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石刻艺术群,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窟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
伊阙关原名伊阙,龙门之名始于隋朝。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造像活动于北魏(公元493年至528年)时期进入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为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魏字洞等,天宝(公元636年至746年)时期进入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宾阳南洞、奉先寺、万佛洞等。其他时期造像活动较少,多在已有洞窟的基础上加开小型龛像,且部分为劣品。金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龙门石窟屡遭破坏、盗掘,损失惨重,偶有修缮,不尽人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门石窟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受到了各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修缮、开发保护。1982年,龙门石窟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公众开放,主要景点有潜溪寺、古阳洞、看经寺等。
龙门石窟艺术、文化特点表现多元,造像风格多样,从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过渡到天宝“躯体丰腴,面相圆润”的大唐风范,更有与外来文化融合所产生的造像、装饰,如优填王像、佛塔、西域纹样及服饰。龙门石窟的雕刻刀法为浅平直平阶梯式刀法,雕刻技法全面多变,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平雕等。龙门石窟北魏与唐朝时期窟型与装饰特点各有不同,窟顶二者多为穹窿顶,窟底北魏多为马蹄形与方形,唐代则多为方形,北魏石窟装饰图案丰富、复杂细致,唐代石窟装饰则趋于简单化、程序化。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形式多样、体法多变、淳朴天然,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陈抟十字卷碑、伊阙佛龛碑等,此外中国历代文人也多于龙门石窟留下赞美诗篇,如唐代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记》、北宋宋真宗赵恒的《龙门铭》等。龙门石窟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文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价值。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2007年5月,龙门石窟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AAAAA级景区。
历史沿革
名称来源
龙门原名伊阙,龙门之名始于隋朝。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隋炀帝来到洛阳,登临邙山俯瞰洛阳地势,观伊阙地势似龙门,决定建都洛阳。隋唐时期都城以伊阙为南北坐标。伊阙地处国都之南,东西两山之间如天然大门,正对东都洛阳城皇城与外郭城的南正门,“龙”象征着封建皇权,故隋炀帝赐名龙门,伊阙改名龙门,并沿用至今,而作为北魏晚期与唐朝前期开凿的大型石窟寺遗存,因地处龙门,故称其为龙门石窟。
开窟背景
第一次高潮
四大石窟的开凿始于印度,3世纪传入中国,5-8世纪盛行,晚至16世纪,目的是用以修行和顶礼膜拜,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与解脱,开窟造像寄托了功德主的美好理想和向往。
4世纪到6世纪初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底层人民生活陷入极端困苦。佛教现世受难,来生享福的理想盛行,并指出开窟造像、积累功德可以成佛,与苦难大众的现实精神需求相契合,佛教得到空前发展与广泛传播,佛教寺窟的开凿蔚然成风,皇室贵族甚至不惜动用国家财力从事石窟寺开凿,开窟造像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龙门位于北魏京都洛阳城西南,环境清幽,利于修行。龙门石灰岩石质软硬适中,适合开凿大型洞窟,精雕细刻佛像。北魏迁都洛阳市后,佛教中心南移中原,推行国家佛教的元恪,决定在洛阳西南伊阙山以灵岩寺石窟(云冈石窟)为原型,为拓跋宏、文昭皇后开凿宾阳中洞,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汉文化改革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
第二次高潮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阶级矛盾暂时得以缓和,社会秩序处于安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国际间的交往频繁起来,文化艺术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佛教艺术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呈现出空前兴盛的景象,使龙门造像的热潮经过百年沉寂后,重新活跃起来。自李世民到李隆基初年,龙门的造像活动一直比较活跃,这是龙门石窟营造史上的第二个造像高潮。
营造历程
伊阙关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龙门石窟的持续营造长达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其中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北魏(公元493年至528年)年间,历经拓跋宏、元恪和元诩三帝,历时35年,第二次是在唐朝(公元636年至746年)年间,前后历经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四帝,共计110年,两次开窟造像的高潮,历时近150年。
北魏至隋
