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偃师区

偃师区

偃师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洛阳市下辖区,地处河南省中西部、洛阳盆地东隅。截至2021年,辖区总面积668.58平方千米,辖区内有4个街道、9个镇,区政府驻地于洛阳市偃师区民主路27号。截至2022年,偃师区常住人口53.96万。

偃师区,地势南北高中间凹,地貌景观略呈槽形,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种类型。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雨量适宜,无霜期长。偃师区历史悠久,秦时隶属三川郡,汉时隶属河南郡。唐时,初属洛阳州,后归属东都河南府。明清时期,设偃师县,属河南行中书省河南府。1948年4月偃师解放,偃师县人民政府成立。1983年,划归洛阳市。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偃师县,设立县级偃师市。2021年,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偃师区。

偃师区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拥有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以三轮摩托车、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围绕绿色智造、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风口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偃师区生产总值完成481.9亿元,同比增速4.5%,总量和增速均居洛阳市各县区第5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53.3:42.1。

偃师区历史悠久,被誉为“九朝古都半在偃”,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晋朝北魏七个朝代在此建都,“不食周粟”的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在此诞生。截至2022年年末,偃师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区内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为AAA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同时,境内还拥有河洛大鼓、唐僧传说、石砚雕刻、二鬼摔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偃师区主要景区有:二里头夏都文化旅游区、玄奘故里文化旅游区、佛光峪旅游区、牛心山双龙山景区、马蹄泉旅游度假村、黄金大草原、府店车里小长城、山化地坑院等。

名称由来

偃师区,古称西亳。偃师名称由来,源于周武王伐纣。商末周初,周武王讨伐纣王后,回师途经今偃师境内,军队在此驻扎数月之久。因周武王在此息偃戎师,此地得名偃师。《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有记载“周武伐纣,回师息戎,因我偃师”。

历史沿革

先秦

偃师区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公元前22世纪,帝喾高辛氏就建都于毫。夏商时期,夏朝姒太康中康、帝桀皆以斟郡(今偃师二里头村)为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于此息偃戎师,偃师由此得名。商末周初,有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认为天下一统为周是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上,并葬于此。成语“不食周粟”由此而来。

秦汉至南北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公元前235年置三川郡,偃师、缑氏镇二县隶属三川郡。汉朝时期,西汉代秦后,仍置偃师、氏二县,同属河南郡。王莽篡政,公元9年改偃师为师氏县、缑氏为中亭县。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恢复偃师、缑氏建置,仍属河南郡。公元29年,光汉武帝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偃师庄镇北岗村东)建太学亦称国学。汉质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晋朝至南北朝时期,偃师并入洛阳,单设缑氏县,属司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缑氏并入洛阳,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复置,皆属洛阳郡。

隋唐至宋元

隋朝时期,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废缑氏置偃师,属河南郡。大业初(约605年)复置缑氏县。唐初(618年),诸州县因地位是否重要和人口多寡,分为赤,,望,紧,上、中、下七等,偃师为畿县,缑氏为次赤县。贞观十八年(644年),省缑氏。上元二年(675年)复置缑氏县。偃、缑两县初属洛州,州、县均属陕东道大行台,后属都督府。开元元年(713年)后属东都河南省府。

宋朝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无法在朝中久任的司马光熙宁四年(1071年)辞去地方长官,淡出官场,不言世务。在伊水南(偃师区诸葛镇司马村)辟地2亩,建为“独乐园”,此后15年间,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

明清

自秦以后,偃师、缑氏两县屡有分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缑氏并入偃师,单设偃师县,属河南行中书省河南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属河南布政司河南府。清朝时期,一直沿续明朝建置。

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1912年)实行道尹制,偃师属河南省河洛道。民国2年(1913年)属豫西道(民国7年改称河洛道),民国16年直属河南省人民政府,民国21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4年,中共皮定均部在县境南部解放区建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豫西一专区。1948年4月偃师解放,偃师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下设区、行政村、闾三级行政机构,隶属洛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偃师区政区、政区下辖多有变动。1953年,偃师县下划分8个区。区政府驻地:一区魏窑,二区槐庙,三区南蔡庄,四区段湾,五区缑氏,六区大口,七区扒头,八区府店。1955年洛阳县撤销,其所辖的部分区划归偃师,偃师重新调整区划,设11个区,共辖166个乡。1955年12月,改属洛阳地区。1983年,划归洛阳市。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偃师县,设立县级偃师市。2021年,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偃师区。

地理

位置境域

偃师区,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地区,洛阳盆地东隅,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北纬34°27′30″~34°50′00″之间。东邻巩义市,距巩义市30千米;西接洛阳市郊区和孟津区,距洛阳市30千米;南倚嵩山登封市伊川县;北与孟州市黄河相望。截至2021年,辖区境域面积668.58平方千米。

气候

偃师区地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雨量适宜,无霜期长。春季多干旱,气温不稳定,时有倒春寒发生;夏热有伏旱,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局部时有洪涝;秋季降温快,晚秋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风速大。年均气温变化范围为13~15°C,最热月在7月,平均气温为27.6°C,最冷月在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0.6°C。年均降水量变化范围为580~820毫米,其中降水多集中在7至9月。7月份降水量最多,平均131.3毫米,1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为6.5毫米。偃师区风向以西风、东北风最多,其次是东南风,北风最少。历年平均风速为1.4米/秒,年平均无霜期为212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年均日照2005.6小时。

地质

偃师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洛阳断陷盆地东部;大地构造处于中朝准台地西南部,华北中断坳西北缘一嵩箕中台隆西北部,嵩山背斜之北翼;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之嵩箕之区。地层出露较全,从太古界到古生界寒武系均有出露,各期次构造亦很明显,并有相应的岩浆活动。偃师在古地质史上为一浅海沉积地带,蕴藏丰富沉积矿藏,如铝、土矿、煤、水泥灰岩、白云岩耐火土等。同时,由于后来历次造山运动影响,形成各色各样的火成岩矿藏,像花岗石水晶正长石等。

