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汾西县

汾西县

汾西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北连交口县灵石县,南接洪洞县,西依姑射山隰县蒲县接壤,东邻汾河霍州市相望,总面积88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15.0151万人,截至2018年,汾西县下辖5个镇、3个乡,另设有1个社区管理委员会。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汾西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始建县于北齐。傅梦臣位及元朝中书左丞,侯七乘官拜清代吏部观政。近现代涌现出与彭湃一同就义的邢士贞、与习仲勋并肩作战的李妙斋等共产党早期优秀领导人。

2020年2月27日,经山西省政府研究同意,汾西县退出贫困县。

2021年,临汾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汾西县人口为104627人。

2021年,汾西县地区生产总值280806万元,比上年增长6.60%。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汾西县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因地处汾河西岸而得名。

建置沿革

汾西是古代劳动人民发祥地之一,据“香遗址”、“古郡遗址”。考古发现,早在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汾西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唐虞、夏属冀州,为纳总甸腹地。商仍属冀州。周初名。

春秋晋国战国属魏、后属赵。

秦属河东郡西汉为彘县地,亦属河东郡。

三国属魏,属平阳郡

晋朝也属平阳郡。

北齐临汾市,属临汾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隋末废,属临汾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汾西县,属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属晋州

五代十国属晋州。

北宋属河东路平阳府。金初属汉东南路平阳府。贞祐三年(1215年)属霍州。

元属晋宁路。

明、清属平阳府。

中华民国初属阳府。河东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属山西省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08月29日,汾西解放,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第九专署。

1949年10月,属晋南专区。

1950年01月,属临汾市专区。

1954年09月,属晋南专。

1958年06月,与霍县合区设霍汾县。

1958年10月,撤销霍汾县,并入洪洞县

1959年09月,复置霍汾县。

1961年05月,恢复汾西县建置,属晋南专区。

1971年05月,属临汾地区。临汾地区改为临汾市后,汾西县隶属于临汾市。

2020年2也27日,汾西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汾西县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北连交口县灵石县,南接洪洞县,西依姑射山隰县蒲县接壤,东邻汾河霍州市相望。介于北纬36°25′—36°48′,东经111°12′—111°41′之间,东西长约41千米,南北宽约39千米,国土面积88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汾西县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分布,是一个天然大阳坡,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种植。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800—1000米,境内最高点位于西部姑射山,海拔1890.8米,最低点位于东部团柏河,海拔550米,相对高差1340.8米。

汾西县以中山丘陵为主,主要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残垣沟壑区为主。黄土丘陵主要分布于县域中部,主要包括勍香镇以东大部分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9.1%;残垣沟壑区主要包括县境内东南部僧念镇、和平镇申村、张泉等地,占全县总面积的27.3%;河谷主要分布于团柏河、对竹河沿岸,占全县总面积的4.2%。

气候特征

汾西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特点为冬季少雪严寒,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因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带较为明显。历年平均降雨量为551毫米,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份。年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以四月到八月最多,月平均243小时。年平均气温10.1℃,一月份最冷,平均-4.6℃,七月最热,平均22.4℃。全年无霜期187天。全年受不同程度旱、洪、雹、冻等自然灾害威胁。

水系水文

汾西县河流除姑射山西坡4平方千米属昕水河流域外,均属汾河水系,年均经流深35.4毫米,经流量0.6亿立方米。境内共有0.5千米以上的河沟670条,河沟密度4.4千米/平方千米。

境内主要支流有:团柏河(上段称勍香河、中段称关子爷河),源于隰县道洪峪村东,流经县域勍香、佃坪、永安、僧念、团柏五个乡镇至洪洞县小河村古西南部入汾河。境内流长55.4千米。

对竹河(也称加楼河),由灵石县泉子坪村入县境,流经对竹、永安、加楼、僧念至霍州市白龙镇入汾河,境内流长36千米,佃坪河,源于佃坪乡玉匣村,流经佃坪、邢家要、僧念镇麻姑头、大不掌村东南入团柏河,流长27.5千米。

沟西河源于邢家要乡小善坡村北,经和平镇张泉村西汇入洪洞县轰轰河,境内流长14.5千米。

君阳河源于邢家要乡高家岭村西,至邢家要乡柳条子坡村西入洪洞县境,境内流长10.5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汾西县水资源总量为1221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644.6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00万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量30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10、全省的49%,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水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汾西县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境内较大的水库主要有:它支水库、罗殿水库、塔上水库等。

土地资源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耕地保有量38.5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29.33万亩。

