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泉镇
宝泉镇,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地处克东县西北部、乌裕尔河北岸,东与玉岗镇相连,南与金城乡、克东镇毗邻,西南与克山县河北乡交界,北与爱华林场、红旗种奶山羊场、建业农场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357平方千米。
清乾隆(1736—1795年),宝泉镇一带隶属依克明安旗管辖;2001年,名山乡并入宝泉镇。截至2018年末,宝泉镇户籍人口为47373人。 2019年,宝泉镇下辖19个行政村。
宝泉镇种植业主要以大豆、玉米、马铃薯为主。2018年,宝泉镇有工业企业25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
历史沿革
宝泉镇一带开发历史较早,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沃勒屯(今永丰村)、雅布丹屯(今护路村),隶属依克明安旗管辖。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划归布特哈副都统管辖。
民国四年(1915年),划归克山县,隶属第二区。
1949年,为克东县第八区。
1955年,改名宝泉区。
1958年,宝泉区改宝泉公社。
1984年3月,宝泉公社改宝泉乡。
1997年,宝泉乡改宝泉镇。
1998年12月,镇人民政府下辖4个村民委员会。2001年8月,撤销东发村、富国村、将行政区划并入连发村;撤销永丰村,将行政区划并入永平村。
2001年县编委核定宝泉镇人员编制72名,领导职数5名,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数3名,事业单位领导职数8名。
2003年12月,宝泉镇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进行城镇街道改革,将原振兴、兴华2个街道居民办事处更名为振兴、兴华社区。
2004年10月,根据《克东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实施方案》,将原名山乡所辖的平安、春光、富民县、河林、龙泉市、富裕、连城县并入宝泉镇。
截至2005年12月镇下辖振兴、兴华2个社区,9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101个自然屯,147个村民组。19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宝泉镇地处乌裕尔河北岸,位于克东县北端,镇所在地红星村距县城15公里。北与爱华林场、红旗种奶山羊场、建业农场接壤,南与金城乡、克东镇毗邻,东与玉岗镇相连,西南与克山县相望。行政区域总面积35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宝泉镇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小兴安岭余脉半山区,多为高岗陡坡地,南部则是平川区漫岗,沿河沟岸有草原牧地和低洼地。
气候特征
宝泉镇地处低纬度,属中温带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较短,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冬季较长,严寒少雪,日照时间短;春季少雨多风,气候干燥;秋季较凉,降温急剧。全年极限气温在±37℃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全年有效积温2,380℃,平均积温2,100至2,300℃,年日照2,720小时,年降水量500至600毫米,无霜期115至130天。属于第三积温带下限,第四积温带上。
水文
宝泉镇有乌裕尔河、折铁河、亚布丹沟3条水系。
自然资源
宝泉镇发现了一种特殊矿泉水,属于“天然含硼淡冷苏打水”,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天然苏打水。此外,宝泉镇砂石储量丰富,青石储量达30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宝泉镇下辖振兴、兴华2个社区,19个行政村。
全乡截止2016年区划详情
2019年,宝泉镇下辖2个社区,19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1986年,宝泉镇全镇有9378户,37117人,男19605人,女17512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11781人,占人口总数的31.7%。
2004年,全村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58人,实现劳务收入75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1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6%。
2005年,名山乡大部分村屯并入后,宝泉镇总户数为16139户,比1986年增加6761户,人口为53293人,比1986年增加16176人;男27156人,女26137人,农业户口为9900户,农业人口为37732人,农村劳动力为22136人。在宝泉镇总人口中汉族约占98%,回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约占2%。
2011年末,宝泉镇总人口57926人;总人口中,男性31207人,占53.9%;女性26719人,占46.1%;以汉族为主,有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50人。
截至2018年末,宝泉镇户籍人口为47373人。
政治
领导分工
李海峰(党委书记):主持镇党委全面工作。
魏玉红(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镇政府全面工作。分管民政、人事、经管、财政工作。
王丽杰(副镇长):负责常务、信访、武装、统计工作。
王连林(副镇长):负责农业、畜牧、劳动力转移、交通工作。
文奇(副镇长):负责城乡建设、土地、新农村建设工作。
范春红(人大常务副主席):分管人大工作、综合治理、工业、招商引资工作。
党员现状
至2006年底,宝泉镇有农村党员783名,占全镇党员总数的55%。从组成类型看,男女党员数相差较悬殊,其中男党员620名,占89%,女党员163名,仅占11%。从年龄结构看,老化现象较明显,60岁以上党员181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43%;35岁以下党员260名,仅占总数的33%。从文化程度看,党员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596名,占党员总数的76%;高中及以上学历党员187名,仅占党员总数的24%。调查显示,有49%的人认为农村党员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好”,有34%的人认为“一般”,另有17%的人认为“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宝泉镇19个行政村现有村级干部96名。自去年10月村级换届选举后,全镇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结构有所改善优化,但仍不够合理。一是村干部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全镇村党支部记、村主任的平均年龄43.2岁,比上届下降0.8岁;村两委会成员平均年龄41.8岁,比上届下降1.6岁。二是村干部文化程度明显提高,村主职干部中有高中及以上文化57名,占60%,比上届提高5.4%;村两委成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上届减少17名。三是村委会干部中党员比例有所提高,村委会成员有党员90名,占总数的94%,其中村主任中有党员12名,占总数的85%。四是村两委会干部中各类“能人”所占比例明显增多,其中党支部记中养殖大户由上届的31.4%上升为49.5%。五是女干部和两委会成员交叉兼职比例降低,有妇女干部19名,仅占总数的21%;村两委会成员交叉兼职的只有26名,比上届减少35名。