地形地貌

偃师区地处豫西低山黄土丘陵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的伊洛河河谷平原东部,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南北高,中间低。偃师区地貌景观略呈槽形,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种类型。南部万安山,山势由东向西降低,海拔0.3~0.9千米,最高峰1.3千米;万安山北侧为丘陵和洪积冲积坡地,海拔0.15~0.4千米;中部伊南洛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0.115~0.135千米;北部邙山丘陵,东西走向,岭脊突起,海拔0.14~0.3千米,最高峰0.4千米。

土壤

偃师区境内土壤按四级分类划分,有褐土、潮土2个类;褐土、碳酸根褐土、潮褐土、淋溶褐土、褐土性土、黄潮土6个亚类;立黄土、白面土、红黄土、两合土等16个土属,39个土种。境内土壤分布规律:伊、洛河一级阶地为两合土、淤土;洛河以北平川、丘陵区由南向北分布着油黄土—白黄土—少量砂姜白面土—白面土、立黄土;伊河以南川地、丘陵、低山区,由北向南分布着两合土—立黄土、红坊土—立黄土—赤金土—少量砂姜红黄土—赤金土—浅位厚沉积层红黏土—少研质薄层灰石土—薄层砂岩淋溶褐土—中层砂岩淋溶褐土。

水文水利

水文

地表水

偃师区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黄河沿邙岭北麓流过。偃师区境内主要河流有伊河、南洛河,同时有马涧河、浏涧河、滑城河等季节性河。伊、洛河在境内流程最长,河道全长53.99千米,其中伊河18.51千米,洛河34.48千米。

洛河,又称洛水、水,南洛河作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称。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洛南县,在卢氏县河口街进入河南省境,到卢氏、洛宁县交界处的故县水库入洛阳市境,然后向东流经洛宁县、宜阳县,以及高新区、洛龙区,至偃师区山化镇出境,在巩义市神堤山汇入黄河,洛河全长447千米,洛阳段干流长195千米。河南省境内河流长度约为365千米,境内流域面积为15771平方千米,偃师境内河长为34.48千米。

伊河是洛河在河南省境内的最大分支水系,起源于栾川县境内,依次流经嵩县伊川县等,最终于偃师区境内注入洛河,与洛水系共同交汇而形成伊洛河。伊河干流全长264.88千米,流域面积5974平方千米。伊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109立方千米,全年的径流量主要发生在7~10月,月最大径流量和月最小径流量出现在8月和2月。

地下水

偃师区地下水资源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两部分。其中,浅层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三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在南部山区以外地区,在伊、洛河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区为水量极富区。碎屑岩类和变质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在北部邙岭地区和南部山区。邙岭地区牛庄以东表面覆盖第四系松散层,最厚达0.05千米,下伏三叠系砂岩、泥岩等,受断裂影响,裂隙发育,因而普遍有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水利

截至2022年12月,偃师区共有在册水库4座,中型水库2座:陶花店水库九龙角水库,小型一类水库1座:擂鼓台水库,小型二类水库1座:浏河一水库。其中,陶花店水库地处缑氏镇、高龙、顾县三镇交界处。2000年时,其控制流域面积达230平方千米,总库存量达1872万立方米,是偃师区最大水库。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3月,偃师区土地资源利用主要分为耕地、园林地、草地、湿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种。其中,耕地用地是偃师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类,耕地总面积245.49平方千米,除山区外均匀分布于偃师区。林地用地是偃师区第二大地类,林地总面积174.22平方千米,按照“三区三带”布局:南部山区打造生态林带,在中部平原区打造林果带,在北部邙岭区打造花卉苗木带。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135.68平方千米,是偃师区第三大地类。

矿产资源

偃师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已发现有煤、铝矾土、耐火黏土、花岗石硅土等23种,产地64处。以沉积成因为主,部分为变质成因、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截至2019年底,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4.38亿吨,煤层气资源量1.46亿立方米,铝土矿资源储量10039万吨,硫铁矿2065万吨,铁钒土1166万吨,耐火粘土624万吨;伴生镓3180吨。建筑石料用大理石约7.6亿吨。

水资源

偃师区水资源年平均总量1.51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7386亿立方米,地下水1.4169亿立方米,地表客水11.00亿立方米,外引水0.12亿立方米。偃师区水资源量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年平均降水量403.9毫米。水资源基本可以满足偃师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但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伊洛川区相对丰富,其它地区比较缺乏。

森林资源

偃师区南部山区和北部丘陵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截至2023年7月,偃师区拥有林地面积178.67平方千米,其中国有林地面积约14.6平方千米,集体林地面积约164.07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10.91%,林木覆盖率23.14%,林木蓄积33.24万立方米,全区林业总产值3.74亿元。并构建了缑氏镇特色经济林、邙岭镇花卉苗木、府店镇林下种植养殖、翟镇镇林产品加工、首阳山森林公园和双龙山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等五大林业产业体系。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偃师区野生动物有鸟纲、走兽、水产类等。已知国家级、省级野生动物有10目、15科、33种。兽类一般有野兔、狼、山猫、松鼠等,禽类一般有鹰、雁、猫头鹰环颈雉等,水产类一般有鳃鱼、雏鱼、鳖等。已有或偶见的珍贵野生动物有豹、赤狐、花面狸、苍鹭鸿雁红腹锦鸡、黑枕黄鹏、红嘴山鸦等。

植物

偃师区植物种类较多,涉及维管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香果树、水曲柳太行花、狭叶瓶尔草、杜仲等11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秦岭杉、巴山冷杉、青檀、领春木八角莲紫斑牡丹、金钱械、猥实延龄草、银雀树等17种。

自然保护地

偃师区内有双龙山省级森林公园,虎头山生态公园,首阳山森林公园,偃师伊洛河省级湿地公园,崔河浏涧河生态湿地公园。双龙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偃师区大口镇南部山区,东距省会郑州市125公里,西距古都洛阳市30余公里,是洛阳市三十分钟形成圈里面森林植被最高的地方,公园总面积1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5%,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偃师区现存唯一的国营林场,是洛阳市东区的“森林氧吧”。

