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是四川大学二级学院,是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早在四川大学的前身锦江书院(1704年)和尊经书院(1875年)设立之初,即开设中文学科。1896年四川省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时,“分课华文、西文、算学”。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成立,设文学院。二十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建制,分为中文、外文、历史等系。1994年恢复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等系。1998年又进行调整,将原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与原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合并,组建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有15个教研室,7个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职教职工 157人,其中教授58人(含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40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川大学的前身锦江书院(1704年)和尊经书院(1875年)设立之初,即开设中文学科。1896年四川省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时,“分课华文、西文、算学”。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成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等几大学院,文学院历任院长有向楚、朱光潜等学术名家,曾任中文系主任的有谢无量、刘大杰、潘重规、杨明照等著名学者。
历史沿革
四川大学的前身锦江书院(1704年)和尊经书院(1875年)设立之初,即开设中文学科。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时,“分课华文、西文、算学”。
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成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等几大学院。
二十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建制,分为中文、外文、历史等系。
1994年,恢复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等系。
1998年,又进行调整,将原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与原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合并,组建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3年,学院进入首批十所与地方宣传部门共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序列,加挂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牌。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56人,其中教授55人(含博士生导师36人),副教授41人。他们中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名(曹顺庆)、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项楚、曹顺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曹顺庆、张弘、金惠敏),青年长江学者2人(傅其林、周维东),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级学会正副会长9人。
系所设置
学院现下设中国文学系、中国语言学系、新闻学系、广告与传播学系、影视艺术系、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系等6个教学系,另设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史研究所、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广播电视研究所、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西部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等13个科研机构。现有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学人类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14个教研室 。
系教研室
研究所、中心
•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是依托于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博士点,按照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重新规划研究方向,实行人员优化组合,面向全国招聘人才而组建的新型研究机构。
我校的俗文化研究一贯具有优势。项楚的变文、歌辞、白话诗研究,其卓越成就为国内外所公认。其《敦煌文学丛考》获原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一等奖,《王梵志诗校注》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一等奖。周裕锴的俗文学和禅宗偈颂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也很有影响,其《宋代诗学通论》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二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三等奖。俞理明教授、雷汉卿教授、张勇教授等也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此外,近10年来,两个博士点的青年科研人员开拓了民间信仰研究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取得很大成绩。1999年6月,根据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由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点对原有研究方向重新规划,对原有学术力量实施优化组合,建成了本所。并邀请国内名牌大学的杰出教授加盟,实现强强联合,如清华大学的王小盾教授、浙江大学的张涌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董志翘教授皆是学坛翘楚。目前全所科研人员少而精,大都承担着本领域的国家或部省级项目,整体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本研究所由项楚教授任所长,周裕教授、李诚教授任副所长。
• 汉语言文学研究所
成立于 1981 年,本所在汉语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学人类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郭沫若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和散文的研究亦蜚声海内外。其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文系合办并具体承办的学术期刊《中外文化与文论》自 1996 年出版以来,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研究所目前承担有国家、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 余项,所长冯宪光。
• 汉语史研究所
成立于 1990 年。含汉语史、文字学、汉语辞书 3 个研究方向,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在全国高校中居领先地位。近年来,该所创建并不断健全了"中古汉语语料、资料库"。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永言教授,现任所长为俞理明教授,成员有张永言、赵振铎、向熹、蒋宗福、雷汉卿、杨文全、杨光荣等教授。
•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成立于 1998 年,主要研究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外文学关系。主要成员有曹顺庆、杨武能、赵毅衡、徐新建、王晓路等学者,所长为曹顺庆教授。
• 文学艺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涉及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艺术理论与文化产业系、影视剧创作与制作中心等。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在艺术美学、中国古代艺术史、艺术人类学、艺术符号学、艺术文化设计等方向上形成了丰富的学术积淀和鲜明的自身特色,近五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国内艺术学领域权威期刊《文艺研究》发表论文12篇,国际A\u0026HCI检索论文数篇。此外,本学科学者不仅先后获11项国家专利授权和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还多次参与金沙博物馆、成都宽窄巷子等全国知名的重要文化艺术产业策划。现任主任为曹顺庆教授。
