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后秦

后秦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是十六国时期羌族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又称姚秦。传三世共三帝,历经三十四年。

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前秦的羌人贵族姚在渭北叛秦,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郡(今陕西耀县东南),大赦境内,年号白雀,称制行事,脱离前秦;次年擒杀苻坚建初元年(公元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国号秦,史称后秦。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和河南省部分地区。建初八年(公元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公元399年)乘东晋内乱,陷洛阳市,淮汉以北诸城市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后凉,得鸠摩罗什大师。是年,法显长安出发西行求经。因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姚兴在治罪上坚持宽仁、慎罚的态度;为保政权稳固,姚兴开始制约诸部豪酋。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国内曾归降的多族势力趁机反叛,乘丧发兵。同年八月,东晋太尉宋武帝亲率大军分四路北伐,克许昌市,收复洛阳。后秦宗室皇弟为夺位反叛,被姚泓消灭。永和二年(公元417年)刘裕大军攻破潼关县,围攻长安,姚泓举国投降,后秦覆灭。

后秦虽然只存在三十四年,但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政治方面,“军镇制度”发展成熟,符合当时社会基层组织散乱的时代特征,并对后世北魏政权产生影响;在宗教方面,后秦开创了中国的“僧官制度”,促进了佛教事业在中国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在民族融合方面,后秦推行的汉化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顺应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潮流。但在军事上的扩张政策,外交上的一些失误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得后秦政权在东晋权臣宋武帝的北伐下接连败北,最终走向覆灭。

国号

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国号秦,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又称为姚秦。

历史

姚氏发迹时期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三月,后赵名将姚弋仲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姚襄(字景国,姚弋仲第五子)在“秘不发丧”的情况下,率领六万户人家南下攻打阳平(今山东省莘县)、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和发干(今山东省冠县东南),杀掠三千余家后在碻磝津(今山东省荏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驻扎,并选任了自己平北将军府的僚佐,除了王亮和薛之外,其他均是与姚氏一起从陇右迁至河北的陇上豪强和氐、羌部酋。随后,他率领部众沿黄河南岸西进,与前秦的地方守军激战,大败并损失了三万余户部众后进入荥阳市(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为姚弋仲发丧。后在麻田(今洛阳市东)与前秦将领高昌、李历展开激战。姚襄部陷入极度困境,他的战马因被流矢击中而毙命,他的弟弟姚苌(字景茂,姚戈仲第二十四子)只好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他。幸运的是,由于援兵及时赶到,兄弟二人得以成功脱离险境。在西进受阻的情况下,他率领部众归顺东晋,被安置在谯城区(今河南省夏邑县北)。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十月,东晋大臣殷浩寿县(今安徽省寿县)率领七万大军北伐,命姚襄为前驱,冠军将军刘洽镇守鹿台,建武将军刘遁镇守仓垣。结果姚襄反叛,袭击了殷浩,殷浩被迫向北逃往谯城。同年十一月,殷浩派遣部将刘启、王彬之进攻驻扎在山桑的姚益生,然而姚襄从淮南发起反击,刘启、王彬之皆战败身亡。随后,姚襄进军占据了芍陂。十二月,姚襄成功渡过淮河,东行至盱眙县(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他在当地招揽流民,分设官员,鼓励农耕与春蚕业。此外,他还派遣使者前往建康东晋阐述情况,呈报殷浩的罪行。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正月,由于殷浩北伐失败,东晋权臣桓温迫使东晋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这导致东晋朝局发生了剧烈变化。为了寻求自保,姚襄于当年三月派遣使者前往前燕,希望借助前燕的力量制衡东晋以实现自存。然而,前燕并未对此给予积极回应。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四月,姚襄方向北进军,自称为大将军、大单于,进攻外黄,但被东晋边将击败。姚襄收集散兵并慰问抚恤,重振军队,占据许昌市(今河南省许昌市东)。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二月,东晋任命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察司、冀二州诸军事,进讨姚襄。四月,姚襄自许昌出发,攻占东晋叛将冉魏旧将周成驻守的洛阳市,但进展并不顺利,耗时一个月仍未能攻克。在这种情况下,长史王亮向姚襄进谏:“公英略盖天下,士众思效力命,不可损威劳众,守此孤城。宜还河北,以弘远略。”然而姚襄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他认为:“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之固,亦是用武之地。吾欲先据洛阳,然后开建大业。”八月初六,桓温追至伊河,姚襄撤围洛阳,据伊水应战,大败,率数千骑逃至洛阳北山,后北渡黄河至阳乡(今沁阳市西南,位于黄河北岸),桓温追之不及。在此期间,前秦并州刺史尹赤归降于姚襄,随后姚襄南下至襄陵(今襄汾县北)。前秦大将军张平进攻姚襄,姚襄战败后与张平约为兄弟,各自罢兵。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四月,姚襄自北屈(今吉县东北,位于黄河西岸,与宜川县隔河相望)进屯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南),遣其从兄姚兰略地敷城(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兄姚益生、左将军王钦卢各将兵招纳诸羌胡,羌胡及秦民归之者五万余户。随后姚襄率众自杏城南下黄落,严重威胁前秦首都长安,前秦派卫大将军黄眉、平北将军苻道、龙骧将军东海王坚、建节将军邓羌率步骑万五千来抵御他。姚襄坚壁不战,邓羌帅骑三千压其垒门而陈,姚襄怒悉众出战,邓羌阳不胜而走,姚襄追之至于三原县(今陕西省三原县,在黄落与长安之间,距长安百里左右),回骑击之,黄眉等以大众继至,姚襄大败,被擒斩;其弟苌率众归降。