自然灾害

偃师区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风、雹、地震等灾害。因受冷暖气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多变。降水随季节变化,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幅大,形成旱年、涝年,年内旱涝交替,或先旱后涝,或涝后又旱,水旱灾害频繁。1959、1960、1961年旱灾严重,1976年7月19日、1982年7月29日大暴雨,2003年6月2日特大暴雨,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也波及境内。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偃师区下辖9个镇、4个街道。区政府驻地于洛阳市偃师区民主路27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偃师区常住人口为54.56万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57万人,占50.54%;女性人口为26.98万人,占49.4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19。截至2022年年末,偃师区常住人口53.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39万人,乡村人口18.5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59%。全年人口出生率7.30‰,人口死亡率7.35‰,人口自然增长率-0.05‰。

民族

偃师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满族苗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维吾尔族、水族等21个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最多,截至2015年,偃师区少数民族人口5900人,回民5600人,居住在6个村。其中,偃师区境内缑氏镇是民族大镇,截至2022年8月,下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聚居村3个,少数民族群众5100多人,占偃师区少数民族总人口90%以上。

语言

偃师区方言属于河南方言中的洛嵩片。河南方言继承了古代汉族共同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发展演变而成,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由于政区划分、人口迁徙、山河分布、水陆交通,以及邻近省份方言的影响,河南方言内部又形成了郑汴片、洛嵩片、蔡汝片等许多方言片。该方言片的主要特征是:古知庄章三组字中知组二等和庄组及章组止摄开口呼的字,今读舌尖前音z(ts)、c(ts‘)、s(s),跟古精组的今读舌尖前音同音。语音系统中则有声母二十五个,韵母四十四个,声调三个。

宗教信仰

偃师区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5种教派并存。偃师区宗教信仰悠久,早在晋朝永嘉年间(307~312年),京都洛阳(城之大半在偃师境内)已有寺院42所。偃师始有道观的年代无考,据现存之北齐天统二年(566年)姜造像碑及武平七年(576年)孟阿妃造像碑为证,北齐时期道教在偃师已相当兴盛。光绪32年(1906年)瑞典基督教传教士来到偃师,建立偃师公会。民国8年(1919年),意大利天主教教士鹏比拉在老城西关建造教堂传教。明朝末年,偃师区就出现了最早的清真寺——马屯清真寺。截至2023年8月,偃师区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有:安阳宫火神庙、全佛寺、藏梅寺等。

经济

综述

偃师区地处河南省西部,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偃师区以三轮摩托车、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银条葡萄等为特色。偃师区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围绕绿色智造、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风口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2年,偃师区生产总值完成481.9亿元,其总量、增速均居洛阳市各县区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53.3:42.1。人均生产总值89473元。

第一产业

偃师区是河南省重要的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著名的春茄、卷心菜、马铃薯种植基地,中原地区最大的鲜食葡萄集散地。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作物、蔬菜、水果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家禽为主。

偃师区小麦良种培育优良,通过国家、省级小麦审定品种达27个,良种销售辐射豫西、豫东、豫南和黄淮海小麦产区的安徽、河北省江苏省等11个省、市。依托于小麦良种,偃师区培育出永丰面业、洛阳盛隆实业公司等龙头面粉加工企业。

银条是偃师区独有的地方特色品种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夏,兴于唐,盛于明清。因其晶莹透亮、洁白如玉、条长笔直、无丝无筋,宛如银条而得名。银条种植栽培及烹技艺于2009年录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2年,偃师区银条种植面积达800余亩。

偃师区鲜食葡萄栽培历史悠久,营养价值高,2002年偃师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截至2022年,鲜食葡萄种植面积达3.5万余亩,年产葡萄10万吨以上。

2022年,偃师区粮食种植面积61.1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1.8万亩,玉米种植面积26万亩。全年油料种植面积1.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9万亩,棉花种植面积761亩。粮食产量24.0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1万吨,秋粮产量9.9万吨;小麦产量14.1万吨,玉米产量9.2万吨。油料产量0.3万吨。蔬菜产量29.2万吨,增长2.7%;食用菌产量820吨,增长44.8%;水果产量7.1万吨,增长2.8%;中药材产量0.2万吨,增长38.0%。

2022年,偃师区猪牛羊肉产量23878吨,增长32.6%:牛奶产量37784吨,下降24.4%;禽蛋产量20640吨,增长32.5%。生猪存栏14.2万头,生猪出栏18.7万头,增长16.1%。牛存栏0.82万头,牛出栏0.2万头,下降38.6%。家禽存栏382.8万只,家禽出栏707.4万只,增长84.1%。

2022年,偃师区农业机械总动力67.4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3673台。乡村居民用电量47775万千瓦时。

第二产业

偃师区以电线电缆、针织制鞋、耐火材料、新型包装材料、特色家居制造等优势产业为主体,围绕绿色智造、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风口产业初步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河南通达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是洛阳市首家上市民营企业,2022年实现营收26.5亿元。第二产业为偃师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22年偃师区工业增加值242.2亿元,比上年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7%,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长21.1%,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2.5%。

第三产业

偃师区第三产业主要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偃师区建设有万达广场、上海国际商贸城、林安国际商贸物流城等商贸中心,同时建有偃师健稷农业科技产业园、中国夏都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园。偃师区历史文化厚重,围绕着“南山、中文、北宿”,偃师区打造北部民宿游、中部文化游、南部山水游等三条文旅产业发展带。2023年内上半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84.77万人次,同比增长35.03%;旅游总收入9.17亿元,同比增长16.85%。

2022年,偃师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4.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5.0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21.7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25.3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30.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经济功能区

偃师区建成了规划占地17.5平方千米的省级“二星级”产业集聚区,构建了“一区三园八特色”。其中一区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三园为新材料产业园、先进装备产业园、绿色智造产业园。

