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几丁虫

几丁虫

几丁石是一种海洋微体化石,具有甲壳质外壁,大小约为50到2000微米,生存于奥陶纪泥盆纪世界各大陆。几丁石依据外观可以分成两类,即口盖样式简单且颈部不明显的口盖目和口盖较复杂且颈部分明的前体目。这类化石分类不明,由于几丁石往往以链状或团形出现,多数认为是多毛纲腹足纲动物的卵,也有人认为是某种单细胞植物。几丁虫chitinozoans是一类亲缘关系不明、分类位置不定的海生微体,已绝灭。Chitinozoa是一类由未知生物产生的瓶状有机壳海洋微化石,生存于奥陶纪至泥盆纪,大小约为毫米级。这类化石的分类和生态重建都很困难,曾被认为是原生动物、植物和真菌的亲缘关系,也有人认为它们代表海洋动物的卵或幼虫阶段。最近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代表一类亲缘关系不明的原生动物的硬壳。几丁石的生态也存在争议,有些可能漂浮在水柱中,而其他可能附着在其他生物体上。大多数物种对其生存环境要求严格,通常在特定的古环境中最为常见,其丰度也随季节变化。

基本介绍

古生物化石。它是昆虫中寿命最长的一种。单体或群体。大小50~2000微米不等,多小于

500微米。外形为长颈瓶状、壶状或圆筒状等。壳壁为不透

明或半透明的类甲壳质。多数学者认为几丁虫属动物界也有人认为它是昆虫。

详细信息

已绝灭的一类亲缘关系不明、分类位置不定的海生微体古生物化石。单体或群体。大小50~2000微米不等,多小于500微米。外形为长颈瓶状、壶状或圆筒状等。壳囊主要由壳体和壳颈组成(少数不具壳颈);沿中央轴辐射对称。一端开口,称口端;另一端封闭,称反口端。表面光滑或具粒状、线状、刺状或皱状等各种纹饰。生存于5亿年前到3亿年前的奥陶、志留及泥盆纪。鉴于其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类甲壳质壳壁,德国微体古生物学家艾森纳克(1931)最初将其作为一类独立的化石,命名为几丁虫。

几丁虫壳壁质地极脆,壳体部分厚度大致均匀,向口端常渐趋变薄。壳壁结构有 1层、2层或3层者,外层常具纹饰。壳壁成分到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多认为属有机质,但非真正几丁质。几丁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外部形态、表面纹饰、壳体底缘特征等,亦有部分按内部构造划分。目前多数学者将其列为几丁虫目,分两大类(亚目)、3科、50余属、400多种。巴里(1981)提出一个较为适用的分类方案,分几丁虫为口盖几丁虫及颈塞几丁虫两大类。口盖几丁虫下仅包括链几丁虫科及 4个亚科。颈塞几丁虫类含锥几丁虫科及瓶几丁虫科的10亚科。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几丁虫属动物界。主要说法有:①与原生动物有关;②属于或类似于某些已绝灭的动物界的卵或卵囊,几丁虫壳壁的超微结构研究亦支持此说;③是一类独立的已绝灭的后生动物;④几丁虫壳囊是笔 石原胎管之前的阶段,即所谓前原胎管(preprosicula)期的化石;⑤和浅水的双鞭毛虫门等藻及菌类有关。还有人认为几丁虫并非一自然类群,而是包括后生动物、藻菌类等的混合类群。

几丁虫关系

几丁石又称胞石,旧称几丁类、几丁虫。是一类具有有机质外壁的海洋微体化石,形状一般为烧瓶形,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大小约为50到2000微米,生存于奥陶纪泥盆纪世界各大陆。最早由德国微体古生物学家埃森纳克发现于德国北部的冰川漂砾中。目前这类化石分类不明,多数认为是多毛纲腹足纲动物的卵,也有人认为是某种单细胞植物。

形态特征

种类而异,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过8厘米。成虫体色一般很美,具金属光泽。头 较小,触角短,足短。幼虫体长而扁,乳 白色.

新进展

几丁虫作为一类已灭绝的海生生物化石,其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一直没有明确定论(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其是某类动物界的囊壳),然而其演化快,分布广,是开展奥陶纪生物地层研究的重要门类之一。对该时期的几丁虫展开系统古生物学及生物地层学研究,将有助于深化该时期的生物宏演化研究,提高区域内外地层对比的精度。

基于以上目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艳博士、唐鹏博士与法国科学中心的Florentin Paris教授对宜昌市界岭剖面庙坡组的几丁虫展开系统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层学研究。研究揭示了一个高丰度、高分异度的几丁虫化石组合,含16属43种,极大地丰富了该时期的几丁虫材料。首次在华南地区报道了波罗的地区中、晚奥陶世之交的带化石分子Laufeldochitina stentor及特征分子Cyathochitina sebyensis,冈瓦纳北部特征分子Lagenochitina ponceti亦为首次在华南出现。庙坡组的几丁虫属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晚期至晚奥陶世桑比早期,其生物地理分区不明显。该研究建立了1个几丁虫生物带:Laufeldochitina stentor带,进一步划分为Cyathochitina megacalix sp. nov.和Armoricochitina granulifera 2个亚带,用于区域内外的生物地层对比。建立了Cyathochitina megacalix sp. nov., Cyathochitina raricostata sp. nov. 及Eisenackitina tenuis sp. nov. 3个新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