• 新闻传播研究所
成立于 1994 年 12 月,其学术特色重在研究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方面的实际问题,紧密为新闻实际工作服务并在报业研究方面颇具特色。首任所长邱沛篁教授,现任所长欧阳宏生教授。
• 广播电视研究所
成立于 1995 年。该所所为高校师生科研、实践作品成果提供及时发表、出版的机会,在“教学、科研、实践”上开创了一条社会与高校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现任所长为蔡尚伟教授。
• 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创办于2003年12月,是集研究、咨询、培训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活动于一体的学术机构。中心的宗旨在于综合发挥四川大学的学科优势,联合国内外有关学术力量,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面向地方与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文化研究。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接受地方委托决策咨询任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中心以四川大学为依托,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由高校优秀管理专家、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以及企业共同参与,以自觉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为己任,致力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现任所长王炎龙副教授。
•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4年,是四川大学所属的从事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决策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跨院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心的宗旨是发挥各学科综合优势,深入研究世界文化产业特别是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走向,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与方案,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服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任主任为蔡尚伟教授。
• 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文学与音乐传播研究所
成立于2009年,该研究所是为促进文学与音乐学科间的互动交流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研究与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为国家培养文学与音乐专业的高级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经两校共同协商而建立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
该研究所所长曹顺庆教授,成员有四川音乐学院柴永柏教授、易柯教授、敖昌群教授、宋名筑教授、甘绍成教授、胡晓教授等六位学者担任副博导工作,通过合作方式联合培养“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自2009年成立以来,该研究所围绕“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制订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迄今,共培养了10余名“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从2013年起,该研究所开始招收艺术学学位“艺术与文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 腾讯控股新媒体研究所
2009年5月成立,是四川大学与著名IT公司、新媒体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依靠新媒体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策略等。现任所长为蒋晓丽教授。
• 娇子创意产业研究所
研究所是整合四川大学校外内从事文化产业、广告营销及品牌传播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术力量和专家队伍,进行创意产业研究、相关学术交流、组织合作攻关的高校学者与行业专家自由结合型的非正式编制的研究机构,也是发展四川大学对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创意产业进行适时观察与研究的机构。现任所长为杨效宏教授。
研究所的基本任务:适时观察和注视当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我国创意产业的动态、尤其是我国在产业领域的创新理念、创新人才和创新模式的最新进展,并依此建立创意产业文献资料和信息档案库。同时寻求与产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合作,进行相关方面的科研课题和组织学术活动。
本所中长期目标是加强与产业领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与组织的合作,进行产业创新理念与实施效果的研究和创意人才的研究与评估等专业学术活动。今后的目标为扩展国家级或省部级研究课题立项,召开有国内外同行学者参加的学术讨论会,加强与国内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机构学术联系与交流,创办学术刊物或专业网站,逐步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在创意产业领域的研究基地。
研究所的任务方向:为政府提供创意产业的政策咨询;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市场策略咨询;为创意产业市场发展提供前瞻性的研究;为创意产业提供原创性的内容及成果。
• 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2008年12月创立,隶属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由赵毅衡教授主持。该研究所系统把符号学方法扩展至传媒学、文化研究、叙述研究,以及中国典籍研究,拓宽了符号学运动的封面。
• 出版专业辑刊《符号与传媒》(Signs\u0026Media)
• 建立网站“符号学论坛”,编辑电子刊物《符号学-传媒学研究动态》
• 编辑《符号学丛书》、《符号学开拓丛书》
• 出版《当代符号学译丛》
• 开设符号学与符号叙述学课程,并招收硕博士
学科水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是四川大学文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种层次的办学体系,所属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在第二轮、第三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先后排名全国第五。在第四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为全国并列第三,等级为A,新闻传播学学科等级为B+。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四川大学文科唯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2个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设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比较文学研究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基地和四川省“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等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敦煌变文全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明清以来西南官话区地方志方言俗语集成”、“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通史”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国内顶尖期刊和A\u0026H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敦煌文学丛考》、《王梵志诗校注》、《唐代白话诗派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简明汉语史》、《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宋代诗学通论》、《世说新语辞典》、《中外文论史》(四卷本)、《比较文学学科史》、《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学术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u003c集韵\u003e校本》等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教学改革成果“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