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襄阳市)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晚年隐居,又称之为“孟山人”“鹿门处士”。孟浩然早年隐居襄阳,有志用世,曾干公卿,无人援引;赴京科举,落第而归。宦游长安之际,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贬至荆州市的张九龄辟为从事,因背疽发作而辞归,而后寄情山水,归隐终身。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途径襄阳,访孟浩然,二人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饮食犯忌,孟浩然背复发,不治而亡。
孟浩然的作品以五言诗见长,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诗清丽壮逸的风格为世所称道,后人将其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派先驱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人物生平
诗礼传家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市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在族中行第为六,祖籍邹鲁,世代习儒。9岁时与弟弟孟洗然一起在孟氏故园读书,作诗苦心孤诣,少年时便诗才卓著。20岁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此诗标志着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好友张子容同在鹿门山隐居读书,期间做《夜归鹿门歌》,其诗名乡曲有誉。次年送张子容入京应进士第。
漫游求仕
25到35岁间,孟浩然辞亲远行,漫游吴越之地,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开元五年(717年),孟浩然游洞庭湖,干谒张说,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赠,以求得到赏识、引荐。是年秋,游三湘之地。干谒无果后,孟浩然次年归家读书,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开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病中赠诗张子容。感叹年华渐逝而入仕无门。是年重阳节,与襄阳市主簿贾昇登高望远、诗酒唱和。居家期间,孟浩然于一些中下层官吏交游频繁,亦有诗歌唱和。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孟浩然在此后一两年间,赴洛阳市求仕。
开元十四年春(726年),李隆基“罢说中书令”,孟浩然滞留洛阳三年求仕无果,遂离洛漫游吴越,在扬州市结识诗人李白。
赴京赶考
开元十五年(727年)冬,干谒无果的孟浩然赴长安应进士第,次年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是年秋,孟浩然在秘书省聊句,有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四座称赏,誉满京师。
是年九月,孟浩然落拓困顿,献赋则迟迟没有回音,作诗赠贺知章、袁仁敬等人,抒发壮志未酬之愤懑。
开元十七年(729年),仕途受挫的孟浩然拂衣离开长安。
王维曾私邀其入翰林院,恰逢李隆基至,孟浩然惊慌中躲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市(有争议)。
寄情山水
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辗转于襄阳、洛阳市,与姚崇后人交游赠诗,诗中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是年秋,自洛之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欲引他入仕,孟浩然作诗婉言谢绝。《田园作》一诗中,孟浩然曾写道“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骛”,可知他仕求之高,或为婉拒曹三御史的缘由。是年冬,孟浩然游富阳区、桐庐江、建德江。
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漫游至江南,寻访名山古刹,题壁赋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在越州与谢甫池交游赠诗,同年与杭州薛司户、钱塘县令观钱塘江潮。孟浩然虽肆意山水,仍未绝用世之念,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再度赴长安求仕,无果,写诗赠别好友王维后,遂返回襄阳市。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同年李隆基下诏:“其或才有王霸之略,学究天人之际智勇堪将帅之选,政能当牧宰之举者,五品以下循吏及军将、都督、刺史各举一人。”
韩朝宗父亲韩思复与孟浩然为忘形之交,因此韩朝宗欲举荐孟浩然,二人约定好了进京的日期。岂料当天有好友来访,孟浩然与好友宴饮论诗,有的人说:“今天不是你与韩公约定的日子吗?不要误了大事啊!”孟浩然回道:“喝酒喝到兴头上了,哪管得了其他事。”于是没有如约赴京。
是年,孟浩然因应崔国辅之约而东游越剡,在途经江夏区时再会李白于黄鹤楼,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以替其送行。
