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陀
阿难陀(?~公元前463),别名阿难,梵名Ananda,本义为牧牛,汉译庆喜、欢喜,又云“无染”,因佛成道日诞生而得名,又因聪明而多闻被称作“多闻第一”。他是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刹帝利种姓。他是提婆达多的亲弟弟,白饭王次子,佛陀乔答摩悉达多的堂弟,与摩诃迦叶同为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十大弟子。
阿难陀出生于佛陀成道之日,在佛陀证道后回到迦毗罗卫国为释迦族人宣讲佛法期间,阿难陀出家加入了释迦僧团,并成为佛陀常随弟子。佛陀五十三岁时,阿难陀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从此侍奉佛陀二十五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唐窥基《妙法莲花经玄赞》中记述,阿难陀因问佛放牛十一种法,知佛具一切智,证得阿罗汉果位。在摩诃迦叶逝世后,继承摩诃迦叶率领徒众弘扬佛法。公元436年,阿难陀在恒河上空进入涅。
巴利经藏记载,佛陀从多闻、记性好、态度与理解能力强、坚定与侍奉五个方面将阿难陀列为首位。在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中,阿难陀诵出“法”,以会通的方式将佛教经典系统地确定下来,成为佛教思想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他也参与了《阿含经》的结集。他在传教的过程中,帮助许多女性成为比丘尼,这开创了女性出家的先河。阿难陀成为了千百年来佛门学子的典范。
人物生平
出生
阿难陀出生于刹帝利王室,其堂哥是佛陀乔答摩悉达多。刹帝利在佛陀时代是当地地位最高的种姓。据说阿难陀出生于五月的一个月圆日,那一日也是佛陀成道之日,于是他的亲属们都说:“他的出生将带来喜庆。”就为他取了“阿难”(Ananda)这个名字,意为“庆喜”。
出家
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在其35岁时明白了人生真理,在这次觉悟证道后第九年,回到家乡迦毗罗卫国为释迦族人宣讲佛法,那时阿难陀正值年少,初次听闻佛法就对佛法产生了兴趣,并在心里对自己的堂哥乔达摩·悉达多油然升起了仰慕之情,再加上自己的哥哥提婆达多也加入了乔达摩·悉达多的僧团,他也有了出家的心。即便自己的父亲横加阻挠,刻意将他与乔答摩悉达多隔开,也没能阻止他修行学法的愿心。最终阿难陀加入了释迦僧团,成为这一批僧团中年龄最小的僧人。
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年纪逐渐大了,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让弟子们推举一个人出来。其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认为阿难陀年轻且记忆力好,就推举了阿难陀。阿难陀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都不穿;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不侍奉前去;三、不该见佛陀的时候不去见。(又说八个条件:1.他已得衣,佛陀不应再给衣;2.他已得食,佛陀不应再给食;3.佛陀不应允许他主宰同一室内;4.佛陀被何处邀请,不应带他同往;5.他被何处邀请,请佛陀与他同往;6.远道而来看望佛陀的拜访者,佛陀允许他作引导;7.任何时候有疑难,佛陀允许他接近质疑;8.佛陀说法他不在场,事后佛陀为他重说。)听到这样的要求,佛陀非但没有生气,还夸赞阿难陀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他提出的条件是为了避免别人批评他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于是答应了他的条件。就这样,阿难陀正式成为佛陀的侍者,侍奉佛陀二十五年,跟着佛陀去各地传道。
传教弘法
阿难陀跟随佛陀修行数十载,其间去各地传道,还在行化途中帮助了不少女性加入僧团。佛陀的僧团本来不允许女人加入,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要出家做比丘尼,阿难陀一再地为她们请求,佛陀想到事实不可违背,只得方便允许,用八敬法来补救僧团中容纳比丘尼加入的缺点。因为阿难陀对女子的出家,尽心帮助,加之他的人缘很好,女子们对他非常恭敬。有时,阿难陀和摩诃迦叶同在行化的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子孙庙,比丘尼们总是请阿难陀最先开示。
