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闽都别记

闽都别记

《闽都别记》全称《闽都别记双峰梦》,作者署名“里人何求”,成书于清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全书400回(亦作401回,其中第200回重复),约150多万字。书中以福州市一对青年男女为躲避黄巢之乱,藏身于东山榴花洞为开端,周、吴两大家族为主线,讲述从五代十国到明清年间福州地区的历代兴废、社会变迁,插叙战国时闽越族的一些活动和早期闽人开发福建省的历史,更是详细地记录了王审知建立闽国的史实,同时记载了福州地区大量的神话传说、风尚掌故、生活习俗、俚语俗谚、方言歌谣、民间信仰、名胜古迹迹等。

成书过程

《闽都别记》主要来源于福州说书艺人中流传的各种话本拼接整合而成。约在清嘉庆、爱新觉罗·旻宁间,有人把它整理成《闽都佳话》,后来“里人何求”把这些故事按照历史顺序加以整理,上起于晚唐五代十国、下止于明末清初。借连续的回目编号和风格相似的对偶式标题,以及上下回之间的首尾勾连,造成表面上的统一。既以统一的章回形式形成一个整体,又基本上保存了各种抄本的原始面貌。一般认为最后成书于乾嘉年间。

本书二百四十一回有“前文结《双峰梦》全篇”之语,知此书的前半部当名《双峰梦》;前后两部分在文体特征、思想倾向、表现手法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从而认为自二百四十一回之后,疑是另有人拼凑续写。董执谊氏在《跋》中也提到小说最初出于福州市说书艺人,不断增补,先后参与整理编的也不止一人,次数也不止一次。

版本信息

《闽都别发》未刊行前,仅有传抄本分藏于福州府城内外各大家,如:城内宫巷林家,光禄坊刘家,以及闽县螺洲乡陈家。直至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秋末,始有油本出现,主事者为“冶城届蠖斋主人藕根居士董执谊”。藕根居士把此书点正并清缮后,藏至清宣统三年始付油印。只印二十五部,除少数留存之外,悉数分赠好友,现为珍本。次于油印的版本为1927年的石印本,其事也由藕根居士主持。此石印本印六百部,当时不易得,今更成为罕本。再其次为铅印本,刊行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福州三山书纸店以“万国出版社”名义,将石印本全部用老五号铅字印成,印数不明。此版的流通贡献实大。1978年,福州古旧书店将石印本复印。198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点校董执谊石印本,重排铅印上、中、下三册本。200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的上、下册本。在这些版本中,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属1987年和200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印刷出版的版本。这两个版本完整地保留了该书的原貌。

内容情节

唐朝干符年间,黄巢造反,福州市刺史御敌无策。一日乌山隐士周朴携带儿子周启文拜访双峰寺住持懒安,午睡时得一奇梦,醒来后请和尚解梦。懒安说道:“此梦乃周氏三世奇缘之兆,日后必有应验。”

九仙山进士吴躲避贼兵时与19岁的女儿吴青娘走散。吴青娘在山中迷路,躲进“榴花洞”,出洞时无意间救了周启文,等贼兵退去,二人回家禀告父母,成了婚事。不久,贼兵又进攻福州,周朴问罪黄巢,被其所杀后喷出白血,黄巢大惊,退兵而去。之后黄巢被李克用起兵杀退。天下稍安,周启文被王审知任为管城丞建造福州新城。新城完工时鳝鱼精作怪,疯头陀法济施法保住新城。周启文建城有功,升任大工匠。王审知被封闽王,死后王延钧接位,为闽王磷,荒淫无道,宠信奸。国计使薛文杰诬陷吴勗造反,致其全家被杀,仅孙女瑶娘、幼孙丹顶鹤被救,并制周启文下狱,又欲加害吴光。吴光与周启文逃脱后得南唐之助得报大仇。

周启文之子艳冰与吴勗之孙女瑶娘早有婚约,吴家满门抄斩,瑶娘入宫,闽王磷欲纳为贵妃。瑶娘坚拒,上吊自尽。周艳冰得仙人授以“返魂丹”,吴义助其偷出瑶娘尸体,将其救活,二人终于完婚。

白鹤当年被吴义救出后被周学士抚养成人,取名吴云程。遭姨母陷害被铁麻姑相救,二人结为夫妇。受神仙托梦,二人飘洋过海到了扶余国国土。国王的妹妹太平春,爱慕云程,愿嫁之为二房,云程不肯。太平春施法将其双腿换成木腿,后与铁麻姑结为知己姐妹,乃归还双腿,成了婚事。云程与太平春所生之子继位为国王,云程被尊为太上皇。

