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
淝水[féi shuǐ]之战是前秦苻坚[fú jiān]统一中原后南下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或作东淝河,今安徽省寿县东南方)爆发的一场重大战役,战争开始于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一月,以东晋击败前秦而告终。
前秦苻坚统一中原后,于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强征各族丁壮,亲率大军大举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北。晋相谢安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率北府兵八万拒之。十月,苻坚引轻骑八千至寿阳,遣所俘晋将朱序至晋营说降,朱序私下劝告谢石乘秦军未集结,速战击败其前锋,被谢石采纳。十一月,刘牢之率精兵五千于洛涧击溃秦军前哨。苻坚见晋军阵容严整,误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晋军进至淝水,苻坚想等晋军半渡时进攻,便挥军稍退,士兵却一退再退,晋军乘机渡河猛攻,秦军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众多。
淝水之战,前秦大败。苻坚身中流矢,单骑逃至淮北,退回长安。此后,东晋乘胜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及巴蜀地区,前秦则土崩瓦解,北方再度大分裂。两年后,苻坚被姚苌俘杀,前秦灭亡。
战争背景
晋朝“八王之乱”后期,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各族势力崛起。他们打出反晋复仇的民族旗帜,以此来扩充势力,建立政权。从司马衷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建立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后,各族统治者相继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大小二十个国家。
北方前秦政权由氐人[dī rén]苻健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建立。经过苻洪、苻健两代的经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至苻坚继位时,前秦的势力达到顶峰。苻坚打击氐族豪强,重用汉族寒门出身、了解下层社会广大人民疾苦的政治家王猛,推行一系列的措施。经过改革,前秦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开始了统一北方的进程。此后,苻坚积极进行开拓活动,在淝水之战前,前秦统一了整个北方,以淮、汉与东晋分界,成为十六国时期疆域最大的国家。
苻坚在统一北方后,自恃兵力强大,决心灭掉东晋,统一南北。
战前情况
东晋的情况
晋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七月,谢安以宰相都督扬(包括今天的苏南、皖南、皖中地区、浙江省全省、上海市)、豫(东晋侨置豫州于江、淮间)、徐(今江苏省镇江市)、(今江苏省扬州市)、青(今江苏省广陵区)五州诸军事。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举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镇守广陵,当时前秦苻坚力量强大,谢玄招募勇壮威猛之士,刘牢之与东海人何谦、临沂市人诸葛侃、乐安人高衡、东平县人刘轨、西河人田洛以及晋陵县人孙无终等响应招募,以勇猛被选中。军队组建后安置在徐州市(治京口区,今江苏镇江)、兖州(治广陵,今江苏扬州)。谢玄任命刘牢之为参军,率精锐之师作前锋,百战百胜,号称“北府兵”(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故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使敌人望而生畏。可见,淝水之战的前夕,东晋的兵力也是比较强大的。
此外,东晋政府以侨置郡县的方式来安置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侨民,并另立户籍,侨民起初不负担租赋徭役。后来为了整顿户口,使侨民也负担赋役,曾多次实行土断。淝水之战前,桓温主政时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实行规模较大的“庚戌土断”,撤侨州郡县,使侨人在定居地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免除赋役的优待。这样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和兵源,得到“财阜国丰”的效果。可见,从财政上看,淝水之战前也是东晋财力较为充足的时期。
前秦的情况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境内民族众多。除中原的汉族外,周边还有卢水胡、羌族、匈奴、鲜卑拓跋氏、鲜卑慕容氏等民族。公元380年,苻坚为了巩固统治,分渭河平原氐族子弟15万户于各方要镇,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削弱了氐族在关陇地区的力量,并不能起到巩固统一的作用。在淝水之战以前,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尚未解决,统治并不稳定。