第一次集结
佛陀涅槃后的九十天,是五月十五日,摩诃迦叶为使正法永存,于是召集僧众五百,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结集佛陀教法。但摩柯迦叶对阿难陀素来不满,指责他“尚在学地”,也就是年纪小学的还不够,毫不留情地要将阿难陀开除出结集大会。阿难陀进行了辩解,但辩解无果,阿难陀伤心地独自一人回到舍卫国,来到增胜聚落一边修行一边为人说法。后来, 在邬波驮耶童子的启发下,阿难陀猛然顿悟,发奋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参与结集的资格。第一次结集时,阿难陀按照佛陀先前教导的,以“如是我闻”为开头,以其过人的记忆力将“法”诵出,和优波离诵出的”律“一道结成佛教经典。
涅槃
公元前436年,阿难陀传法近百年,活到了一百二十岁高龄,那时佛陀的亲传弟子只有他还在世。一天,他在路上听到一位青年比丘口中念了首佛陀生前所说偈语:“人生活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阿难陀恳切的纠正说:“人生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之。”青年比丘见到阿难陀以后,回去禀告师父。他的师父却说:你不要听他胡说,他已老朽,失去记忆和智慧,所言不可信。青年又将师父的话告诉阿难陀。阿难陀听后,心想我为众人诵出佛法,可正法已被谬传,众人也不依佛法奉行,深感独自留在世间的孤单,于是决定入灭。
于是,他到摩竭陀与毗舍离两国交界处的恒河上空,进入涅槃。他的圣体分成二份,一份留在毗舍离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份留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旁,建塔供养。由于阿难陀入灭的因缘,摩竭陀国与毗舍离国修好,不再战争,使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人物身份
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侍者
阿难陀是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侍者。在佛陀成道的第二十二年,那时佛陀已经五十三岁了,需要一个常随的侍者,诸比丘弟子们就集合一起,公推一位能侍奉佛陀的人做侍者。有好多位比丘要求准予做侍者,佛陀都叫他们各处去弘法而辞谢。因为阿难陀在佛陀心目中是绍隆佛种的人,可是他的女难特别多,为了让阿难陀把持自己,专心修道,佛陀就让阿难陀做自己的侍者。从此阿难陀做了佛陀的侍者,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岁月里,他都遵照佛陀的旨意行动,依教奉行,跟随佛陀的身后,到各地弘化。以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陀的心中。
原始佛教第三任领导者
阿难陀也是继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与摩诃迦叶之后的原始佛教第三任领导者。在佛教创始人佛陀乔达摩·悉达多涅槃后,佛法流传的责任就由其弟子摩诃迦叶承担起来。摩诃迦叶成为僧团领导人二十年后,他已经一百多岁高龄,他历经百年岁月深感厌倦,于是决定在鸡足山入定。在入定之前,摩诃迦叶把佛陀的家业传嘱给阿难陀,阿难陀以将近八十岁的高龄,继承法统,像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一样的自然,这就是佛陀当初对他的希望。如此,佛法在阿难的领导与阿阇世王的护持之下,很平和的弘扬开来。阿难陀一人领导着教团的阿难陀,年龄也一年比一年高,在他一百二十岁那年进入涅槃。
印度禅宗第二祖
除此之外,阿难陀也是印度禅宗第二祖。 佛祖在灵山说法,诸神感动,天降花雨。佛祖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多数人都莫名所以,只有摩诃迦叶一个人破颜微笑。于是佛祖说:刚才,我已经把最高智慧通过特殊途径传给了摩诃迦叶。从今往后,对世界真相的把握也将在传统方法之外,通过另外一条路径传递和传播。这个另一条路径就是另立一个新的学派、流派、门派或宗派,于是摩诃迦叶建立了禅宗。禅宗不仅是学派和流派,也是门派和宗派。佛祖把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交给了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就是禅宗初祖,第一代领导人。在摩诃迦叶成为印度禅宗初祖后大约二三十年,年已超过百岁的摩诃迦叶突然厌世起来:“迦叶报言虽有是,年衰朽老多忘失。”并还称赞阿难,说“汝今总持智慧业, 能使法本恒在世。我今有三清净眼,亦复能知他心智。一切众生种种类, 无有能胜尊阿难!”于是他去找阿难陀,付嘱法藏,后来他就跃身虚空,到佛陀的八塔一一供养礼拜,将其衣钵继承给阿难陀,于是阿难陀就此成为印度禅宗第二祖。