北魏,伊阙关属河南尹河南县,为京军事重地,北魏迁都洛阳市后,由于政治、经济上的变革,社会出现了暂时的繁荣,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龙门开窟造像盛极一时。首先是随孝文帝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在古阳洞祈福镶灾,发愿造像,揭开了龙门开窟造像的序幕。继古阳洞之后,北魏皇室又在龙门展开了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这一时期龙门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为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石窟寺、路洞等,这是龙门石窟营造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北魏以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朝,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甚少。北魏末期,造像活动逐渐衰落。孝武后,也有过造像活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割据抗争,所以开窟造像不多,都是在前代的洞中加开一些小型龛像,且数目寥寥。龙门在隋代也没有大型造像,仅仅开了几个小龛,北朝末期及隋代,是龙门造像的低潮时期。
唐至两宋
唐代,龙门属河南府河南省,龙门两山巍峨雄踞,仍为洛阳市军事交通之要冲。佛教雕刻艺术在经过了南北朝至初唐数百年的发展之后,至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龙门窟龛的造像规模、题材、技巧,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龙门开窟造像活动再次进入高潮时期,开窟造像数量达到龙门石窟造像总数的三分之二,使中国石窟寺造型艺术达到了形神完美的艺术高峰。这一时期龙门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在龙门西山的有潜溪寺、宾阳南洞、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等;在龙门东山的有擂鼓台、高平郡王洞、看经寺等,其中最富有成就的代表作是奉先寺大型群像的雕造,它代表和反映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除此之外,自李世民到李隆基初年,龙门的造像活动一直比较活跃,经安史之乱,李唐王朝由盛而衰,中唐以后,龙门造像几乎绝迹,造像之风又一次沉寂下来。唐以后,由于佛教的衰微,五代、北宋龙门造像已成尾声。这一时期,虽有零星龛像的雕造,但是面貌形体臃肿笨重,已是“存其形而失其神”的劣品。
衰落历程
金朝、元朝战乱频发,使龙门石窟渐渐冷落下来,龙门造像及寺院受到破坏,由此而始。元朝诗人萨天锡游龙门,著《龙门记》,首记龙门石窟及佛寺之破坏。明代,龙门更为衰落,仅有徐霞客等文人到此游历。清朝,河南省(河南省)文人及地方绅士,对龙门佛寺、道观等稍有修茸。乾隆、嘉靖以后,金石方志大兴,从事龙门碑刻题记录目、录文者如雨后春笋,收集龙门碑刻题记拓本者颇多,如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王昶的《金石萃编》等。清代末期,清朝国内外一部分学者也纷纷至龙门考察研究,有的从龙门造像艺术和题材方面进行研究,有的侧重于书法艺术的探讨,其中不乏成绩卓著者,如1870年路朝霖撰集的《洛阳龙门志》,记录了有关龙门的历史名人、诗文、游记,是现代龙门第一部成书的专著,1935年关百益编撰的《伊阙石刻图表》,以图录为主,文字叙述较清楚,对龙门主要洞窟的名称、位置、碑刻造像及破坏程度给予说明,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集大成的巨著。1906 年,日本人伊东、冢本和平子到龙门进行为时40天的调查,冢本报告刊登在《东洋学艺杂志》25、26卷上,题目是《清国内地旅行谈》,1916年,法国人沙碗也在此考察12天,其报告刊入《北中国考古图谱》首次公布龙门石窟资料和洞窟照片,并将550种碑刻内容译成法文。1926 年,日本人关野贞和常盘大定都曾游访龙门,并在合编的《支那佛教史迹》第2册中对龙门石窟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清末以来,学者们对龙门石窟的调查、研究和报道,使龙门石窟的声名传遍了中外,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东方艺术瑰宝。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龙门石窟进入灾难性的破坏期。英国、美国等帝国主义者的文物盗贼接踵而来,并伙同文物奸商对龙门石窟进行疯狂的掠夺、破坏,造像毁失极多,致使残首断臂,几无一龛一像完好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前夕,龙门石窟经历了无数次浩劫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全窟遍体鳞伤,满目疮,从总的构造和布局上看,虽然仍旧保持着它原有的规模,但损失极其惨重,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任人破坏的状况。
现代建设
1948 年,洛阳市解放,龙门石窟便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并受到了人民的保护。洛阳县人民政府责成龙门镇完全小学负责保护管理龙门石窟。1950年洛阳县政府在龙门设立林场,专门负责造林绿化工作,此后龙门石窟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开发对象,先后建设龙门文物保管所保护组、龙门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研究保护,在逐步发展中,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首批AAAAA级景区,并不断与时俱进,于2022年4月15日实现龙门石窟数字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门石窟坐落于洛阳市南郊,位于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南北长达1公里,东山为香山,海拔371.8m,西山又名龙门山,海拔307.6m,伊河由南向北穿流而过,形成龙门峡谷。龙门石窟景区总面积为31.7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12°27'54”,北纬34°33'24”。
地形地貌
龙门石窟位于伊水两岸的香山与龙门山上,“两山夹一河”构成了龙门石窟景区的地形地貌。
气候
龙门石窟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其气候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大陆性、多样性等特征。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水文
