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
彝海结盟,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四川冕宁县彝区时,大力宣传并且灵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赢得彝族同胞拥护的历史事件。
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在刘伯承的率领下,来到彝族拖乌地区时,受到了当地彝族武装阻拦。刘伯承了解这一情况后,通过通司(翻译)向阻挠的彝族武装喊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这里经过是借道北上抗日”。并反复阐明红军的性质和政治主张,经过通司联系,双方进行交谈,小叶丹和刘伯承在彝海边以水代酒,结拜为兄弟。1935年5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在小叶丹的护送下顺利通过彝区直抵安顺场,后续的红军大部队也沿着这条路顺利经过彝区。彝海结盟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
背景形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备受威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转移,中国苏维埃革命进入低潮,深受封建地主和中国国民党地方军阀残酷剥削的民族聚居区群众,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样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前进需要彝族群众帮助,彝族群众实现自身的解放也需要红军的帮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族人民生死相依的命运。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领导下扭转了革命局势,掌握了战略转 移的主动权。5月上旬,党和红军抵达四川会理并计划北上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在我国西北创建新的 根据地。5月15日,红军离开会理市向西昌市、大渡河方向前进,为粉碎蒋介石妄图让“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红军必须赶在敌人之前抢先渡河,而途中必经凉山彝族自治州聚居地区,顺利通过该地区便成为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关键。 由于历代统治者和中国国民党军阀对凉山彝区的残暴统治,导致该地情况十分复杂。一是统治阶级实行 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手段使彝族和汉族之间存在严重的民族隔阂,“以夷治夷”的政策十分冷酷残忍,彝族 聚居区的奴隶和平民由黑彝奴隶主和家支头人掌控,统治者把部分家支头人关押在牢狱中当作“彝质”, 以此加强对彝族人民的控制。此举受到彝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加剧了彝族对汉族的不满情绪。二是统治者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聚居区实行严格的封锁政策,导致凉山彝族聚居区与外界隔绝,经济无法得到发展,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
事件过程
1935年5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入冕宁县境内后,就四处张贴红军军总司令朱德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开篇便明确写道:“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布告深入浅出地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在彝族汉族群众间产生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红军顺利通过彝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的中央红军先遣队,于1935年5月22日率先向大凉山彝族区进军。行至彝海以北的喇嘛房村时,遭遇当地彝民阻拦,不仅物资被抢,甚至被彝民武装围击,不时有伤亡发生,情况十分紧急。刘伯承当即布置自卫场地,聂荣臻带人用彝语喊话、宣传。彝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长期遭受着来自中国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和上层奴隶主的剥削压迫,这也导致了他们与汉族存在着长久以来的民族隔阂,他们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攻击正是出自不明真相和缺乏信任。
此时红军处于三个家族的包围之中。前面是果基家族,后面是罗洪家族,东面是倮伍家族。红军坚定地执行毛泽东同志规定的民族政策,宣布原地待命并进行喊话宣传,希望与沽基家族修订友好,对于受蒋介石特务影响不断攻击我们的罗洪家族。则反复向他们说明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派遣懂彝语的向导说明红军打天下是为了解放被压迫的人民。到这里也只是借路北上,不会攻击当地的彝族居民。喊话一直到中午。迟迟不见效果,在左右为难之际,家住彝海边的果基家支首领果基小叶丹收到消息,听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政策宣传,派擅长谈判的沙马尔各去联系红军,自己随即带人下山会见红军,小叶丹见到司令员并了解红军主张讲和不打的政策。并且保证红军从彝区过去由他们作保后双方达成一致。刘伯承和小叶丹按照彝族习俗,在彝海边共饮了鸡血水,刘伯承高高端起了碗,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把鸡血水一饮而尽。小叶丹也端起碗起誓说:“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说罢,也一饮而尽。由于已经是下午,中国工农红军在当天走不出彝区,于是返回大桥场驻军,期间小叶丹一直带着十余人一同前往护送红军,在当晚宴席过后,刘伯承将一面写有“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赠给了小叶丹,嘱咐小叶丹及其部下要坚持斗争,当即任命小叶丹为沽鸡支队队长。
事件结果
1935年5月23日。红军在小叶丹的护送下顺利通过彝区直抵安顺场,后续的红军大部队也沿着这条路顺利经过彝区。在红军抵达凉山彝族自治州时,蒋介石就调集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的北上之路。妄图利用大渡河天险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使红军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石达开,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军委经过认真的分析,依靠优越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跨过了蒋介石认为红军不能穿过的彝族聚居区。出其不意的在中国国民党援军尚未到达安顺场之前,夺取川、康要道上的泸定铁索桥,保障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安全强渡大渡河。中央红军撤离大凉山后,彝族人民在小叶丹的带领下,没有辜负红军和刘伯承的愿望,“停止冤家械斗,一致对外”,粉碎了国民党地方军阀国的多次“围剿”。从1935年至1941年,小叶丹举起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坚持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意义和影响
意义
彝海结盟是历史记忆的再现,是价值精神的传承,是命运与共的含蓄表达,彝海结盟故事承载了汉族和彝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蕴含着各民族共同的追求。