此外,淝水之战前,苻坚曾与他的王公大臣们讨论伐晋问题。参与朝议的王公大臣,几乎都是反对伐晋的。苻坚的同母弟阳平公苻融、太子苻宏、中山公苻诜[fú shēn]、张夫人,乃至苻坚最敬重的大和尚道安,都反对伐晋。唯有慕容垂、姚苌[yáo cháng]赞同伐晋。苻融搬出王猛临终劝告苻坚不要南下攻晋之言,且表示对鲜卑、羌族的虏臣应当警惕,不能听信他们的阿谀奉承之言,唯恐产生后患。苻坚对此置若罔闻,下诏说要任命司马曜司马曜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认为就形势看,灭晋回师的日期不远,可以预先为他们造起房子。清河公主等家族私下都认为苻坚“骄矜已甚”。
双方摩擦
淝水之战以前,前秦与东晋为争夺地盘已经发生过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宁康元年(公元373年),苻坚出兵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省汉中市)、益(今四川省成都市)二州,西南夷族等地也全都归附前秦。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四月,苻坚派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苻丕苻丕等兵分四路,率领七万步骑进犯襄阳市(今湖北省襄阳市),俘虏襄阳知府朱序。同年(公元378年),出兵七万攻徐州市(今江苏省徐州市)、淮安市、盱眙县[xū yí],秦晋淮南之战爆发。次年,秦兵取彭城、淮阴、盱眙。随后进兵攻三阿(今高邮市北阿镇),离扬州市(东晋军事中心,今江苏省扬州市)不过百里,是东晋北大门。东晋朝廷大震,赶紧调兵遣将,派两路大军过江,临江戒备。谢玄见形势危急,立即亲率三万北府兵从广陵救援三阿,迎击前秦军,秦兵败后撤退。太元六年(公元381年)至太元七年(公元382年),前秦荆州刺史率众二万攻竟陵郡(今潜江市西南)。东晋桓冲出兵拒战,大败秦兵,斩首七千级,俘虏万人。从这时期双方在战争中的互有胜负来看,东晋并不是弱手。
双方兵力
通常的看法是:前秦苻融、张蚝、苻方、梁成、慕容暐[mù 戎姓 wěi]、慕容垂率步骑25万为前锋,苻坚又发长安戎卒60余万,骑27万,计112万;而东晋有兵计8万。
翦伯赞[jiǎn bà bó]在《中国史纲要》中表示苻坚发动南征的总兵力是90万,而参加淝水之战的实际兵力是25万。王仲荦[wáng zhòng luò]在《魏晋南北朝史》中则记为苻坚南征的总兵力是100万,参加淝水之战的实际兵力是30万,而晋朝北府兵不满10万。
邱久荣在《淝水之战双方兵力略释》一文中认为史书记载的前秦军队有百万之众是虚张声势。淝水战前苻坚集结在淮淝一带的军队,只有苻融抵达前线时拥有的30万众;而驻扎在寿春及其附近的军队,充其量为10万左右,再加上苻坚由项城带来的“轻骑八千”,也不过10余万人。而东晋投入的兵力,至少在长江中游至淮河一带前线就有20万以上。因前秦军队长途跋涉,晋军以逸待劳,所以就整个情况看,两军实力大致相当。
舒朋则在《淝水之战双方兵力问题综释》中认为,淝水之战双方兵力对比仍是晋少秦多,分五种不同情况由宏观到微观把双方兵力作了对比。
战争进程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七月,秦王苻坚下诏大举发兵入侵东晋,百姓每十名成年男子中征发一人当兵,良家子弟二十岁以下勇武有力的,都被任命为羽林郎。八月,以苻融为前锋都督,指挥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先行,苻坚随后继发,戎卒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九月,苻坚率领的主力到达项城市(今河南省项城市),其后续的武威郡兵才到咸阳市,蜀汉之兵顺流而下,幽冀之兵到达彭城,东西相距万里,水陆并进,运输粮草的船只,多达一万余艘。 阳平公苻融等人率军三十万,先行抵达颖口(今颍上县东南,颍河入淮处)。
东晋谢安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将军谢琰、桓伊等率众八万北府兵,北上迎战前秦军。
寿阳失守
寿阳(今安徽省寿春县)是淮南地区最重要的堡垒。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月,秦军前锋苻融率军攻陷寿阳,寿阳守将徐元喜被俘。晋朝派去援助寿阳的胡彬水军,听闻寿阳失陷,退屯石(寿阳与凤台之间)。苻融命将军梁成率大军五万进屯洛涧(由南向北流入淮河的一条支流),沿准河布防,截断淮水通路,这样就截断了胡彬的退路,也使晋军不得从淮水水路西进。谢玄大军自东而西推进,在到达洛涧以东二十五里处停止前进。
洛涧之战
胡彬被困硖石,进退不能,暗中送信给谢石等,告知秦军声势很大,晋军粮尽,恐怕不能相见。这封信却落入了秦兵手中,苻融派人驰报秦王苻坚,表示晋军人少,容易对付,防止晋军逃走,请苻坚速来。苻坚于是将大军留在项城,带八千轻骑,日夜兼程,赶往寿阳县和苻融会和。并派东晋降将朱序前往劝说谢石、谢玄等投降。降将朱序假意劝降,实则向晋军泄露前秦虚实并建议主动出击,若趁秦兵百万之众未全部聚集之机进击,打败前秦前锋,则秦军气势一泄,就可乘势击败前秦。
谢石听说苻坚已到寿阳,内心惧怕,想要不出战拖疲秦军。谢琰劝谢石接受了朱序的献计。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精兵直奔清洛,未出十里,梁成阻涧严阵以待。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水,攻击梁成军队,大破秦军,斩梁成和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阻断秦军撤退的险要渡口。晋军的突袭,打乱了前秦的进攻计划,使前秦的前部署陷入混乱状态,秦兵争赴淮水,被杀和溺死者一万五千人。刘牢之军队又抓到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缴武器军备和粮饷。于是谢石等率诸军从水陆相继前进,逼近淝水。
淝水决战