转眼经历梁、唐、晋、汉、周五代十五帝,已至宋初。周府合家同做一梦:来到东南极天际地将尽之处的“三山别境”拜见祖辈,周朴已为懒安和尚引度成仙,周启文、吴青娘亦俱已得道。

人物介绍

《闽都别记》记载了许多历史的名士,如唐末五代十国有文学家周朴、罗隐,以及王审知王审知、闽王王延钧的皇后陈金凤;宋末有郑思肖;明代有闽中十才子和张红桥、平倭将军张经、宰相叶向高、殉节的曹学俭;南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清代施琅耿精忠等。

吴青娘

吴青娘,无意间在榴花洞救了周启文,交谈后发现此女的诗文赋对、易卜之算及胆略智慧便胜于周启文,甚至对双亲言说“郎救女”,为自己赢得了爱情,如愿嫁给周启文,以致周“不胜羡其伶”。吴青娘维系着周吴两个家族的兴衰存亡,是家族最重要的人物。小说数次提及她精湛的易卜之术和过人的胆识,如她推算出周启文在建城、建塔过程中的困境、危难,推算出“七千金”的存在,处处想方设法帮助丈夫建成大业等等故事。

陈靖姑

陈靖姑相关的传说几乎贯穿了全书。书中写到观音以一滴血化为陈靖姑,托生于福州下渡陈家,后来嫁给古田县人刘杞。因其一心向道拜师于闾山大法院的许真人许逊,习得一身道法助夫破案、扫除人间的妖魔鬼怪,更是斩杀了吕洞宾白发变化的白蛇,成神后保胎护婴,收服了众多法力高深的下属。

丹霞大圣

福州乌石山宿猿洞中蛰伏着一只红毛猴。此猴有近千年的修炼道行,但是他贪浮好色,时常兴妖作怪,为害世人。与陈靖姑斗法败下阵后被其收在麾下,赐名为“丹霞大圣”,从此改邪归正。丹霞大圣善于隐形变化,且神通广大,多次变化成他人或者动物,与袁广志战斗时变化成天马,冲撞得阴兵七零八落。

罗隐

书中记载罗隐身有皇帝骨,他母亲常以此恐吓邻里。玉皇大帝知道后将罗隐贵骨换贱骨,换作乞丐身,罗隐周身酸痛,紧咬牙关,最后只剩罗隐的皇帝嘴没被换去。此后,罗隐虽然不能做皇帝,但是他说的话却无不应验。有一天遇到大雨,罗隐见到石穴想去避雨,里面却躲满了牧童,无处立足。罗隐吓唬道“石头就要落下来了!”牧童吓得慌忙逃开。罗隐心中暗喜,进石穴里避雨。不消片刻,山岩倾覆,罗隐被压死。罗隐死后,舌头被乌鸦啄食。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女权意识

《闽都别记》用大量笔墨塑造了一批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名有姓、有独立故事的女子就有40余人。书中通过描写男性对女性的依赖、女性在心智方面强于男性、男女角色互换、女性神化等方式,体现了福州市社会和福州民众心中鲜明的女权意识,表现了闽都古代女性勇于与恶势力抗争的精神,反映出女性自身蕴含的社会价值,透露了追求人性的新信息,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思潮,具有一定的启蒙理性主义意义。

警俗劝善

《闽都别记》既颂佛道,又扬儒德,其道德救世的意向十分明显,彰显了作者警俗劝善的创作意图。作者分别通过描写丹霞大圣、虎婆江等精怪的改邪归正和陈靖姑由人成神的过程,体现了人格和妖性的不同。陈靖姑是自愿舍生取义,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念。丹霞由妖转圣是被收服后无奈选择皈依正道,最终多行善事被封“大圣”,这圣化的过程隐射了民众颂扬佛道,否定妖魔,肯定的是他的改邪归正。丹霞封圣后又有凡人的侠义心肠及诸多弱点,游荡嬉笑于街巷闾里之间的凡夫俗体。这过程时时表现出儒家的道德思想,有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充分体现了弃恶扬善良的审美价值。

