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中国碑林区三学街15号,西安南城墙文昌门内,总占地面积32683平方米,总陈列面积8100平方米,是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主要由临时展室、碑亭、孔庙、石刻艺术室、碑石陈列室、墓志廊、石刻艺术馆组成,馆藏文物包括石刻文物、书法、绘画、碑拓等,重要藏品有石台孝经、唐昭陵六骏石刻、开成石经等。

碑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天元年(904年)国子监及其中部分石经迁址,宋崇宁二年(1103年),碑林初步形成。1944年,陕西省博物馆建立,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前身。1991年新建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开放后,原陕西省博物馆于1993年改名西安碑林博物馆。

2008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2015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入选第一批陕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碑林博物馆联合城墙景区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陕西省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被评为A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11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入选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创新力十强榜单。2024年1月17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北区工程遗址联合考古发掘工作中,首次发现了隋唐长安城皇城中的太庙类建筑基址

历史沿革

西安碑林作为收藏历代碑刻的特定场所,并不是在某一具体时间和具体地点、按照某种事先的规划和设计,一次性建成的。碑林的出现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十国对《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的第一次迁移,而最终形成是在北宋。碑林在其很长一段历史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一直是孔子庙和府学的一部分,甚至没有自己单独的称谓。明代以后,才在概念上将它独立出来,出现了“碑洞”这样的称谓,明万历年间始有“碑林”称谓。但它仍附属于文庙和府学。直至清末,碑林与西安市府学、孔庙始终是三位一体的。直至1938年5月碑林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碑林才真正取得独立地位。

早期形成

唐代

西安碑林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唐朝末年,为镇压李儇干符二年(875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皇帝将黄巢起义中叛变归顺的朱温召入朝廷,唐天祐元年(904年)朱温胁迫李晔迁都洛阳市长安被毁;当年,镇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京兆伊韩建缩建长安城,将原在务本坊之国子监及其中石经的一部分迁于新城内尚书省之西隅。后梁开平三年至干化四年(909年—914年),刘郭出守长安期间,在尹玉羽劝诱下,又将其余石经迁置于同一地点,这是唐石经的第一次迁置。

五代至宋代

五代至北宋初,迁入城内的国子监成为府城文庙,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和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曾两度修,此时府城中有庙而无学,唐石经置于文庙中。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雍建立京兆府学,仍在文宣王庙或附近,即唐尚书省西隅;宋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将文庙和府学的一部分迁至碑林现址。

元祐二年(1087年),吕大忠将唐石经及其它唐宋碑刻亦由唐尚书省西隅迁至于“府学之北”后,碑林成为一组由碑亭和碑廊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建筑群落,最初的陈列形式是两座碑亭覆盖的《石台孝经》和《建学碑》一前一后立于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回环的廊庆从三面环绕双亭,《开成石经》114块碑石按次序排列,其它唐宋碑刻则分立于双亭的左右。

崇宁二年(1103年),知永兴军府事虞策进一步将府学由唐尚书省西隅彻底迁至“府城之东南隅”,即碑林现址,并进行了新建,同时对文庙也进一步修建、改造,在文庙的前面新建了浮池,最终完成了府学、文庙的迁建和改造,形成了府学、文庙、碑林的初步格局,为初具规模的碑林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后期发展

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位于大成殿之后的碑林,仍是《石台孝经》亭居中,石经廊房环绕,与北宋碑林形成之初的建筑格局完全一样。

明清时期

明代碑林的建筑格局和陈列形式与宋、金、元时期相比基本没有变化。明成化年间,长安咸宁市二县学迁建于孔子庙的东西两侧,从而最终形成文庙岿然居中、“三学”(注释a)和碑林区三面环绕的格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十二月华县地震,碑林遭受巨大破坏。万历十六年(1588年)陕西左布政使姚继可对遭地震破坏的《开成石经》进行整理,并辑石经字样,刻石经补字97石116面。