经济
2011年,宝泉镇种植业主要以大豆、玉米、马铃薯为主,农业总产值2.5亿元,农业耕地面积26万亩,生产粮食6.9万吨。2011年,宝泉镇林木覆盖率13%,活立木蓄积量2140立方米。2011年,宝泉镇工业总产值869万元,比2010年增长7%;有工业企业10家。2011年,宝泉镇财政总收入2300万元,比2010年增长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80万元,比2010年增长6%。2011年末,宝泉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332万元。
农业
根据宝泉镇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业生产主要是以大豆、玉米、马铃薯为主,其中大豆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大豆总产3万吨,品质优良,属高油品种,含油量达15%以上;以治安村为代表的马铃薯种薯种植,依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技术支持,规模日渐扩大,所产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每年作为种薯销往安徽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等地的马铃薯都在1万吨以上,经济效益可观。2005年,全镇种植业总收入达到4,200万元,人均种植业收入1,130元。
但单纯依靠种植业生产无法实现农民致富、农民增收目标,通过深入实施“四个换位”,全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力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以中国飞鹤为龙头牵动,畜牧业实现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奶牛存栏4,800头,生猪饲养量达1万头,大鹅饲养量3万只,涌现出了丰平村、护路村等各类畜牧养殖专业村,全年畜牧业总收入达2,450万元,人均畜牧业收入66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3%。劳务输出也正成为农村增收的另一重要渠道,截止2005年末,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超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0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81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8%,北京门头沟区、天津大邱庄、河北胜坊镇以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现已成为我镇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到2005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工业
在县委“全党抓企业、重点抓投入、全民搞招商、核心上项目”的工业带动战略指引下,宝泉镇作为克东县旧有工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改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5年,北疆水泥有限公司生产水泥6万吨,实现产值2,280万元,收入2,220万元,利润50万元;三联化肥有限公司生产化肥0.2万吨,实现产值460万元,收入440万元,利润50万元;复兴造纸厂生产生活用纸0.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收入960万元,利润60万元。全镇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建材、生产资料、生活用纸为主体的三大产业。2005年全镇引进资金1,140万元,实现工业产值1.1亿元,工业收入9,800万元,工业利润300万元。同时,宝镇镇的天然苏打水、动物饲料等工业项目也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镇个体业户达200余户,形成了以农产品流通为主,餐饮、零售等服务业为辅的发展格局,200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00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元。
文化
地名由来
宝泉镇境内有泉水,清凉无比,做饭香味四溢,众人称泉水为“神水”,称此地泉子为宝泉,宝泉镇的名字由此而来。
交通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宝泉镇有小学2所,在校生2214人,专任教师39人,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6%;初中1所,在校生896人,专任教师2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宝泉镇教育经费达845万元,比2010年增长7%;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0%,比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宝泉镇有文化站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个;有图书室1个,藏书2800册;摄影、书法、美术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成员40余人。2011年末,宝泉镇有体育场地1处;42%的城市社区和3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2011年末,宝泉镇广播综合覆盖率100%,宝泉镇的有线电视用户数为0.5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0.38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6%。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宝泉镇有卫生院1个,病床136张;专业卫生人员120人,其中执业医师28人,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26人。
社会保障
2011年,宝泉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980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5人,农村医疗救助89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9万元,比2010年增长16%;宝泉镇社会福利费3.67万元,比2010年增长8%;社区服务设施1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个,社区服务站8个。2011年末,宝泉镇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900人。
基础设施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宝泉镇作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通过几年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2005年,我镇又投资200万元完成了镇内地下排水一期工程和镇内一公里白色路面硬化,实现了铁路南北供水联网,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2005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600万元,新打机电井9眼,建桥4座,新改建农村学校4所。
