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田余庆

田余庆

田余庆(1924年2月11日—2014年12月25日),湖南省湘阴县人,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区。1950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代表作有《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

田余庆先后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昆明市)肄业,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担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助教,1954年任北大历史系讲师,1983年任北大历史系教授。1985年—1986年,田余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学。1998年,田余庆被聘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此外,田余庆还兼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2014年12月25日,北京大学历史系发布讣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田余庆于12月25日凌晨6时09分去世,享年90岁。

田余庆的主要学术成就在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研究方面。他的《东晋门阀政治》通过士族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升沉等关键问题的考析,对中国中古士族政治的内涵和演变提出了系统的论证和新解,其分析方法和结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学术风格与独到史识,受到了高度评价。另撰有《说“张楚”》《论轮台诏》《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等二十余篇论文。

人物简介

田余庆,男,历史学家,湖南省湘阴县人。1924年2月11日生于陕西省南郑区(今汉中市)。1937年田余庆上初中时抗战爆发,因筹措学费困难,所以他上学只能时断时续。田余庆先在昆明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回北平市北京大学。田余庆在学生时代,不满政府腐败,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运动。北京大学史学系1950年毕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已退休。

先后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昆明)肄业,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教授、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1979年田余庆发表《释“王与马共天下”》一文,颇受史学界重视。1985~198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学。专于中国古代史,对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尤有研究。《东晋门阀政治》一经问世,便获得学界的高度评价,田余庆也被称为陈寅恪之后的中古史大家。

1993年,田余庆的关于秦汉魏晋史的若干论文,汇编为《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初版),收入《说“张楚”》《论轮台诏》《隆中对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孙吴建国的道路》等十几篇重要论文。对秦汉魏晋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实质性推进。

2014年12月25日,北京大学历史系发布讣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田余庆于12月25日凌晨6时09分去世,享年90岁。12月26日,北大历史系将设灵堂供师生追思,田余庆先生的告别仪式于12月27日上午10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个人论著

著作与教材

太平天国史料》,神州国光社开明书店,1950年(与金毓黻合编)

《中国史纲要》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部分

《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1年第2版,1996年第三版,2005年第四版,2012年5月第五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11月。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学术精品),中华书局,2004年2月新1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

拓跋史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3月;修订本2011年1月。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田余庆卷》,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1月。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6月第3版第4次印刷。

(附)资料编辑: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神州国光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全书八册,负责编辑一、二册)

主要论文

睹书伤逝:纪念逯耀东先生,《书城》2008年第11期。又见耀东《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卷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关于拓跋猗卢残碑及题记二则——兼释残碑出土地点之疑,《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1辑

彭城刘氏与佛学成实论的传播,《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

关于“猗卢之碑”残石拓片,《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

文献所见代北东部若干拓跋姓史迹的探讨,《燕京学报》新十三期(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代歌、代纪与北魏国史,《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代北地区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魏书·序纪》有关史实解析,《中国史研究》2000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学林春秋》二编上卷(朝华出版社,1999)

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独孤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二,《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97)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南北对立时期的彭城丛亭里刘姓,《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与滕昭宗合著

东三郡与蜀魏历史,《国学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蜀史四题——蜀汉新旧纠葛的历史追溯,《文史》第三十五辑(1992)

孙吴建国的道路,《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暨艳案及相关问题,《中国文化》第四期(香港特别行政区,1991)

隆中对再认识,《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张楚,《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北府兵始末,《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又载《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谷川道雄主编,日本玄文社,1989)

消除“代沟”,共同前进——《文史哲》笔谈,《文史哲》1987年第1期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6)

大运河开发中所见的一个问题,《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论轮台诏,《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

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辨误,《文史》第十四辑(1982)

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

曹袁斗争与世家大族,《历史研究》1974年第1期

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59年4月9日,又196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曹操论集》

获奖情况

(获奖情况参考资料)

学术参与

任职情况

国家古籍小组成员

走马楼吴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儒藏(北京大学)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若干学会顾问、刊物编委会委员或顾问、基金评议会成员

2007年,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审定委员会委员

学术会议参加

2002年魏晋南北朝历史学年会(大同)

历史学科重大理论问题讨论会(敦煌市

21世纪中国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昆明市)等

2008年5月,北朝首都与历史文化学术会议(大同市朔州市

2007-08,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审定多次会议(北京)

人物影响

田余庆教授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独特的分析视角,客观而精准地改写了东晋时期人物的影响,为读者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变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他们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他深入剖析了琅邪王司马睿与琅邪王导的结合,以及驺摇司马越与琅邪王衍的合作,从而揭示了皇权与门阀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影响了东晋一朝的政治走向,也深刻影响了中古时期的政治生态。

此外,田余庆教授还通过对流民武装和流民帅的考察,揭示了他们在东晋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流民武装不仅是东晋朝廷抵御少数民族南侵的军事屏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这种深入的研究,不仅为读者理解东晋政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阐述东晋门阀政治的过程中,田余庆教授还提出了“变态─回归”的史观。他认为,东晋的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最终会回归于皇权政治。这种史观为理解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框架。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汇集了田余庆教授在1979年至1989年间的一系列论文,共计19篇。这些论文不仅对秦汉魏晋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以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客观改写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影响。