清代碑林建筑的大致轮廓较清晰,第一至第四展室的雏形已经出现,并且可以准确的找出碑林内许多重要藏品的陈列位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陕西巡抚毕沅重新规划和改建了碑林建筑,对藏石加以整理,分类陈列,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十分兴盛,以碑林为核心,在西安市城东南汇集了州、府、县各级教育机构,包括管理教育的地方行政部门、府学县学、考场等,大批学子就读于碑林周边,在这里拓碑、习经、研习书法,碑林成为西安教育中心。同时碑林也被看作金石学与考据学研究的资料库,对书法、碑刻与补经证史有重要作用,并且兼具祭祀作用,在孔子庙、文庙东侧崇圣祠与文昌宫中有对孔子文昌星、七贤的祭祀,文庙内设名宦祠,用以祭祀当地乡绅名宦。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西安碑林正向现代博物馆转化。碑林在性质上,已不再是为儒生展示、校正经文,为地方州县记录、收藏史实的场所,而已转变为现代的研究、教育和收藏文化遗产的地方,在地位上已由庙学的附属转变为博物馆而独立发展;在功能上,已由专供儒生习文练字转化为向全人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当时的省立图书馆为便于游览,将碑林区分为十二区,除增加了“第十一区”“管理员室”之外,其他建筑完全相同,基本无变化。

1935年9月,在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第三次委员大会上,有关部门提议与陕西省政府联合整修西安碑林。1936年冬,任职于北平营造学社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亲自来陕西,对整修西安碑林的工程进行具体指导。保护《开成石经》所加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图纸即为梁思成设计。此外,“原排碑图”中各室碑石均为横排,后采纳梁思成建议,除《开成石经》固有序列不宜改动外,其余各室均改为竖排,改善了采光条件,方便了游览和拍照。

1937年—1938年,碑林再次整修,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联合陕西省政府,组成“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监修委员会”负责实施,考古学家黄文弼具体主持。该次整修共建成陈列室8所、卷棚2所、碑廊6所及其他辅助建筑,基本形成现代碑林的建筑格局。在藏石方面,入藏于右任所捐北朝及隋唐墓志380余石。整修后,成立了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1938年,2月西安碑林宣告竣工。这次整修,碑林的建筑面貌变化较大,原有十一区中,除一、八、九区照旧翻新外,其余各区均折旧盖新,共建成陈列室8所,储藏室2所,卷棚3所,游廊6所,休息室、管理室和大门各一所。同年,碑林管理委员会成立,碑林不再附属于孔子庙和府学,取得独立地位。1944年,又以西安碑林为基础,成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孔庙划归博物馆。

近代

1950年陕西省博物馆改名为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1952年又改为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再改为陕西省博物馆。

1963年陕西省博物馆建成西安石刻艺术室。1973年、1985年分别建权星门内西侧与东侧临时展室。1984年建第七展室。

1991年6月,新建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落成并开放,西安碑林所在的陕西省博物馆于1993年1月正式改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成为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和石雕艺术品为主的专门博物馆。

2008年5月18日西安碑林博物馆新石刻艺术馆正式对观众开放。

2012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建成了古籍书库,书库面积约150平方米,存藏体积近200余立方米。书库柜架为手动式铁皮密集柜,柜内铺设樟木板,并配备了恒温恒湿空调机,设置了消防设备。实现了防霉、防蛀、防尘等功能。次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年建成古籍保护修复室,用于破损纸质文物的修复。

2024年1月17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北区工程遗址联合考古发掘工作中,首次发现了隋唐长安城皇城中的太庙类建筑基址

景区布局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中国碑林区三学街15号,由临时展室、碑亭、孔子庙、石刻艺术室、碑石陈列室、墓志廊、石刻艺术馆组成。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孔庙位于中部,孔庙西部为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南部为三个临时展室与碑亭,碑亭为临时展室所环绕;北部依次为碑林一至七室,其中第二、三室之间,第三、四室之间,第五、六室之间,均有碑廊相接,主要用于陈列历代墓志;碑石陈列室东部为石刻艺术馆。