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有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惠农政策作保障,有宝泉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有宝泉镇旺盛的人气环境作动力,在各界领导和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下,宝泉镇经济必将实现更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也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宝泉镇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队伍建设
近年来,宝泉镇农村党组织以“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为总抓手,以“基层基础加强年”为契机,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这一目标,不断丰富载体形式,积极进行创新,先后开展以“三个百千”、“四个培养”、“党员承诺”、“设岗定责”、村部规范化建设和班长工程等系列主题活动,使全镇村级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着眼于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教育与管理并举。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积极构建以“一部一日一片一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干部日常教育机制,做到有一个可供集中学习的村部活动室,每月确定一天为村级干部的固定学习日,党员每月观看一部电教片,每半年听一次党课。定期开展“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村干部三个评比活动,在全镇上下树立一批优秀党员和先进党支部典型。如龙泉村6组党员王殿发带头发展棚式生产和地膜蔬菜,作物品种主要以韭菜、阳芋、香菜、小白菜、豆角为主,蔬菜全部供己本县居民,每年仅地膜蔬菜一项可创收3万元左右,今年在他的带领下,有45户农民也走上了地膜蔬菜的致富路。护路村村村大学生康庆海在开展先锋工程活动中,带头饲养兔、狐狸、貉子,到目前为至数量已达87只,主要以出售动物的皮毛为效益,预计年可创收2万多元。
2、着眼于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注重分层培训。充分利用县、镇党校教学资源,积极建立开设社区党校、村民素质学校,县、镇、村三级联动,全面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菜单式”培训活动,引导广农村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和能力。自2004年以来,县镇两级共在县委党校、镇干部培训中心先后举办村主职干部培训班21期315人次,举办党员培训班69期4538人次,举办村级主职干部专班68人次。积极实施“源头工程”,对经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的46名村级后备干部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如护路村党支部书记马德军的千头猪场、德胜村马洪海的百头牛场、永发村李德纯、四合村曲秀武、红星村刘士斌等养殖大户,在党员致富活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广大党员致富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3、着眼于提升村主职干部的素质能力,坚持实施班长工程。2004年以来,先后开展以“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少、下级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三比三看”(即比经济促发展、看村屯建设;比促农增收、看服务水平;比三力作用、看群众威信)为主题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由镇党委组织集中统一抓,各村党支部具体落实抓,使全镇村主职干部系统地接受了党的知识、社会主义道德、政策法规和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增强村主职干部服务发展大局的意识和尽心尽职为民办事的氛围。
4、着眼于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作用,全面开展“三定一争”活动。为了使每个农村党员干部在其位、尽其职、出其力,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2006年7月,宝泉镇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以“定岗位、定职责、定目标,争做优秀党员”为主题的“三定一争”活动,通过科学设岗、定人上岗、上岗培训、考核激励,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全镇近62名党员共上六类112个岗位,兴办实事工程223件。
地方产业
黑龙江省克东县宝泉镇发现的一种特殊矿泉水,属于“天然含硼淡冷苏打水”。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天然苏打水,我国因此成为继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第五个发现天然苏打水的国家。这一发现将打破洋品牌天然苏打水一统中国市场的格局。黑龙江省水文地质第一大队原总工程师崔仲元介绍说,经地矿部黑龙江省中心实验室、吉林大学测试科学试验中心、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分析测试中心等分别进行检测,证明克东县宝泉镇天然苏打水的碳酸氢钠含量达到467.63毫克/升,硼含量达到5.432毫克/升,符合天然苏打水的国际标准。
崔仲元说,天然苏打水是世界稀有资源。克东县苏打水矿泉位于这个县二克山———尖山断裂带,因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运动而形成。除了碳酸氢钠和硼之外,矿泉水中还含有多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直接饮用,对人体能起到促进酸碱平衡的作用,有利于身体健康。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的天然苏打水主要从法国等国家进口,进口天然苏打水的售价相当于等量汽油的3至4倍。克东县天然苏打水科技园区将于近日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设计的日生产能力为127吨。日前,克东县天然苏打水科技园区出产的“世罕泉”天然苏打水已销入北京市。全国长城杯高尔夫球业余大赛指定“世罕泉”天然苏打水为大赛专用水。国家体育总局派人到克东县宝泉镇考察后表示,希望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能早日饮用这里出产的矿泉水。2007年,“世罕泉”天然苏打水被哈尔滨市举办的“哈洽会”指定为宴会专用水,与会的80多个国家的外商对“世罕泉”普遍予以好评。
参考资料
2019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网.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