相关典籍
诵出经集
《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都是佛经的一种,为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在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中,阿难陀作为念诵佛经者向大众传诵佛法,以口头叙述的方式讲经,所记经文皆以“如是我闻”领起全篇,以“佛说此大因缘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结尾,这里的“我”就是指的阿难陀。《阿含经》也别译为《阿摩》,意为“传承的教法”或“集结教法的经典”,包括《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四部。《譬喻经》则是以譬喻即讲故事的方式阐明佛教教义的经集。《法句经》是第一部完全记录佛陀偈颂的佛典,偈颂是说法的一种方式,也是用以记忆佛法的手段。这些经集的基本内容在佛教第一次结集时就已被确定,至部派佛教形成的前后被系统整理,经集中记载了早期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佛法思想以及他与弟子的问答,后流传于世。
其他经集
《佛遗教经》
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时,阿难陀代表所有佛弟子向佛陀请示了四件事:佛陀涅槃后,以谁为师?以什么安住?恶人如何调伏?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令人起信?这些被记载进了《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中,此经通行的版本,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简称《佛遗教经》,记录了佛陀行将涅槃前, 对诸弟子的最后垂诫。
《楞严经》
《楞严经》卷一以阿难陀因乞食遭摩登伽女之难将毁戒体为开头,佛陀以阿难陀示堕,由此开示:“妄想是一切众生遭受魔事的罪魁祸首。”以此言明此经主题:众生的妄想心。经集中提到了“心为恶法之本”“持戒之要在于摄心”的思想。
传承
师承
师父乔达摩·悉达多
佛陀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族人,又名释迦牟尼,意为“释迦部落的圣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佛教创始人,原始佛教第一人领导者,经过16年苦行,终证得正觉,后游走各方弘扬佛法,度人为善,直至弟子遍布天下。佛陀作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出生于蓝尼花园,一位苦行仙人预言他将出家成就佛陀。从七岁开始,佛陀就由名师教授印度最高学术五明和四吠陀,在短时间内,一一通达学术与武术。佛陀年少时在乌墨下遇到一位沙门,沙门告诉他出家即是承受众生的苦恼,解救生死大海中的众生,这极大地点化了佛陀,他即刻立定坚决的出家的志愿。历经各种女难、俗利劝诱的佛陀渐渐开悟,在迦尸城成立了初转法轮教团,后又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国说法,白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与阿难、甘露饭王之子阿那律、斛饭王之子跋提和婆娑等诸王子皆跟随佛陀出家得度。八十岁时,佛陀决定在西山进入涅槃,此时佛陀的弟子已经遍布各地,其中道行最突出的是十大弟子,各有各的成就。
加入释迦僧团
阿难陀师承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陀少年时加入释迦僧团,成为佛陀身边侍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与释迦牟尼关系最亲近的人无过于阿难陀。他精心侍奉释迦牟尼长达二十五年,释迦牟尼对他很是满意,极高地称赞他:“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
阿难陀深受佛陀释迦牟尼器重。佛陀年老时,阿难陀与年长他许多的摩诃迦叶一道被佛陀指定其为传法之人。佛陀涅槃之时,阿难陀守在佛陀身边,佛陀还另有传法阿难陀的嘱咐:“我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所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法宝藏付嘱于汝。汝当随顺如我所转,当如是转,令得广行而不断绝,莫作中间灭法人也。阿难!我今为汝当作护持,令佛所说正法毗尼而得增长,不退减故,不失坏故。”佛陀将大法宝藏托付与阿难陀,并让他将佛法传扬出去。