主要景点

孔庙

孔庙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碑亭北部。此地原为祭祀儒学家孔子的场所,其古建筑群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扩建的基础,前身可以追溯到唐贞观初年建于长安国子监的孔子庙堂。受唐末五代战乱影响,孔子庙几度搬迁,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迁至现址。

西安碑林博物馆门外照壁上“孔庙”两个大字,由清末陕西省书西家刘晖(字春谷)所书写。整个西安孔庙的建筑,遵从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贯轴线、左右对称的原则,布局严谨。孔庙内有明清时期的牌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建筑,是孔庙的标志性建筑。

星门是位于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棂星是古代传说中代表文昌星星官,以此命名代表了对孔子的赞扬;两庑位于孔庙,是为祭祀孔子的七十二弟子所建立的,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戟门位于棂星门北部,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造,是一座12柱3层拱形斗檐式木质结构的牌坊,屋顶为歇山顶,面开三间,中间为大门,东西两厢为侧室。戟门原为列戟而设,两侧室则是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碑亭

西安碑林博物馆共有8座碑亭,主要用于放置部分碑刻。碑亭位于游客中心东南部,临时展室之间。其中一号碑亭也被称为一号御碑亭,位于馆内孔庙戟门的东侧。其平面呈八边形,八角攒尖顶,建筑面积为77.4平方米,内有清乾隆御碑一座,是孔子庙代表性建筑之一,2013年进行了落架修缮。

石刻艺术室

石刻艺术室位于孔庙西部,建于1963年,面积146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85件。主要陈列内容为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匾额石刻艺术室为陈毅元帅所题写。

石刻艺术室内主要藏品有昭陵六骏、老君像、唐李寿石及墓志、东汉双兽、画像石,以及石犀、石虎、石羊、石灯等石刻文物,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

碑石陈列室

碑石陈列室位于孔庙北部,共有7座,分别为第一展室、第二展室、第三展室、第四展室、第五展室、第六展室、第七展室。第一至第六展室建筑形式为古建筑,1937年—1938年整修而成,第七展室位为1982年新建的仿古建筑。每个展室独立展出,展室与展室之间由院落相连,在碑林第二、三室之间,第三、四室之间,第五、六室之间,均有碑廊相接,主要用于陈列历代墓志

第一展室面积1079平方米。主要陈列唐开成二年(837年)刊刻完成《开成石经》。清康熙三年(1664年)补刻《孟子》,与《开成石经》同室陈列,合称“十三经”。

第二展室面积186平方米,陈列以唐代名碑为主,主要藏品有欧阳询书《皇甫诞碑》和颜真卿书《多宝塔碑》等。

第三展室面积273平方米,陈列以唐代碑石为主的历代石刻文物。主要藏品有《美原神泉诗序碑》《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曹全碑》《颜勤礼碑》《怀素千字文》《肚痛帖》等。

第四展室面积222平方米。陈列除苏轼黄庭坚米芾祝允明等宋、明时期的名家诗文书迹刻石外,还有宋至清代的石刻图画。主要藏品有宋刻《长安城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

第五展室面积281平方米。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碑石,以清代为主。主要藏品为王铎左宗棠康熙帝等人书写的碑刻

第六展室面积308平方米。陈列的碑石除少数是元、明两代士人所写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都是清代人写的诗词歌赋。主要藏品有《陵旅舍送会稽章生诗》《赐吴赫书》《游华山诗》等。

第七展室面积174平方米。主要藏品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所刻的《陕西本淳化阁帖》,《陕西本淳化阁帖》前5卷为历代帝王、名臣、名书法家字迹,后5卷为王羲之王献之书迹,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帖。

墓志廊

墓志廊共有6座,位于第二、三、四、五、六展室间,为各展室间的连系廊,主要陈列、保护南、北朝时期的墓志等石刻文物。墓志廊建于20世纪初,主要建筑形式为双卷棚顶及单檐单坡屋面。6个墓志廊主要展出于右任在20世纪30年代捐赠给碑林《元桢墓志》《穆亮墓志》《元遥墓志》等藏品,以及馆藏唐宋墓志精品共190件。

