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俞(1821-1907),字荫甫,号俞樾故居,德清县人,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书法家。道光元年(1821)十二月初二出生于德清乾元东门外南村鹊喜楼。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庚戌科,俞樾中进士,第六十四名。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为忌者所劾,罢官寓居苏州市,致力于著述和讲学。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1868年起,主讲于杭州经精舍达31年之久。
俞樾一生著述,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历史学、训诂,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搜罗甚广。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曾总办浙江书局,精刻子书22种,世称善本。主要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清史稿》等,撰著总称《春在堂全集》(500卷)。
俞樾离世后葬于杭州右台山,其墓朝东,面向西湖,尽享湖光山色。
人物生平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十二月初二日,出生于德清县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是时他的父亲俞鸿渐在京任职。
四岁以后,因南埭鄙乡难以从师读书,他乃随母亲姚太夫人和哥哥俞林到母家杭州临平求学,从故乡出走。从此踏上与父业相袭的道路,考进士,入翰林。俞樾以德清俞氏自居,后来他亲制了三枚印文,以示不忘德清故里及出生地。
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俞樾中进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复试中,他的表现尤为出色,深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俞樾对曾国藩的识拔之恩感激涕零,岂料他毕竟太书生,不善应对,不会做官,仅当了一任河南省学政便被御史弹劾,削职归田。
咸丰十年(1860)春,彼时他主讲于苏州市紫阳书院,因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于是自苏州避战乱至德清县新市镇居留半月。
同治六年(1867)冬,俞樾偕姚太夫人回德清治父葬事,选址于金鹅山之原祖之侧。以后每岁苏杭往返,他都要绕道回德清一次。
同治八年(1869)春,他在扫墓之暇,游览了慈相寺、半月泉、宝庆寺、蟠龙石诸胜迹,作有一组怀古诗。
同治十一年(1871),他专往瞻拜西门城上柳侯祠,是祠供奉柳宗元祖父柳察躬,并作《柳侯祠》志之(见《民国德清县新志》)。
光绪十年(1884),他特陪孙俞陛云回德清县赶县试,果不出所望,中秀才第一名。
光绪十三年(1887),故乡拱元桥亟需重修,他出银三百两资助,并欣然撰《重修拱元桥碑铭》。
光绪十五年(1889),湖州市各县陷洪灾,而德清尤甚,他闻之,印书一千本,以书款汇付德清赈局。他对德清的深爱愈老弥坚,一如他在晚年所撰《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中坦言:“余衰且老,犹倦倦然为吾桑梓之邦望也。”
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2月5日),俞樾八十六岁,以“美名”谢世,葬西湖三台山东麓。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代讣辞行。
个人作品
俞樾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善诗词,工隶书,学识渊博,对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撰著颇丰,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辑为《春在堂全书》,凡500卷。
小说
在通俗小说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修改《三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1889年俞樾初见此书,认为第一回狸猫换太子“殊涉不经”,便参考《宋史》和《默记》等加以删改;他还认为书中所叙不只三侠,“展昭、郭靖、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人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就改名为《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并行流传。这里反映了俞樾关于小说的学术观,可供历史小说创作的参考。
经学
“通经致用”是俞樾治经治学的宗旨所在。他所谓“致用”,主要是就传统道德的教化而言。他尊尚孟子的“返本”说,要求以传统道德为本;又提倡荀子的“教化成性”说,强调道德教化。故他以孔、孟、荀为“一圣二贤”。对于中国古代的各种人性论思想,他完全用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加以对待。只要不与道德教化相冲突,他都加以吸收利用。他对一些公羊学思想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与发挥,以便进一步突出道德的基础地位。他将《白虎通义》中的“三统”论与董仲舒的“三统”论结合起来,从而淡化了“运次”在“三统”循环中的“规律”性作用,而道德的作用因此更加突出。他又发挥“众所归往谓之王”的思想,强调为政以德的重要性。他对公羊学中的“三世”说也进行了重大修正,认为“三世”进化到一定阶段,由于诸夏的道德达到很高的水平,“夷”、“狄”与诸夏的鸿沟进一步扩大,不再有融入诸夏的可能,因此,“夷夏之辨”愈严。为解决这一思想与当时时代趋势的矛盾,他又用“小九州”和“大九州”思想加以调和。可以说,保守传统道德、担承“守先待后”的文化使命,成为俞樾所有学术活动的基础。