伊河,古称鸾水,发源于伏牛山北麓,栾川县陶湾乡三合村闷敦岭,流经嵩县、伊川县于龙门入郊区,再沿郊区和偃师区交界线向东北地区至李楼乡西石坝入偃师县,在岳滩乡杨树村一带入洛河。全长268公里,流域总面积6100平方公里。其中,在郊区境内长17公里,流域面积71平方公里。
地质
龙门石窟的石质为石灰岩,由此可雕刻出不同于北魏迁都之前石窟造像的造型语言特征。北魏迁都之前,曾于北魏都城平城(大同市)开凿石窟(云冈石窟),云冈石窟选址于平成武州山,武州山的地质构造属于侏罗纪厚层砂岩,岩石性质属于侏罗纪云冈统透镜体砂岩,岩石成分主要为长石和石英,上部较坚硬, 下部较疏松,所雕刻的石窟造像规模宏大,浑厚粗犷,富于幻想。北魏迁都洛阳市后,选址于伊阙关开凿石窟,龙门石窟位于龙门峡谷东西两山的峭壁间,龙门峡谷的地质构造属于寒武纪中世石灰岩、下寒武世紫色夹灰绿色页岩和下、中奥陶世石灰岩,这一类石灰岩的石质细腻坚硬,所雕刻的石窟造像精细入微,趋向写实,较云冈更为精致。
景区布局
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龙门石窟风景区,东北、西北服务区。龙门石窟风景区主要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成,东北、西北服务区负责为景区里的旅客提供服务。
主要景点
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
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位于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上,因位于龙门峡谷西部石壁而得名,全长一千米,始建于拓跋宏从平城迁都洛阳市之时。西山石窟群主要石窟大部分开凿于北魏和唐朝时期,北魏时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古阳洞窟、宾阳洞窟、莲花洞窟;唐朝时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奉先寺洞窟、万佛洞窟、药方洞窟。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650-683年)。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为接引佛端坐在须弥台上,左侧为大弟子摩诃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陀。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皆为初唐完成,是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续凿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万佛洞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李治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洞内主佛为接引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洞内南北两壁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洞口南侧有一尊菩萨像,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
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其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
奉先寺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大像龛坐西面东,东西进深约38.70米,南北宽约33.50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一铺九尊大像,在菩萨与天王之间还各雕凿了一尊高约6米的侍女供养像,施双髻。
奉先寺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西山南端,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北魏时期大型皇家洞窟。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
古阳洞由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而成,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为释迦牟尼,端坐在方台上,左侧为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侧为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窟内从四壁到窟顶密布大小佛龛一千多个。壁面上的这些龛像多为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王公贵族、高级将领、高级僧侣和洛阳地方官僚等发愿所造。龛形设计精美,纹样雕刻精美,造像内容丰富。中国书法史上魏碑体书法最具有代表性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在该窟。
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始建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和北齐,至唐初仍有雕刻。洞中刻有五尊佛像,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农村都能找到,药方既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又能治疗疑难杂症,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东山石窟
东山四大石窟位于伊河东岸的香山上,因位于龙门峡谷东部石壁而得名,主体石像大部分开凿于唐朝,主要风景点为擂鼓台、看经寺、四雁洞、二莲花洞等。
擂鼓台中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因风化剥蚀已不清。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日,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像高2.45米,结迦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看经寺