同门
佛陀座下有十大弟子,分别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富楼那”的富楼那、“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密行第一”的罗罗。其中,在佛陀涅槃后第一次集结中将佛陀之法集结成经典的阿难陀和优婆离,以及继承佛陀衣钵的大迦叶尊者影响最大。
优波离能够和佛陀问答戒律微细的地方,渐渐在戒律方面成为权威,养成崇高声望。在第一次结集中,以大迦叶为上首,公推阿难陀集经藏,优波离集律藏,他升座诵律时,细致说明此戒律佛陀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以及犯了此戒有罪无罪的程度,集成佛教律藏。
摩诃迦叶,也即摩诃迦叶,在佛陀涅槃之后收敛舍利,并继承了佛陀的衣钵,成为原始佛教第二任领导者。作为领导者,大迦叶尊者以长老的襟度,顾虑到大法的前途,于是在佛陀度灭后的九十日,主持结集法藏的典礼,也即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佛陀涅槃后,大迦叶统领大众,让教团避免了四分五裂,同时也顺利完成了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
思想传承
正法倡导者,不与世间争
佛陀释迦牟尼主张人不能被生活的一切变化——得与失、誉与毁、赞扬与批评、痛苦与快乐所动摇。有一次,他对诸弟子说:“我不与世间争,是世间与我争。正法倡导者,不与世间任何人争。”他用以下这些话来劝勉诸弟子:“诸比丘!若有人谤我、谤法、谤僧,汝等不应因此而怀敌意、有憎恨思想,不应忧虑。诸比丘!若汝等发怒,不悦彼等,不仅妨碍汝等之精神发展,且不能判断其言语正确或错误到何种程度。凡不真实者,汝等应阐明使其清楚。诸比丘!又若有人赞我、赞法、赞僧,汝等亦不要因此而高兴,因彼亦障碍汝等内部发展。汝等应承认正确者,表明其所说为真实。”
“不与世间争”也成为了阿难陀的信条。阿难陀从来不对任何人表示不友好,对那些反对他的人,阿难陀也从不把他们当成敌人。比如摩诃迦叶一直对阿难陀有所不满,认为他年轻,修行功夫不够,经常严厉地斥责阿难陀,并且总是当着众人的面,毫不留情,使其难堪,但阿难陀从来没有计较过,二人的冲突通常是以阿难陀的妥协告终。
依法不依人
佛陀释迦牟尼否认有一个独立的绝对的神,人间也并无主宰,修行依照佛法而不信奉某个神化了的人。经文中四大教法都明确指出, 诸众需依照经及戒律所说来受持佛法,对于“人”所说之法应当坚决舍弃。如果对一个人坚决崇拜,那么最后将升高至“神”的地位,这是佛陀所不愿看到的。佛陀在训诫阿难陀时将此种观点告知于他。佛陀涅槃前,阿难陀问及舍利(尸体火化后的遗留物)的供养问题,佛陀答他不提倡出家僧人崇拜舍利,认为那主要是在家信徒的行为。阿难陀及其他弟子将佛尸敛藏,不主张后继者崇拜佛陀舍利。
贡献及影响
结集经典
阿难陀一生对佛教的贡献良多。在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中,他以会诵的方式完成结集经典,他所诵出的“法”和优婆离的“律”结成经典,形成最初的“经”、“律”二藏,后来称“修多罗藏”。这次结集,把佛陀所说而当时只有口头传通并无文字记载的经典,进行一番会通、审定,系统地确定下来了。从此释迦牟尼所传扬的佛法更加系统化完整化,并且以可视的方式保存下来,成为佛教经典。结集后留存下来的《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等成为原始佛教的佛法集成,在诸多佛教弟子中广为流传,也后世佛教发展奠定基础。
帮助比丘尼
除了结集经典,阿难陀还帮助女性加入佛教。在早期佛教中,僧团是严格禁止女性加入的,与阿难陀不和的摩诃迦叶也支持这一点,即便是佛陀释迦牟尼本人原先也是遵循原始佛教规定,不允许女性出家为僧。但是阿难陀不同,他为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五百名释女向佛陀请命,令女众能依正法出家,这在早期释迦僧团中是没有过的。在阿难陀的努力下,佛陀开创了女性出家为比丘尼的先例,第一批加入的比丘尼阇波提夫人后来还成为了比丘尼众的主要核心人物。
宣扬佛法
在成为原始佛教第三任领导者之前,阿难陀在僧团内外四处说法,成为领导人之后,阿难陀更是担起宣扬佛法的重任。阿难陀在加入释迦僧团之后,与其他弟子一道成为僧团中的中坚力量。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阿难陀跟随佛陀四处讲经授,有时候替佛向其他弟子和六师外道说法。在诸多早期佛教经典中,阿难陀通过借助向佛问法,或向其他四众说法,起到了阐明佛教主要思想和教义的作用。摩诃迦叶涅槃后,将衣钵传给了阿难陀,阿难陀带领僧众继续在各地传道,极大地扩大了佛法的影响力。阿难陀的成就为千百年来佛门学子的典范。
