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昶

王昶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青浦朱家角人。乾嘉时期与钱大昕、王鸣盛齐名的代表性学术家之一。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

清雍正二年,王昶生于青浦珠街阁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他幼年受良好家庭教育,年十八,应学考试,以第一入学。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二十二年皇帝南巡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入军机处,渐升至刑部郎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王昶随大学士、云贵总督阿桂入川,平定大小金川。乾隆四十一年,凯旋班师回京,升鸿胪寺卿,赏戴花翎,不久,又升为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乾隆五十四年,王昶奉调入京,任刑部右侍郎。嘉庆十一年(1806年)病逝于朱家角,卒年83岁。

生平简介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青浦区朱家角镇人,清代官吏。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协办待读,入军机处,后又刑部郎中。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王昶随大学士、云贵总督阿桂入川,平定大小金川。前后在军营九年,所有奏檄,均由王昶起草,加军功十三级,记录八次。凯旋之日,乾隆赐宴紫光阁,称其“久在军营,著有劳绩”,擢为鸿胪寺卿,赏带花,不久,又升为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

王昶为人正直,执法不阿,深得乾隆信任,夸其为“人才难得”,不时委以重任。王昶一生得主要成就,不在仕途,而在学术。《辞海》称他为“清代学者”,是名副其实的。王昶于学无所不究,名满天下而不立门户。

主要成就

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金石考证方面,他倾半生心血,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碑刻拓本1500余种,编成《金石萃编》160卷,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资料性、学术性著作,至今还在不断影印出版。在文学艺术方面,他工诗善文,早年与王鸣盛吴泰来钱大昕赵文哲曹仁虎、黄文莲并称为“吴中七子”,他的诗文结集《春融堂集》共60卷,姚鼐俞樾曾先后为之作序。此外他还作了大量的文学选编工作,辑有《湖海诗传》、《湖海文传》、《明词综》、《国朝词综》等。

藏书之家

王昶是清代藏书家、学者。

公元179 3年(乾隆五十八年)提出辞呈,次年举家南归。尤好金石学、经学,精考证,富于藏书,家有藏书楼“熟南书库”,阮元记其收藏“金石文字数千通,书5万卷”。从军每到一地,访求金石、古籍。好金石考古之学,曾收罗商周铜器及宋、辽、金石刻拓本1500余种,以50年之力,编为《金石萃编》160卷。将草堂(原经训堂)题名为“春融堂”。编印有《熟南书库目录》6卷。藏书印有“经训堂王氏之印”、“一字述庵别号兰泉”、“述庵”、“大理寺卿”、“近文章砥砺廉隅”;有一长印曰:“二万卷,书可贵。一千通,金石备,购且藏,剧劳。愿后人,勤讲肆。敷文章,明义理。习典故,兼游艺。时整齐,勿废坠。如不才,敢卖借。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工诗善文,作品甚多,早年与王鸣盛吴泰来钱大昕、赵升之、曹仁虎、王文莲并称“吴中七子”。参与修《大清一统志》,主修过《西湖志》、《太仓州志》,编撰有《天下书院总志》。

人物评价

陈寿评价王昶:‘徐邈清尚弘通,胡质素业贞粹,王昶开济识度,王基学行坚白,皆掌统方任,垂称著绩。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晋书》:‘自昶至承世有高名,论者以为祖不及孙,孙不及父。’刘咸炘:‘曹魏之治,专尚刑名。徐邈通介,不随于俗;王昶畏慎,求免于祸。合而论之,尚足见一时之得失。’”(清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清风、大理日报评)