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地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岳滩镇,是河南省人民政府184个开发区之一。2023年,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成功获评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园区,为洛阳市唯一入选试点。开发区整体空间发展布局结构为“一园区四板块”,“四板块”分别为邙山大道板块、岳滩板块、顾县板块和山化板块。规划面积为21.44平方千米。产业发展方面以装备制造、无机化合物及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为三大主导产业。发发展定位为郑洛联动高质量发展先导区、黄河流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引领区、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重要企业

河南通达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通达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2年,公司占地面积360000平方米,是一家生产导地线、电力电缆、防火电缆、军工电缆的公司。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西电东输工程、三峡工程、奥运线路等600多条国家重点线路工程,并出口到欧美、中东、澳洲、东南亚、非洲等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于2011年3月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是洛阳市首家上市民营企业。2017~2021年连续5年被授予“中国线缆行业100强企业”称号。

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洛阳市建龙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公司主要产品为医疗保健制氧分子筛、工业制氧分子筛、制氢分子筛等。截至2022年6月30日数据,公司拥有43000吨分子筛原粉、42000吨成型分子筛、3000吨分子筛活化粉及5000吨活性氧化铝的产能,产品规格种类110余种。该公司于2019年12月4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公司拥有32项授权发明专利、6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与多项技术储备,并与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合作。2021年,该公司入选2021年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拟定名单。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年末,偃师区现有学校197所(中小学、幼儿园):其中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校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5所,幼儿园113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69312人,在园儿童21663人。普通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截至2021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共有教职工8207人:幼儿园教职工2433人,小学学校教职工2328人;普通初中学校教职工2158人;普通高中教职工987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274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27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年末,偃师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图书馆总藏量达25.72万册,其中古籍图书6000册。全年图书阅览总流通11.47万人次。2022年,文艺表演团体演出199次。

偃师图书馆

偃师市图书馆始建于1978年,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县(市)级图书馆之一。各类馆藏文献达22万册(件),馆内设有:中国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电子阅览室、综合数字加工室、主控室、技术部、流通部、阅览部、少儿部、参考咨询部等十余个服务部门。偃师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中国文明图书馆、河南省十佳图书馆、河南省示范图书馆、文化系统先进单位、洛阳市市巾帼文明岗。

偃师博物馆

偃师博物馆,原偃师商城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座集夏商研究、陈列、宣传为主的历史类专题性博物馆。馆展由“夏商王都文明展”和“石刻艺术长廊”两部分组成。馆舍为殿堂居中,廊庑相围的仿古宫殿建筑群,于1987年落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展室面积2500平方米。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年末,偃师区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全区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个,其中省级1项,地市级1项。新认定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0家。全年共授权专利712件。截至2022年年底,有效发明专利55件,签订技术合同4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900万元。其中,2019年12月4日,境内建龙微纳有限公司成功在上海科创板上市,成为中部六省首家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洛阳新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中国国家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健稷农业科技产业园被评为中国国家级星创天地和河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年末,偃师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3个,医疗机构床位2722张,工作人员796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60名、注册护士1637名,乡村医生719名。截至2022年,全年总诊疗人次251.5万人次,总出院人数8.6万人。其中,公立三级医院2所:洛阳市偃师人民医院(三级),中医类型医院偃师市中医院(二甲)。截至2021年,偃师区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区中医院中风科),省级重点专科3个(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产科学,区中医院肿瘤学)。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及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病区共设置床位68张。区中医院增设老年病科、糖尿病肾病科、儿童康复科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和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开展了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介入治疗。

洛阳市偃师人民医院

洛阳市偃师人民医院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始建于1951年底,是河南省首批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县域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产科是河南省重点专科,疼痛科、妇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洛阳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年均门急诊60万人次、出院5万人次、手术1.3万例。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3月,各行政村(社区)共建共建篮球场282个、体育公园130个。截至2022年年末,偃师区共有体育场地1283个,体育场地面积131.7万平方米,并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600余名。2023年,该区举办了2023年偃师区第二届健步走比赛,庆新春首届农民篮球赛,乒乓球比赛,2023年偃师区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动气排球比赛。2021年,偃师区健身运动爱好者积极参加洛阳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三届全民健身大会,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青少年组第三名、社会组县区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偃师区新区体育馆位于首阳新区永宁路南、滨河大道北,总建筑面积14144.70平方米,主体结构为框架结构,馆内座位4222个。

人居环境

截至2022年,偃师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2022年全年优良天数为244天,达标率为66.8%,全区国省地表水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60.9公顷,有省级森林公园双龙山森林公园1个。完成村庄绿化20个,打造森林特色小镇2个、沿黄干流森林乡村示范村6个。此外,自2019年起,偃师区对境内首阳山森林公园和虎头山生态公园两大公园进行了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首阳山生态防护体系薄弱的现状、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完成绿化面积2800亩,其中首阳山森林公园南坡完成绿化面积1200亩,北邙荒山完成绿化面积1600亩,并完成境内北区高速引线两侧荒山荒坡绿化,完成绿化面积300亩。

2020年,偃师区改造污水处理厂现有改良氧化沟,新建调节池、反硝化滤池、深度处理提升泵房、臭氧活性炭氧化池、臭氧机房、配电间及臭气处理系统,将执行的一级A排放标准提升至地表准Ⅳ类排放标准。并对城市生活垃圾实施改造,对渗滤液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填埋场膜覆盖,实施集液调节池加盖工程。完成新建公厕38座;改建9座;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7座;改建垃圾中转站10座。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偃师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8.0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0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0.48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4.7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0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399.1万元(城市416.6万元,农村2982.5万元),保障低保人员1.06万人(城市857人农村9749人)。社会就业方面,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94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7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1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36人。

养老服务方面,截至2022年末,偃师区全区打造4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8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884张家庭养老床位,1个区域集中养老服务中心,10个村老年人集中居家互助养老场所,20个村级居家助老服务点建设。在社会救助方面,2023年一季度偃师区共为12000余名救助对象发放各类救助金1270.2万元。共办理各类救助124户,149人。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20元提高到440元,分类施保水平分别达到每人每月A类420元、B类220元、C类190元。

