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汉化

汉化

广义上的中国化包括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对周边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也被称作汉化。这个过程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历史,以及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在古代,居住在中原的汉人相对周边各族,具有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悬殊的人口优势,因而在民族融合中扮演主导角色。

陈寅恪认为,胡化与汉化,不以种族出身来区分,而是以文化认同来区别。

基本简介

从上古、先秦至春秋战国时期,九州内的蛮、戎、夷、狄等部落如三苗、陆浑戎、山戎、骊戎、赤狄、群舒等,透过内迁或与诸夏部落杂居,从而使得他们一部分人被同化。

秦汉,居于岭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岛、小部分福建省)等的多个土著部落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称为百越,南越部落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部落来到岭南地区,多数南越人与华夏人杂处,少部分百越人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赵佗兼并桂林郡象郡称王,建立了岭南第一个封建王朝南越国(南粤国,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指华南百越地区)。南越国时期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夏、越(粤)和平杂处,或互相通婚,并陆续有中原人迁入岭南。

西汉时灭亡闽越刘彻将闽越人迁入江淮平原,而留居福建省的闽越人后来也被同化为汉族

历史上的汉化

魏晋至五代十国

孙吴时期灭亡山越,山越内迁入江南各地。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氐、羌、丁零、卢水胡等北方民族纷纷内迁并归附于中原势力,逐步汉化,并在两晋时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朝征服突厥及昭武九姓迁入。同时唐朝首次将漠北和东北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统治,有效促进了当地的民族融合和汉文化传播。

五代中的后唐后汉、后晋三个王朝为沙陀人所建立,他们采用汉族王朝的礼乐、官制,在用人上番汉一体,与汉人通婚,仅在半个世纪之内这些民族便融入汉族。

宋辽西夏金元

宋辽金元时代,辽朝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先后南迁进入中原甚至建立政权。到元代后期,契丹之名逐渐消失,而随金国内迁的女真人与汉人杂居通婚,改用汉姓,提倡儒学,使女真人汉化。

元初孛儿只斤·忽必烈也提出了“行汉法”主张,并对政治机构进行了许多改革。到元末,内迁的女真人和党项族人完全融入汉族。

明代

明代朱元璋重新建立汉族政权后,下诏禁止胡服、胡姓、胡语,留在中原的其他民族为避免歧视,多改汉姓,进一步促进这些民族的文化汉化。

清代

清代满族虽然在政治及军事上统治了全中国,但最终在语言和文化上却迅速地被汉化。只有百馀满族人尚能操满语,主要居于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