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是龙门东山石窟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窟外正面有砖石二层楼,门额上题有“看经寺”三字,窟内为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北、东、南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是据隋朝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应为禅宗所主持开凿。
四雁洞
四雁洞是一个盛唐时期的中型洞窟。四雁洞平面呈马蹄形,四壁向上卷入顶部,窟顶向西下斜至窟门口上方,门为圆拱形。窟内下部靠东壁,凿有一半圆形的基坛,在基坛的西部边沿下有三层叠褶,向上有又两级,原坛上可能置有造像。洞窟的窟顶是一个莲花藻井,莲花藻井的四周有四个飞天的四飞雁环绕,四雁洞之名来源于此。佛经中曾以五百雁来双喻五百罗汉的故事,雕刻四雁可能是用寓意的手法,以雁来比喻罗汉,在伊阙关石窟中仅此一处。
二莲花洞
二莲花洞由莲花南北洞组成,是一组经过统一规划、布局而开凿的中型双窟,形制基本相同,故称二莲花洞。二莲花洞约凿于天授至李隆基时期,南北二洞造像雕饰与布局相同,窟内顶部藻井覆莲图案,洞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中间主佛为接引佛,手施降魔印。南洞南北两壁弟子与苦萨之间,各有一身后期所补刻的凸面阴刻立佛像。
白园
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和白莲。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诗廊立石38块,由国内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对外开放。墓体区位于琵琶峰顶,区内有白居易墓、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伊河东岸香山之上,自创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市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武三思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爱新觉罗·弘历巡幸香山寺时留下《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矗立着这块石碑。
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1936年香山寺重新修建,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
解放后,香山寺进行多次修葺,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历时100天,洛阳市委、市政府及龙门石窟管理局投资600万元完成了对香山寺的改造,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艺术文化
艺术
石窟内所营造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就叫作石窟艺术。龙门石窟艺术主要有窟龛建筑、石刻造像、碑刻题记。窟龛建筑是指窟龛的形制、窟檐、龛楣、壁面上的仿木建筑、浮雕石塔等,是承载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空间。石刻造像包括造像风格、造像题材、造像类型、雕刻技法等,碑刻题记则包括龙门石窟的书法艺术及造像题记。石窟艺术属佛教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巨大的影响,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佛教等珍贵的实物资料,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书法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题记有2800余品,书法形式多样、体法多变、淳朴天然,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龙门二十品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北魏造像题记,代表了我国北朝时代书法艺术的水平,在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陈抟十字卷碑
陈抟“十字卷碑”是宋代道教哲理大师陈抟所书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字卷碑。碑高68厘米,横长200厘米。此卷碑有两种版式:一为横版式,一为竖版式。藏于龙门石窟的墨迹为横版式,竖版式藏于华山。碑面除上述十字,还刻有诗、文三段,皆为楷体,书体笔法豪放潇洒,浑厚奇伟,具有独特的风格。
伊阙佛龛之碑
伊阙佛龛之碑,因碑首有“伊阙佛龛之碑”六字篆书故名。碑高约3.65米,宽1.9 米。碑文镌刻的时间是在唐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由唐代中书舍人岑本撰文,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因而又称“褚遂良碑”。此碑是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唐楷书法中,最大的碑刻。碑文约1800余字,用楷体书写,内容大致分为宣扬佛法,歌颂长孙皇后的“盛德”,叙述开窟造像的情况。
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为李治时期所始建,因皇后武则天尤为崇尚佛教,在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武则天为该寺捐助脂粉钱两万贯,三年后奉先寺竣工。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一侧刻有《大卢舍那像龛记》。
龙门铭碑
龙门铭碑位于龙门东山看经寺北侧,为宋真宗游龙门时赐书刻碑,刻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三月。此碑与龙门西山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并称为两伊双璧。《龙门铭碑》碑高175厘米,宽144厘米,正书13行,每行25字,共计300余字。碑文用笔劲健,字形规整,通过拓片与《金石萃编》等文献资料的帮助,能够看到北宋真宗皇帝对于龙门风光的描述:“高阙巍峨,群山逶迤” “结而为山,融而为谷”“乃固王城,是通伊河,形胜居多,英灵萃止”。
乾隆御碑亭