2017~2022年,偃师区残疾人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2716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4629名困难残疾人得到生活补贴,7876名重度残疾人得到护理补贴;实施集中托养216人(次);为1103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精准康复服务9403人(次),基本康复服务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达到80%以上;培训残疾人2351人(次),实现残疾人就业或者增收1764人(次);教育资助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229人(次)。

交通

综述

偃师区东距省会郑州市80千米,西距古都洛阳30千米,道路交通发达,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207国道穿境而过。六县环高速、六县环快速、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规划落地,“市域路网”中古城快速、洛偃快速、夏都大道、杜甫大道、环线一、环线二渐次建成实施,外联内通的交通格局正逐步完善。

公路

2022年,偃师区境内有连霍高速、310国道、207国道穿境而过。境内建有2个客运站,即偃师客运总站,偃师首阳山客运站。截至2021年7月,偃师区公路总里程1569千米。截至2022年年末,全区机动车保有量132589辆,其中小型汽车保有量113298辆,公路货物运输量1966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112705万吨千米。公路旅客运输量927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12910万人千米。2023年4月,G310伊河特大桥、洛河大桥和S539伊洛河特大桥建成通车,中州路东延、偃石路、嵩山北路等项目建成投用。此外,区内道路方面,偃师区先后完成华夏路、商都路提升改造,南部宜居区迎宾路南延、文化路南延等为代表的37条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总里程达到33.8千米,城区道路长度达93.3千米,道路面积为156.64万平方米。

铁路

截至2023年4月,偃师区境内有陇海铁路1条,境内设有偃师站。偃师站是陇海铁路上的重要车站之一,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汴洛铁路通车之初,站区位于陇海铁路661.735千米至663.41l千米处。民国时期有站线3股,有效长度2股为507米,一股为124米。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扩建,2000年,全站有股道13条,总有效长9815米,发运货物20.83万吨,发送旅客25.2万人次。

公共交通

截至2023年8月,偃师区现有公交线路共18条,城乡客车线路7条,县/市际班线5条。2001~2003年,偃师区先后成立了丰蕾、荣顺、安顺3家出租车公司。2001年8月,出租车管理中心始成立。经过多年发展,截至2021年,偃师区出租车公司共4家,分别为荣顺出租车有限公司、丰蕾出租车有限公司、神龙出租车有限公司、洛阳市市交运集团偃师分公司。共有出租车282台,其中荣顺91台、丰蕾81台、神龙100台、交运10台,全部为燃气车辆。

人文

综述

偃师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河洛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偃师区境内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邙山陵墓群、太子弘墓及石刻、春秋滑国故城遗址、升仙太子碑等13处人文古迹成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内还有唐僧传说、偃师传拓技艺、汝瓷刻花技艺、洛阳毛猴等和偃师灶火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同时,区内有邓记驴肉汤、偃师八大扣碗、偃师银条、偃师葡萄等特色饮食和特产。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年末,偃师区共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截至2021年7月,偃师区涉及承载革命精神的史迹和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共有6处。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范围包括偃师区翟镇镇二里头、圪头、四角楼和北许四个村,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平方千米。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约3800~3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首都遗存。二里头文化遗址包括城防宫殿、陵寝、手工业作坊、道路以及当时的铸铜遗址等。宫城位于中东部,四周围有夯土墙,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360米至370米,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城内有数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主要包括铸铜作坊、绿松石器作坊和陶窑以及与制骨有关的遗迹。遗址出土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瓷器、漆器、石器等。

偃师商城遗址

偃师商城遗址是第一个商代都城,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偃师区西南洛河北岸,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千米,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城墙系夯土筑成,南城墙已被洛河冲毁,现存西城墙1710米,北城墙1240米,东城墙1640米。已发现城门7座,其中北面1座,东西各3座。城内南半部有3座小城,均为长方形。遗址内出土了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和原始瓷器。偃师商城拥有迄今发现商代最早最完备的城市水系

九龙庙

九龙庙临伊洛河而建,占地3400平方米,建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现存建筑有钟楼、鼓楼、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正殿建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砖木结构,坐落于庙院中心平台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基本呈正方形。大殿内部为四柱六梁,均彩绘,四角斜梁上饰垂花式寿桃,梁柱接榫处有雀替。脊上有“大清嘉庆十六年二月初三日创”字样。钟楼、鼓楼分别位于庙宇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双层,砖木结构。钟楼下层门楣题有“钟楼洪声”四字,鼓楼有额题“鼓楼夜鸣”四字。后殿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砖木结构,青瓦顶,内部通柱16根,大梁4根,二梁4根,小横梁8根,檩条21根,均绘有黑色图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0年年末,偃师区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共有7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即河洛大鼓;省级非遗项目4个,分别为银条的种植栽培和烹饪技艺、玄奘传说、抬阁(东蔡庄高抬“故事”)、石砚雕刻(会圣宫石砚雕刻);洛阳市市级非遗项目15个,分别为黄大王传说、糖塑技艺、二鬼摔跤、牛心山信俗、传拓技艺、洛神的传说、蔡伦造纸的传说、鲍氏祭祀、古轮拳法、河洛面塑、缑氏金屯马氏传统制鼓技艺、宋汝瓷刻花技艺、牡丹花灯制作技艺、老城徐记芸薹汤制作技艺、夏历;县级非遗项目58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共有55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4人、市级6人、县级44人。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我国稀有的民间曲艺,属河南省四大曲种之一。由唐代的“说话”宋代的“鼓儿词”“诸宫调”、元明清三代的坠琴、大鼓书、琴书等发展而来,成型于清代中叶,被称为“活的文物”。河洛大鼓改坐唱为站立表演,通过形体动作形象地刻画人物。其唱腔属“板腔体”,板式丰富,唱腔质朴流畅,清新明快,便于叙事和抒情。

偃师传拓技艺

传拓技艺(偃师传拓技艺)是以偃师府店为中心辐射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的拓印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偃师的传拓技艺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拓法多有创新和发展,理念也多有升华。传拓技艺(偃师传拓技艺)于2021年录入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汝瓷刻花技艺

