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是由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改编而成。1988年由菲利普·考夫曼 执导,让-克劳德·卡里埃尔、朱丽叶·比诺什、莉娜·奥琳、 德雷克·德·林特(Derek de Lint)、 厄兰·约瑟夫森等多位知名演员参与演出的美国爱情电影。
影片讲述了布拉格外科医生托马斯与妻子特蕾莎和萨比娜等其他女人之间的爱恨纠葛,后随动荡的时局逃亡至日内瓦,最终带着宠物狗隐居乡间农场的故事。
影片于1988年2月在美国上映,2月7日首映票房达到202189 美元,全球累计票房达到10,006,806美元。该片曾被美国电影协会列入2002年美国100部最伟大的爱情故事电影中,提名了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编剧,第4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剧情,第5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多个奖项,还获得了第22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42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剧本改编等奖项。此外,该片男主角让-克劳德·卡里埃尔因此获得第9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演员,女配角莉娜·奥琳则提名了第4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电影女配角。
影片剧情
1968 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男主人公托马斯(让-克劳德·卡里埃尔Daniel Day-Lewis)是医术精洪的外科医师,有着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生活在对女人追逐的快乐中,享受着性的快感。画家萨比娜(莉娜·奥琳 Lena Olin 饰)是托马斯的红颜知己,但在一次去温泉疗养院出诊的过程中,托马斯结识了女招待特蕾莎(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饰),她下班后他们去散步,很明显他们之间有一些特别之处。他回到了布拉格。一天晚上敲门声响起,开门看到特蕾莎出现在眼前。特蕾莎只身来到布拉格找他了。托马斯违背自己的原则,让特蕾莎在他家过夜并搬进去住下来。之后二人结婚。但托马斯在婚后依然不改与萨比娜或其他女人偷情的恶习,特蕾莎无法忍受托马斯的不忠,深夜出走,却碰上苏联武装入侵捷克。
三人先后逃亡至日内瓦,萨比娜认识了当地大学教授弗兰茨,特蕾莎失去工作终日闷闷不乐,为了清除心中的痛苦,她去找萨比娜。两人脱了衣服,拿着照相机,互相拍摄身体。特蕾莎之后带着幼犬卡列宁孤身重返布拉格。随着苏联坦克战车开人布拉格便开始镇压整肃面对时局的动荡不安,托马斯决定带特蕾莎逃离布拉格。虽然特蕾莎被托马斯的真情所感动,但她也认识到托马斯旧习难改。忍无可忍之下,她离开了托马斯重返布拉格。莎比娜则去了美国。特蕾莎离开后托马斯惘然若失,他决定返回布拉格找特蕾莎。但这一回去,却受到命运的惩罚,由于之前他发表过一篇批评当政者的文章,被下放去做清洁杂工。托马斯在工作过程中仍然女人缘很高,让特蕾莎醋意大发。并决定放纵自己去找别的男人。但尝试后,她始终无法排除巨大的失落感,她再也无法承受,飞奔至桥边望着雾中的天鹅,悠扬的钢琴伴着小提琴声,雾的那端,托马斯出现了。
后来两人带着心爱的狗隐居到乡间农场。一切由华丽归于淡然,从此托马斯和特蕾莎厮守终生。故事的结尾处萨比娜收到一封信,信里写着他们两人遭遇意外车祸死亡。镜头采用倒叙的方式,托马斯和特蕾莎在酒馆中愉快地跳舞,在回程的林阴道中,刺眼的光芒愈来愈亮。
演员与角色
以上信息资料来自
电影制作
拍摄背景
《布拉格之恋》是由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改编而成,该小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作者米兰·昆德拉曾任教于布拉格高等电影学院。但1968年苏联红军入侵布拉格后,曾是共产党员的米兰·昆德拉受尽迫害,作品也横遭查禁直到1989年。1975年,昆德拉被迫逃亡法国,但由于他文学声誉日益增高,法国总统特别授予他法国公民权,昆德拉从此潜心创作,他也正因有了这种坎坷的生活经历,才写下了《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
故事发生在“布拉格之春”时期的1968年,当时正值捷克在思想、文艺方面全面开放。影片对于重新审视捷克那段惨痛的历史具有不寻常的意义。通过四个人的生活,《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探讨了轻盈和重量的哲学主题。故事的背景是1968年6月的布拉格之春、随后的8月苏联入侵该国以及镇压自由化的后果。