林业资源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森林面积39827公顷。

矿产资源

汾西县境内共发现矿种有10余种,分别为煤、硫、石膏铁矿铝矾土、高岭土、耐火粘土石灰岩、地下水、砖瓦粘土等。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煤、硫、石膏、铁矿、铝土矿储量较大,高岭土、耐火粘土、石灰岩、地下水等矿产资源储量也非常可观。其中,煤炭地质储量达16.6亿吨,含煤面积约350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6.5%。主要含煤地层是石炭系中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有11#、10#、9#、3#、2#、1#。铁矿地质储量2.1亿吨,主要赋存类型有山西式铁矿和铁矿结核层。铁矿石品位一般在40—50%之中,局部可达60%以上。石膏矿地质储量达10亿吨,品位一般在60—90%,在奥陶系中统地层内大面积分布,含矿层位多,矿体厚度大,矿石品位富,出露也较好。

行政区划

2021年5月6日,撤销邢家要乡,并入和平镇。

截至2020年,汾西县下辖5个镇、3个乡,另设有1个社区管理委员会。汾西县人民政府驻永安镇。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常住人口为15.01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5人。出生人口1422人,人口出生率为9.48‰;死亡人口1017人,死亡率为6.78‰;自然增长率为2.7‰。人口性别比为108.06。2017年,汾西县城镇化率45.47%。

据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2351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7500人,城镇化率为42.5%,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全年全县出生人口2834人,人口出生率为8.75‰;死亡人口1911人,死亡率为5.9‰;自然增长率为2.85‰。

2021年,临汾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汾西县人口为104627人。

经济

综述

2017年,汾西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888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77亿元,增长5.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5%;第二产业增加值8.3642亿元,增长7.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61%;第三产业增加值13.2262亿元,增长11.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98元。

2021年,汾西县地区生产总值280806万元,比上年增长6.60。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汾西县固定资产投资按新口径计算完成20.3285亿元,增长2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3542亿元,民间投资14.9743亿元。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865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4.383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4.8582亿元。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184.7074亿元,完成投资17.3839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5.5%。

财税收支

2017年,汾西县财政总收入1.0055亿元,增长11.19%。一般预算收入6988万元,增长5.99%。一般预算支出13.3626亿元,增长27.73%。

人民生活

2017年,汾西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5元,比上年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51元,比上年增长7.5%;2017年城镇20%低收入11868元,占2017年低收入比重46.8%,增幅9.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3元,增长12.1%;2017年农村20%低收入1386元,占2016年低收入比重36.6%,增幅18.9%;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1086元,比上年增长10.74%。

第一产业

种植业

2017年,汾西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740公顷,比上年增加114.1公顷,增长0.44%。其中,粮食播种24307.4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77.5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3公顷。在粮食播种面积24307.4公顷,其中秋粮播种面积11380公顷,夏粮播种面积12927.4公顷。全年粮食产量80228.9吨。其中,夏粮40531.1吨,秋粮39697.8吨。

林业

2017年,汾西县完成造林合格面积2602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400公顷。经济林面积2400公顷。

畜牧业

2017年,汾西县猪牛羊禽兔肉总产量15411.79吨,比上年增长37.57%。其中:猪肉产量2985.03吨,增长17.99%;牛肉产量275.36吨;羊肉产量815.05吨,增长11.51%。禽肉产量11320.55吨,增长48.55%。年末生猪存栏34485头,生猪出栏9380头。禽蛋产量3889.39吨,增长3.2%。

生产条件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38万千瓦。机械耕地面积17901公顷;机械播种面积16353公顷;机械收获面积7573公顷。全县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376万元,利润总额679.7万元。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2%。

第二产业

工业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6.098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2%。全年洗精煤产量56.5239万吨,饲料12.2964万吨,鸡肉45931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6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80万元,实现利润600万元。

建筑业

2017年,汾西县建筑业实现总产值7812万元,比上年增长49.37%。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323万元。

第三产业

国内经济

2017年,汾西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314亿元,增长7.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8365亿元,增长6.7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949亿元,增长9.4%。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2.1938亿元,增长7.24%;餐饮收入额4376.5万元,增长9.25%。

邮电通信

2017年,汾西县邮政业务总量1264万元,增长7%;联通业务总量1775万元,下降9.3%;移动业务总量3600万元,增长12.5%;电信业务总量260万元,增长25.6%。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固定电话2343部,减少950部,下降28.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7518户。移动电话普及率65部/百人。全县宽带接入用户20307户,增长30.6%。

金融业

2017年,汾西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897亿元,比年初增加7418万元,增长了1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0487亿元,比年初增加1.7069亿元,增长了1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5874亿元,比年初增2.1466亿元,增长了40.7%。