汝瓷刻花技艺,是将搜集、整理的宋汝瓷刻花残片复原之后的百余种图案,严格按照传承、改良后的宋代传统手法,雕刻于手拉泥胚,施以由天然矿物釉,高温烧至1300度,使宋汝瓷刻花碗盘完整再现,汝瓷刻花技艺于2020年元月录入第五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洛糖画

河洛糖画技艺在偃师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流传于豫西地区的民间技艺,俗称“倒糖人”或“倒糖灯儿”,起源于明代,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上演化而来的。它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工具仅一铲一勺,以白糖加入适量的冰糖加水熬制成糖块,在用时放在锅中溶化,用小勺子舀起糖汁,在石板上来回浇铸,画出十二生肖、花鸟鱼虫,卡通人物等各种造型。

习俗

偎师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孕育了独有的文化特征,这里民风淳朴,民间文化灿烂,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传袭至今。偃师人民在居住文化上深受皇家思想的熏陶,服饰上一重款式,二重颜色;饮食上由于商代厨相伊尹在此执政,留下了许多烹饪之道。在居住文化上讲究尊长向阳、趋吉避凶等理念,院落讲究“负阴抱日”“藏风得气”等特定习俗。在婚姻、节庆、祭祀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风俗。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等节俗风俗已成为偃师区民俗的独特现象。

节庆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年下”,过春节称“过年”或“过年下”,时间长而隆重,是偃师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偃师有民谣反映过年的情况:“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剃精细(理发),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贴画门,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九,也有“正月都是年”的说法。过年的高潮主要是初一到初五的5天时间。

农历初四晚上,偃师区家里的男人会把煤渣、垃圾等物送出家门,倒在十字路口,把燃着的香插在垃圾上,再放鞭炮,叩头后,拾回几个砖块或石头,放在大门后边。送出去垃圾叫“送穷”,拾回的砖石叫“拣富”。

社火是中华民族庆祝春节的民间传统庆典活动,偃师社火保留了偃师排鼓、顾县龙鼓、邙岭镇高抬故事、府店镇火马、高龙舞龙、缑氏镇龙狮等省市非遗项目,还有武术展演、小锣鼓、秧歌旱船、犟驴、高跷等民间传统文艺形式。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偃师区庆祝活动一般持续3天,即十四、十五,十六。其间要吃元宵,家里要挂灯笼,小孩晚上要打灯笼出门游玩。这3天会组织灯展、民间社火进城、放烟火、舞火龙、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腰鼓和排鼓等活动。

在偃师民俗中,清明节不是祭祀的节日,而是踏青节、风筝节,是人民放飞心情的好时光,传统扫墓祭祖的节日是在正月到二月里的上坟(具体时间各村不同)和农历十月一日的烧寒衣,这是偃师区独有的民俗。

客家文化

偃师区被公认为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一脉相承。以偃师区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也是客家文化的源头。客家人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中,受外来政治、社会因素影响较小,其先民的文化传统及理念、风俗、语言等,得以世代继承和保存下来。所以,客家文化被称为河洛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方言脱胎于中原古汉语,南迁客家人吸收了迁入地土著的语言成分,独立演变成一种特色方言。它保存着大量的古中原音韵、词语和语法,有着浓厚的中原古语风味。

饮食

偃师区南依万安山,北有邙岭,伊、洛河横贯其中,并在境内交汇。境内大部土地肥沃,适宜于各种农作物、蔬菜的种植。《诗经》记载,西周时期人们食用的蔬菜品种至少已达20多种,形成了以蔬菜、肉食、粮食为组合的食品类型。偃师饮食品种既多又各具特色,单就传承的饮食品种来看,就有十几种。

邓记驴肉汤

邓记驴肉汤制作技艺传统独特,采取活驴宰杀,取肉质鲜美,骨头炖汤先煮、驴皮与肉后煮,提其鲜香;多种秘方料包分时段入锅,保鲜、留香;文火慢熬10余小时,让驴骨、驴肉鲜香味透尽;最后卤汁卤锅酱制五香驴肉冲汤,肉香汤鲜,汤色乳白,肥而不腻,十分可口。邓记驴肉汤声名远播。从偃师区、洛阳市辐射中原地区各地,是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美食,洛阳汤类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偃师八大碗

偃师八大扣碗是流行于夹河滩的一道传统特色菜,通常包括酥肉黄焖排骨梅菜扣肉、肘子肉、卷煎、丸子、豆腐、八宝饭,大部分是以肉类、红薯淀粉为原料,一般采用先蒸后炸的方式制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扣碗从8个增加到10或12个,样式也随之而变化。如今讲究四大件即:鸡、鱼、肘子、四喜丸子,还讲究荤素搭配,因此衍生了许多新品种,如:海带、豆腐、蘑菇、白菜、粉皮、焖子等,但每碗仍是单独一个食品。制作过程分为煮、炸、刀、蒸、加汤和调料等,再配以时鲜蔬菜,组成碗席。

顾县张记肉合

偃师区顾县村张万兴肉合是河南省洛阳市的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豫菜系;该菜品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区顾县镇顾县肉合与“孝义火烧夹馍”“白吉馍”完全不同,顾县肉合使用死面;所用的肉是凉拌猪头肉和少量的黄瓜;肉合的大小与白吉馍相似,出炉之后用刀把饼从中间划开,然后放入调好的猪头肉、黄瓜。

特产

偃师区主要特产有偃师银条、偃师葡萄、偃师小麦、大口草莓、翟镇土豆、邙山小米等。

偃师银条

银条是偃师区的标志性特产,中原地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又被称为“世界奇菜”。其种植栽培历史久远,传始于夏,兴于唐,盛于明清。伊尹在辅佐商汤时,在东寺庄一带发现了一种“根状茎洁白,嚼之酥脆”的草茎植物。据其特点加以烹饪,便成了一道佳肴,人们将其称为“尹条”。因百姓能以此换回银子,又称其为“银条”。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其美味赞赏有加,因而银条也就成了贡品。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主席视察偃师时,品尝之后,都对银条给予很高评价。