剧本制作
《布拉格之恋》原作小说《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的故事以哲学的基调开始,讨论了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永恒回归(或永恒轮回)的概念。如果像尼采所相信的那样,生活中的每件事都会发生无数次,造成“最沉重的负担”,那么,在个人生活中,每件事只发生一次,就会失去它的“重量”和意义——因此,“存在之轻”就失去了意义。然而,在这次讨论中,叙述者还提到了巴门尼德的相反理论,他认为光(以温暖和细腻为代表)是积极的,而相反的沉重是消极的。这组相互矛盾的观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哪个是正确的。
选角与演员
影片演员团队阵容强大,饰演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的是奥斯卡史上第一个三获最佳男主角奖的英国演员让-克劳德·卡里埃尔-刘易斯(Daniel Day-Lewis),饰演特蕾莎的是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萨比娜则由瑞典女演员莉娜·奥琳(Lena Olin)饰演。此外,《布拉格之恋》还是演员莉娜·奥林的美国电影处女作。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在电视上看到影片中的让-克劳德·卡里埃尔-刘易斯后,选择了他作为《布拉格之恋》的男主角。尽管菲利普·考夫曼并不记得当时观看的影片名字,但他记得演员的名字和表演,并认为让-克劳德·卡里埃尔-刘易斯是饰演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的完美人选。然而,起初,男主角让-克劳德·卡里埃尔-刘易斯拒绝出演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一角,因为他认为剧本把这个角色描写得太好。之后,剧本被修改,添加了原著小说中对狄兰·托马斯一角并不“完美”的部分细节。拍摄期间,尽管《布拉格之恋》是用英语拍摄的,但为了拍摄该片,让-克劳德·卡里埃尔-刘易斯学习了捷克语。
拍摄场景
影片中,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的场景结合了布拉格电影学院学生拍摄的真实纪实镜头和为电影重现的新场景。其中,一名电影专业的学生扬内梅克在片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一名被殴打的摄影师。
影片配乐
电影配乐中共出现十三曲作品,除一首捷克传统民俗音乐(Joj,joj,joj),一首Beatles的改编曲Hey Jude,其余的主要电影配乐全部来自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捷克著名作曲家莱奥什·亚那切克的音乐作品,并贯穿电影的始末。即使是这首Beatles的英文歌Hey Jude,歌词也被巧妙地用捷克语来替换演唱。影片结尾的处理耐人寻味,汽车行驶在葱葱郁郁的田间小径上,伴随着浙淅沥沥的小雨,整个画面像一幅朦胧的印象派流派的油画,特丽莎的音乐主题再次出现,这是这一音乐主题惟一一次完整地出现,而最终轻轻地归落到主调的主和弦上,象征着生命的完结。画面上的这一场车祸的表现也是独具含糊与朦胧感,最后荧屏上只剩下一道刺眼的白色光芒。1988年4月15日,《布拉格之恋》电影原声带专辑《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发行。
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制作相关
上映后续
1989年,《布拉格之恋》首次在俄罗斯上映。尽管放映时间在午夜,但每场仍有3000多人观看,另有1000多人被拒之门外。许多人都看过重新剪辑版,即从苏联角度观看捷克入侵的镜头,苏联侵略者成为英雄,而捷克人是反叛者。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战争问题。
影片赏析
影片特色
电影还原了“布拉格之春”事件。1968年,为阻止捷克斯洛伐克兴起的民主化运动,苏联悍然入侵,全世界一片哗然。《布拉格之恋》的故事以这一政治运动为背景,再现了普通人在政治动荡中颠沛流离的命运。考夫曼运用纪录片和实拍相结合的手法,还原了运动的某些细节。虽讲了政治,但爱情仍是电影的主线。托马斯游戏人间的轻盈,变成特蕾莎无法承受的沉重;特蕾莎的爱也让托马斯感到束缚,不能呼吸。考夫曼深刻地把握了米兰·昆德拉提出的爱情二元论:轻和重,它正如灵和肉、男人和女人、光明和黑暗、寒冷和温暖等一样,因为彼此而存在。就像特蕾莎的另一面就是托马斯,如同阴阳一般,共生存在。当然,特蕾莎的另一个对立面,也是萨比娜。影片中两个女人在脱去衣服、赤诚相对的瞬间,达成了某种和解。影片的结尾颇有深意。经历了分分合合的托马斯和特蕾莎重归于好,一起放弃国外的生活,回到捷克的乡间。