石刻艺术馆

石刻艺术馆位于碑石陈列室东部,建于2010年,面积1800平方米。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分为造像碑区、小型造像区、大型造像区三个单元。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长安地区古代佛教艺术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11年“长安佛韵”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石刻艺术馆建筑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重要藏品

石台孝经

年代: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745年)

尺寸:高590厘米、宽120厘米

现藏于:碑亭

简介:

石台孝经》,由四块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长方形巨石结体而成。碑首、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起来。此碑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官员)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745年)镌刻而成。碑首上雕刻着瑞兽神龙,碑座由线刻双狮和蔓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碑额是李亨李亨的篆书“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碑文是由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以自己喜爱的汉隶隶体书写的《孝经》,所以称为《石台孝经》。《孝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与孔子的问答之辞,主要讲“孝”、“悌”二字。唐玄宗为《石台孝经》写序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自己以“孝道”治天下的决心。

石台孝经是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19年5月28日发行中国书法艺术(隶书)金银纪念币一套的创作灵感之一,其中一枚30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唐代李隆基石台孝经局部文字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唐·李隆基石台孝经”字样。

昭陵六骏

年代:唐贞观十年(636年)

尺寸:高2.5米,宽3米

现藏于:“特勤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现藏于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飒露紫”“拳毛”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简介:

“昭陵六骏”刻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唐王唐太宗虚心改过为了纪念开国战争中曾骑过的六匹战马,令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的图形,再由雕刻工艺家阎立德依形复制刻于石上,由当时的欧阳询李世民亲自书写的赞美诗书在原石上角。作品为浮雕形式,每块高2.5米,宽3米,刻成后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坛之内。“唐昭陵六骏石刻”依次为“特勤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二骏1914年流失国外,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鲁迅先生将六骏称为“前无古人”的杰作。

石犀

年代:唐贞观九年(635年)

尺寸:重10000千克

现藏于: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

简介:

石犀原有一对,立于陕西省三原县李渊(唐高祖)唐献陵前,这是其中之一,重达10000千克。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犀牛的特点,整体比例准确,反映了唐代工匠的艺术技巧和魄力。史载,贞观初年林邑(今越南)曾向唐朝进献活犀牛。因此该石犀为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纪念物,属国宝级文物。

开成石经

年代:唐开成二年(837年)

尺寸:高216厘米,宽83厘米—99厘米不等

现藏于:第一展室

简介:

《开成石经》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宽83厘米—99厘米不等,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目,因石经刻成于唐开成二年(837)而得名。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翰林侍讲学士郑覃,鉴于长期以来儒家经典在手抄传承中仍存在着容易抄错并一代一代延续错误的弊端,建议发起校订六籍,并模仿东汉在太学里刻立《熹平石经》,用来帮助勘正手抄典籍。四年后,这项动议终被获准——允许在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壁九经及《孝经》《论语》《尔雅》等经,由升任尚书右仆射、平章事、兼国子祭酒的郑覃主持这项文化工程。

开成二年(837年)九月,石经竣工完成,其中包含了《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经典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共计160卷,勘定刻字共计650252枚。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年代:唐建中二年(781年)

尺寸:碑身高193厘米,宽96厘米

现藏于:碑林第二展室所在东侧

简介: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也被称为景教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立于长安大秦寺中,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首龟,碑身高193厘米,宽96厘米,上有楷书32行,汉字1780个。碑文记载了基督教在唐代贞观年间传入中国及其以后100多年流传中土的情况。“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一支聂斯脱里教派的中文名字。

景教碑刻立60多年后,唐武宗灭佛,佛教遭遇“会昌法难”,景教教堂也被平毁,景教碑遂淹没无闻。800年后,景教碑在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初春出土于西安城西崇仁寺(金胜寺)附近,其地即当年唐长安大秦寺旧址,于是就近安置在崇仁寺内。景教碑出土200多年一直在崇仁寺中,清咸丰九年(1859年),在陕做官的杭州市韩泰华建造碑亭保护景教碑,并在石碑左侧刻字记载这一事件。1907年5月,丹麦人何乐模(Holm)曾试图将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运往国外,最终只运走复制碑石。同年,景教碑碑身、龟趺先后移往西安碑林,陈列于《开成石经》碑廊之后、《孟子》石经亭入口处(今碑林第二展室所在)东侧。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与埃及罗塞塔碑、约旦的摩押碑和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授时碑并称为“世界四大名碑”。此碑对于研究西方基督教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皇甫诞碑