姚襄死后,姚苌成为姚氏集团首领。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姚苌以扬武将军身份参与前秦南侵荆州之役,攻南乡郡(今河南省淅川县)。十二月,羌族首领敛岐以4000余家叛秦,占据陇西郡(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北)且依违于前秦和前凉之间的陇西人李俨称臣,李俨势力大盛,趁势任命地方州郡长官,与前秦及前凉终止政治联系。前秦和前凉分别从东西两面对其进行征讨。次年(建元三年,公元367年)二月,前秦派辅国将军王猛、陇西知府姜衡、南安太守南安邵羌、扬武将军姚苌等率众万七千讨敛岐,敛岐是南安人,曾跟随姚弋仲东迁头,并在姚襄时期出任右部帅,其属部在听闻姚苌作为前秦的将领前来讨伐的消息后纷纷投降。王猛于是攻下略阳,敛岐逃往白马。随后,秦王任命姚苌为陇东太守。

姚苌在位时期(公元384年-公元393年)

立国关陇

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淝水之战前秦主苻坚惨败于淮南,冠军将军慕容垂、长史慕容泓乘机起兵反叛,苻坚遣子符和姚苌前去讨伐,叡亡、苌大败,逃往渭北,在马牧(今河南灵宝市西)的西州豪酋尹详、赵曜、王钦卢、牛双、狄广、张乾等支持下,反秦自立。于是,姚苌于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自立为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大赦境内,年号白雀,称制行事,脱离前秦姚苌还任命了重要官员,以天水市尹详、南安市庞演为左右长史,南安姚晃尹纬为左右司马,天水狄伯支、焦闵、梁希、庞魏、任谦为从事中郎,姜训、阎遵为属官,王据、焦世、蒋秀、尹延年、牛双、张乾为参军,王钦卢、姚方成、王破虏、杨难、尹嵩、裴骑、赵曜、狄广、党删等为将军。

同年六月,攻打长安西燕内讧,慕容冲杀死西燕主慕容泓上位,姚苌首先遣使与其通好,并以子姚崇为质。次年正月,姚苌率大军击安定,生擒前秦安西将军苻珍,岭北诸城悉降之。听闻苻坚出奔五将山,姚苌骁骑将军吴忠统兵追击,七月,吴忠包围五将山,秦军散走,苻坚被俘,押至新平后被姚苌缢死

建初元年(公元386年)四月,姚苌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正式称帝,建国号大秦,改长安为常安。自此,后秦成为了一个独立政权。据《晋书•苻坚载记》《资治通鉴》的记载苻坚被俘后,姚苌曾遣使求苻坚将国玺传与自己,苻坚不但不允还怒斥姚苌,后被姚苌缢死于新平佛寺中。

站稳脚跟

后秦虽取长安,以渭河平原为根本,但其东有西燕后燕前秦苻丕,东北有复兴的拓跋代国,西有西秦所建立西秦和前秦苻登的势力,南有东晋,处于被包围的境地;而且在关中周围还有许多拥有部曲、时叛时服的各族地方势力,直接威胁着后秦的统治。建初元年(公元386年)七月,前秦平凉市太守金熙和安定都尉没弈于(一作“木易于”)率部善王胡员叱、护羌中郎将梁苟奴等与后秦左将军姚方成战于孙丘谷,方成兵败。姚苌亲自率军至安定击破了平凉市(今平凉市)的胡酋金熙和高平鲜卑破多兰部(一作破多罗部)没弈于;遂入秦州区,对天水市的屠各王统发起进攻,天水屠各、略阳羌胡众二万余户响应姚苌,九月,王统以秦州降与姚苌,后秦初步在秦陇站稳脚跟。

建初二年(公元387年)九月,姚苌在泥源(今甘肃成县、徽县境的南洛河,亦名泥阳水)大败前秦大臣苻师奴,师奴逃于鲜卑,所部皆降后秦。十二月,前秦征虏将军兰犊为后秦所灭。建初四年(公元389年),苻登连克姚苌弥姐营及繁川诸堡,又在安丘市(今甘肃平凉市市东)大败姚崇军队,俘斩二万五千军士,后攻克平凉。八月,姚苌亲率精骑三万夜袭大界,杀死苻登妻子毛氏及其子苻弁、苻尚,俘名将数十人,驱掠男女五万余人而还。建初五年(公元390年),姚苌攻下新罗堡(今眉县东南),前秦扶风县太守齐益男降于姚苌,随后路柴、强武等前秦将领也率众投奔姚苌。四月,后秦振军将军雷恶地叛姚苌,同魏褐飞围攻姚苌,大败,魏褐飞及其部下万余众被歼;雷恶地见势请降,姚苌带其如初,获其忠心。雷恶地的诚心归降,影响甚大,稳固了后秦在岭北的统治。