美国文化
《布拉格之恋》充满了直白、毫无顾忌的性爱镜头,令当时的主流观众目瞪口呆,成为一时的话题之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内里的光芒愈发凸显出来。电影关于灵和肉的思考,以及把性爱和政治、小人物和大历史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影响了无数后来者,如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等。《布拉格之恋》出现在美国电影对色情表现尺度逐渐转变的年代,在美国燃起了成年人对性爱的火花。它的诞生标志着美国电影重返过去的成熟阶段。导演考夫曼用别具一格的欧洲电影风格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简单故事,影片讲的是生与死、爱情与责任、道德与权势。他不局限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原有的严谨结构和深刻的思想意义,避免了肤浅爱情剧的模式,将情爱故事与政治事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爱情提升到一定高度,满足了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品味。好莱坞电影一贯有着难以超越的叙事模式,许多作品往往按部就班。然而《布拉格之恋》采用了典型的欧洲电影风格,它不同于泛化的美国套路电影,在叙事模式上推陈出新,让观众耳目一新。
荣誉奖项
以上信息来自
主创与发行
1988年2月5日,《布拉格之恋》正式上线美国影院,后于2017年2月28日上线流媒体平台。
以上信息来自
票房信息
以上信息资源来自(截至2024年1月9日)
影片评价
媒体评价
正面评价
尽管我根本记不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剧情,但当电影开始播放时,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喜欢看到影片剧情的发生,它好像一个自己渴望重新体验的梦。(纽约客评论家宝琳·凯尔 评)
这部电影是由人民和国家之间持续的紧张关系、爱的力量和对权力的热爱所组成的。(华盛顿时报评论家丽塔·肯普莉 评)
《布拉格之恋》的非凡之处并不在于性本身,而是考夫曼能够使用他独有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关于怀旧、失落、理想主义和浪漫的故事。(芝加哥太阳时报评论家罗杰·艾伯特 评)
负面评价
试图以更短的时间去完全阅读这本小说(指原著《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正如这部影片一样)。(纽约时报评论家文森特·坎比 评)
《布拉格之恋》是对米兰·困得兰关于爱情和思想的杰出小说,雄心勃勃、甚至充满敬意的改编,而这就是问题所在。(Vogue评论家莫莉·哈斯克尔 评)
大众评分
以上信息资源来自
参考资料
布拉格之恋 (豆瓣).豆瓣.2021-02-25
布拉格之恋.imdb.2023-12-30
布拉格之恋,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8).imdb.cn.2023-12-29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Awards.IMDb.2024-01-03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rivia.IMDb.2024-01-03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britannica.com.2023-12-30
昆德拉小说改编电影《布拉格之恋》,影响流行文化数十年.澎湃新闻.2023-12-30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Original Soundtrack Recording) (布拉格之恋 电影原声带).qq音乐.2024-01-03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烂番茄.2023-12-30
布拉格之恋.IMDB.2023-12-30
布拉格之恋 (1988) 机构信息.1905电影网.2024-01-03
布拉格之恋的票房,boxoffice./imdb.2023-12-30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3-12-30
Mtime时光网.时光网.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