人物争议
目前对于阿难陀父亲的说法不一。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一共有三个兄弟——白饭王、甘露饭王、斛饭王。《弥陀略解圆中钞》中记载:“阿难陀,此云庆喜,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佛成道日生,举国忻庆,因立嘉名。多闻第一。”我国学者本明也在《佛教圣祖》中说阿难陀是白饭王的儿子;斯里兰卡佛教界学者毗耶达西法师则认为阿难陀是甘露饭王的儿子;而《佛本行集经》卷一、《五分律》卷三等载,阿难陀是释迦牟尼叔父饭王之子。现存文献中记载者各执一词,目前并无定论。
人物评价
阿难陀的师父佛陀释迦牟尼曾评价他:“阿难真是一个很有品格的比丘。”
文殊菩萨赞叹他:“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现代临济宗第48代传人星云大师在其著作《释迦牟尼佛传》中写道:“阿难尊者是佛陀十大比丘弟子中的多闻第一,阿难尊者在当时的僧团中年龄最轻,相貌非常端严,聪明而多闻,佛陀很欢喜他。”
斯里兰卡佛教界学者毗耶达西法师将阿难陀称作佛陀最忠诚的侍者。
名言章句
经过二十又五年,我实常为一学人,
肉欲于我未生起,可见适当规范行。
——《长老偈》1039
侍佛念五年,由于爱护行,
我随彼之后,如影随彼行。
侍佛念五年,是以爱护心,
我随彼之后,如影随彼行。
佛陀上下走,其后我常跟。
教授准则时,我增知与明。
——《长老偈》1841-44
佛陀有我忠与爱,所有佛训我遵行。
沉重负担我放下,无因促使我再生。
——《长老偈》1050
相关庙宇
阿难陀寺
阿难陀寺位于缅甸蒲甘地区,始建于1091年。阿难陀寺的主体呈四边等长的正十字型,是典型的仿石窟寺建筑。屋顶上建台阶式塔基,最顶层塔基上端又立起金光闪烁的梭状高塔。在蒲甘众多寺庙中,阿难陀寺是唯一有印度中世纪奥里萨派寺庙建筑柱廊的,也是最典型的印度式建筑。
古青莲寺
古青莲寺位于晋城市,初创于北齐天保年间,由当时名僧慧远所建,因其地处石山半山,故最初名为“硖石寺”。一般认为后殿塑像年代大致不晚于唐咸通八年 (867年),是中晚唐时期的作品,现有塑像六尊,保存完好。主殿供奉释迦牟尼像,阿难陀像立于释迦牟尼像侧边。此殿的阿难陀像身披袈裟,侧身而立,温文尔雅,态度谦恭,神态自若。
轶事典故
王子出家
《佛说出家功德经》中讲述了一位王子的出家因缘:毗舍离国有一位王子叫鞞罗羡那,贪着五欲享乐。佛陀对阿难陀说:“我知道这个人贪五欲乐者,不久之后生命要走到尽头,如果此人不舍欲乐、不出家,那么终将堕入地狱。”阿难陀就去告诉王子,王子说:“我要出家!我且享六日乐,第七天我一定辞别眷属出家。”到第七天,王子害怕死后堕落,去求佛陀出家,清净持戒,一日一夜后果然就死了。阿难陀问佛陀,鞞罗羡那比丘死后生到哪里?佛陀说:“鞞罗羡那出家一日一夜,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为常人,受福自然。”又说:“有人一辈子尽心供养诸罗汉衣服饮食、病瘦医药、房舍卧具,又有人以偈颂赞叹供养所得功德,因此出家受戒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这些人所作功德不及十六分之一。善男子当应出家修持净戒。”
一夜七梦
有一天晚上,阿难陀连着做了七个梦,心中惶然,于是去找佛陀禀告:“佛陀!我的心中有疑难的事要想请佛陀开示。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本是独头意识的活动,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本不必为梦计较。但我昨夜梦见的七事都很奇怪,所以现在要恳请佛陀慈悲为我解说。”这七个梦是:第一梦见大江河海都被烈火焚烧起来。第二梦见太阳将没,娑婆世界上一片黑暗,他头顶着须弥山峰,很吃力。第三梦见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第四梦见比丘法衣不全,踯躅在荆棘之中。第五梦见有很多山猪扒掘旃檀树的树根。第六梦见小象不听信大象的话,践踏青青的绿草,搅浊清清的河流,大象只得避而远去,独至清水美草之处,小象却不知,等到水草乏绝的时候,都饥渴而死。第七梦见百兽之王狮子死去,飞虫鸟兽不敢接近侵食,但从狮子的身内,自有虫出食狮王身上之肉。