归隐终身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市长史,辟孟浩然为从事,是年冬天陪张九龄游猎南纪城,赠给裴迪、张参军的诗中,孟浩然抒发了自己对师爷生活的厌倦。次年,孟浩然患背疽,辞去幕府之职,回襄阳市治病。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遇赦北归,途经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饮食犯忌,孟浩然背疽复发,不治而亡。
诗歌成就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先驱
山水田园派主要以歌咏自然山水、田园生活为主,是盛唐诗坛极为重要的一个流派,代表者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
孟浩然被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其原因不仅是他开盛唐山水田园派风气之先,更是因为他对唐朝之前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有着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孟浩然吸取了《古诗十九首》的淡隽,从而构成了质朴自然、清水芙蓉的艺术风格,这对后世同流派的诗人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二,则是他对二谢山水诗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发扬。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同时代的谢朓亦是该诗派中的佼佼者,大谢(谢灵运)体典丽繁重,小谢(谢朓)体清新秀媚,后世创作山水田园诗派的人,受二谢风格影响颇深,而初唐山水诗,更是停留在对二谢的模仿上。
孟浩然不堆垛意象,也不喜欢用富丽的辞藻,从而使得其诗有疏朗之气,去其秀媚而变为清旷冲淡,且融入了建安风骨的“刚健有力”,一改初唐山水诗的弊端。
第三,孟浩然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很深,有大量学陶之作。而且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深得陶诗“真率自然、清淡质朴”风格之精髓,例如《过故人庄》。
与其它人相比,孟浩然更多是得陶氏之“淡”。平淡的内容,疏淡的意象冲淡的情感,简淡的语言,无浓墨重彩,少典雅华丽,不至空寂,不至质实,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
“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孟浩然创作的诗歌作品以五言为主,内容除了山水田园题材之外,还有自己漫游、隐居、羁旅时的心情。虽一生仕途受挫,可他的诗中很少有愤世嫉俗之言,而是偏重于自我感官与感受的表达,就连干谒求仕之诗,也极为委婉含蓄、自然冲淡,无其他人的恳请之意。
正因如此,他对自然景物精髓妙处能准确把握,如《宿建德江》《早寒江上有怀》《岁暮归南山》等作品空灵点染,如山水写意画一般,正如严羽所归纳唐诗之妙“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孟浩然作诗情兴相会,在他心中自然山水皆是情,万般意象皆可兴,将难以描摹叙述的细腻情感,通过诗中的意象,将其呈现得蕴藉深微,看似无迹可寻,实则无处不在。因此后世诗家在评价孟浩然作品时,多会围绕“兴”字品评。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言“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兴至神会可以说是孟浩然诗歌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在诗中描绘触发“情兴”的景物,成为孟浩然表现微妙难言的“情兴”最重要的手段。如此,“情兴”形之于笔墨之间,便觉兴象玲珑,风神超迈。
清淡的诗风
孟浩然的一生,几乎都在盛世中度过,家有恒产,生活闲适,除了仕途遇挫,几乎没有波折。这样的生活经历,导致了他诗歌深度的不足,却也形成了清淡自然的诗风。
明代胡应麟说:“孟浩然之诗,清而旷。”王士源说他的作品“制思清美”。“清”所呈现出来的最明显的艺术效果,便是超尘脱俗。比如孟浩然的《洗然弟竹亭》,有句“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远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寻常事,寻常物,在孟浩然笔下,清韵全出,便“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诗歌的淡,正如苏轼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粗看来无实质内容,细读才知其中丰富深刻的内涵;粗读平淡无味,细品则觉回味无穷。
比如“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一句,虚淡实满,蕴含了分别是时的忧思与不舍,颇具《古诗十九首》之格调。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在这种艺术风格中更具代表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组平淡的画面、几个疏落的意象,便让人感受到了山村远离喧嚣的幽静。
孟浩然清淡自然的诗风,已然成为了后世诗家所追求的审美标准。
别具一格的诗体
孟浩独特的诗体,多体现在对偶的运用。五言律诗至盛唐趋于成熟,中间两联须对仗,然而在孟浩然的五律作品中,有近十首偷春格,也就是首联对仗而次联不对。另外还有十几首蜂腰格,也就是整首诗只有颈联对仗。一般而言,律诗的第三联必须工对,但孟浩然颈联不对的作品也有许多。
