走向及其实践”,2010;

(8)合肥工业大学博士专项研究基金:“两种不同的信用伦理探究传统”,2006;

(9)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十一五以来安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分析报告”,2012;

(10)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2012;

(11)安徽省社联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研究”,2012;

(12)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安徽省工程伦理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13)江苏镇江船舶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项目:“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心理咨询与培训”,2013;

(14)安徽省人民政府政策发展研究中心委托项目:“安徽省主要行业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供求分析与预测(2015-2020)”,2014;

(15)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标及文化力量”,2014;

(16)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重大委托项目:“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2012。

论著、论文

(1)《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专著;

(2)《资本主义文化悖论的后现代走向与回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6月版,专著;

(3)《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合著;

(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视域》,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合著;

(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合著;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合著,副主编;

(9)《创制“诚信·维权”的“3+1”模式》,《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3期,CSSCI;

(10)《我国信用伦理研究述评》,《江淮论坛》2004年第5期,CSSCI;

(11)《关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第4期,CSSCI;

(12)《科学的“伦理不涉”与科学家的道德抉择》,《学术论坛》2004年第6期,CSSCI;

(13)《安徽省公共财政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3期,CSSCI;

(14)《信用理念诠释与价值建构的生态学视野》,《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CSSCI;

(15)《文化生态:以一种对话的视野回救现代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CSSCI;

(16)《以信用为视角解读制度的有效功能及其承诺的伦理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

(17)《解读信用理念形上原理及其伦理意涵的道德生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CSSCI;

(18)《韦伯悖论与新教伦理的后现代走向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7年第5期,CSSCI;

(19)《邓小平基于政治公信力的制度创设思想研究》,《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1期,CSSCI;

(20)《后金融危机时代必须究诘的几个伦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CSSCI;

(21)《关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第4期,CSSCI;

(22)《论知识型员工和谐人格向心理资本的转化》,《学术界》2010年第12期,CSSCI;

(23)《被放逐的资本主义及其文化悖论》,《中州学刊》2013年第12期,CSSCI;

(24)《走出传统人伦关系规定的单一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28日;

(25)《从“理性经济人”走向“理性生态人”》,《商业时代》2011年第36期,北京大学核心;

(26)《从商人社会责任到企业社会责任》,《中国商贸》2009年第11期,北大核心;

(27)《走出美德与规则“厚此薄彼”的道德误区》,《唐都学刊》2014年第1期;

(28)《论道德人格的伦理实体背景及其价值生态》,《井冈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

(29)《数字化生存的道德风险与信息崇拜的伦理考辨》,《井冈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

(30)《韦伯的文化偏见与新教伦理的后现代回救》,《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31)《土地伦理从可能到现实——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环境特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

(32)《从“良法”到“善治”——简论中国国家治理的法理基础及路径》,《国家治理与廉政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无锡,2014;

(33)《经济简约论的道德风险》,《第三届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武汉,2014;

(34)《数字化生存的道德风险》,《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安徽合肥,2014;

(35)《积极伦理学体系与方法》,《中国伦理学会第八届全体会员大会暨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北石家庄市,2013;

(36)《“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井冈山,2012;

(37)《“扬弃”中“整合”: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共同体背景》,中宣部“建设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次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入选《安徽省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38)《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障碍与路径》,《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39)《因“诚”而“信”:儒家诚信伦理议》,《诚信伦理与道德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济南,2013;

(40)《和谐人格的价值生态及其路径选择》,《安徽省哲学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安徽合肥,2014;

(41)《素质教育的提出与高校学生工作新思路》,《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42)《论道德功利主义的局限性和道德法则的回归》,《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43)《亟待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44)《邓小平解放思想科学论断的哲学要义辩解》,《滁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45)《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效能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46)《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观的哲学评析》,《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7)《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一工程”》,《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48)《我国科技人才流失的体制因素及其对策》,《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49)《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之维》,《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S12期,CSSCI;

(50)《儒家诚信伦理的道德教育形上解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51)《健全的人格和谐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困惑与出路》,《安徽宣传》2014年第8期;

(52)《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突破”及其文化精神》,《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53)《中国外交的国际化趋势》,《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

(54)《学习雷锋精神的“五要五不要”》,《江淮法治》2013年第6期;

(55)《金融危机背景下现代商业企业的伦理再造》,《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56)《中国现代性路径选择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皖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7)《老子“不争”与“言善信”的生命智慧阐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58)《\u003c道德经\u003e德育思想的价值探微》,《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

(59)《爱情认知兼论当代青年恋爱观》,《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60)《高校师德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中国德育研究》(教育版)2007年第12期。

获奖情况

(1)《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安徽省社会科学奖,著作类二等奖,2011;

(2)《资本主义文化悖论及其后现代走向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高校社科文库》,2012;

(3)《中国现代性路径选择必须规避的三个悖论》,安徽省教育系统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

(4)《规矩的敬重与习得》,安徽省高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德育”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2008;

(5)《邓小平“解放思想”科学论断的辩证法要义》,安徽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征文优秀论文,一等奖,2014;

(6)《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障碍与路径》,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2;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实效性的对策研究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8;

(8)《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整体优化》,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14;

(9)合肥工业大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即“三育人”先进个人,2012;

(10)合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000;

(12)合肥工业大学“两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000;

(13)合肥工业大学优秀学生政治辅导员,1996。

参考资料

师资队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