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楼,因此前战事失利,望见晋兵部阵严整,将士有锐气,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不觉面有惧色。秦军靠近淝水列阵,谢玄要求对方后撤,让晋军渡河决战。秦军有人反对后退,苻坚、苻融也想将计就计,乘晋军半渡时袭击,便挥军后撤。然秦兵在撤退过程中乱了阵脚,一退再退,此时朱序又在阵后大喊“坚败”。秦兵争相后逃,难以阻止。苻融也在混乱中被晋兵杀死,因失去前线统帅,秦军全线崩溃。晋军则乘胜追击,秦军战死和被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逃跑者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追兵,昼夜不敢停歇,草行露宿,冻饿交加,死者十有七八。晋军最终收复寿阳,苻坚身中流矢,仓皇逃回洛阳。
战争结果与影响
结果
淝水之战,以秦军的大败结束。东晋大获全胜,收复寿阳县。晋军俘获苻坚所乘云母车,仪服、器械,军资山积,牛马驰驴十余万。苻坚则身中流矢,只带领少数人退回洛阳,剩余部队只余十万多人。谢安乘有利时机,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冠军将军桓石虔直指涡(今安徽省州市)、(今安徽省阜阳市),经略旧都,收复领土。
影响
淝水之战,在魏晋南北朝史上是关系重大的一次战争。自永嘉以后,直到苻坚统治时期北方才完成统一。而这统一局面止于淝水之战,此后北方又再度陷入分裂。此后出现的南北对峙局面,以这一次战争为关键。
对南方
淝水之战的胜利,对于东晋政权和江南人民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它暂时保住了东晋政权,延长了东晋的寿命。此外,此战遏制住了以苻坚为首的北方少数民族统治集团的渡江计划,江南人民幸免于难,也使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成果保存了下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去。
对北方
淝水之战后,苻坚带伤北归,一路收集散兵,回到洛阳时只有十多万人,再难维持北方的统一局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
战后发展
对南方
此战虽给东晋提供了一个光复中原的良机,但东晋朝廷日益腐朽,甘于偏安江南,并未抓住机会。淝水之战后东晋仅存在了三十多年,就被南朝刘宋所取代。东晋的快速灭亡与政权的权力结构有关系。东晋政权本来是司马氏的名头,加上士族豪门的身子。扬州是权力中心,荆州是军事重镇。然淝水之战主力军——北府兵的建立及其逐渐强大,使扬州具有了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势力,对于西府(荆州)必然形成某种挤压,权力板块的挤压,就会造成地动山摇的震动,加剧了东晋政权的不稳定性。
对北方
在淝水战后半个世纪里,北方黄河流域又重新分裂成燕、秦、凉三个部分,许多小国互相攻夺。在前秦原来控制的土地上出现了羌族人姚苌建立的后秦、鲜卑族慕容垂与乞伏国仁先后建立的后燕与西秦、氐族人吕光建立的后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至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从后凉中分裂出北凉、南凉和武威郡,从后燕中分裂出南燕和燕国,从后秦中分裂出夏完淳。直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部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中国北方的这种局面才告结束。
胜败原因
东晋胜利的原因
第一,东晋内部团结程度高,上下一心。当强敌压境时,种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各阶级为了反抗前秦的入侵,团结一致抵抗。
第二,东晋方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王导、桓温、谢安相继执行的“镇之以静”或“镇以和靖,御以长算”的方针政策,符合民族矛盾上升时期的客观要求,起了主心骨的作用。
第三,东晋指挥者临敌不乱,部署有方。谢玄所采取的战略是快速的进攻战,这也是构成东晋军队胜利的一个因素。
第四,东晋军队军事素质高。东晋军队的数量虽然少得多,但都是汉族人民,成分单纯,而且又久经训练,素质较高。如谢玄部下刘牢之统率的“北府兵”,就是一支由淮河两岸富有战斗经验的农民组成的。
第五,东晋反复执行的以检籍、土断为中心的经济政策,是其在淝水之战中能够获胜的远因。东晋政权通过多次检籍、土断,使户籍制度越来越精确,控制的人口越来越多。东晋继承了魏晋以来的世兵制度,兵户要世代当兵。东晋多次以流民、奴客为兵,促使士兵增多,也促使兵户增多。这样,淝水之战时期东晋就能征调较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战争。
前秦失败的原因
第一,兵将疲倦,不愿再打仗。淝水之战前,前秦与东晋为争夺地盘发生过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且此时前秦刚完成统一,兵将百姓皆需要休养生息。王猛、苻融所说晋不可伐的两个核心缘由,其中一个便是兵将疲倦,不愿再打仗。
第二,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尚未缓和,政权远远没有巩固。由于苻坚频繁发动大规模战争,激化了各族人民与氐族统治者的矛盾,这是导致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苻坚对待各族政策尽管比较开明,但本质上仍是落后的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苻坚军队除了氐族外,十之八九是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被迫而来,并无消灭东晋的企图。王猛、苻融所说晋不可伐的第二个理由便是鲜卑、羌、是心腹之患,他们并没有完全臣服于前秦。