建初六年(公元391年)五月,姚苌识破苻登与后秦将领苟曜合兵之谋,在马头原截击苻登,先败后胜,迫使苻登退守眉县(今眉县东),并寻机除掉了苟曜;随后,前秦后族、兖州刺史强金槌以其据守之新平投降后秦,并纳子为质。七月,苻登攻新平以讨叛,姚苌救援,苻登引兵退去。十二月,苻登攻安定,大败,退守路承堡(今泾川县东南)。建初七年 (公元392年)三月,前秦骠骑将军没弈于率众降后秦,后秦拜为车骑将军,封高平公。建初八年(公元393年),后秦太子姚兴(字子略,姚苌长子,曾担任前秦苻坚的太子舍人)袭击前秦平凉市,大获而归。之后,后秦安南将军强熙镇远县将军杨多拥戴前秦名将窦冲为主反叛,姚兴率军亲征讨伐,进至武功(今武功县西南,在渭河北岸),杨多兄长之子杨良国杀杨多以降后秦,窦冲逃奔川,被汧川氐酋仇高执送姚兴,窦冲从弟窦统率部投降姚兴。

姚兴在位时期(公元393年-公元416年)

姚兴继位

建初八年(公元393年),姚苌病逝,时年六十四岁,在位八年。次年(公元394年)初,后秦大败苻登,苻登单骑奔武威郡,此役后,姚兴始发丧,即位于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十里),大赦天下,改元皇初。谥父姚苌为武昭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原陵。七月,姚兴自安定入泾阳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与苻登战于山南,苻登兵败被杀,前秦至此灭亡。

白雀二年(公元385年)十月姚苌与西燕高盖战于新平南,至皇初元年(公元394年)七月姚兴俘斩苻登、平定窦冲等人的叛乱,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后,后秦终于消灭了渭河平原的敌对势力,在这一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固的统治。

灭亡西秦与后凉

皇初三年(公元396年),姚兴派遣晋王姚绪进攻西燕河东太守柳恭等,大胜,经过此役,后秦占领了河东郡平阳郡汾河以西地区。同年,以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为根据地的鲜卑越质部首领越质诘归率部叛出西秦投奔后秦;随后,姚兴遣陇西王姚硕德西征,先后攻下水落城(今庄浪县)和上邽强熙和权千成率众三万围上邽,被姚硕德击败后降于后秦。皇初四年(公元397年),姚兴进攻湖城(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北),晋朝灵宝市知府陶仲山、华山太守董迈皆望风而降。弘始元年(公元399年)七月,后秦齐盖姚崇镇东将军杨佛嵩进攻洛阳市,洛阳失陷于后秦。

弘始二年(公元400年)七月,姚兴率军亲征西秦,西秦大败,乞伏干归退守兰州市(今兰州市西固区),其部众三万六千皆降于后秦;八月,乞伏乾归反南凉秃发利鹿孤被发觉,被迫降后秦。至此,西秦灭亡;一月后,后凉征东将军吕方降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七月,姚兴令姚穆率兵六万与姚硕德共伐后凉,后凉大败,吕邈被生擒,后凉巴西公吕他率姑臧东苑民众二万五千投降后秦。后秦在河西地区声势大振,武威郡李暠、南凉秃发利鹿孤、北凉沮渠蒙逊都遣使奉表入贡,在名义上接受后秦统治,同年九月,吕隆向后秦遣使请降。弘始五年(公元403年)七月,吕隆向后秦请求内徙;八月,姚兴任命吕隆为散骑常侍吕超为安定太守,其余文武亦随才叙,后凉政权至此灭亡。

兵败北魏

弘始四年(北魏天兴五年,公元402年)五月,后秦向北魏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姚兴派遣其弟义阳公、安北将军姚平,以及尚书右仆射狄伯支等将领,率领步骑兵四万自河东郡北上讨伐北魏。同时,令越骑校尉唐小方和积弩将军姚良国率领渭河平原精锐士卒,以及光远将军党娥、立节将军雷星和建忠将军王多等率领杏城及岭北突击骑兵前往山西省与姚平等部队进行协同作战。姚兴则统领大军作为后继部队,并令宗室姚绍率洛东之兵,安远将军姚详率朔方郡的骑兵与自己在平望(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北,汾河东岸)会合。另命常山公姚显尚书令姚晃辅佐太子姚泓长安中军将军、广陵公姚敛成暂守洛阳市