而在不要求对仗的五言古诗中,孟浩然又用了大量的对仗。在其流传的六十多首五言古诗中,有一百一十六联,盛唐时代的诗人,极少用这种形式。
孟浩然在生前便享有盛誉,其五言诗更是为世所称道,如此被诗坛视为宗师巨擘的大家,定然不是没有能力对仗。其实这是一种复古革新的实践,格律严密显得过于典正,故而孟浩然在作诗之时,有意识地对格律进行反拨,以期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优点相结合。也正因为这般独特的诗体,从而使得孟浩然之诗在兼顾形式美、音韵美的同时,又保证了整首诗在气韵上的顺畅。
人物评价
唐代
李白赞誉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杜甫称赞孟浩然的诗作: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皮日休称赞:孟浩然的抒情之作,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情感含蓄而深微,让人回味无穷。
宋代
严羽认为:孟浩然的学力远不如韩愈,而诗作却超韩愈许多,正因为孟浩然一味妙悟而已。
蔡传评价:孟浩然诗中有建安风骨,又学习陶渊明,所以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明代
王士祯评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诗写到这种程度,景物和情感读来清淡,细品却又觉意蕴深婉,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后世画家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胡应麟《诗蔽》:孟浩然诗清淡而旷远。
清代
潘德舆认为孟浩然的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其诗作远不是一个“清”字能概括的。
近现代
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轶事典故
转喉触讳
孟浩然中年赴长安科举,与王维相交莫逆。某日王维带孟浩然进入内署(翰林院),恰巧此时李隆基过来,孟浩然慌忙躲避,钻到了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唐玄宗,禀报了此事,玄宗听闻非常高兴,说素闻孟浩然诗名,便释他无罪,让他吟诵一首得意作品。孟浩然引了那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听闻之后,说:“朕从未弃人,是你自己不求仕进,怎么讽刺到我头上来了呢?”于是孟浩然被遣归襄阳市,终身不仕。
失约朝宗
韩朝宗担任襄州刺史时,因孟浩然诗名远播,且与其父韩思复有旧,所以打算举荐孟浩然入仕。韩朝宗与孟浩然约定好了日子,带他去拜访一些达官显贵,恰逢那日好友拜访孟浩然,孟浩然便设宴款待,与一众友人饮酒作诗。有朋友提醒他,与韩朝宗今日有约,失约恐怕会耽误前途。谁知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韩朝宗十分愤怒,不再管孟浩然入仕之事,孟浩然却不后悔。
亲属成员
代表作品
文集
孟浩然有《孟浩然集》传世,编者为唐朝王士源。王士源倾慕孟浩然的才华,担任他一生未仕,不能在史书列传,故而与其弟孟洗然,在孟浩然逝世后第五年,将其作品编撰成集,共收录孟浩然作品218首。
后世以王士源编撰的《孟浩然集》为蓝本,衍生出了许多作品,如明代毛晋刻本名《孟襄阳集》、明张逊业刊二卷本、杨一统刊一卷本等。
代表作
后世影响
王维非常敬仰孟浩然,二人在长安结为忘年交。王维精通绘画,曾为孟浩然绘《马上吟诗图》《孟浩然骑驴图》以及州刺史亭孟浩然像。这三幅为孟浩然诗名的传播,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孟浩然离开长安时,曾与王维互相赠诗。孟浩然去世后,王维《哭孟浩然》,二人过从不多,却感情深厚。同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这位先行者,对王维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李白受孟浩然的影响也很深,二人在扬州市相识之后,过从甚密,孟浩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憎恶趋炎附势之辈的品格,深深影响着李白。所以李白有诗云“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在诗歌创作方面,李白也吸取了孟浩然的一些艺术风格,例如五言律诗的一些变格之处,以及孟浩然以古体诗为律诗的特点。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对唐朝襄阳市诗人的山水诗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张继、朱放、席豫等。
北宋的苏轼在自己的诗文当中,多次赞赏王孟二人的友情,并经常化用与孟浩然相关的典故。于是苏轼同时代的黄庭坚,十分赞赏孟浩然孤高自赏的品格,认为他是误入尘网中的高士。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多有模仿孟浩然风格的诗歌作品,比如《宿山家》等。
后世纪念
孟浩然墓
孟浩然墓在襄阳市襄城区东凤林,李适年间(780~805年)有所损坏,节度史樊泽为其刻碑修。近代又经多次修葺,先进墓高9.5米,墓碑高4.8米。
孟浩然纪念馆
参考资料
《杜甫全集·解闷》 第六首.古诗文网.2023-03-30
(唐)皮日休《郢州孟亭记》散文.快好知.2023-03-30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选自《诗话卷》.汉程网.2023-03-30
《孟氏家谱·世系》.孟氏网.2023-03-30
孟浩然隐居地.瑞文网.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