年代:唐贞观十年至十二年(636年—638年)

尺寸:碑身高188厘米,宽95厘米

现藏于:第二展室

简介:

皇甫诞碑文字由于志宁撰写,"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书写,碑身高188厘米,宽95厘米。隋文帝末,汉王杨谅在并州(今太原市)举兵反叛。当时皇甫诞总管并州司马,劝阻杨谅不成,反被杀害,时在仁寿四年(604年),年51岁。其子皇甫无逸因为是隋朝旧臣,受到李渊礼遇,封滑国公。他为彰显其父芳烈志节,唐贞观十年至十二年(636年—638年)间,追立碑于陕西省长安县鸣犊镇皇甫诞墓前。皇甫诞碑明代初年移存西安碑林,是国宝级文物。

大唐多宝塔感应碑

年代: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

尺寸:高285厘米,宽103厘米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展室

简介:

大唐多宝塔感应碑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移存西安碑林,现存西安碑林第二室。此碑螭首方座,通高285厘米、宽103厘米。大唐多宝塔感应碑由书法家颜真卿书写、诗人李白的朋友岑勋(注释b)撰刻,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建立,北碑文记载长安龙兴寺楚金和尚修建多宝佛塔事迹。颜真卿为唐代名臣、书法家,其楷书端庄雄伟,行书跌宕遒劲,世人称其书法为“颜体”,大唐多宝塔感应碑碑文字体为楷书,端庄俊秀,被后人视为学习楷书的范本。

颜勤礼碑

年代:唐大历十四年(779年)

尺寸:高268厘米、宽92厘米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展室

简介:

颜勤礼碑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成,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立。颜勤礼碑为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高268厘米,碑身宽92厘米,三面刻字,共44行。碑正反两面行38字,侧行37字,未刻额。碑原在唐万年县宁安乡凤栖原上,五代十国后梁时,官员刘鄩(xún)镇守长安期间,将它及唐《开成石经》等大批碑石迁于故唐尚书省之西隅。大致相当于今西安城北大街以西,北广济街以东,鼓楼以北,西华门街以南一带。宋元祐年间埋入长安中,民国11年(1922年)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西大街社会路一带)出土,虽断为两截且损缺数十字,但字迹清晰。颜勤礼碑于1948年被移归西安碑林,为2007年中国邮政发行之“中国古代楷书邮票”六种之一。

曹全碑

年代:东汉中平二年(185年)

尺寸:高272厘米、宽95厘米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展室

简介:

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碑主曹全为东汉官员,曹全在阳的门生故吏因共同出资,为其“刊石纪功”。明万历初期,曹全碑在陕西合阳县故城(今莘里村)出土,后移入合阳县孔庙,1957年移存西安碑林。曹全碑为竖方形、无额,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代地震时断为两截。碑文为20行隶书,每行45字。记述了曹氏世系、官职等,涉及两汉重大历史事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中国书法名碑和国宝级文物之一。晚清思想家康有为认为此碑“以风神逸宕胜”,是汉隶中“秀韵”一路代表。

观音菩萨坐像

年代:唐

尺寸:高73厘米,宽36厘米

现藏于:石刻艺术馆

简介:

观音菩萨坐像为唐代佛教石刻,1952年出土于西安市东关景龙池遗址。高73厘米,宽36厘米,汉白玉质地。此菩萨头戴宝冠,冠前饰小化佛;头部向右侧微倾,双目微合,作静思状,神态安祥慈善。项饰繁华丽;双臂屈肘于腹前,左手握莲蕾,右手护持;身挂长魏璎珞,于腹前交叉穿一圆形花饰;双腿结跌坐于束腰宝座上;台座布满三层仰莲花雕饰,花瓣饱满;束腰处雕缠枝花草,基座以壸门分割,中刻伎乐天,环绕一周。整件作品体现了唐代菩萨造像的风格。