战争开始后,后秦姚平很快就攻陷了柴壁。同年七月,北魏派遣镇西大将军毗陵王拓跋顺及豫州刺史长孙肥为前锋,率六万骑兵反击。北魏主拓跋珪亲自统领大部队紧随其后。八月,拓跋的军队抵达永安(今山西省霍州市),姚平派遣二百精锐骑兵进行侦察,结果全被长孙肥全部擒获。姚平被迫撤至柴壁,被追击的魏军围困。姚兴得知后,迅速调集了四万七千的兵力前来支援。然而,柴壁在汾河东岸,南面有蒙坑(疑似自东向西汇入汾河的河河谷),东西横亘三百余里,道路不通。后秦的援军只能进军至与柴壁邻近、位于汾河西岸的天渡(今襄汾县西南,位于汾河西岸),以便由此运送粮草和士兵进行支援。然而,北魏在此提前进行部署,抢先在汾河上搭建了浮桥,占据了天渡,筑起围墙以抵御后秦的援兵。姚兴在永济市(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才进至蒙坑以南。八月二十八日,拓跋珪亲率步骑兵三万向南渡过蒙坑与姚兴对战,斩杀千余名后秦士兵,迫使姚兴后退四十余里。之后,拓跋珪以重兵围困柴壁,并分兵占据险要地带。九月,姚兴在汾西县屯兵,凭借险要地形修筑营垒,与魏军对峙。后秦军队从上游将成束的柏材放入汾河中试图破坏浮桥,并进攻魏军在天渡的围堑,均以失败告终。十月,姚平因粮竭矢尽、难以坚守,乘夜率领全部人马向西南突围。姚兴亦在汾河西岸陈兵,点燃烽火并击鼓呐喊以接应。然而,姚平突围失败,无奈下他投水自尽,其部下将士四千余人也相继投水。最终,姚平部众三万余人全部被俘,其中包括狄伯支、唐小方、姚良国、建忠将军雷星和康宦、北中郎将康猥以及姚兴的侄子姚伯禽等四十余名四品以上的将军。此即为柴壁之战

赫连叛秦

建初六年(公元391年),赫连勃勃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之子)被薛干太悉伏兄子叱干阿利潜送于后秦姚兴。姚兴拜其为骁骑将军,加封车都尉,常参议军国大事;后又以赫连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今陕西横山西)五部鲜卑以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郡,成为日后赫连勃勃兴起于朔方的基础。弘始九年(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因后秦复与北魏通使和好而谋叛后秦,劫走漠北柔然可汗社崘向后秦献的八千匹马,又于高平川(今宁夏苦水河流域)袭杀后秦高平公没奕于,并尽收其众,众至数万。同年,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昇,置百官,国号“大夏”,正式建立政权。

随后,夏王赫连勃勃南破后秦的鲜卑薛干等三部,降其众万数千;又进攻后秦三城以北诸戍,杀后秦杨丕、姚石尘等;年底,勃勃击败后秦张佛生与青石原(今泾川县),斩俘五千七百人。弘始十年(公元408年),后秦以左仆射齐难率二万军队进攻夏国,大败,齐难在木城被勃勃擒获,上万将士被俘。弘始十年(公元409年)初,姚兴以其弟姚冲为主帅、大将狄伯支为副将率骑四万出击夏国,后姚冲谋反回师被姚兴所杀。四月,赫连勃勃率骑两万攻后秦西北,掠平凉市杂胡七千余户以配后军,并进屯平凉以南的伊力川(今宁夏固原东南)。九月,姚兴率大军击夏,至贰城,被赫连勃勃所败,退回长安;赫连勃勃却乘胜攻下黄石固(今宁夏原州区东南)、我罗城(今甘肃省平凉市北)。次年(公元410年),赫连勃勃遣尚书金率骑一万攻后秦平凉(今甘肃华亭)被姚兴所败。接着,赫连勃勃兄子左将军罗提率步骑一万攻后秦北中郎将姚广都于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坑杀后秦将士四千余人;后攻清水(今甘肃清水县),徙其民万六千于大城。弘始十三年(公元411年),夏国军队逼近杏城,斩后秦将姚祥;赫连勃勃率军三万攻安定,降其众四万五千,戎马两万匹;后攻下东乡区。次年(公元412年),姚兴杨佛嵩武威郡刺史,率岭北兵出击夏国,大败,杨佛嵩被赫连勃勃所俘,绝食而死。弘始十六年(公元414年),后秦后将军姚敛因讨伐贰城羌叛失败,投奔赫连勃勃。后秦永和二年(公元417年) 正月,后秦征北将军姚恢率三万八千安定镇户自岭北去长安,以清君侧之名反叛。

自夏国建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赫连勃勃使平凉、杏城、定阳等后秦重镇几度易手,先后消灭秦军近十万人,抢掠人口两万多户,牲畜财产不计其数,将其统治区域向南推进到杏城、安定一线。就在后秦的领土不断被夏国蚕食,而疲于应付的同时,在后秦统治阶级内部又出现问题,直接加速了其衰亡的过程。夏国趁此机会进据安定,后秦岭北郡县镇戍皆望风而降。于是,夏国尽有岭北之地。此后,后秦灭亡前,夏国再未对其用兵。

河陇失驭

弘始八年(公元406年)十一月,前西秦乞伏干归入朝后秦,姚兴认为乞伏乾归难以控制,留为主客尚书,以其世子乞伏炽磐建武将军、行西夷校尉,监领其部众。弘始九年(公元407年)七月,南凉秃发傉檀遣使乞伏炽磐,尝试拉拢后者一起反叛后秦。然而,乞伏炽磐斩杀了使者,并将其送到长安。十月,秃发檀又尝试招揽后秦的河州刺史彭奚念,彭奚念叛降秃发傉檀,南凉因此占据了河州,后秦则任命乞伏炽磐为河州刺史。