“王昶于乾嘉时期,仕途通达,功名显赫,著述丰硕,有通儒之誉,其能文亦被钱大昕誉为‘今之欧阳子’。”“王昶年寿长,足迹广,经历丰富,学问优赡,官位显赫,好为人师,故交游人物极多;王昶积极进取,自少至老广交天下贤才,或师或友,不断丰富自身学识;王昶勤于著述,勤于创作,勤于纪事,足迹所至,皆有记录,并特别关注山川地理、民俗民生,留心实学;九年滇蜀前线的从军经历,使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眼界大开,诗文创作亦别开生面,终于将逆境转为幸运;军功使他后期官位越来越高,但他始终保持儒者本色,恪尽职守,为王事奔波;因办事干练得力,后期深得乾隆信任和倚重。”“王昶思想通侻,不设壁垒,广交儒林、诗坛、文坛,既尊汉儒,又敬宋儒,亦亲近佛学,几乎遇寺必拜,遇僧必参;王昶有强烈的育人和教化意识,广收天下门徒,耳提面命,如何读书治学作文,影响和造就了大批人材。”“其一生真是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功成名就,在乾嘉学者中独树一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

“王昶为人正直,执法不阿,深得乾隆信任,夸其为‘人才难得’,不时委以重任。”(乐游上海评)

“王昶是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为官为师为学都有建树,居庙堂决案刑狱公正严明,披战甲可征缅甸平大小金川,主庠序则桃李满天下,为学更是无所不究著作等身。”(青浦区博物馆评)

“王昶于学无所不究,名满天下而不立门户,性乐宏奖,士人多依以成名。”(绿色青浦评)

“从王昶的传记与著作看出王昶耿介直言的天性,以读书学道自厉,不求达官显贵,以此认知造福乡邑,推动书院教育。”“王昶论诗重学、才、气、声,以经史冲融演迤于腹中,以才运学,以气辅才,发之于声则音韵铿锵,振聋发聩,使顽者廉而懦者立。王昶还强调诗人道德品格与诗达到和谐统一,见其诗如见其人。论词虽与朱彝尊等浙西派词人一致,但在尊词体的策略上,则较前贤更进一步,主张‘诗乐同源’、词与乐合,更能抒发人之心志;词亦符合‘温柔敦厚’,无矜张叫嚣之态,还要能以比兴方法作词,含黍离哀郢之思,寄寓遥深。”(张家欣评)

王昶,“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高文博学,负海内誉望者数十年’。”“他一生著诗文甚多,研究与创作都为当时所推崇,特别至今流传下来的金石之学,在中国古学研究中专业程度很高,非有长期积累、专精研究、深厚基础、又擅考索而不能成功。王昶正是兼具这方面的学力、才能与勤奋,尽其一生精力,取得了成功。”(李克刚评)

王昶“幼年受良好家庭教育,年少时就聪颖异常,博学善文,体貌修伟。”他“一生注重学术研究,为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领袖。”“在金石学上,他学识广博,尤嗜金石之学。”“他穷尽精力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碑刻拓本1500余种,汇编成《金石萃编》160卷,是一部极具资料性、学术性著作。在文学上,他工诗善文,早年与王鸣盛吴泰来钱大昕赵文哲曹仁虎、黄文莲并称为‘吴中七子’。”(乐游上海市评)

王昶“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儒者、金石学家、朝廷重臣,又是领一代时风的诗坛祭酒。”“康有为的关门弟子易宗夔在《新世说》中写道,王昶‘邃于经,健于文,富于诗词,精于考证,达于政治韬略,穷研于性理,又北至兴、桓,西南出滇、蜀外,所过名山大川,皆足开拓胸心,增长识力’,可谓通儒也。”(徐恺评)

“王昶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精通诗词、经学、金石学等,著有《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为清代重要的金石学著作,对清代碑派书法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东燕评)

“王昶以学者而兼擅文学,合经史词章为一。文言文延续归有光一脉,主张博采兼综,遵循《史记》《汉书》、唐宋大家法度,意醇旨洁;诗歌受沈德潜格调说影响,以三唐为宗,兼采苏轼陆游诸家,肯定以书卷学问辅诗。他对汉学家文章和足资考证的诗歌多加留心,尤其更多青睐学者之文。论词与浙西派朱彝尊风尚相同,要求‘守律严、取材雅’。”(邬国平评)