偃师葡萄

偃师葡萄是河南省洛阳市市偃师区特产。其种植历史至少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出自河洛地区的《诗经》“王风”部分就留下了古代葡萄篇章。汉代后西域葡萄传入中原,广泛栽培。三国曹丕曹丕认为葡萄可鲜食又能酿酒,在洛阳下诏发展葡萄种植,民间因此盛行葡萄种植和酿酒。其果型端正,果面光洁、色泽鲜艳,多汁爽口,果肉松脆、风味芳香。2017年,偃师葡萄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0年,被纳入2020年第三批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偃师小麦

偃师小麦位居偃师十大特产之首,其主要产地为河南省偃师区翟镇镇高龙镇、首阳山街道等9个镇2个街道的214个行政村。为白粒小麦,半角质,籽粒均匀饱满,品相好。制粉后,面粉颜色乳白,粉质细腻。2020年12月,被纳入2020年第三批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传统村落

偃师区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处:山化镇寺沟村,山化镇游殿村。省级传统村落6处:山化镇游殿村,山化镇新明村,山化镇光明村,山化镇马洼村,山化镇汤泉村,山化镇寺沟村。

山化镇游殿村

游殿村位于偃师东北角的邙山上,北临黄河,南望伊洛,东边5公里处是巩义康百万庄园,郑汴洛高速公路从村庄中部穿过,是偃师市东北的门户,也是洛阳市东部的锁钥。游殿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该村现存有九连洞地坑院、地下街坊、月亮湾、玉皇阁、文昌阁等历史景观。

山化镇汤泉村

汤泉村位于偃师市区东约3公里处,是山化乡的一个行政村,北依邙山岭,南望南洛河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积淀深厚。该村西接北窑,东邻东屯,南、北方向分别为许庄、关窑等村。该村北部有一条既深又宽的山沟,因为沟底有祭祀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汤王庙,人们遂俗称其为汤王庙沟。在汤王庙附近,以前有一泉眼,俗称汤泉,汤泉流淌形成小溪。历史上,人们沿溪而居,便将村名定为汤泉村。村内有历史古迹颜真卿墓,该墓位于汤泉村村口,掩在一片民宅之中,当地人俗称颜鲁公坟。此墓北倚邙山,南面洛水,占地三四亩,四周种满了苍松翠柏。

风景名胜

综述

偃师区主要景区有:二里头夏都文化旅游区、玄奘故里文化旅游区、佛光峪旅游区、牛心山双龙山景区、马蹄泉旅游度假村、黄金大草原、府店车里小长城、山化地坑院等。截至2022年年末,区内拥有AAAA级旅游景区一个,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AA级旅游景区一个,即偃师商城博物馆

重要景区

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北依景山,南望嵩岳,位于河南省偃师区缑氏镇陈河村。坐北朝南,占地2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重点区域有玄奘故居、唐代风格建筑群、西行广场、凤凰台遗址,休水河静心漫步区、西原墓地、游客服务中心等,现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圣地。

马蹄泉旅游度假村

洛阳马蹄泉旅游度假村是3A级乡村游特色景区,位于偃师区缑氏镇缑氏村东,是集乡村康养、研学交流、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基地。度假村内有滑梯公园、秋千园、动物园、下沉式八卦迷宫、中华恐龙园、欢乐屋、天壶大滑梯、滚轴大滑梯、动物园、跑马场、100米玻璃桥、200米铁索桥、悬崖秋千、卡丁车、索道、游船、海盗船、航天飞机、碰碰车、碰碰船、小火车等百余项休闲娱乐项目。

邱氏文化园

邱氏文化园,位于缑氏镇邱河村,被洛阳市授予统一战线根亲文化传承基地。邱氏河南省堂文化园占地面积14664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朝南,自北向南依次建有姜太公殿、昭烈武成王庙、穆公殿、河南堂、山门殿五个主体大殿。被誉为隐藏在河南的“姓氏故宫”,是当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百家姓单一姓氏祠堂。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2020年4月,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关于推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县(区)的通知》,偃师区入选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市。

2020年6月,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偃师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1年1月,偃师区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

2021年10月,偃师区入选首批河南省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实践创新示范县。

2022年4月,偃师区入选河南省教育厅2022年“国培计划”项目县。

2023年1月,偃师区入选河南省碳达峰试点。

2023年10月,偃师区入选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6

中共偃师区委 偃师区人民政府.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08-15

自然地理.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5

河南洛阳偃师市地理环境.中国小康网.2023-08-16

2022年偃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5

偃师经典旅行线路推荐.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5

区政府办公室.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1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陇海铁路水害区段恢复客车运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23-08-20

国家统计局偃师区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3-08-15

偃师概况.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5

国务院同意河南省洛阳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8-16

工业经济.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洛阳“三项重点工作”调研行丨偃师区:产业兴城 强筋壮骨.河南日报客户端.2023-08-17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把手访谈”之区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继锋.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厉害了!我市新增7个非遗项目!.偃师融媒.2023-08-20

.洛阳晚报.2023-08-15

偃师区.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3-08-15

历史沿革.洛阳市人民政府.2023-08-15

水利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6

洛河鲤鱼记.洛阳日报.2023-08-16

偃师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6

偃师区五绿并进促乡村振兴.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6

生态建设.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1

世界湿地日丨我市新增一处省级湿地公园.绿色洛阳.2023-09-09

缑氏镇崔河村:“三变”改革增动力 乡村振兴添活力.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9-09

大美双龙山森林公园免费啦…….偃师融媒.2023-09-09

因为有它!偃师山化镇顺利通过两次暴雨“大考”.人民资讯.2023-08-17

区委书记彭仁来主持召开书记专题会议.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偃师区人大常委会召开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洛阳市人民政府.2023-08-17

区长赵玉勋到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调研.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区政协召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暨党员大会.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洛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洛阳日报.2023-08-17