弘始十年(公元408年)十月,乞伏炽磐召集各部族二万七千余人,在㟍山(位于今临洮县北部)筑城驻扎。同年十二月,他以后秦河州刺史的身份,借讨伐叛离南凉的原后秦河州刺史彭奚念的名义,发兵进攻枹罕镇(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大败而归。次年二月,乞伏炽磐前往上邽拜见后秦太原市姚懿,彭奚念趁机袭击乞伏氏驻守的嵻㟍山大本营;乞伏炽磐得知消息后,未向姚懿通报即刻返回,成功击溃彭奚念,并进一步围攻枹罕。同时,乞伏干归姚兴平凉市,在攻克枹罕后,乞伏炽磐派人向乞伏乾归汇报了相关情况,乞伏乾归顺势逃回苑川(今榆中县东北)。自此,乞伏氏与后秦决裂,积极筹备复国事宜。七月,乞伏乾归复称秦王(西秦),大赦,改元更始,置文武百官,其中公卿以下官员均复原位。

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三月,乞伏乾归攻下后秦金城(治襄武,今兰州市西固区),九月,攻克后秦陇西(今陇西县东南渭河西岸)、南安(治道,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渭河东岸)、略阳(治临渭,今天水市麦积区东)诸郡。弘始十三年(公元411年)正月,乞伏干归势力增强,不断进攻后秦陇西地区,姚兴任命太常索稜为太尉,使其招抚西秦。乞伏乾归乘机谢罪请降,并放还之前俘虏的后秦守军。姚兴拜乞伏乾归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陇西岭北杂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河州牧、大单于、杨昭,其子乞伏炽磐为镇西将军、左贤王、平昌公。乞伏乾归此时又图谋向河西扩张,因此接受了后秦的封拜,向后者称藩。十一月,乞伏乾归攻克后秦略阳太守姚龙据守的伯阳堡(今天水市东),后攻下南平太守王憬据守的水洛城(今庄浪县)。

弘始十四年(公元412年)六月,乞伏干归被弑杀,乞伏炽磐迅速平定内乱,于八月继位,改元永康。弘始十七年(公元415年)十一月,乞伏炽磐攻于赤水河(即赤亭水,今陇西县东南渭河支流妙娥沟河),攻下后秦弥姐康薄。弘始十八年 (公元416年) 四月,乞伏炽磐遣昙达、王松寿等率一万骑兵大败后秦秦州区刺史姚艾上邽,昙达等进屯大利(在上邽西,今址不详) ,破黄石市、大羌(皆在上邽西,今址不详) 二戍,徙五千余户于枹罕;六月,姚平与上邽守将姚嵩在竹岭 (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 追击杨盛,大败,姚嵩和率州郡兵赴援的陇西县太守姚秦都、略阳县太守王焕都战死。之后,杨盛其兄子杨倦自汉中市入寇长蛇戍 (今金台区西北),姚泓使辅国将军敛曼嵬、前将军姚光儿讨伐杨倦于宝鸡市 (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东,在渭河北岸),杨倦大败逃往散关 (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皇子争位

史载姚兴有子十三,即泓、懿、弼、洸、宣、谌、、璞、质、逵、裕、国儿、耕儿。除长子泓立为皇太子,耕儿少子,余皆封公。在兴诸子中,季子姚弼备受器重,官居尚书令、侍中、大将军三大要职,实掌后秦国家行政决策和对外征伐大权,权势显赫。自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姚泓(字元之)被立为太子,以姚弼为代表的兴之诸子即围绕太子之位展开了激烈的夺嫡之争。安定是后秦重镇,距长安仅四百余里,是雍州刺史、安定镇将、知府以及护军的镇戍之地。姚兴以子广平公姚弼为雍州刺史,镇安定。

姚弼拥兵欲谋乱,东平公姚绍姚愔和姚耕儿为其羽翼,车骑将军姚裕联络姚懿姚洸姚谌、姚宣诸皇子及宗室东平公姚赞,举兵内向,阻遏姚弼谋乱。姚兴死后,姚愔谋乱;姚懿意图篡位,反戈攻打长安;姚宣欲南下自立;姚恢率安定镇户三万余叛,自雍州趋长安,兄弟争位相杀,关中大乱。

姚泓在位时期(公元416年-公元417年)

元年 (公元416年) 正月,姚兴卒,时年五十一岁,在位二十二年,姚泓继位。宋武帝听闻,决定趁机伐秦。刘裕想以晋室名声安抚北方人民,所以想奉司马德文之名北伐。八月,刘裕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攻下后秦仓垣,随后向西北进攻后秦新蔡县(治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新蔡沦陷,太守董遵被杀。后秦徐州市刺史姚掌以项城市(今项城市西南)降东晋,其他屯守望风而降,随后,晋绥军攻下许昌市,俘获后秦颍川知府姚垣和大将杨业。十月,后秦登封市荥阳市(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守将投降,至此,洛阳市外围关隘悉数被晋军控制。晋军进逼洛阳,洛阳守将姚洸投降,洛阳沦陷。