其它看点

临时展室

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时展室共有3座,分别位于游客中心东部、南部和北部,主要用于临时展览,已举办的临时展览有刻图化民——陕西省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展、士子的行旅——中国古代科举与旅行特展、金石遗音——天一阁藏明清刻石珍拓展等。

书法作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艺术价值方面代表作品有秦李斯书《峰山碑》(宋刻);汉隶《曹全碑》;汉代标准官府文书的代表《熹平石经》;楷隶相杂的晋《营氏夫人墓碑》;“魏碑体”书法佳作《晖福寺碑》;成为后代行书楷模的唐刻《集王羲之书圣鞠字》;欧阳询皇甫诞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柳公权《玄秘塔》、唐草“二圣”张旭怀素的《断草千字文》《草书千字文》等作品。有立体的中国书法史之称。

学术研究

学术出版

1994年,西安碑林博物馆主办的《碑林集刊》,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截止2023年已出版至第二十七辑。1995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力光编辑出版《鸳鸯七志斋藏石》,期间不断有相关著述发表。202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景亚鹂著《西安碑林藏石中的佛寺文化》。2022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馆员樊波主编的《陕西出土蒙元时期墓志》。2023年,面向儿童的专题文化读物——《刻在石头上的中华五千年》正式出版发行。

学术研究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碑林区中有许多碑文具珍贵的史料价值,可以补充和修正史实。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学、宗教、世系职官、地理、风俗、中外交流等等方面。如唐《开成石经》是封建文人科举考试必读经书的范本;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于研究宗教史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的价值;汉《曹全碑》可补正史与地方志之漏略。《郭家庙碑》《颜家庙碑》《李夷简家庙碑》对研究郭子仪、颜真卿、李易之三个仕宦大家庭的世系、官爵、功业较有价值;唐《郎官题名石柱》《御史台精舍碑》是研究唐史人物、职官的宝贵资料;《多宝塔碑》《玄秘塔碑》《大智禅师碑》可研究唐代佛寺在关中分布兴衰、各宗派的衣钵传承及其与当朝的政治文化诸种关系等等。

艺术价值

碑林之中许多藏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书法艺术价值方面代表作品有,秦李斯书《峰山碑》(宋刻);汉隶《曹全碑》;汉代标准官府文书的代表《熹平石经》;楷隶相杂的晋《营氏夫人墓碑》;“魏碑体”书法佳作《晖福寺碑》;成为后代行书楷模的唐刻《集王羲之书圣鞠字》;被后世奉为圭桌的唐才瓷者大家代表作品,如欧阳询皇甫诞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柳公权《玄秘塔》、唐草“二圣”张旭怀素的《断草千字文》、《草书千字文》及宋元明清诸家作品。书法艺术价值之外,碑的碑侧、碑额、碑座图案以及诸多的墓志纹饰、线刻画碑,都是艺术珍品。如唐《大智禅师碑》碑侧刻画生动的凤凰、骑狮、仙童、瑞兽等,《道因法师碑》碑侧十多个卷发深目,异国装束人物,《兴福寺残碑》碑侧活灵活现的对舞人、吹笛人等。还有汉画中的重要形式,刻划洗练、造型生动的东汉画像石。在石刻造像中北魏《皇兴造像》、《景明造像》、唐《残菩萨像》等也是石雕艺术珍品。