保险业

2017年,汾西县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945.49万元,支付各类赔款946.37万元。其中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54万元,支付各类赔款97万元;中国太保实现保费收入72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31万元;新华保险实现保费收入52.79万元,支付各类赔款37.47万元;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307万元,支付各类赔款503万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04万元,支付各类赔款268.65万元;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保费收入899.7万元,支付各类赔款9.25万元。

文化

汾西县境内主要遗迹有古文化遗址五处,古墓葬三处,古建筑七处。辖区内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级3处,市级5处,县级30余处,一般170余处。

汾西文物古迹主要有位于县城东北约十千米处的兴原寺、东阁、灵泉、师家沟。

东阁是建于明代的观音阁。阁楼分上下两层,阁内现存保护完好的明代壁画四幅。

师家沟属于清代民居,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89年),扩建历经80余年,占地面积10余平方米。

交通

汾西县地处晋西,位于晋中市吕梁市临汾市三市的交汇之处,东距同蒲铁路、大运高速、108国道17千米,省道临桃线贯穿南北,在建的霍永高速横跨东西,过境48千米,设有两个互通,随着临大一级、西纵高速、大西高速铁路、中南高铁的建成,将使汾西处于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交错密布网络的中心地带,县城30千米半径以内有高等级公路达到5条、铁路达到3条。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境内省、县、乡、村公路总里程733.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一条40千米,省道一条46千米,县道6条164.4千米,乡(镇)道34条238千米,村道69条245.1千米。

社会

科技事业

2017年,汾西县受理专利申请15件,其中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件。年末,汾西县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1个,县授权行业建立的检定机构1个。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各类计量器具305余台(件)。有气象台(站)11个。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1个,县级地震台网中心1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共有职教中心1所,教师新田县教师进修学校1所,单办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其中民办1所),小学17所。全县高中在校学生2240人,高中教师229人;初中在校学生4482人,初中教师507人;小学在校学生9192人,小学教师75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了98.5%以上,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了99.06%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全县高中招生学生715人,毕业821人,初中招生学生1636人,毕业1372人,小学招生学生1359人,毕业1835人。有证幼儿园(班)40所,在园幼儿3463名;无证民办幼儿园(班)13所,在园幼儿597名。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共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5.6%。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有1个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标准以上。电影公司1个,县蒲剧团1个,电视差转台1座,有线电视收视户达到6679户。举行了2017年“美丽汾西”社火和灯展活动,举办了7场群众消夏文艺晚会,举行了以“阅读与人生相伴文明与汾西同行”为主题和“喜迎十九大”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举办了庆七一老年书画展。开展送电影下乡1440场,送戏下乡70场,送文化下乡25场次,送图书下乡6000余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13次。在姑射山举办了“相约神仙居、探幽道家源”首届登山活动。在师家沟清代民居举办了“中秋月更圆”赏月节活动。电视新闻作品《汾西核桃:绿了荒山富了民》荣获2017年“临汾新闻奖”二等奖;《汾西:“1133”战略奏响经济发展最强音》获2017年“临汾新闻奖”三等奖。

卫生事业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医疗卫生机构181个。民营康复医院1所,妇幼保健站1个,疾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精神病院1个,县医院1个,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8个,城镇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所147个,个体诊所18个。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床位428张,其中县医院床位150张,卫生院床位143张。卫生技术人员490人。

劳动就业

2017年,汾西县全社会从业人员69460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445人,农村从业人员63015人。劳务输出4031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100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人员1114人,创业培训4期1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的目标范围之内。

社会保障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730人,基本养老保险收入3456.41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886人,完成基金征缴1959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5110人,征缴失业基金175.1万元;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9995人,征缴工伤保险基金138万元;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5050人,基金征缴124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118524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7699人,完成基金征缴2113万元。

社会福利

2017年,汾西县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127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438万元。五保供养金353.8万元。

环境保护

2017年,汾西县城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284天,一级天数达到36天。化学需氧量下降5%、氨氮下降4%、二氧化硫下降3.5%、氮氧化物下降5%、烟粉尘4%。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3.54平方千米。

安全生产

2017年,汾西县共发生非生产经营安全事故12起,死亡1人,受伤7人,经济损失5900万元。

旅游

获得荣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汾西县在其中。

2020年6月30日,汾西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

参考资料

汾西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汾西县人民政府.2024-08-29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16

汾西县2021年目标考核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12月).汾西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7-12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乡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公告-通知公告-临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政府网.2021-05-16

统计公报.翼城县.2020-11-21

临汾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统计发布-临汾市统计局.临汾市统计局.2021-06-26

师家沟民居:历史悠久 别具一格.中国小康网.2019-04-29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0-07-05

我省命名49个省级平安县(市、区).山西日报数字报.202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