偃师市多策并举,夯实民族团结基础.根在中原 偃师市战.2023-09-08

缑氏镇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3

偃师老城牧师楼:西方宗教传播的遗存.洛阳晚报.2023-09-09

偃师区宗教基本信息查询.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2023-08-17

「丰收节」洛阳市偃师区:做足特色文章 推动产业发展.河南日报农村版.2023-08-17

现代农业.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我区多项录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偃师银条基本情况.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2022年偃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偃师区人民政府.2024-02-25

偃师:锚定千亿总目标 吹响招商冲锋号.洛阳日报.2023-08-17

偃师区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融媒体.2023-08-17

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万达广场项目签约落户偃师.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偃师健稷农业科技产业园被评为河南省星创天地.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中国夏都文化产业园项目成功签约.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偃师区 打造“最早中国”文旅品牌.河南日报客户端.2023-08-17

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洛阳偃师区召开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河南日报客户端.2023-08-17

赵玉勋:加强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区建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洛阳市人民政府.2023-09-09

洛阳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发展规划(2022—2035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7

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获评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园区.掌上洛阳客户端.2023-08-17

公司简介.河南通达电缆股份有限公司.2023-08-17

通达股份马红菊谈转型之路:未雨绸缪、结构化并购.新浪财经.2023-08-17

资质荣誉.河南通达电缆股份有限公司.2023-08-17

关于2021年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拟定名单的公示.河南省科学技术厅.2023-08-19

科技教育.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1

崇严尚高 追求卓越 ——写在偃师高中建校九十年.河南省偃师高级中学公众号.2023-08-19

区长赵玉勋调研偃师高中教育工作.偃师融媒.2023-08-19

偃师一高简介.洛阳市偃师区第一高级中学公众号.2023-08-19

洛阳中成外国语学校2023年复读生招生简章.洛阳中成教育集团公众号.2023-08-19

【招生公告】洛阳市偃师求实学校2023年秋季招生简章.洛阳市偃师求实学校公众号.2023-08-19

本馆介绍.偃师图书馆.2023-08-19

博物馆概况.偃师商城博物馆.2023-08-19

人间三月天,打卡博物馆.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9

医院简介.洛阳市偃师人民医院.2023-08-19

偃师市中医院.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08-19

医疗卫生.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1

乡村振兴的偃师答卷.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9

【出彩偃教·第8期】区教体系统体育工作再获殊荣!.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9-09

围观!偃师这些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偃师融媒.2023-08-19

偃师区气排球比赛圆满落幕.偃师融媒.2023-08-19

我区荣获洛阳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三届全民健身大会四大奖项.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19

偃师区新区体育馆加紧建设.掌上洛阳客户端 .2023-09-09

洛阳市偃师区城市管理局关于2020年-2021年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情况的说明.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9-09

偃师区民政局 关于促进“五级四类”城乡养老服务体系 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9-09

偃师区民政局 第一季度深化改革情况汇报 (2023年3月).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9-09

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偃师区“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9-09

交通公路.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2023-08-24

偃师区:阡陌交通助振兴 大道如虹谱华章.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洛阳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建成通车.澎湃新闻.2023-08-20

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城市风光.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1

新新路北延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公交.偃师汽车站.2023-08-20

城乡客车.偃师汽车站.2023-08-20

县/市际班线.偃师汽车站.2023-08-20

事关你的出行!偃师城区巡游出租车运价调整听证方案出炉!.偃师融媒.2023-09-08

偃师市:深度挖掘夏都文化,打造洛阳旅游“第四极”.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洛阳偃师区:百村非遗过大年 千人社火闹元宵.河南日报.2023-08-20

偃师旅游线路系列之七.偃师文旅.2023-08-20

偃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偃师八大扣碗烹饪技艺.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偃师大地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洛阳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51处、54项).洛阳市文物局.2023-08-2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21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简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2023-08-20

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遗址.洛阳市文物局.2023-08-20

偃师商城遗址.洛阳市文物局.2023-08-20

河南偃师发现商代最早最完备的城市水系.新华网.2023-08-20

偃师九龙庙(探寻河洛百座古建筑).洛阳市文物局.2023-08-21

偃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五).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9-08

河洛大鼓.洛阳市文化馆.2023-09-08

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览——传拓技艺.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我区多项录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偃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河洛糖画.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我区举办“元宵节社火进城”活动.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偃师区开展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活动.洛阳市人民政府.2023-08-21

客从河洛来,洛阳的客家文化你了解多少?.洛阳市文物局.2023-08-20

偃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顾县张记肉合制作技艺.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8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8-20

让“洛阳麦香”飘全国.洛阳市农业农村局.2023-08-20

大口乡草莓待销售.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8-21

【乡村振兴】小土豆撬动乡村振兴“大”引擎.偃师融媒.2023-08-21

邙岭镇乡村振兴在路上.偃师区人民政府.2023-08-21

偃师葡萄熟了! 葡萄香飘玄奘家乡.偃师民声网.2023-08-20

偃师葡萄.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查询系统.2023-08-20

偃师产业化加速种养业转型升级!.偃师融媒.2023-08-20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告(第7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2023-08-20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展播——偃师小麦.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2023-08-20

河南70个村落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9-08

关于公布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的通知.河南省住建厅.2023-09-08

关于拟列入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公示.河南人民政府.2023-09-08

省住建厅等六部门关于公布 第六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的通知 (豫建村〔2021〕 314号 ).河南省住建厅.2023-09-08

偃师山化镇游殿村.国搜河南.2023-09-08

洛阳地名探源:汤王庙沟风景异 百姓长忆颜鲁公.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9-08

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21

偃师一日游精品线路系列之一.偃师融媒.2023-08-20

偃师玄奘故里.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8-20

偃师旅游线路系列之五.偃师文旅.2023-08-20

程思廉.朔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8-20

拟入选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县(市)名单公示.河南工业和信息化厅官网.2023-08-23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3-08-20

国家卫生城市(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公布!.澎湃新闻.2023-08-20

淇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澎湃新闻.2023-08-20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河南省2022年“国培计划”项目县的通知.河南省教育厅.2023-08-20

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名单公布.河南省发改委.2023-08-20

水利部公布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梁河县人民政府.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