科学价值

除历史、艺术价值之外,一些碑石、线刻及画像石还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如刘齐阜昌七年(1136)刻《禹迹图》是现存绘制较早的古代地图。该图范围包括中国全国疆域,侧重水系,特别是黄河在河套地区转折同现代地图相差无几。用“计量画方”法绘制,准确性较之前有所提升;刘齐阜昌七年(1136)刻《华夷图》绘有河流、湖泊、山脉及州府名。图例简洁科学,在四面注东西南北以示方向;宋刻《唐兴庆宫图》为后来的兴庆宫遗址钻探发掘提供重要参考;清刻《太华山全图》、《太白山全图》对于研究这些山脉当时地形、水文等都有重要价值;宋刻《德应候碑》详细记载了耀州瓷的烧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及耀州窑的地理位置。是研究耀州窑瓷器烧制的资料,也是关于我国陶瓷发展史的最早记载;东汉画像石中刻画的动物是研究陕北古生物的资料;东汉王德元墓中的《牛耕图》画像石中的“二牛抬杠”犁即赵过发明的“祸犁”,反映了我国汉代耕作技术的高度发展;隋《李小孩石棺》的歇山顶式房形石棺,是研究隋朝建筑的实物资料;唐李寿石停里上部的天象图具有一定天文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价值

中国的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在世界文字领域独树一帜,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汉字艺术有别于西方的、浑然不同的、东方的文化风情,是中国历史、社会、风土、人情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象。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东方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研究成果

关于西安碑林的相关研究涉及志、造像、印章、书法各个方面,2010年时,西安碑林博物馆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丰富,包含《长安佛韵——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碑林语石——西安碑林藏石研究》《西安碑林国宝》3部专著;于《文物》《四川文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物报》报刊书籍上发表研究文章79篇,其中权威期刊1篇,核心期刊23篇,重要期刊55篇,这些成果的取得对于提升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研究水平和地位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1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石刻史料编年辑证》(项目批准号:17BZS033)。该项目全面梳理唐代两万余种石刻文献,研究成果近200万字,学术论文10篇,其中其中3篇收录于核心期刊,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全文转载,进一步补充了唐代文史资料。

文物保护

1952年至1953年陕西省博物馆全面翻修。

1975年碑林整理修复《石台孝经》碑。1979年对各展室碑石进行加固处理。1984年对孔子庙仪门进行维修。新增碑石60余种和包括昭陵四骏在内的大量陵墓石刻及佛道教石刻造像,还有百余种陕北地区东汉画像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后,西安碑林博物馆对全馆文物及旅游环境进行了检查。2008年,为配合西安碑林博物馆新石刻馆的展览,该馆保管部的保护修复人员对上陈的一佰六十余件文物进行全面调查,建立保护修复档案资料,挑出亟需保护修复的文物,根据轻重缓急先后对其进行全面的修复保护。

2012年,碑林博物馆保管部的文保人员对三块户外展出的锈迹严重的碑石进行了清洗保护,清洗完毕后碑石表面的锈迹得到全面清除,次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对一号御碑亭进行了落架修缮,次年对新作木构件进行油漆彩绘。

2014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完成了“第一批陕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并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制订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次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入选第一批陕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对古代文庙标志性建筑泮池内原有防水层进行检防水层修复和加固以及对喷泉上下水系统、电路系统维修改造,并获得了2015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2016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对墓志廊组织实施维修,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进行落架修缮,依照拆除时的现状进行原貌恢复,屋面瓦继续使用原瓦、原脊,增补缺少的灰瓦,新做木构件进行了白蚁防治处理等,该年墓志廊维修保护项目全面完工。同年,年国家文物局拨付专项资金对西安博物馆石刻陈列艺术室进行维修保护,主要维修内容包括:屋面瓦件、木构件、道沿石更换、地面散水、墙面替补、门窗油漆等。

2017年9月7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完成且通过了省文物局组织的项目验收,次年4月2日西安博物院组织开工维修石刻陈列艺术室,9月17日正式竣工。同年碑林博物馆对馆区所有古建筑群屋面检查及清理维修。

2020年碑林博物馆对东、西侧大门进行了油漆彩绘,更换褪色、损坏的泡钉。次年10月29日,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珍贵古籍保护性修复项目通过陕西省文物局组织的结项验收。

2022年3月11日,西安碑林博物馆2018立项,2019年正式启动的馆藏酸化、劣化民国报纸抢救修复项目通过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博物馆协会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的验收。