“作为经学家,王昶以重考据的态度编选了《明词综》等词选;作为词学家,王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醇雅’词论。将两种身份结合起来,通过对其清代诗经学的解读,可以看出经学家王昶推崇的词风是平和醇雅的一派。”(陈海银评)

“王昶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字家、方志学家和金石学家。他一生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为官清正,著述宏富。《金石萃编》是其代表怍,共一百六十卷,起自夏殷,止于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顾吉辰评)

“王昶,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清代格调派副将’。”他“从军滇缅这一时期的创作,不仅内容别开生面,为诗人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当时文坛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赵燕梅评)

乾隆中后期,王昶将‘格调派’诗歌理论融入‘浙派’词学理论当中,强调词的‘醇雅’风格,淡化朱彝尊、厉鹗词学中的‘骚雅’精神;强调人品对词品的影响,淡化遭际境遇对词人创作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和审美情趣,偏离了厉鹗词学抒写寒士悲情的基本特色,将‘浙派’词学带到更加注重形式的道路上,是‘浙西词派’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李庆霞评)

“作为淸代中期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王昶既以创作引领词坛风气,沟通各个词人群体,更汇辑选编了《琴画楼词钞》《明词综》《国朝词综》等一系列词选,在鼓动‘浙派’词风,存人存词方面,意义颇大,有功于清代词学建设。”(余佳琳评)

“王昶是乾嘉时期的重要的学者型文人,他既是格调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浙西词派的中坚力量,诗承沈德潜,词承朱彝尊,在诗词两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董睿评)

“王昶不仅是清代格调派后期代表‘吴中七子’中的翘楚,而且是清代格调派的副将。其副将地位由以下几种因素决定:首先,诗歌成就凌烁诸子;其次,继承并发展沈德潜的格调说,使之更加合理;再次,编选《湖海诗传》,嗤点时贤,总结清代格调派师徒传承及诗学观点,俨然诗派宗主;最后,王昶达官高寿,生徒遍天下。”(王玉媛评)

“他的文学思想多与学术思想相通。最突出者,莫过于将‘以经史为本’的治学精神与‘专于一家’的治学方法推广到诗歌、文言文领域,在清代中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但是,王昶又没有受考据学所限,反而展现出一种更为通融的姿态,成为桐城派代表姚鼐‘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主张的理想典型。”(武云清评)

“王昶身居要职,喜交游唱和,‘海内知交,以词投赠者甚多’,因此,保存了大量不见于他处的词人词作,具有较高的文献与词学价值。”(孙瑾 沙先一评)

乾隆青浦县志》的总修即为清代著名学者、乾嘉学派领袖王昶。在青浦县志编修过程中,王昶既从‘作史者必考之志’的理论高度思考志书修纂,促进方志理论创新;又在实践中注重从编修组织分工细化到编纂体例结构创新,对当下修志仍有启示。”(许旸评)

“乾嘉年间,王昶的家祠有田八百余亩,并设有家塾。其友王鸣盛记云:王氏家塾有书二万卷,金石文字一千卷,‘立国以养人才为本,教家何独不然。今合族子弟而教之,他日有发名成业起为卿大夫者,俾族得所庇茠,则无义庄而有义庄也。即未能为卿大夫,而服习乎诗书仁义之训,必皆知自爱,族人亦得相与维系而不散,其利不已溥乎?’”(罗检秋评)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活跃于政界、文坛的一位著名学者,官至刑部侍郎,但却对禅学一直保持着极浓的兴趣。归根结底,这是由其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基于生存需要和人格修养,他形成了‘吏隐’心态,居官但保持隐者之志,以吏为隐,而参悟禅理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突出体现了乾隆时期江南士人的‘作客观念’。”(武云清评)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清史文载