双语人才培养”、“比较文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诗歌艺术》、《比较文学》、《中华文化》等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主办的学术集刊《中外文化与文论》、《汉语史集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为CSSCI来源集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为全英文国际期刊,由国际著名出版社routledge出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传统语言文字与文献研究、宗教语言文学研究、敦煌学研究、俗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文化批评研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等特色方向,在国内、国际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现为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等5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媒介经济、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符号学等7个二级学科点)和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出版硕士(MP)2个专业学位点,还设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多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等国内顶尖期刊和SSCI、A\u0026H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专著《舆擎中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力提升方略研究》、《广义叙述学》和《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教学改革成果“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育改革新途径”、“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主办的中英双语学术期刊《符号与传媒》(Signs \u0026 Media)、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学术期刊《新闻界》均为CSSCI来源刊物,形成了新闻舆论与导向研究、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西部广播电视研究、“美丽中国”研究、广告与传播符号学研究、民族出版与公益出版研究、网络行为与认知研究等特色方向,在国内、国际新闻传播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闻传播学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与传播分中心,具体包括传播认知科学实验室、数字采编实验室、焦点小组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演播厅等,实验用房总面积达106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00多台件,总价超过1000万元。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学院十分重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根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每学期都开展大型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主讲,大大拓展了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还举办了多期由优秀博士生主讲的“博士论坛”,以及由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与主讲的“尊经论坛”;同时积极鼓励本科生进行文学创作,资助出版了《起点》、《青桐》等文学刊物,资助所有主干课出版了课程刊物。
学院图书馆目前拥有图书资料约10万册,设有工具书室、流通书室及学术期刊室;现有10多间实验用房,总面积600多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00多台件。
人才培养
学院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种层次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戏剧影视文学等8个本科专业;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3个专业学位点。学院现有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2名,在读博士生320人、硕士生1296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三分之一),本科生1718人,留学生54名 。
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的努力奋斗,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成绩斐然,所培养的博士生已有多人成为长江学者,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已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理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拉开“双一流”建设的序幕。2017年,四川大学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将重点建设12个一流学科(群),以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干学科的“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榜上有名。学院未来的学科发展将紧密围绕“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一流建设方案展开。力争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学科的基础上,以构筑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立体化传播体系为背景,开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建设成为有川大风格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术高地。
本科专业
• 本科专业及其培养目标
• 汉语言文学(含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学艺术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可从事秘书写作、宣传出版、公关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其中,汉语言文学基地班以培养基础扎实的学术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
• 主干课程:写作、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影视文化学、书法等。
• 就业方向:到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文化宣传、公共关系及其他文字工作或到文化、新闻、出版、影视、教育等部门从事研究、编采、评论、创作、教学等工作。
•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 汉语国际教育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的汉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素养,有较好的外语能力,且对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均有相当了解,能胜任对外文化交流、驻外机构和外资单位工作及对外汉语教学,进而从事比较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
• 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要、外国文化概要、英语听说、英语精读、英语写作、比较文学概论、外国文学等。
• 就业方向:在高等院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家机关外事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文化交流等工作;在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采编、研究、评论、创作等工作。
•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 新闻学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及熟练的新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摄影等专业技能的新闻学高级专业人才。
• 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理论与业务、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写作研究、大众传播学、广告学等。