次年正月,宋武帝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二月,晋军先后攻下宜阳县(今宜阳县西,在北洛河北岸)、蟊城(今洛宁县西,在洛水北岸)、潼关县(今潼关县东北地区渭河黄河处南岸)、襄邑堡(今芮城县东)、后秦河北(治河北,今山西省芮城县北)。三月,后秦姚绍在潼关和晋绥军檀道济沈林子交战,姚绍大败退回定城(今陕西省华阴市东);沈林子北上攻后秦姚,姚讃大败单骑奔定城;后秦大将薛帛据河曲县叛降东晋。晋军毛祖德进攻后秦镇北将军姚强秦军大败,姚强战死,姚难遁还长安,宋武帝率军尾随姚讃进入郑县,至此,潼关失守,关中东部门户大开。八月二十三日(壬戍)清晨,晋军王镇恶率军进至中渭桥,大败后秦姚丕,姚谌等后秦重要人物阵亡,后秦主只身逃回皇宫,王镇恶从平朔门进入长安城,姚泓无奈出降。九月,刘裕进入长安,据守蒲坂的姚璞、尹昭投降,姚讃率宗族百余人降于刘裕,皆被杀;后秦匈奴堡镇将姚成都及其弟举镇降魏;姚泓被送至建康斩杀,俘虏数万后秦余众。

至此,后秦灭亡,姚泓时除夕岁,在位两年,后秦起于公元384年,亡于公元417年,历三帝,共三十四年。

疆域

据《十六国疆域志》载,在灭前秦后,后秦的疆域大致包括今河南省以南、陕西省秦岭以北、山西省西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和甘肃省天水以东部分。占据渭河平原绝大数的重要政治、经济城镇和关东大片领土,威服陇右、河西诸国。

皇初三年(公元396年),姚兴先后取成纪、上邽(两地皆在甘肃天水市西),势力达到天水郡。次年九月,姚兴之地姚崇攻击鲜卑薛勃部,将后秦疆域扩展到上郡(今陕西榆林南鱼河堡)一带。弘始元年(公元399年)姚兴开始蚕食东晋领土,攻破洛阳城,史载“自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送任于秦”。弘始五年(公元403年),后秦先后攻取东晋的南乡、顺阳、新野等十二郡。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后秦从后燕和东晋夺取了黄河以南今河南省的大部。永和二年(公元417年),东晋兵临长安,后秦主姚泓降,后秦亡。

人口

前秦苻坚淝水之战败后,渭河平原以北的铜川市以西地区和关山以东地区的羌胡民族大多投诚于姚苌,人口情况大约90余万。姚苌建国后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以致后秦包括匈奴的夏国在内的人口数量高达340万。

内政

官僚制度

姚苌建立政权后,在政治制度上沿用汉制,如采用皇帝的称号,依照汉制设立百官,如丞相司空、太尉、太师尚书令、尚书左右扑射等,地方上设立州、郡、县三级,除司隶设校尉外,州设刺史或州牧,郡设知府,县设令、长,后秦仿汉制建立了封爵制度。即位后,他废除了大单于这一名号。

后秦的太尉当承自魏晋,其是后秦名义上的最高军事职官,虽保留着一部分宰相权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尊崇之位、荣誉头衔的性质。大将军应为后秦事实上的最高军事职官,是后秦军队的实际掌握者。

社会治理

招抚流民与释放奴婢

后秦政权为了能够安定社会、恢复农业生产,于是招抚流民与释放奴婢(百姓因荒乱自卖为奴婢者,下令一律放免为良人),使其开展农业生产和补充军队。

约法慎刑与抑制豪强

后秦统治初期注重选才纳谏,还在长安设立律学,组织郡县里的官员来学习,学习过后变回到各自的地方处理本地的案件。后秦十分注重公正执法断案,皇帝常有躬亲司法审判活动。为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姚兴规定各个州郡的官员如遇到无法定罪的情况,需提交到最高的司法机关——廷尉处进行审判。因后秦三代君主受到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在治罪上坚持宽仁、慎罚的态度。为了减少冤假错案的积案,姚兴在空时还会到法堂“听断疑狱”;不偏袒官员,一视同仁,还把法例条文改善淘汰,以致贴近、方便百姓的生活。

姚兴为保继承权,杀了一批氐、羌、汉豪酋;当政后,对“督运稽留,令三军乏绝”的诸部豪酋坚定地给予处决。

赋税徭役

后秦的营户多为兵吏的家属,他们为军营从事生产服务,而后秦营户的依附民从事农业生产需要缴纳租赋,其中一部分由军营作为军需上交。因自建国至灭亡,几乎无年不战,为此制定了一系列优恤将士的政策,如对于战殁的士卒,后秦褒赠爵位,减免赋税徭役,并为无后者立后进行抚育。“姚兴下书,录马战时将吏,尽叙之,其堡户给复二十年”,即为当堡主受到了提拔时,他的堡民可以免除二十年的赋税。

因军费开支巨大,致使国用不足,姚兴开始征收关津之税,盐竹山木之赋。

教育制度

重视儒学,旌劝良吏。姚长曾“立太学,礼先贤之后”,并“下书令留台诸镇各置学官,勿有所废,考试优劣,随才擢叙”。姚兴不仅亲自与宿儒讲论经义,而且为诸生拜师求学提供方便。立太学,置学官,并考试优劣,随才擢叙,正是为了培养符合儒家政治理念的官吏。