据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的一天,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市巡游了龙门香山寺,感怀而赋诗《香山寺二首》,并下令携刻在石碑上,并建筑一碑亭,名为“御碑亭”,这两首诗称颂了香山寺及美丽的伊阙风貌,并且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白居易的敬佩之情。乾隆碑上这两首诗,让我们欣赏到爱新觉罗·弘历行草的书法艺术。
白园诗廊区
白园诗廊区依山而建,陈列了白居易诗歌的27首,精选中国当代书法名流楚图南、周而复、陈天然等,用楷、草、隶、行、篆书的字体写成,风格各异,美不胜收。
窟型与装饰
龙门北魏石窟与唐朝石窟窟型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北魏窟型窟底平面近乎马蹄形或方形,窟顶接近圆形类乎穹窿顶,唐朝窟型多分为前室、后室两部分,前室进深较短,多数保存不完整 ,后室保存相对完整,窟底平面多呈方形,窟顶为穹窿顶,刻有浮雕纹饰,后室正壁及两侧壁刻有造像。
龙门北魏时期在装饰题材方面取材广泛,在图案形式方面,根据石窟装饰的需要组成各种形式的适合形图案,有窟楣和龛楣的适合形,有窟藻井的适合形,还有头光和背光的适合形等。龙门北魏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复杂细致,精密纤丽,清新娟秀,古雅大方,富有强烈浓郁的装饰美。
唐朝是龙门石窟艺术的鼎盛时期,在四大石窟装饰艺术方面比起北魏来有着天壤之别。窟楣装饰趋向简单化、程序化,仅在一部分窟门上方,对称的刻以相对飞舞的二飞天,龛只存尖拱形一种,而且作外形轮廓,而无任何纹饰雕刻。在唐代装饰图案中,值得一提的是头光和背光,特别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身后的背光,构图精美,图案丰富,精雕细琢,富丽大方,可称唐代装饰艺术的上乘之作。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只有其形,而无装饰纹样的素净面。窟顶装饰程序化,中心刻一朵大莲花,周围环绕数体飞天,北魏那种构思精美,纹样繁,工整细密,古朴典雅,富有装饰趣味的窟顶图案已销声匿迹,不复再现。
造像
造像风格
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是指形成于洛阳龙门的一种佛教造像艺术风格。
中原风格
北魏迁都洛阳后,5世纪末至6世纪初期,中国石窟造型艺术发生了巨变,呈现出划时代的造像特征和艺术风格。这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受南北文化交流的影响,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瘦削型的佛像,这种新风格因形成于中原腹地北魏首都洛阳市西南的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原风格”,是北魏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
大唐风范
隋唐时代,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强盛,龙门寺窟造像艺术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社会时尚的熏染,造像格调清新,躯体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典雅端丽,达到形神完美的艺术高峰,被称为“大唐风范”。
造像题材
龙门石窟的造像题材有佛像、四大菩萨像、弟子像、天龙八部护法像、佛传故事像、经变故事像、供养人像、石雕狮子像等。
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又称碑刻题记,是出资开窟造像的供养人刻在所造佛窟龛周围,是造像窟龛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供养人姓名、籍贯、身份、造像的动机和愿望、造像题材、造像年代的发愿文。龙门石窟有2800多品造像记,约30万字,有纪年造像题记702品,是中国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西安碑林博物馆。造像功德主的身份,有皇室贵族、显达官吏、寺院僧侣、平民百姓和外国人。
佛教造像宗派
净土宗(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净土堂等)、禅宗(看经寺、擂鼓台中洞)、华严宗(大卢舍那像龛)、法相宗(优填王造像)和密宗(擂鼓台北洞)的造像,还有三阶教的地藏菩萨造像,展示了龙门唐初、盛唐时期的佛教中心地位,为佛教宗派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化融合造像、装饰
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体现中国化、世俗化的风格以外,还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这些都是中西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
雕刻技法
北魏云冈石窟的雕刻刀法为平直刀法,雕刻技法多以圆雕、浮雕为主,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的雕刻刀法变为浅平直平阶梯式刀法,雕刻技法变得更加全面,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平雕等雕刻技法,并用线条辅助造型,其中线刻与浮雕雕刻出的造像最为精美,如古阳洞北壁东侧比丘慧成造像龛,使用浅平直平阶梯式刀法,将其衣饰、人物周遭装饰花纹刻画得十分精美、惟妙惟肖。由于北魏后期,龙门石窟的雕刻技法已接近完满,故唐代雕刻技法继续沿用。
诗词
龙门因其山水胜景,被誉为洛阳市“八景”之首,“龙门山色”的胜景,使得历代寓居洛阳或游历此地的文人墨客,多在此留下赞美诗篇。唐代龙门风光秀丽,佛寺林立,是洛阳佛教寺院风景名胜区,文人墨客、名僧大德荟萃于此。登游龙门并留下诗作的文人不计其数,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韦应物、刘禹锡、元稹、孟浩然等皆有游览龙门的诗作。龙门开窟造像至北宋已成尾声,但仍不失为佛教圣地,同时也是洛中游宴之地,文人学士、遗老名臣多到此会集,如吕蒙正、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等都曾在此登临吟咏。南宋时,龙门属金中京金昌府洛阳县辖境,文人骚客前来览胜者有张子羽、元好问、徐好问等。
破坏与流失
破坏
破坏原因