在《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田余庆教授对秦汉之际的楚地反秦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分析秦政权、陈胜政权与汉政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此期政治发展的宏观趋势。这种深入的分析不仅让读者对“亡秦必楚”这一历史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读者对历史人物如陈胜、项羽等人的作用和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论轮台诏》一文中,田余庆教授通过考证刘彻政策转变的过程,揭示了汉武帝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他以卫太子为首的“守文”势力与用法兴功势力的矛盾为中心线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历史画面。这种深入的分析不仅让读者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读者对历史人物如汉武帝、卫太子等人的形象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此外,《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历程》一文,通过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专制政权的干预导致依附关系发展迟缓的结论。在考察蜀汉政治史的几篇论文中,田余庆教授对《隆中对》的战略进行了重新评析,指出了其缺乏可行性的问题;通过对李严的兴废的考察,揭示了诸葛亮用人政策的实质。在孙吴史的研究方面,田余庆教授通过《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兼论孙吴政权的江东化》等论文,揭示了孙氏淮泗集团与江东大族之间的尖锐对立和相互敌视的阶段。

田余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将研究焦点转向了北朝,特别是拓跋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并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这些论文最终汇集为《拓跋史探》一书,于200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首次出版。北魏史的研究中,汉化、改制、均田、士族、六镇起义等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吸引了众多学者。然而,关于拓跋史的研究,特别是拓跋族从部落形态向国家政权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相关资料极为匮乏,相关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余庆展现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论点。他从“子贵母死”制度这个细节入手,由此牵引出了一系列论题,如“离散部落”等问题。它们都围绕着这一主题:拓跋姓集团由草原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过渡时,拓跋族面对着什么问题又如何去解决那些问题,进而思考草原部落向国家转化时的规律性现象。

拓跋史探》一书的民族政治史研究,深刻揭示了体制性问题的多个层面。特别是聚焦于草原部落向国家演进的历程中,不同部族间的姻戚关系、结盟行为以及共生模式如何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形成初期,即便在国家和王权确立之后,这些关系依然以各种形式持续发挥着作用。中国国家起源的研究长久以来都是先秦史领域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有先秦研究者提出,尽管过去中国学者倾向于用阶级斗争来解释国家的起源,但在夏商周时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阶级斗争痕迹。相反,各部族之间的联盟、对抗与征服活动显得尤为突出和活跃。

当我们审视中国北方草原民族时,不难发现这里为研究国家演生规律提供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拓跋史探》一书通过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为读者理解国家形成初期各部族间的政治关系提供了一种新颖且富有创意的研究范式

学术成就

田余庆的主要学术成就在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研究方面。他治学严谨精密,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独具特色。他强调传统史料考证与科学分析的细致结合,特别注重揭示纷纭史实的内在联系及其历史意义。他能在翔实考证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提出独到的历史学见解,从而勾勒出一代政治变迁的重大线索,把握其关键,解决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问题。所著论文多创新之见,发人之所未发。其力作《东晋门阀政治》通过对东晋王、马关系形成的复杂过程,郗鉴的独特作用,诸士族门阀的发展和彼此替代,北府兵始末,流民问题,诸桓与司马皇权的关系,太原王氏的政治作用、代表次等士族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升沉等关键问题的考析,对中国中古士族政治的内涵和演变提出了系统的论证和新解,其分析方法和结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学术风格与独到史识,受到了高度评价。另撰有《说“张楚”》、《论轮台诏》、《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等二十余篇论文。

人物评价

祝总斌教授评价:“一部历史学著作不但需要有宏观方面的理论概括和创造性见解,而且需要有微观方面的严谨处理和史料的细致考订和巧妙运用。前者欠缺,后者便易流于、繁琐;后者单薄,前者又会失之空洞、缺乏说服力”。田先生的研究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其文章很少应景之作、急就之章,篇篇精粹可读,这一点在学界颇有口碑。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宪实在微博中评价:“田先生治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公认最有成绩的历史学家。当年唐长孺先生去世的时候,周一良与田余庆先生撰联认为唐先生是陈寅恪之后最有成绩的史学家。周先生已经去世多年,现在田先生也走了。一代历史学风流,如此逝去。哀恸,哀恸。”

参考资料

田余庆.秦汉文化网.2024-01-11

田余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24-01-11

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去世 系魏晋南北朝史扛旗人物.新京报.2024-01-11

田余庆:一位学者的学术自传.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04-10

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政府网.2024-04-10

田立︱回忆父亲田余庆先生.澎湃新闻.2024-04-11

田余庆:我手写我心的史学大家.山东频道凤凰网.2024-04-10

读图|“国宝级”大家田余庆先生的身影、最后一天的书桌.澎湃新闻.2024-04-10

“国宝级”大家田余庆先生最后留影.腾讯网.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