• 就业方向:到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担任编辑、记者工作,也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或到新闻教育与研究部门任职。
•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 广播电视学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电视、广播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编导理论基础及熟练专业技能,具有较高政治水平、文学艺术修养的电视与广播记者、编辑、编导、策划、制作、播音、主持人等高级专门人才。
• 主干课程:广播电视概论、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学、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编辑学、电视新闻学、电视专题节目、广播电视艺术概论等。
• 就业方向:在广播电视系统、新闻宣传单位和文化部门从事记者、编辑、编导、主持、策划、制片等工作;在企事业文化单位、广告公司等从事文化形象策划等工作。
•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 广告学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广告理论基础、广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广告传播学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能从事广告创意、设计制作、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广告学复合型创新人才。
• 主干课程:广告基础理论、广告调查、广告心理学、广告策划学、广告文案、广告美术基础、广告设计、广告摄影、广告文化学、广告媒体学、美学、大众传播学、中外文学史等。
• 就业方向:到广告公司、企业广告营销部门、广告管理部门、报刊电视和杂志等媒体广告部门或编辑策划部门工作。
•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 编辑出版学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编辑出版学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编辑出版人才。
• 主干课程:编辑出版理论、外国出版产业、出版经营管理、书刊编辑业务、书籍装帧与电脑排版、多媒体与电子出版业、图书市场营销、读者学、大众传播学等。
• 就业方向:到出版社、杂志社、其他传媒产业和宣传、文教部门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发行及其经营管理等实际工作。
•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 网络与新媒体
•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网络与新媒体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文案写作、美工设计、数据分析、程序编写和运营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政治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及创新精神的全媒体人才。
• 主干课程:新媒体概论、大众传播学、用户调研与数据分析、传播效果理论基础、数字媒体编程基础、Web软件开发技术、移动媒体软件开发、计算机平面设计、Flash动画制作、网络与新媒体信息采编、网络与新媒体产品策划、全媒体整合传播、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等。
• 就业方向:可在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广告公司、企业广告营销部门、广告管理部门等担任新媒体编辑、策划、制作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宣传工作或在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机构任职。。
•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研究生专业
博士点
050101文艺学
01 中国古代文论02 文艺美学03 文化与文论04 艺术美学05 文艺理论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 汉语应用与规范02 对外汉语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 汉语词汇史02 汉语语法史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 古文献学02 中国俗文化文献03 古典文学文献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 中国古代俗文学02 唐宋文学03 明清文学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化02 中国现当代诗歌03 海外华文文学
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02 多民族文学的跨文化比较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 比较文学02 比较诗学03 欧美文学04 中外文化与文学05 俄苏文学06 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
07 中外文学关系
0501J1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01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02跨文化传播学研究03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
0501Z1文艺与传媒
01 文化与传媒02 音乐艺术研究03 文化科技04 影视剧研究
0501Z2文学人类学
01 文学人类学02 文化遗产与人类学
0501Z3汉语国际教育
01 汉语国际教学理论及应用02 汉语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际
0501Z4宗教语言文学
01 宗教语言02 宗教文学03 宗教文献
050301新闻学
01 新闻传播业务02 新闻传播史论03 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
050302传播学
01 公共传播02 传媒与文化产业03 传播学与符号学
0503J3符号学
01 理论符号学02 设计符号学
0503Z1广播电视学
01 广播电视史论02 广播电视新闻03 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04 电视文化与纪录片
0503Z4网络与新媒体
01 新媒体与社会文化02 网络与新媒体产业
130100艺术学理论
01 比较艺术学02 艺术理论与批评03 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04艺术生产与文化产业05 电影学
硕士点
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3个专业学位点。
•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硕士点
• 文艺学。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美学、当代审美文化、中国文化与文论、西方文化与文论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现代语言学理论、 中外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上古汉语研究、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现代汉语研究
•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文献、中国俗文化文献、宗教文献、敦煌文献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中国文化与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比较诗学、比较文学、西方文学思潮与文论、英美文学、俄国文学、东方文学与文论
• 文艺与传媒。研究方向:文化设计研究、传播媒体学、设计美学、西方传媒理论研究
• 文化批评。研究方向:文化研究、文化产业运作与管理
• 文学人类学。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人类学、媒体人类学
• 佛教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佛教文献、佛教语言、佛教文学、宗教信仰文化、中外宗教信仰文化交流
• 广播影视文艺学。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影视史研究、比较影视研究、广播电视文艺与文化、电视剧研究
•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属硕士点
• 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业务研究、新闻史论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研究、传媒经营研究、国际新闻传播
• 传播学。研究方向:传播理论研究、编辑出版研究、广告研究、影视传播研究、网络传播研究、符号学与传播学
•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硕士点
• 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比较艺术学、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史与艺术人类学、音乐文化学、艺术生产与文化产业
• 专业学位点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 新闻与传播硕士