龙门石窟的破环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点,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政治因素、旅游开发、毁佛灭法、文物非法偷盗)。自然因素对龙门石窟的破坏性影响是渐进的和无意的,人为因素对龙门石窟的破坏性影响是急速的和有意的。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对龙门石窟的破坏性影响是渐进的和无意的。这种影响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正常的天气情况,如刮风、下雨、光照、温度变化、水土流失对石窟石质的侵烛和破坏,二是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山体崩塌对石窟的大范围侵烛和破坏。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龙门石窟的破坏性影响是急速的和有意的。外国列强的侵略,景区管理不当的行为,毁佛灭法的产生,文物非法偷盗等都对龙门石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其中文物非法偷盗严重损害了龙门石窟的完整性,使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遭到破坏。
流失
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龙门、云冈等中国石雕,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不法奸商对龙门石刻的觊觎和大肆盗窃。据专家考证,1907年-1918年是龙门石窟近现代被大规模破坏、盗凿的开始阶段;1918-1935年间,是龙门石窟有史以来遭劫难最为严重的时期。
1965年文化部文博研究所同龙门文物保管所联合调查统计显示,西山石窟被盗痕迹多达780余处,石窟专家王振国在《龙门流散雕像集》中撰写的《龙门石窟破坏残迹调查》核查得出破坏最严重的96个窟龛,盗走佛、菩萨等主像262尊,毁坏造像1063尊、龛楣8处、浮雕说法图10幅、本生故事图2幅、本行故事图1幅、礼佛供养人16幅、碑刻题记15品、香炉2个、佛塔2座、兽头13个、迦楼罗1躯。
从1991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着手对流失海外佛雕展开调查,截止至2005年10月已查明70件流失佛雕的下落,分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1930年至1935年间,先后两次被盗凿的皇帝礼佛图浮雕头部和身体,被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安定王元燮龛供养人礼佛图浮雕被盗凿时间不明,被收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尼法文法隆等造弥勒佛交脚像、观音菩萨立像等在被盗凿后被私人收藏家收藏,2005年10月23日,经中国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的积极努力,由国家征集的7件流失海外近百年的龙门石窟文物回归龙门珍藏,随着流失文物回归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有更多的龙门石窟流失文物再度回归家园。
2022年4月15日,龙门四大石窟研究院上线“云上龙门”小程序,实现龙门石窟数字化,流失海外与海外回归的文物信息尽收其中。
开发与保护
面临问题
龙门石窟景区在开发保护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修缮保护
开发保护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于龙门石窟的修缮保护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50年代起,龙门石窟成为国家重点开发保护对象,中央文化部曾拨款对其进行修缮,洛阳市政府部门先后成立了龙门文物保管所保护组、龙门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对其进行修缮、保护、研究。20世纪80年代,龙门风景名胜区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随即对景区内进行修缮,逐步完成了龙门石窟景区的基本游览配套设施。
1997年-2000年间,为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景区外围进行大规模环境综合治理,并取得显著效果,于2000年11月申遗成功。2002年3月,成立了龙门石窟研究院,实现了景区内集中统一管理,针对自然因素造成的问题,龙门石窟研究院对景区加强日常维护,做好基础保护工作,在保护区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对石窟环境、石窟病害、森林防火、防洪、石窟安全等 10 个方面进行监测,进行国际合作,整合保护力量,提高保护能力。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开发不当方面进行了环境整治,拆除了不当建筑、工厂,退耕还林,彻底解决了环境问题。针对保护问题,建立了石窟全天候监测系统,检测不文明行为,对景区每日游览人数实行限量预约制,尽最大的努力保护文物。针对人才问题,一方面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水平,一方面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多管齐下,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2011年-2017年,龙门石窟景区先后建设了东北、西北两个大型服务区,旅游设施不断提升,景区服务能力升级。2019年8月,龙门石窟景区率先在全国AAAAA级景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建成5G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管理调度、旅游服务、客流监测、智慧导览“一张屏”管控。
石窟保护
龙门四大石窟研究院对龙门石窟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程,包括保护项目、保护工程、日常维护及石窟监测等。
数字游览、复原工程
数字游览
2020年9月,龙门石窟景区与华为联合实施的“河图龙门”行动计划,在“AR导航导引”“AI讲解3D识别”“高清资源数字化展览”等方面,构建“游客场景体验、大型文物展示、故建遗址虚拟展、考古现场复原”等多场景虚拟展示平台,使旅游体验大幅提升。
数字复原
2022年4月15日,龙门石窟研究院上线“云上龙门”小程序,实现龙门石窟数字化,线上即可漫游龙门石窟景区,还可欣赏部分石窟修复前后的模样,欣赏百年光影,如莲花洞与万佛洞等。
数字龙门是基于龙门石窟深厚学术研究之上,将石窟历史、文化和现代技术融于一体的数字工程,既可以高精度、永久性、科学地保存石窟资源,助力文物保护研究,又能通过虚拟修复、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方法手段,多方式再现窟龛造像的宏伟与精美。
国际合作项目