佛陀听完阿难陀所做的梦,不胜感慨地说:“阿难,梦境由心造,但有时梦境确是未来事情好坏的征兆。你梦中的七事,早在我意料之中。我现在分别为你解说:第一梦,大海江河都为烈火焚烧,这是象征着未来僧团中的比丘违犯佛教,复起斗争。第二梦,太阳将没,你吃力地头顶着须弥山峰,这是说佛陀九十日后当入涅槃,诸天人民,将要你来为他们启受经教。第三梦,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这是说未来比丘持着佛陀深法,口头宣讲而不奉行。第四梦,比丘法衣不全,踯躅在荆棘之中,这是未来世中,有很多比丘弃戒乐俗。第五梦,繁茂的旃檀大树被山猪扒掘,这是说未来比丘不发心宣扬佛陀正法,只顾为自己的生活打算。第六梦,年幼象子不听信大象之言,践踏青草,搅浊河流,最后反而饥饿而死,这是说未来僧团中有明经比丘教诫年少后学,但年少后学之人不肯信受奉行,死后堕人地狱。第七梦,狮子死去,飞虫鸟兽不敢接近侵食,后狮王的肉身之内有虫出食狮王身上之肉,这是说佛陀涅槃以后,没有外道能坏佛陀正法,但由我的七众弟子自坏我法。阿难,你梦中的七事就是未来佛教的征兆。”原来梦中昭示的是未来圣教的前途,阿难陀心中很难过。
摩登伽女的皈依
摩登伽女是一位奴隶阶级道德女子。一天阿难陀持钵到城里化缘,归途中口渴,路过一个大水池,正巧摩登伽女在池边汲水,于是阿难陀请她布施一钵水。摩登伽女认为自己身份低贱,不敢将水呈给阿难陀。阿难陀知道她为什么为难,但他心中谨记佛陀教诲的众生平等,便再次请求她。摩登伽女被阿难陀感动了,将水呈给他,回去后对阿难陀念念不忘。于是,摩登伽女请求自己的母亲设法,让阿难陀成为自己的丈夫。摩登伽女的母亲知道阿难陀是修道之人,不会落入红尘,于是使用魔咒,让阿难陀不由自主地走到摩登伽女的家中。佛陀知道阿难陀正处于危难之中,于是光明护佑,阿难陀顿时清醒过来,摆脱了摩登伽女的诱惑,夺门而出,回到佛陀身边。但是摩登伽女并不死心,继续纠缠阿难陀,阿难陀只得请求佛陀解除危难。
佛陀于是将摩登伽女和她的至亲请到僧团来,经过她父母同意,将她留在僧团。佛陀对摩登伽女说,如果想嫁给阿难陀,就必须先在僧团修行。于是摩登伽女成为了比丘尼僧团中的一员,剃度修行。就这样,摩登伽女一天天精进修行,终于有一天醒悟了对阿难陀执著的心,她去佛陀跟前忏悔自己愚痴的心,佛陀深感欣慰。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佛陀典藏版6:阿难陀》,2010年在台湾出版,由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历时11年所作,此系列丛书以漫画的形式描绘了佛陀释迦牟尼一生的传奇故事,另有《佛陀典藏版2:四門出》《佛陀典藏版3:提婆达多》《佛陀典藏版5:鹿野苑》等。《阿难陀》一篇则刻画了阿难陀出家、与佛陀传教过程中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2:僧伽之父大迦叶•佛法司库阿难》,《佛陀的圣弟子传》系列丛书共4册,由德籍斯里兰卡高僧向智长老、何慕斯·海克博士合著,2005年出版。书中共介绍了佛陀二十五位弟子,阿难是其中证得阿罗汉果的一位。《佛陀圣弟子传2》详实而生动地介绍了摩诃迦叶与阿难的修行生活片段与悟道的特色、开悟的关键,以及佛陀的教导。
相关塑像
目前以阿难为原型的雕塑作品多存于我国敦煌市。我国传统的雕塑艺术,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特别注意作品的神采和意境的表现。阿难像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当时的雕塑作品,不仅注意到了作品神态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了造像躯体各部分的构造和对肌肉的表现。
敦煌的阿难造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特色。阿难内穿交领僧支,上饰团花,外服田相袈裟,袈裟的一角悬繫左胸。绿色的僧祗支、华丽的金箔、鲜艳的袈裟红色,无一不是初唐时代的原貌,是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阿难像之一,由其丰满的体量、挺拔的身姿和庄重的神情所体现出来的是佛的威严与神秘,使观者自然地产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情。
参考资料
阿难.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2023-07-23
“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寒山寺.2024-05-15
Ananda Temple, Bagan.siamroads.2024-11-01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中国佛教协会.2023-07-23
佛陀典藏版6:阿难陀.豆瓣读书.2023-07-24
佛陀的圣弟子传2:僧伽之父大迦叶•佛法司库阿难.豆瓣读书.2023-07-24
炳灵寺石窟&华严寺辽代造像.网易新闻.2023-08-29
清涼赏析丨敦煌莫高窟第328窟初唐彩塑阿难像.网易.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