文化活动

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

西安碑林国际书展自1996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是国际文化艺术友好交流的途径之一,弘扬华族文化精神、展示中国书法艺术魅力的途径之一。历年来参加临帖活动的日本书法社团近80个,4万余人参加,入选并展出作品1万余件,临写经典法帖641种,设置碑林区最高奖、碑林大奖、中国大使馆奖、馆长奖、21世纪奖、U23奖等20余项奖项。

2022年,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由西安碑林博物馆与日本修美社共同举办,采用作品图片展和“云端"展的方式展示。该次展览共展出95件作品,以临摹西安碑林所藏名碑法帖为主要内容,涉及真草隶篆等多种书体。并邀请评审专家评选出碑林最高奖、碑林奖、馆长奖等奖项,旨在鼓励书法爱好者不断提升临帖水平,继承传统书写技艺。

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西安碑林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最早记载为2012年,此后基本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均开展了相关系列活动。2022年5月18日时,西安碑林博物馆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主题展览、博物馆文化进校园等多项活动。

文化创意

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创产品涉及伴手礼、家居生活、旅行潮品等方面,兼具碑林文化特色与纪念意义。主要的文创产品有“飒露黄系列”明信片、兔年“月历灯”、《集王圣教序》日历灯、兰亭序书法水写布套装等。其中2023《集王圣教序》日历灯和兰亭序书法水写布套装在“第四届陕西省优秀文创作品评选”中分别被评委评为特别奖和优秀奖

所获荣誉

1961年,碑林区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

2010年7月9日,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孔庙)被中国孔庙保护协会评为“全国孔庙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2014年,碑林博物馆联合城墙景区创国家AAAAA旅游景区,2018年陕西省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被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西安碑林博物馆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陕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22年,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陕西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2023年11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入选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创新力十强榜单。

注释

a:即西安府学、咸宁县学、长安县学

b:即李白《将进酒》里的岑夫子

参考资料

精品视窗.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指南(2023年更新).陕西省文物局.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官网.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陕西省文物局.2023-05-05

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5A创建成功.陕西省文物局.2023-05-05

..2023-05-05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第二批省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2023-05-05

全国百强!西安6座博物馆入选→.今日头条.2023-11-19

西安碑林首次发现隋唐长安城皇城太庙类建筑基址.今日头条-大风新闻.2024-01-19

2010年西安碑林博物馆科研成果丰硕.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2023-05-05

西安碑林上陈文物背后的保护修复.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西安碑林申报第一批陕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孔庙.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博物馆1号御碑亭恢复油漆彩绘保护.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完成墓志廊维修保护工程.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石台孝经.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听!这里是金币的声音.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2023-05-05

昭陵六骏.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石犀.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开成石经.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陕西文物览】西安碑林——开成石经.西部网触屏版.2023-05-05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千年碑林焕发新光彩.央视网官网.2023-05-05

皇甫诞碑.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大唐多宝塔感应碑.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颜勤礼碑.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曹全碑.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2023-05-05

观音菩萨坐像.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临时展览.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石刻宝库 艺术殿堂.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馆刊.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研究著述.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陕西省文物局.2023-05-05

震后碑林旅游秩序正常.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博物馆完成部分户外碑石的清洗保护工作.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验收.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博物馆维修保护文庙泮池.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博物馆组织石刻陈列艺术室维修保护工程竣工初验.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进行古建屋面维修保护.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博物馆进行东、西大门维修保护工作.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珍贵古籍保护性修复项目通过验收.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民国报纸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验收.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第25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纪念展”在碑林开展.陕西省文物局.2023-05-05

第二十七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2023-05-05

国际博物馆日.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文创亮相第六届中国西安碑林书法艺术节文创集市.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碑林博物馆推出馆藏系列特色文创“月历灯”.西安碑林博物馆.2023-05-05

第四届陕西优秀文创作品评选结果公布.陕西省文物局.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2023-05-05

西安碑林博物馆获全国孔庙保护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孔庙官网.2023-05-05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等13家单位为陕西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的公告.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