来自各地的一些老儒生在长安开馆授徒,聚集生徒一万几千人。姚兴经常接见这些老儒,还鼓励诸生游学洛阳市。特别是他设置律学,召集地方上没有专职的“散吏”入学,其中学得好的便派回原来郡县主管刑狱。律学的设置开唐朝的先声。那时甚至在不太安定的南凉秃发利鹿孤当政时也曾设立学校,置博士祭酒,教导贵族大臣子弟。设学授经,不仅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保护遭到严重破坏的传统文化,而且能促使部落上层分子加快接受汉文化,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军事制度

由于姚氏沿用了汉制,郡县制带来地方的散乱,这让军镇普遍化。为了镇压叛乱、更好地统一和巩固政权,姚兴在重要的军事据点设立了和州、郡、县并列的统治机构——军镇(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后秦的军镇是由魏晋的“都督诸州军事”转化而来,因此,后秦的“外军”即指各军镇统辖的镇民和镇户。后秦先后设置了上邦、安定、阴密、雍城遗址、杏城、李润、蒲坂、匈奴堡和洛阳市9个军镇。这些军镇或是地区的政治中心,如上邦、安定、蒲坂和洛阳,或是非中原地区人群聚居区,如杏城、李润和匈奴堡;或是交通要地,如阴密、雍城。这些军镇在建立时往往会从他处徙民以为镇户,军镇镇将由后秦宗室出任且一般有征、镇、安、平等重号将军号。后秦统治者为了补充劳动力和兵源,常将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大批迁徙到都城长安及各军事要地,以便控制。对于境内各族人民的统治,后秦有不属州郡而由军镇管理的镇户,以及除以州郡系统进行管理外,实行以营领户、以户出兵吏的制度。营户不隶州郡,而由姚氏宗室和达官贵人分领。一般营户既要当兵作战,又要提供军粮,但是后秦皇帝亲领的大营营户受到优复,仅从征战。这些军镇是后秦统治地方的重要手段和依凭。

外交

与北魏的关系

北魏,其前身为鲜卑族拓跋什翼犍建立的代国,于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被前秦所灭。前秦太初元年(公元386年),当姚苌在长安准备称帝时,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重新集结旧部,在牛川即位,正式恢复代国国号,并迁都至盛乐。同年四月,他们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初期,由于北魏的实力稍弱,无法与姚苌统治时期的后秦相抗衡,另外,后秦的疆域初期并未与北魏接壤,并未对北魏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北魏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与后燕的势力争夺上。而后秦则保持观望态度,维持平衡,一方面与后燕遣使交好,另一方面也出兵帮助刚建立的北魏防御后燕的进攻。

至皇初六年(公元399年),姚兴再遣镇东将军杨佛嵩等人进攻旧都洛阳市。此时,东晋武威郡刺史杨佺期因势弱又不得朝廷救援,而此时北魏在参合陂之战后日益强势。杨期遂派遣使者向北魏的常山王拓跋遵求救。拓跋珪得知此事后,派遣散骑侍郎张济代替拓跋遵与杨佺期进行商议。杨佺期企图挑拨秦魏关系:“以魏之强,小羌不足灭也。且晋之与魏,本为一家,今既结好,义无所隐。此间兵弱粮寡,洛阳之救,恃魏而已。若其保全,必有厚报;若其不守,与其使羌得之,不若使魏得之。” 张济将此事回禀给拓跋珪后,拓跋珪派遣太尉穆崇率领轻骑六千前往救援。然而,魏军未至时,后秦就已将洛阳市攻陷。出于对北魏的忌惮,后秦并未因北魏支援晋朝的举动而与其敌对。双方于弘始二年(公元400年)开始互相派遣使者通好。

皇初四年(公元397年),后秦和北魏各自完成了自己的军事战略目标,成为当时实力相当的较强的两个国家,因此平等互利的“通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战争也就不可避免。弘始四年(公元402年),后秦与北魏在柴壁发生冲突,史称柴壁之战。后秦战败后,为了维护和平的局面,后秦只好通过和北魏“通婚”,以维持彼此的关系。

 与东晋的关系

后秦在立国初期势力仅限于对弱小政权的征服,与东晋关系和好与对抗并存,但未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反常派遣使臣商议和好事宜,而其民族关系上的对抗主要通过支持东晋叛逃势力、分化东晋统治集团力量的方式进行。

后秦与东晋的政治关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后秦建国前,姚氏依附他人生存,东晋无法掌控强大的外族部族;第二阶段,后秦立国关陇,与东晋发生冲突,趁机获取领土和人才,间接利用东晋内部人士及其他政权给东晋造成威胁,这一行为加深了后秦和东晋两个政权之间的矛盾。;而在宋武帝平叛了“桓玄之乱”后,桓氏残余势力投奔于姚兴。第三阶段,刘裕北伐,后秦在内忧外患中衰落,最终被刘裕灭亡。