(一)彝海结盟是汉族和彝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彝族地区社会背景复杂,有历史上统治者残留的剥削压迫制度,有中国国民党反动派蓄意挑拨的民族仇恨,有彝族内部各家支械斗纷争,内外矛盾交织,彝族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工农红军到达彝族地区后,积极宣传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政策,帮助彝族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组织革命武装、废除“坐质换班”制度等,获得彝族群众的信任,受到他们的欢迎和护送。彝族群众此后并未放弃革命武装斗争,而是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胁下勇毅举行“钻牛皮,吃血酒”誓师大会,提出“停止冤家械斗,一致对外”的响亮口号,粉碎了国民党地方军阀的多次围剿,捍卫了彝族群众的权利。在危难关头,果基小叶丹感叹道:“只有共产党、红军讲民族平等,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足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民族平等思想在彝族家支头人果基小叶丹心中的分量,以及他对民族平等的理解和认同,这也成为彝族群众为解放而斗争的共同思想基础,最终铸就彝海结盟的历史佳话,成为彝族群众共同的历史记忆。
(二)民族平等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的追求
在彝海结盟这段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民族平等团结思想的传播和实践,是形成各民族共同的追求的前提;彝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信任和帮助,是形成各民族共同的追求的基础;彝海结盟红色文化的发展,是形成各民族共同的追求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通过彝族聚居区时,宣传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思想,1935年5月,中国共产党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族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蜀汉。”《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的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朴实。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进入彝族聚居区后践行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承诺的民族平等团结思想,进入越西县后,红军释放了关押在监狱中的“质彝”,焚毁了反动政府剥削压迫各族人民的田赋粮薄等文书档案;认真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攻占冕宁县,建立入川之后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红军把查抄土豪的浮财分给贫苦农民;以公平买卖的原则,向群众筹集物资;按时归还向群众借用的物品。彝族群众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不同,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信任,民族平等理念的具象化使彝族同胞心中展现了实现真正平等团结的美好蓝图。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探索民族平等团结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致性,得到了彝族群众的理性回应。
(三)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从彝海结盟故事的现实情况来看,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必须经过彝族聚居区,如果没有彝族群众的帮助,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顺利渡河并且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剿灭计划;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如果没有对彝族群众的尊重并且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就不会得到彝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无法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
影响
彝海结盟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长征途中的彝海结盟,使得封闭的凉山彝区向外界敞开了大门。从此中国其他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得以进入,并与彝族本土文化形成互补。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
相关典故
护旗故事:结盟当日(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将小叶丹叔侄请到中国工农红军宿营地大桥镇,开怀畅饮。他把一面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赠给了果基约达,并任命他为支队长,并当场写下任命状。次日,果基约达带路,带红军进入拖乌地区,直到走出家支领地,双方才依依惜别。而后,红军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顺利地通过彝区,迅速抢渡大渡河,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小叶丹一直信守着诺言。红军走后,中国国民党追究他与红军结盟的罪责,他被迫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但他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队旗。他将旗帜珍藏在背篼下特制的夹层里,随身携带,还不断叮嘱妻子:“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交给中国工农红军。1950年,西康省解放后,奶奶依照爷爷的遗嘱,把藏在百褶裙里的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队旗献给了政府。
相关纪念
彝海结盟纪念碑:这座群雕纪念碑,由刘伯承、聂荣臻、小叶丹和沙马尔各4人组成。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寓意彝海结盟时间1935年5月22日。碑座背面用汉、彝、英三种文字刻写了碑文,结束语写道:“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结盟石:纪念碑周围是一片草坪,草坪上有3块石头,这便是结盟石,刘伯承、小叶丹等人当年正是坐在这几块石头上谈话的。这些石头原址原物,历经风雨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守护着80多年前刘伯承与小叶丹“彼此愿永结弟兄,肝胆相照,团结如一,永不反悔”的誓言。
彝海结盟纪念馆:这座2005年建成的纪念馆,正面为一面向北的红军军旗,旗顶嵌有一颗闪闪发光的五星,下半部是大幅紫铜浮雕,描绘了红军与彝族群众经过重重阻碍,在红星照耀下共同踏上革命之路。纪念馆集中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彝海结盟重大历史事件,陈列有文物200余件,其中国家级一级文物1件,国家级三级文物10多件。自建成以来,访客络绎不绝,仅去年就接待超过14万人次。纪念馆已成为集中了解中央红军经过凉山和彝海结盟这一重大史实的重要场所,也是参观彝海结盟纪念地必到之地。
四川凉山彝海结盟党性教育学校:2016年4月在冕宁县委党校挂牌成立,其“实境课堂”教育就设在这里。截至2018年11月,学校已先后举办“实境课堂”教学培训101期,培训党员干部6290人次,独具冕宁县特色的党性教育品牌已逐步形成。
以上参考资料: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彝海结盟 筑起民族团结的丰碑.人民网.2024-02-07
小叶丹:彝海结盟谱写民族团结之歌.彝族人网.2024-02-07
彝海结盟:团结赞歌世代传唱.彝族人网.2024-02-07
彝海结盟: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人民网.2025-01-28
彝海结盟:血脉延续 情义传承.人民网.2024-02-07
《彝海结盟》精彩呈现 看红军如何突围|侯祥玲|刘之冰|彝海结盟.新浪娱乐.202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