艺术特色

小说构造

《闽都别记》是以民间故事、传说整合而成。作者重新梳理后,以两个家族为主线,将故事穿插其中,按章节编排,因事立题,形成一个首尾相连,风格统一又整体连贯的章节体小说。正因为它是民间故事、传说的大汇编,所以对其文体特征一直有诸多说法,学界主要以方言小说与乡土小说来定义《闽都别记》的文体特征。小说有几个奇特之处:一、它是中国古代小说里最长的一部;二、它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在中国小说中是最长的;三、它创造了古代小说中采摘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之最,是福州市民间故事的渊薮;四、此书可称为福州地方文化的百科全书;五、作品语言以福州方言与浅近文言文相结合。

现实主义

《闽都别记》题材广泛,作者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笔触,叙说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书中详细描写了王审知增加重税、遍采民女等诸多暴行。贪官污吏重征暴敛,并施以重刑,多次激起民变,建道观佛寺,至匠人死伤无数,最后竟无一座御敌建筑。民间恶霸横行乡里,货行与衙门有系,不仅抬高物价还致人死亡,竟然不用抵偿。

底层百姓苦不堪言,沦落低层的文人也处境悲惨。书生查确因遭奸官诬陷,家破人亡,只好沿路卖唱至广东省告状。书生应貂,屡被权贵鸡奸,其妻生下独子后甘愿将其炙七块成麻面,创伤之深,惨绝人寰。殷实大户也未能幸免,建筑师林秀被强迫垫资修建,最后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小说更是借群众之口喊出:“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作者的思想非常复杂矛盾,有其冲出封建伦理道德樊笼的部分,但也残留着许多封建伦理道德余渣剩滓,既肯定人与命运搏斗的积极作用,又强调宿命论。

文献价值

《闽都别记》描述了福州市的社会生活,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风尚掌故、生活习俗、俚语俗谚、方言歌谣、民间信仰、名胜古迹迹等,是涉闽小说中最受学术界关注的作品。董执谊在《闽都别记·跋》中说:“其书合于正史及别史记载者各十之三,野说居其四焉。”

海洋文化

福建省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古时就有“闽在海中”的传说,《闽都别记》从海洋观念的变化、海商形象的大量描绘、海洋文化下特殊风俗的体现、海洋叙事中猎奇性和纪实性并重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多元化的海洋文化价值。书中涉及到闽人海外交往内容的章回就有四十多回处,约占全书篇幅的十分之一。第167回中就记载福州市临近的福清地区“该处无人读书,都是讨海种田”。闽人以海为田,使得《闽都别记》中的海洋叙事不仅仅是将海洋作为一种想象性符号来表现和描述,使得这本小说中的海洋观念具有了现实主义层面的含义。

地方史记

在《闽都别记》书中描述了三类人“北岭三姓(畲族)”“唐部人(诸娘)”“曲蹄”,他们分别对应于“住在山上的人” “住在平地的人”与“住在水上的人”。书中通过人物之口讲述了这群人的历史和现状,涉及到了祖先传说、姓氏来源、图腾信仰、社会习俗及其与福建省地方史的关系等等方面的情况。

名胜古迹

《闽都别记》对福州市的许多名胜古迹如屏山、乌山九仙山、西湖、方广岩、雪峰寺、西禅寺等等都有详细的描绘,并收录了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的有关佳篇。对于福州许多地名,作者也交代了名称的由来和有关传说。

民俗信仰

《闽都别记》讲述了许多闽中乃至福建各地的民风民俗、乡土风情、地方掌故、民间传说等内容。比如一些过年习俗、婚嫁习俗,还有饮食习俗、迎神赛会、烧火炮等。许多章回中,分别穿插、渲染和描述了福建省民间长期流传和信仰的诸多神仙鬼怪,如陈靖姑三教合一的形象“出身为佛,行事方式为道,思想灵魂为儒”。除了陈靖姑、八仙观世音等正面神崇拜,还有一些反面神的书写,如瘟神是由五种动物变化成五通神再演化瘟神五方上帝,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对研究民间信仰的起源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同性之风

明清两朝,福建男风盛行,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闽人酷重男色,无论贵戏,各以其类相结。”《闽都别记》对闽地同性恋现象的反映尤其集中,不仅有男风,还有“女风”;不仅涉及君王,更有布衣百姓、文人士宦、僧道海盗。书中有三十多回涉及同性恋内容,发生时间从李儇一直到清康熙,跨度非常大,但大部分集中在五代十国期间。唐及五代十国与同性恋相关的史料极少,文学作品中更是绝无仅有,故《闽都别记》中有关五十国闽地同性恋现象的描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也表现了闽地因自然环境、民俗、信仰等多方面造成男风盛行的原因。

