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圣泉寺

圣泉寺

圣泉寺,位于福州市鼓山镇园中村,始建于唐朝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初名“法华寺”,传说僧人怀一苦于寺内用水困难,一日见两禽争斗,十分好奇,以杖拄地,顿时泉水涌出,故而在唐开元元年(713年),寺庙更名为“圣泉寺”。

基本介绍

史上圣泉寺几经兴废。在寺庙的鼎盛时期,李豫曾两次御书赐匾额;包括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蔡襄等多位文人墨客来寺吟咏题诗。近代高僧圆瑛大师曾主席于此。目前存留的古迹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寺庙大殿、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铸造的龙纽大钟、泉水旁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所立的“圣泉古迹”石碑。佛堂前原有两座明万历年间造的石塔,现移至于山九仙观连云港碧霞寺。现为晋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鼓山“涌泉寺”,相信地球人都知道,可说起鼓山“圣泉寺”,却知者寥寥,敦不知“圣泉寺”不但也是一座与“泉”有关的寺庙,而且它的建寺时间比“涌泉寺”还早。

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圣泉寺,在东山,旧名法华”。说的是圣泉寺在东山,原名“法华寺”。另据乾隆的《福州府志》记载:“圣泉寺,在遂胜里,唐景隆元年建”。经查,东山在清道光时归属遂胜里,离东门十余里,是古时人们郊游踏青的胜地,有圣泉寺、大乘爱同寺、榴花洞、狮子峰、松坞、虞公庵、龙首涧、狮子亭等诸多名胜。而圣泉寺建于李显景隆元年(709年),比涌泉寺(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还早两百年。明末时谢肇淛游东山,作《圣泉寺》诗,也提到“东山开宝刹,传是景龙年”。

圣泉缘于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传说,《三山志》、《闽书》、《榕城考古略》都有记载,原文是“僧怀一始卜居于爱同寺之西,苦乏水。忽一日,二禽斗噪于地,异之,因卓锡其所。有泉如缕,俄而涌溢,人乃石环其口。寺旧名法华,先天二年立今额,唐刘轲记”,说的是唐朝国师怀一居于大乘爱同寺(毁于黄巢之乱)之西,饱受无水之苦,忽有一日,见二禽争斗,喙地噪鸣,感到十分好奇,遂以杖拄地,顿时“有泉如缕,俄而涌溢”,怀一凿地为井,环石分之,南注为池,东注供汲瀚。到了李隆基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713年),由刘轲题记,改寺名为“圣泉寺”。

圣泉寺倚山而建,坐北向南。该寺规模宏伟,名胜甚多,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寺有唐(书法家)李邕《怀道塔碑》、皇甫政《怀一塔碑》,又有文殊岩、多宝塔、天台井、放生池、神移泉、芝坞、蛰龙轩、涵虚沼、御书堂诸胜,今多颓废”。寺中有六奇:分别是道一二师碑、天降舍利、松不栖禽、梁不巢燕、池不生蛙、庭不生凡草。

在寺庙的鼎盛时期,李豫曾两次御书赐匾额。文人墨客也喜欢到寺中吟咏题诗,如宋蔡襄《游圣泉》诗曰:“源流出何山,涌注知有异”。并自注:“俗传泉涌则民安,是泉涸十余年,今始涌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游圣泉》诗曰:“笑问并儿一举鞭,亦逢佳景暂留连。清暝日抱山腰阁,碧野云含石眼泉。蹑屐路通林北寺,落帆门系海东船。王审知旧事今何在?惟有前村供佛田”。宋李弥逊《游圣泉寺》诗:“偶脱尘中一梦阑,欲穷幽事遍寻山。静怜人境鸡虫扰,老惬僧窗枕闲。十里秋苔随屐齿,四更山月上帘颜。登临物色催诗兴,未信天于我辈悭”。明陈亮《访圣泉殊上人》诗:“步入金沙地,禅居偶闭关。碧云凝曙色,红树满寒山。尚觉香缘浅,空携俗虑还。三车何处演,却放白牛间”。明徐火勃《游圣泉寺》诗曰:“东峰晴翠尽阴阴,旧是闽王施宝林。古路斜通松坞远,冷泉流注树根深。钟移别院销追蠡,锡卓空山绝戏禽。寺额尚存唐朝迹,更谁重布给孤金”。

明代中叶,圣泉寺建筑大多废。朱翊钧万历年间(1573~1620),高僧善灿重建佛堂大殿,再振寺声。然而,总未能遏住名寺衰微的趋势。1957年,寺被征用作省生物制药厂。上世纪“文革”时期,大雄宝殿被改为工厂的食堂,后又被废弃。到90年代初,大殿梁斜柱倾,墙壁斑驳,殿顶瓦片参差不全,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但仍保留着当年明代的单层木构建筑的风貌,四周杂草丛生。近代高僧圆瑛大师曾主席于此。

2008年,在东山村村民林朝祥等奔走筹划下,福州大北农生物公司董事长邵根伙、总经理张渊魁捐出宝地,捐献巨资,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重修大雄宝殿,还原圣泉古井。侨胞李生良、宋梅英一家也独资捐建观音阁。

圣泉寺所在的“省生物制药厂”如今已成了“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大约经常有人到寺里游玩,公司的人都很客气,并不对我们进行干涉,不过,一座名寺被包围在一所公司中,总让人觉得怪怪的。

目前存留的古迹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寺庙大殿、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铸造的龙纽大钟、泉水旁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所立的“圣泉古迹”石碑。佛堂前原有两座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八月十六日建造的石塔,1979年冬移至于山于山九仙观连云港碧霞寺

龙纽大钟铸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956年,被村民搬到村里,2006年11月3日又被运回寺中,园中村时隔五十年,又再次响起它悠扬悦耳的钟声。钟身上有铭文:“圣泉寺闽邑信士练明梁、曾绍忠、陈起龙募捐,清代嘉庆丁卯年(1807年)立夏十四日铸,钟重八百斤,住持僧普智,莲宅林邦兼铸司”。

圣泉寺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名胜古迹是“圣泉古井”。据说,李儇干符二年(875年),住持慧觉募化一批杉木在闽安镇江边,当时交通不便,运木困难,大师烦恼不已。寺中有一头陀名叫法济,终日蓬头垢面,烂醉疯癫,被僧众视为废物。见大师为运木苦恼,便安慰大师莫急,只待次日叫全寺僧众到寺前井口取木,大师认为是醉话,不当回事。翌日辰时,忽听法济在井边高呼“来了来了”,只见一根根杉木王从井中冒出,到午后已堆积成山,奋力搬运的僧众累得汗流浃背,精疲力歇,一僧高喊,“够了,够了”,井中一木刚冒一半随声卡住。此传说与杭州灵隐寺济公的传说极为相似,不知敦早敦晚,但据老一辈人说,这根杉木至今仍卡在井底,因历经千年,露出水面部分早已腐朽,只剩根茬。在里人何求的《闽都别记》第二回“刺史无谋吴挈眷,孺子有托周朴待巢”中便提到:“(圣泉)寺在离城二十里之东山地,住持和尚名慧觉,僧八十余众,内有一头陀,名法济,不知何许人,原是游食乞儿”。

圣泉古井中有当年用青石雕琢的瑞兽,龟身龙首,嘴里正流淌出涓涓清泉,翻涌绿波。石龟头上刻着的“成化乙巳冬立”几个大字,井壁上还有爱新觉罗·旻宁丁未年题的“圣泉古迹”四字,经查,成化乙已即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道光丁未年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两道题刻都浸淫着古泉的历史沧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