• 出版硕士
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由国家人事部于1998年批准设站。设站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系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下设的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自主设置的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国家重点学科。本一级学科科研实力雄厚,设有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1个;在职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7人,其中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1人及“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在教育部第二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5。
本流动站目前在以下方向提供博士后科研合作:
1.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美学、文化与文论、艺术美学、文艺理论、文艺与传媒、影视剧研究、符号学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汉语应用与规范、汉语国际教育
3.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宗教典籍语言
4.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古文献学、中国俗文化文献、古典文学文献、宗教文献
合作导师:项楚、周裕锴、张勇
5.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俗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宗教文学
6.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中国现当代诗歌、海外华文文学
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多民族文学跨文化比较
合作导师:徐新建
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中外文化与文学、欧美文学、俄苏文学、中外文学关系、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文化研究、文学人类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2年批准设站。设站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系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西部地区唯一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专职教师及科研人员34人,其中教授11人(含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达到70%以上。近五年来,本学科在职专业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新闻发展走向研究”等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发表论文374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45篇),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二等奖以上2项)。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排名全国第5。
本流动站目前在以下方向提供博士后科研合作:
1.新闻学
研究方向:新闻业务、新闻史论、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
合作导师:蒋晓丽、欧阳宏生、蔡尚伟
2.传播学
研究方向:公共传播、广播电视、传媒与文化产业、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学与符号学
合作导师:蒋晓丽、欧阳宏生、蔡尚伟、赵毅衡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学院科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 2008至201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4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发表文章52篇,SSCI和A\u0026HC18篇,大大提升了我院在学校及全国高校中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竞争力。在“211丛书”中出版的许多著作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四川省等不同等级的社科成果奖。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6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计32项;以及教育部优秀教材奖、省教育厅奖等其它奖多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比较文学)。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近10年来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77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新闻与传播研究》等A刊上发表文章119篇,SSCI和A\u0026HC收录26篇。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15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110项。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8项,分别是:“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敦煌变文全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明清以来西南官话区地方志方言俗语集成”、“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通史”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中国国内期刊和A\u0026H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敦煌文学丛考》、《王梵志诗校注》、《唐代白话诗派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简明汉语史》、《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宋代诗学通论》、《世说新语辞典》、《中外文论史》(四卷本)、《比较文学学科史》、《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学术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u003c集韵\u003e校本》等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分别是:“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项目 “‘巴蜀图语’符号谱系整理分析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4项,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等中国国内多家期刊和SSCI、A\u0026H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专著《舆擎中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力提升方略研究》、《广义叙述学》和《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国际交流
学院建立和完善了与国内外专家、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制。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学术的前沿动态。到目前为止,主办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比较文学、中国俗文化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新闻传播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及汉语史研究、中外文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同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等10余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互访讲学、合作研究等双向合作交流关系。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有15个教研室,7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所属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在第二轮、第三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先后排名全国第五。在第四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等级为A,新闻传播学学科等级为B+。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与传播分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中国诗歌艺术》《中华文化》