召开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年8月,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了建院50周年庆典暨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5名专家学者及国内相关科研院所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在龙门聚集,就龙门石窟文物保护、龙门石窟考古、佛教史、佛教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龙门石窟的保护、研究等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龙门石窟保护、研究、管理等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
举办国内外展览
龙门石窟景区以图片、照片、拓本、复制品及文物原件等形式,积极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展览。
国际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和日本政府三方共同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对龙门石窟潜溪寺、皇甫公窟和路洞三个洞窟进行实验保护,对龙门石窟的地形、地质调查、测绘、石窟环境和石窟病害观测等进行了保护修复研究,并形成了科学、系统、完整的基础调查资料。
2004年中国、意大利两国合作实施龙门石窟“双窑洞”保护修复工程,在中意双方文物保护专家的共同指导下,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保护修复理念和技术方法,对双窑洞开展了一系列完整的修复程序,使双窑洞的油烟污染、岩体脱落、表面风化等病害得到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取得的经验对于龙门石窟病害的修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价值与影响
龙门石窟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文化,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公元907年)期间,最具规模、最为优秀的造像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被世界称为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风格直接影响了中国与亚洲地区的寺窟造像艺术,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以龙门石窟为中心,四周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大小石窟群,如河南巩县石窟寺、陕县温塘石窟、莫高窟北魏后期的窟顶飞天等都具有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此外,日本圣武天皇也曾因仰慕大唐风范,下诏仿照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的形象,在奈良东大寺铸造了约高达15米的卢舍那金铜佛像。龙门石窟既是研究历史的佐证,又是不同时代、不同书体的真迹,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地理、姓氏、民俗、书法艺术、医药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价值。
重要事件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白园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成为河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1月,龙门石窟景区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2002年8月25日,龙门石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2022年10月,“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项目”入选 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2023年,龙门石窟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公布2023年度全球推荐旅游地名单。
相关活动
夜游龙门
2020年4月10日,龙门石窟推出“夜游龙门”参观旅游活动,于每晚19:00—23:00进行,“夜游龙门”活动本着“古朴、原真、素雅”风格的原则,根据“素、雅、静、禅、修”的龙门特色文化元素和夜间游览特征,定制了“诗乐伊渡·伊水禅意游”、“寻悟梵境·石窟品鉴游”、“静心悠赏·伊阙胜迹游”三大特色主题线路,围绕龙门历史文化、石刻艺术、传说故事、诗词歌赋、山水风光等龙门文化旅游内涵,策划出多项可自由选择添加的服务项目,以全面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资料
看盛唐气象,来龙门石窟就对了!.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洛阳.中国天气网.2023-05-28
龙门石窟用“硬功夫”赢“大考”.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7
五个理由,爱上龙门!.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高级脸”的龙门石窟火到国外了!.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龙门鉴美:中国最大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临博资讯 || 中国四大石窟.澎湃.2023-07-27
"国宝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东山石窟"千手千眼观音龛".中国国情.2023-05-28
定了!龙门石窟被确认为中国四大石窟之首.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官网.2023-05-28
龙门石窟美在哪里?.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7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龙门石窟中的世界文化交流.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8