经济

农业生产

后秦是由羌族建立的地区性民族政权。自建国以来,由于历代君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努力推动关陇地区经济发展,积极安置流民并补充人口,如还“班命郡国,百姓因荒自卖为奴婢者,悉免为良人。”将大量奴婢释放成为平民,加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使得社会经济在短时间内从前秦末期的衰败中逐渐复苏。同时,后秦的社会组织也从游牧部落逐渐转变为封建国家,社会经济也从畜牧经济逐渐转变为农业经济。后秦沿用水利设施和耕种技术,使关中地区的农业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

丹阳记》载:“斗鸡绵署,平关右迁其百工也”,即刘裕灭后秦后,将其官营手工业匠人从长安迁往建康,继续为官营手工业匠人。据《宋书礼志》记载,宋武帝还将在长安缴获的后秦制造的指南车和记里车运回了建康。此二车做工精致,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姚兴晚年,其子姚弼拥众作乱,姚兴其余儿子则从各镇守地前往长安,以讨姚弼,镇蒲坂的姚懿临行前“尽赦囚徙,散布帛数万匹以赐其将士”,从姚懿存布帛万匹以上这个数据来看,当时后秦的纺织业也是比较发达的。

商业贸易

后秦与晋朝进行互市贸易,除交换名马、珠宝、粮食、工艺品、布帛等;还有人口交易,南方的女子是北方雅士所爱求的一种商品。商人之间还存在私下交易,但是由于“南奸北入,北奸南叛”,寇掠扰乱的情况时常发生,因此这种交往一般规模较小并时断时续。

弘始十年(公元408年),后秦“复与魏通和,魏放狄伯支、姚伯禽、唐小方、姚良国、康宦还长安”,虽未明确记载贡使往来,但礼节性的互赠物品行为肯定是存在的。弘始十六年,“魏遣使聘于兴,且请婚……兴大悦,遣其吏部郎严康报聘,并致方物”。可见后秦于北魏不仅有贸易往来,甚至还存在着“和亲”关系。

文化

后秦政权的建立者羌族姚氏,当从河煌地区迁徙进内地开始 ,就开始了民族融合。不同民族一起相处、生活,必然使得彼此之间的融合速度大大加快,这也使姚氏家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奠定了儒学在姚氏建国后的地位。

尊崇儒学

由于在政治制度上,姚氏沿用汉制,并在长期与汉族的交往、生活中逐渐认同汉文化,国内的民族界线也随之减弱,加之羌汉民族自汉代以来的杂居错处,语言及经济生活基本趋于一致,所以后秦姚氏非常尊崇儒家文化,在其治国理念中随处可见,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后秦及整个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姚兴在符坚统治时期,就曾为太子舍人。由此可知,姚兴在其早年就有着很高的汉文化素养,这也是姚兴在当政后十分重视儒学的原因之一 。

提倡佛学

史称姚兴 “ 少达崇三宝,锐智讲集 ” ,他在尊崇儒学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 。

姚兴从继位之始将鸠摩罗什请入长安,待之以国师之礼,使其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史载姚兴经常去逍遥园,引诸沙门于澄玄堂听鸠摩罗什讲说佛教经典。当然鸠摩罗什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对佛经的翻译工作,姚兴首先请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就是《大智度论》,这是由于此前中国所翻译的《光讃般若经》与《放光般若经》文字艰湿难懂,不易理解。于是,兴使沙门僧迁、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协助鸠摩罗什译经。

姚兴不仅不遗余力修建议经场所和佛教寺院,还亲自参与佛经的翻译工作,“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校。”在姚兴的大力推广下,关中的佛教在经历了前秦末年的战乱后,长安的佛教事业很快得到了恢复。从对翻译佛教经典的热衷表现,可见姚兴对佛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而是逐渐上升到研究佛理的深度。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僧尼不断增多,长安当时共有僧尼约万余人 。为了实行对佛教的有效管理,在鸠摩罗什的建议下,姚兴设立了管理全国僧尼的行政机构,还任命鸠摩罗什的弟子为管理僧尼的最高官,即僧正。

社会

社会风俗

饮食

后秦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因此生活方式为定居农耕,食物以五谷为主;一部分部落则以肉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

服饰及消费

姚兴为了提倡节俭,曾经下令禁止老百姓制造锦绣和进行不必要的祭祀活动。后秦的统治者们也都很勤俭节约,比如姚兴在称帝后不久,就因为天灾把后宫里的华丽珍宝拿出来充作军费,他自己也只吃一种食物,妻子也不穿华丽的衣服。还有史书称姚兴“性俭约,车马无金玉之饰, 自下化之,莫不敦 尚清素。”

社会情况

后秦从河湟地区向内地迁徙开始,就迈开了民族融合的脚步,姚氏在辗转内地时,除了本民族外,亦有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加入。后秦大力提倡儒学,促使各族成员的汉文化修养提高,加速了其它少数民族汉化的进程。

姚苌除了非常推崇佛学和儒学,很多习俗都沿用汉制,还主张“德治主义”,比如“以孝治天下”。皇初四年(公元397)九月,姚兴母去世,他素服临朝,还追尊其庶母孙氏为皇太后,配享太庙。

君王年表

参考资料

挖掘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中国知网.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