王昶,字德甫,江苏青浦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南巡,召试,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三迁刑部郎中。三十二 年,察治两淮运盐提引,前盐运使卢见曾坐得罪,昶尝客授见曾所,至是坐漏言夺职。云贵总督阿桂帅师讨缅甸,疏请发军前自效。上命大学士富察·傅恒出视师,嗣以理藩院尚书温福代阿桂,皆以昶佐幕府。温福移师讨金川,昶实从,疏请叙昶劳,授吏部主事。既,复从章佳·阿桂定两金川,再迁郎中。刑部侍郎袁守侗按事四川省,上命察军中事,还奏言昶治军书有劳。

四十一年,师凯还,擢昶鸿胪寺卿,仍充军机章京。三迁左副都御史,外授江西省按察使。数月,以忧归。起直隶按察使,未上,移陕西省按察使。在陕西凡十年,值回田五为乱,军兴,昶缮守具,佐治军需,疏请清厘保甲,禁民间蓄军器。迁云南省布政使。河南伊阳民知县,窜匿陕西境未获,昶如商州区督捕,上命俟得贼诣京师觐见。昶既得贼,入上,自陈疲惫,乞改京职,上温旨慰遣,乃上官姓。以云南铜政事重,撰铜政全书,求调剂补救之法。旋调江西布政使。五十四年,内迁刑部侍郎。屡命如江南、湖北狱。五十八年,以老乞罢,上许之,方岁暮,谕俟来岁春融归里。昶归,遂以“春融”名其堂。

爱新觉罗·颙琰 元年,诣京师贺内禅,与千叟宴。四年,复诣京师谒李治梓宫。十一年,卒。

昶工诗文言文辞,通经。读朱子书,兼及薛瑄王守仁诸家之学。搜采金石,平选诗文词,著述传于世。

诗作选摘

【长夏怀人绝句55首之四十一何兰士张问陶

庐山游罢更东还,如雪麻衣泪点斑。此去东华坛坫上,何人诗笔配王夫之

【早春】

朔风初定雪初晴,遥见春晖上槛明。三尺游鱼冰下见,一行归雁柳梢横。

香浓茶铫随宜置,茸帽枝称意行。已是上元镫节过,市楼犹听夜吹笙。

【闻稚存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胸中五岳本难消,醉后狂言荷圣朝。对簿已蒙宽一死,投荒何恨窜三苗。

老泉谏术终须读,湘浦羁魂不待招。取次金鸡竿下信,阳关风雪返征。

研究书目

《清代学人列传》

青浦县志

国朝先正事略

清史稿

参考资料

朱家角王昶故里:金石学者,诗文大家.腾讯新闻.2024-08-07

【清廉宾川】写在照壁上的家风.腾讯新闻.2024-08-07

王昶年谱新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24-08-07

“古刻萃编:金石先驱王昶蜀道访碑拓片展”正式开展.上海青浦博物馆.2024-08-07

青浦文物·王氏宗祠.上观.2024-08-07

王昶诗词研究.万方数据.2024-08-07

“人才难得” 的清代学者王昶.新民网.2024-08-07

一代通儒王昶.解放日报.2024-08-07

王昶《金石萃编》与碑学复兴的关系.手机知网.2024-08-07

王昶与《湖海诗传》《湖海文传》.中华古籍网.2024-08-07

论经学家王昶的词学理念.手机知网.2024-08-07

王昶和他的《金石萃编》.手机知网.2024-08-07

王昶从军滇缅诗词创作考评.万方数据.2024-08-07

论王昶词学理论的新变及其影响.手机知网.2024-08-07

王昶《练川五家词》.手机知网.2024-08-07

王昶“一代风雅主盟”论.手机知网.2024-08-07

论清代格调派副将王昶.万方数据.2024-08-07

从金石学家王昶看清中期经学与文学之关系.手机知网.2024-08-07

《国朝词综》研究.中国知网.2024-08-07

熊月之: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为什么“五个新城”贡献至关重大?.文汇网.2024-08-07

清代的族学.今日头条.2024-08-07

王昶的禅学之嗜与“吏隐”心态.中国知网.2024-08-07

青浦县志.豆瓣.2024-08-01

国朝先正事略.豆瓣.2024-08-01

清史稿.豆瓣读书.202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