龙门石窟装饰艺术.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开学第一课——龙门石窟的文化之美.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为您答疑解惑|一键get景区入园关键信息.微信公众平台·智游龙门石窟小程序.2023-05-28
Longmen Grottoes.龙门石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23-07-28
史志数据库 >.洛阳史志数据库.2023-05-31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官网.2023-05-28
探秘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史志数据库 >.洛阳史志数据库.2023-05-31
龙门新变化.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7
中国唯一上榜目的地!河南龙门石窟是怎么做到的?.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史志数据库 >.洛阳史志数据库.2023-05-28
龙门石窟“拍了拍你”······龙门石窟摄影画册征稿启事.微信公众平台.2023-05-31
龙门石窟成为河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河南人民政府.2023-05-28
【河南日报】“三区”融合发展 龙门硕果盈枝.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7
龙门石窟西北服务区2017元旦开放迎宾啦!.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7
“三区”融合展新貌 诗史容融绘新篇.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7
重磅!4月10日" 夜游龙门" 正式上线!.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官宣:“云上龙门”小程序正式上线啦!.微信公众平台.2023-05-31
云上龙门.云上龙门.2023-05-31
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8
1潜溪寺.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宾阳三洞.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万佛洞.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莲花洞.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奉先寺.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古阳洞.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药方洞.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擂鼓台中洞.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擂鼓台北洞.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看经寺.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四雁洞.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二莲花洞.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白园.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香山寺.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中国书法之美——龙门石窟碑刻题记.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8
龙门石窟书法艺术-龙门二十品.龙门石窟研究院官网.2023-05-31
(龙门石窟佛头回归)龙门石窟被盗毁文物知多少?.央视网.2023-05-30
流散遗珍.云上龙门.2023-07-31
流散遗珍.云上龙门.2023-07-31
流散遗珍.云上龙门.2023-07-31
流散遗珍.云上龙门.2023-07-31
流散遗珍.云上龙门.2023-07-31
流散遗珍.云上龙门.2023-07-31
5月1日景区预约提醒!.微信公众平台.2023-05-31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卢舍那大佛病害调查.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龙门石窟擂鼓台水害治理保护工程.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潜溪寺渗漏水治理工程.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奉先寺保护工程.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泉水复涌.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龙门石窟新出土石刻造像和建筑构件80余件.今日头条.2024-04-10
突发自然灾害处理.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常态化维护工作.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遗产监测.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洛阳龙门石窟擂鼓台洞窟修缮竣工对外开放.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2024-04-11
百年光影.云上龙门.2023-07-31
百年光影.云上龙门.2023-07-31
数字龙门.龙门石窟研究院.2023-07-31
央广重磅专题报道:洛阳龙门石窟的无穷魅力.河南大象网.2023-05-28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28
“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项目”入选 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5-28
龙门石窟入选2023年度全球推荐旅游地.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