俞樾的群经、诸子研究,以乾嘉皖派汉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和治学门径为依归,要求“原本经典”、“即训诂名物以求义理”(《重建诂经精舍记》,载《春在堂杂文》),反对空谈义理和迂曲之言,特别重视“因声求义”和“以意逆志”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其治经治学又形成了自己“以疑存疑”、大胆置疑的学术个性和风格。在他看来,不管某种观点成立的理由多么不充分,只要能获得至少一条材料的支持,就应该两存其说。在《诂经精舍自课文》和《经课续编》中,他常常就同一论题出示多个答案,例如“皋比解”,他以不同的角度和材料,列出了结论迥异的五种答案。因此之故,在俞樾的著作中,既存在两存其说的情况,也存在据孤证以立异的情况,还存在自我否定的情况。这些都应该从其“以疑存疑”的立场来理解。对俞樾这一学术风格的评价,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章太炎、黄侃等抱有微词,梁启超、刘师培、宋恕等似乎倾向于赞同的态度,钱玄同则大力提倡。客观地说,“疑则阙”与“以疑存疑”属于不同的学术风格,两者都有其合理性。因为任何学者都要受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思想立场的局限,自以为有“十分之见”的结论未必绝对正确,而“疑则阙”则往往容易使一些珍贵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为乌有,后世学者因此便失去对同一问题加以重新研究的机会和条件。“以疑存疑”、大胆置疑则能给后学者留下更广的研究空间和更多的研究思路。
俞樾长于经学研究,一生著述丰富。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书,为乾嘉学派后期代表作;《春在堂随笔》《茶春室丛钞》等笔记,搜罗甚广,保存了丰富的学术史和文学史资料。
书法
俞樾工书法有江声之风,以篆、隶法作真书,善以隶笔作楷书,别具一格。寻常书札,率以隶体书之,尤工大字。
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所题诗碑成为绝笔。这块由俞樾补书诗碑名擅当时,拓本流传甚广,古雅拙朴。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废除中医
俞樾被认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他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且能处方治病。在《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中,有“内经素问”篇四十八条,乃俞氏校读《素问》所做的札记,也是他用考据学方法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探索隐”、“辨讹正误”的结晶。基于对中医的理解,为他的“废医存药”思想的产生埋下理论的根苗。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论著《废医论》和《医药说》中。《废医论》和《医药说》基本涵盖了俞樾的医学观点,即“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结论,实际上构成了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家庭的不幸成为俞樾愤而议废医的直接原因,而晚年的病弱和无助又是促成他撰写《医药说》的重要动机。
夫妻情深
1839年,俞樾十九岁,与文玉成了婚。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无奈辗转流徙多年,家境窘涩,俞樾不得已和妻子住到了岳父家。
1850年,获得部考第一。然而,仕途刚刚开始,俞樾就因“试题割裂”被弹劾而罢官回乡,永不再用。
1858年,文玉四十八岁的时候,一家人定居苏州市,俞樾从此再不问时事,一心治学。多年的风餐露宿漂泊艰辛,让文玉很早就开始掉牙。把妻子的落牙细心包好,俞樾心痛不已。
1874年,俞樾故居建成,这是俞樾和文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忆起当年,两人相对唏嘘。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九》《清代七百名人传》《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等书中有传。
人物评价
孙诒让在《哀世丈俞曲园》挽联中称:一代硕师,名当在嘉定区、高邮市而上,方冀期集庆,齐算乔松,何因梦兆嗟叱,读两平议遗书,朴学销沉同堕泪;年私淑,愧未列赵商、张逸之班,况复父执凋零,半悲宿草,今又神归化鹤,拈三大手墨,余生孤露更吞声。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俞樾是一位通儒,涉猎范围广泛,其学术成就以“通”见长。单就其著述而言,在具体领域的研究方面,与后世学者的成果相比,似乎不那么精深。但就俞樾而言,其学术地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成果方面,更体现在传统学术的传承方面。他本人一再强调,其学术以“梯梁后学”为取向。俞樾的三部代表作完成于1864至1868年,对其后一、二十年的传统学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章太炎《俞先生传》:浙江朴学……昌自先生,宾附者,有黄以周、孙诒让。
赵景深:“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正如柳麻子说《武松打店》,初到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精神百倍。如此笔墨,方许作评话小说;如此评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一种笔墨。”
参考资料
俞 樾.国学网.2014-09-22
学术成就与评价.国学网.2014-09-22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4-02-03
俞樾德清印记.德清新闻网.2024-02-02
俞樾.浙江新闻频道.2024-02-02
俞樾德清印记.szb.deqing.gov.cn.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