第三,前秦在战略、战术上也犯了严重错误:苻坚在这次战争中穷兵赎武,发展成为唯军事论、唯武器论;苻坚在策略上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在淝水决战中苻坚又犯了战术指挥上的严重错误,这些错误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第四,用人不当是另一重要原因。苻坚误用朱序为说客,派东晋的降将朱序去做劝降的工作,朱序却向东晋将领泄露了前秦军队前锋人少的信息,又在后方扰乱了前秦军队的军心,这是淝水之战失败的直接原因。
第五,苻坚的性格缺点明显,具有两面性。表现在:
前秦的败亡在于苻坚在不当的时间发动了淝水之战,苻坚轻率地发动淝水之战是由于他性格的两面性和对东晋狂热的征服欲所致。且苻坚太过骄傲,一意孤行、不听劝阻。出师之前,当时赞成攻晋者极少,绝大部分是反对者。有人说长江天险,苻坚自恃兵士众多,无惧天险,这就犯了兵家大忌。连年战争,兵疲将倦,而苻坚却渐渐志骄气盈。
第六,从地理条件看,秦军既是远道跋涉,悬兵深入,又是两翼遥距数千里,山川阻隔,联络困难。晋兵是力量集中,调度自如,以逸待劳,供应便利。加上攻守异势,秦军是北人南来,地势陌生,晋兵是当地土著,山川了然,这一地理条件对于战局的胜负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战役评价
正面评价
学者白寿彝肯定了淝水之战对统一进程的积极意义,表示尽管无论是东晋的北伐或前秦的南征,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这两方面发动的战争,都表明历史的脉搏在向全国统一的方向跳动,不过前进的道路相当曲折。
学者李季平认为在规模巨大的淝水之战中,东晋获取了辉煌的胜利,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虽然东晋统治阶级没有能在这次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在中国造成一个和平统一的新局面,但淝水之战的胜利,仍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广大人民反抗苻秦侵略的斗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学者张国刚则肯定了淝水之战的转折意义,认为无论是东晋的历史,还是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淝水之战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方在淝水之战以前,是王氏、庾[yǔ]氏、桓氏、谢氏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门阀政治阶段;淝水之战后,司马家族逐渐掌权,宋武帝等军人出身的豪强,走到了政治的前台,门阀贵族势力遭到打击。北方则是再次陷入分裂,为北魏的统一创造了机会。
负面评价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淝水之战是一场灾难。如田余庆在《前秦民族关系和淝水之战的性质问题》一文中认为淝水之战带有统一战争的性质,但本质上仍是一次民族入侵战争。苻坚占领北方后,处心积虑发兵南侵,无疑受到历史上统一传统的影响。但以苻坚所代表的民族、所代表的政权、所代表的整个北方,与南方的相应情况对照,民族差异是非常鲜明的。当时还不存在南北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南北战争只能是一场灾难。
相关遗址
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发生在八公山麓,寿阳城下。此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给后人留下了可为凭吊的历史遗迹,即淝水古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安徽省寿县。
历史典故
投鞭断流
词语解释
意思是把所有的马策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
苻坚南下攻晋之前,太子左卫率(护卫太子的官员)石越就说晋军占据天险,强行渡江,势必会造成很大损失。苻坚则回应道:“凭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下令让每个士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就足以截断长江的水流。”(《晋书·苻坚载记》原文: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草木皆兵
词语解释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秦晋双方淝水决战前,苻坚与苻融登上寿阳城楼,看见晋兵部阵严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不觉面有惧色。
风声鹤唳
词语解释
: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处
秦主苻坚率众攻晋,列阵淝水,谢玄等率精兵于淝水击破秦军。晋军乘胜追击,秦军战死和被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逃跑者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追兵,昼夜不敢停歇。
参考资料
寿县淝水之战古战场.寿县人民政府官网.2022-10-31
投鞭断流(投鞭斷流).汉典.2022-10-31
草木皆兵.汉典.2022-10-31
风声鹤唳.汉典.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