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缢死

缢死

缢死(死亡 from hanging),是指利用自身体重使缠绕颈部的绳索压迫颈部器官而引起的室息死亡,俗称“吊死”。是普遍采用又难于防范的传统自杀手段之一。

缢死属于压迫颈部造成的机械性窒息,造成缢死的机制包括:呼吸道受压、颈部血管受压致脑缺血、颈部神经受压引起反射性心脏停搏死亡及颈髓损伤等。缢死工具为绳索类带状物,绳索等物压迫颈部能够刺激迷走神经而引起反射性心搏停止。缢沟是鉴别缢死最重要的所见,根据缢沟位置,分为前位、侧位和后位缢型。缢死者的尸体征象有尸斑分布于四肢末段低位、下肢呈垂足状等。

缢死多为自杀,大多数为成年人。他缢多在对方无抵抗能力或体力悬殊的情况下方能得逞。意外性缢死多见于儿童。

缢死原因

缢死的机制与压迫颈部发生窒息与否、死亡快慢及尸体征象等,除取决施加和于颈部的外力大小外,还与外力作用部位、受累的颈内部重要器官结构等有关。包括:1、呼吸道受压、闭塞影响气体交换。2、颈部血管受压致脑缺血。3、颈部神经受压引起反射性心脏停搏死亡。4、猛烈牵拉可引起颈椎脱位,造成颈髓损伤。

呼吸道闭塞

外力压迫颈部的位置不同,引起窒息的机制略有差异。若施压于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可将舌根推挤向后上方紧贴于咽后壁及软聘后部、会厌向后覆盖喉头,导致咽喉腔气道的闭塞;若直接压迫或推挤甲状软骨或环状软骨和气管上部抵颈椎,可闭塞喉腔和气管,从而引起通气障碍。

脑血液循环障碍

外力压迫颈部血管,使脑血管循环障碍,造成脑部淤血或脑部缺血。脑组织特别是生命中枢缺氧,引起意识丧失和死亡。颈静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弹性张力和保护机制不同,压闭这些血管分别需要的外力亦大小不同。

迷走神经反射

外力牵引和压迫,可刺激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引起反射性心脏抑制、心搏骤停,所谓"迷走神经抑制"。此外,刺激颈动脉体压力感受器,可引起心血管运动中枢功能紊乱,导致急速循环衰竭、死亡。

颈髓损伤

猛烈牵拉可引起C1~C4颈椎脱位,甚至骨折,损伤高位脊髓,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此种情况多见于身体突然坠落如缢刑,颈部遭受较强大牵拉力,导致颈椎骨脱位和脊髓横断。气道闭塞引起通气障碍的死亡,表现出典型窒息死亡的尸体征象。压迫颈部的窒息死亡并不完全都是由于通气障碍所致,有时压迫颈部可以是一种以上因素综合导致死亡。将这些情况统称为压迫颈部的窒息,主要是这类死亡多数为气道闭塞的窒息。压迫颈部使呼吸道闭塞是窒息的主要因素,但压闭颈部血管致脑组织缺血或淤血,以及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抑制,死亡进展快速,更加危险。

死亡机制

绳索等物压迫颈部能够刺激迷走神经而引起反射性心搏停止。迷走神经是人体的第X对脑神经,起始于延髓,出颅后经颈部、胸部而至腹部,有多个分支分布于外耳道、耳廊,呼吸道黏膜、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小肠、大肠左曲(脾曲)内上2/3段等部位。眼球、颈动脉窦等部位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也与迷走神中枢有间接关系。

现已明确,迷走神经的中央核及其发出的纤维组成了心脏抑制系统,它与心交感中枢起共同调节心脏活动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的平衡。当体内因素刺激迷走神经感觉末梢,神经冲动传入迷走中枢使兴奋性相对增强时,就由传出迷走神经纤维将冲动传到心脏,通过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而使心率变慢。当兴奋过度时,心迷走神经通过节后纤维释放大量乙胆碱,可致心搏骤停。如果绳缢等物刺激了迷走神经,以及与之有间接联系的喉上神经、颈动脉窦等器官,即引起反射性心脏抑制死亡,非常迅速,有人称之为闪电式的窒息死。

机械性窒息的过程

缢死属于压迫颈部造成的机械性窒息,从人体受到机械性暴力作用开始至最后窒息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呼吸、循环、神经、运动及其他各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变及表现,但以呼吸系统的改变最为严重,其表现也最为明显。几乎所有的外窒息都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留引起的征象。窒息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截然分开。一般分为以下6期:

窒息前期

机械性窒息发生后氧气吸入受阻,此时体内尚有余氧可以利用,所以开始可无症状,随着体内余氧消耗及二氧化碳蓄积而转入吸气性呼吸困难期。此期约持续0.5分钟,也可因个体的训练或耐受力而有所差异,如擅长潜泳者可持续1分钟以上。

吸气性呼吸困难期

因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刺激颈延髓呼吸中枢,致呼吸深而快,吸气强于呼气,呈喘息样呼吸,后转入呼气性呼吸困难期。此期持续1-1.5分钟。

呼气性呼吸困难期

因体内二氧化碳持续增多,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呼气运动加剧,呼气强于吸气,渐次变为惊厥性呼吸运动,出现全身惊厥,古放该期又称惊厥期,然后转入呼吸暂停期。此期持续时间较短,约数秒乃至数十秒,不超过1分钟。

呼吸暂停期

呼吸中枢由过度兴奋转为抑制,出现呼吸暂停。此期心脏搏动非常微弱,血压下降,处于假死状态,此期又称假死期,而后转入终末呼吸吸期。此期持续1~2分钟。

终末呼吸期

此期出现间歇性张口、深呼吸,鼻翼扇动,通常约有数次间歇性深呼吸。此时瞳孔散大,血压下降,肌肉松弛,转入呼吸停止期。此期持续时间长短不定,1分钟至数分钟。

呼吸停止期

此期呼吸已停止,心脏搏动存在,其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数分钟至十几分钟。最后因心跳停止而死亡。呼吸停止期所形成的损伤,仍有微弱的生活反应。

形态学表现

颈部缢沟

缢索压迫颈部所形成的皮肤印痕称之为缢沟(harnging groove,furrow),位缢型之缢沟位于甲状软骨舌骨之间,深浅不一,从着力点最深兜注弧起,向两侧后上斜行渐浅,其后部缢索向上提起无索沟,呈U形、马蹄状开放式"提空现象"。局部可有水疱形成,皮内、皮下出血,肌肉压陷(亦称内部缢沟)、断裂、出血,颈总动脉分支下方内膜横裂,可见舌骨大角骨折、颈椎骨折或脱位等。

其他征象

典型缢死者的尸斑分布于四肢末端、缢沟和腰带上方,下肢呈垂足状,口腔、鼻腔涕涎流注,阴茎勃起、缢精,大小便失禁等。前位缢死的窒息过程短,面色苍白称苍白缢,可无舌外露:侧位和后位缢死者窒息征象明显称青紫缢,多有舌尖吐露。

缢型分类

根据缢死索沟位置,特别是着力最大处的兜住弧位置,可分为前位、侧位和后位缢型。

相关工具

缢死的工具为绳索类带状物,十分常见而随手可得,这也是勒死和缢死多见的原因之一。常见的有钢丝、铁链、电线、皮带、帆布带、尼龙绳、麻绳、发辩、床单或窗帘、撕扯的布条、绷带、领带、围巾等,皮肤上索沟花纹与绳索纹理类型相吻合。绳索的打结方法可反映受害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的职业和生活习惯,据此可提示案情线索。

索套可为单股绳索的单套,亦可为双股的双套或多股索套。根据绳套式样、结扣形态和位置,以及颈部压痕,可以判断室息类型和案情性质,故在现场救治或尸检时,应注意保留结扣和兜住弧部位绳索,在远离两者部位处剪断索套,留待进一步检验。

索套的物证意义

现场正确提取索套以不破坏结扣为宜。应戴上手套仔细检查组 索的种类、性状、形态与颈部索沟特征是否相符;结扣方式常反映打结者的职业特点、行为习惯,可帮助排查作案人;注意索套和结扣处有无皮屑、组织附着,i可采取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并与死者进行同一认定。

缢死鉴别

以上参考:

常见人群

缢死因绳索易得、方法简便、体位随意、场所不限,而且迅速丧失意识、痛苦短,故是普遍采用又难于防范的传统自杀手段之一。灾害性缢死较少,曾有3岁孩子在开门锁时被套在自己颈脖中的钥匙链挂住、或无知儿童模仿上吊情形而发生意外缢死的报道。他缢多在对方无抵抗能力或体力悬殊的情况下方能得逞。

缢死多为自杀,大多数为成年人,少数为儿童。他杀者少见,但可见于当被害人处于沉睡、醉酒、昏迷或失去抵抗能力的情况下,被他人缢死。意外性缢死多见于儿童。

急救护理措施

救治原则

松解绞缢工具、争分夺秒、尽快施救。

救治措施

参考资料

缢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