省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
校级精品课程:《中华文化》《古代汉语》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学改革成果“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育改革新途径”、“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双语人才培养”、“比较文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中国文学》(四卷)
国家精品教材:《比较文学教程》
“马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4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职教职工157人,其中教授58人(含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40人。其中有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级学会正副会长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比较文学教学团队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项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曹顺庆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曹顺庆 、蒋晓丽、邱沛篁、吴建、赵毅衡(名单不全)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曹顺庆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傅其林、雷汉卿、刘亚丁、李怡、陆正兰、吕肖奂、张勇、谭伟
国家级教学名师:曹顺庆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傅其林
全国模范教师:王晓路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牵头建设省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培育基地1个,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此外还设有12个校级科研机构。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基地
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国务院侨办四川大学华文教育基地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出版融合发展实验室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比较文学研究基地、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培育基地: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史研究所、巴蜀语言文学艺术研究中心、文学艺术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广播电视研究所、创意产业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西部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交流合作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每年举办国际、中国国内学术会议;同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区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互访讲学、合作研究等双向合作交流关系。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图书馆有图书资料约10万册,设有工具书室、流通书室及学术期刊室。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创办学术刊物14种,其中《中外文化与文论》《汉语史集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符号与传媒》四种为CSSCI来源集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and West为全英文集刊;此外还与四川日报深圳报业集团共建有学术期刊《新闻界》,为CSSCI来源刊物。
《中外文化与文论》(季刊)1996年创刊,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维普网、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是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MARC数据、DC数据收录,还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开设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等栏目。
《符号与传媒》是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主办的中英文学术集刊,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赵毅衡教授任主编,每年三月,九月分春秋两辑出版。期刊将符号学方法与理论系统地扩展至新闻传播学研究、文学文化研究、叙述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研究、艺术研究等研究领域。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新闻界》(半月刊)创于1985年,系四川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专业学术期刊。期刊继承国际新闻界简报的特征,主要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 ,报道热点问题 ,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
《新闻界》杂志集传媒理论研究、传媒运作实务研究及资讯为一体曾连续四届被被评为中国新闻核心期刊。杂志栏目设置:特稿策划、理论战略、实务个案、人物时评、事体背景、集团管理、动态资讯、在市州县报战线上。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院标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篆刻文字,同时结合学院人文气息浓厚的特征,择一篆刻特有的“文”字配以印章风格,最终确定整体设计思路。新版视觉标志外部以吴昌硕、齐白石、李叔同等名家常用的篆刻“文”字为基础进行设计。该字造型和学校的“老校门”具有相似性,都具备厚重、质朴的风格。综合两者风格,融合设计、图底交融,不仅巧妙融入了学校的传统元素,还表达了学院长期积淀的文化韵味和历久弥新的精神面貌。
考虑到学院包含新闻传播学科,在标志内部选取“闻”字造型以彰显其特性。“闻”既是传播学的内容本身——信息,又是传播的经典载体和路径。而“闻”外已是门,所以在标志中取“耳”做变体。从形态来看,横为目,竖为耳,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意,它寄予了学院学子能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天下之人的意涵。
在颜色的设计上,选择“赫赤”这一传统中国色。《释名·释采帛》中有言:“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院标采用赤色,希望表现出文学与新闻学院的人文气息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同时也饱含对学院学子光辉日新的祝福。宏观来看,视觉标志以篆刻为视觉风格,巧妙地将象征现代意义的川大老校门和篆刻的“文”字异形同构于一起,塑造出疏与密、离与合、外方内圆的艺术效果;内部似太极图的反转配以外部的对称,有着沉稳厚重的图腾之感。
在其设计中,“文”与“闻”既代表学院拥有的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是学院所有学生应该拥有的闻道治学之态度。
学术传统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根柢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每学期都开展大型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际、中国国内学者主讲,拓展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还举办了多期由优秀博士生主讲的“博士论坛”,以及由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与主讲的“尊经论坛”;同时鼓励本科生进行文学创作,资助出版了《起点》、《青桐》等文学刊物,资助所有主干课出版了课程刊物。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3-12-28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0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