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万佛洞
万佛洞是洛阳市龙门石窟内的洞窟,以洞内雕有1.5万尊小佛而得名。其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洞窟完工于李治永隆元年(680年),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有造像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日成。”
简介
万佛洞因洞内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全窟气势庄严中充满活泼的生机。比较下,奉先寺洞代表新的风格典范,万佛洞则承接河南省传统图像渊源,沿袭龙门旧风格,发展出唐代成熟的风格。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万佛洞为方形平顶,顶雕有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
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么人为什么造像的原因。永隆为李治李治的年号。大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智运禅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
天皇指唐高宗,太后指武则天。洞内主佛为接引佛,面向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于仰覆莲花束腰须弥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有四位金刚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的背后还雕刻有52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坐着一位供养菩萨,他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规模
在洞内南北两壁上雕刻有15000多尊高约四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些飞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六位伎乐人,手持箜篌、法锣、(jie)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他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外南壁雕有观世音菩萨像,它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匀称适度,右手执尘尾轻依肩头,左手提净瓶娇不胜力,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尽管头部略有损坏,那情态,那体态,那优雅的动作,让人不难想象其面部是绝对明艳动人的。在这里,人们不能不想到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洛神的句子:“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无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焉知雕塑家不是按照曹植的描述才精雕细刻这一尊观音的?这是人性的觉醒,这种从神的身上去展示和追求人情世态的艺术风尚,我们要差不多1000年后才能在西方艺术家拉斐尔·桑西的《西斯延圣母》中才可以见到。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参考资料
访龙门石窟,观大唐气象|访古.百家号.2024-04-01
万佛洞.龙门石窟.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