方言熟语

《闽都别记》大量使用了“福州市粤语”、民间熟语。书中提到的“七哥共八哥属,两奇(个)差不多”,是闽中等地惯用语。七哥、八哥,即《闽都别记》和闽中民间俗称的白、黑无常鬼,亦称“七爷”、“八爷”。后来引申喻指半斤对八两,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又如“肥大如盐埠船”“偷食瞒不得牙齿”“有风台起,便有梨拾”等,如今仍在闽中街巷陌流传。

“福州白话”是“福州官话”相伴而行的书面语体,这种书面语体在当时的福州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小说中提到的“招上门”“闹房”“伴房妈”“琉光”等福州市方言词语,不需借助方音,基本上可以通读的,就是带有方言色彩的福州粤语。而篇末附录的“榕腔白话文”是指福州话口语,必须用福州话语音才能通读,这类语言确切地称为“土白(话)”。福州官话是南方官话的一种,福州白话是明清白话的组成部分,通过《闽都别记》能了解其在南方方言区的使用情况。白话发展史中一些词义演变或语法化过程的空白也将因之得以填补。

历史评价

清代官员董执谊认为《闽都别记》中正史、别史各占三分,其余四分是野说,表示“虽属官,未始非吾闽文献之助;博奕犹贤,不可废也。”历史学家傅衣凌在对1987年版《闽都别记》做序时肯定了该书的乡土文化特色和民俗学、民间文学的价值。指出书中的有关记述,值得民俗学家、语言学家以及研究福建省地方史和文学史的学者参考和研究。研究员林蔚文更是认为《闽都别记》是福建乡土文学的瑰宝。但是1959年,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所编的《福建文学史》里,也对《闽都别记》做出批判。认为“这部书文字粗拙,没有中心人物贯串始终,只是用无数大小故事联缀成篇,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并谓作者用封建正统思想把这些内情贯串起来,并通过因果报应等唯心情调来强化它。

作者争议

关于《闽都别记》的作者,董执谊在其最早油印出版和后来藕根斋石印本的《闽都别记·跋》中说:“《闽都别记》,里人何求纂,其人不可考。”编募者故意将姓名隐去。宣统三年(1911年),由藕根居士董执谊整理,点校付梓。但书中常附有拂如氏的五七言诗,在第七回所附的“九仙山”两首诗,起句作‘吾宗伯仲九神仙,修炼斯山汉代年’,似是作者与何氏有关。九仙山,传说汉代有何氏兄弟九人,在此成仙,以此得名。所以又有诸多学者认为作者“何求”应是姓何的文人。后来有人又提出:“关于此书作者,先生(按:指董执谊)推断,不止一人,但究竟如何署名妥当,却斟酌多时,后来先生初刊此书时,确定署‘里人何求’纂。”如此一来,连“里人何求”都不是某一人的笔名了。

衍生作品

闽剧《陈靖姑》系列,该系列自闽班新赛乐1920年首演《收丹霞》剧目后,各闽班陆续推出了以陈靖姑故事为题材的闽剧,其中包含了《陈靖姑》《临水平妖传》《收长坑》等10多个剧目,其题材均来自《闽都别记》《临水平妖传》等。

闽剧电视剧《郑唐传奇》,该剧共4集,是1988年,由福州闽剧院一团与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福建省制作中心联合拍摄的闽剧电视剧《闽都别记》中的第一个系列。

寿山旗降石对章微画雕《闽都八面对》,该作品长5.5cm,宽5.5cm,高13.5cm。微画雕创作者邵明以一对旗降石对章为材质,择取《闽都别记》中的一些民情民俗故事以及《三山志》等福州市史料,刻画而成的微画雕。

音乐《闽都别记》是2016年,由琳琅作词,张含弓作曲的音乐作品,并在福州市第三届茉莉花文艺奖获得三等奖。

大型寿山芙蓉石雕刻作品《双喜临门》,由福建省民间工艺美术师林金狮根据《闽都别记》中《榴花洞传奇》故事创作而成成。该作品长148cm、宽20cm、高100cm,富有谦谦君子的儒雅,又充满闽都乡土文化色彩。

参考资料

《闽都别记》中的福建海洋文化气息.中国新闻网.2022-11-14

《闽都别记》与闽中民间熟语.福州新闻网.2022-11-14

《闽都别记》与董执谊.长乐新闻网.2022-11-30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福州市第三届茉莉花文艺奖获奖作品的决定_ 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_.福州市人民政府.2022-11-30

根据《闽都别记》创作的大型寿山石雕作品亮相福州-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