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属
芦苇属(食虫类:Phragmites)是禾本科下属一类植物,有10余种,分布于全球热带、大洋洲、非洲、亚洲。芦苇是惟一的世界种。我国有3种。常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低湿地或浅水中。芦苇属植物可作为保土固堤植物,还可作为景观植物;芦苇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用。
本属描述
Phragmites Trin. 芦苇属,禾本科,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低湿地或浅水中。“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芦苇茎直株高,迎风摇曳,野趣横生。芦苇分布广,世界各地均有生长。我国有2种及1变种,其中芦苇P. communis Trin.到处可见,喜生于水边。根状茎四布,有固堤之效;茎粗而韧,可建茅屋和制箭秆用;茎皮的纤维可织芦帘、织席和作制纸的原料;根入药,名芦根;本属中其他种类亦可用作防堤植物。多年生、粗壮草本,有长而阔的叶和顶生的大复总状花序;小穗有3-7小花,最下的为雄花或无性花,余为两性花;小穗轴被长丝䰶毛,于颖之上和小花间每一节的基部脱落,故果于脱落后藉丝毛之助能随风飞散。
形态特征
多年生,具发达根状茎的苇状沼生草本。茎直立,具多数节;叶鞘常无毛;叶舌厚膜质,边缘具毛;叶片宽大,披针形,大多无毛。圆锥花序大型密集,具多数粗糙分枝;小穗含3-7小花,小穗轴节间短而无毛,脱节于第一外秤与成熟花之间;颖不等长,具3-5脉,顶端尖或渐尖,均短于其小花;第一外通常不孕,含雄蕊或中性,小花外稃向上逐渐变小,狭披针形,具3脉,顶端渐尖或呈芒状,无毛,外稃基盘延长具丝状柔毛,内稃狭小,甚短于其外稃;鳞被2,雄蕊3,花药长1-3毫米。颖果与其稃体相分离,胚小型。染色体小型,x=6、12,2n=24,36、48、96、38、44、46、49,为高多倍体或非整倍体。
生态习性
多生于低湿地或浅水中。芦苇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芦苇常会和寒芒搞混,区别是芦苇的茎是中空的,而寒芒不是,另外,寒芒到处可见,芦苇是择水而生。夏秋开花,复总状花序,顶生,疏散,长10~40厘米,稍下垂,小穗含4~7朵花,雌雄同株,花序长约15~25公分,小穗长1.4公分,为白绿色或褐色,花序最下方的小穗为雄,其余均雌雄同花,花期为8~12月。芦苇的果实为颖果,披针形,顶端有宿存花柱。
多年生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茎秆直立,秆高1~3米,节下常生白粉。叶鞘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叶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复总状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花序长10一40cm,小穗有小花4—7朵;颖有3脉,一颖短小,二颖略长;第一小花多为雄性,余两性;第二外样先端长渐尖,基盘的长丝状柔毛长6—12mm;内稃长约4mm,脊上粗糙。具长、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
代表物种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
芦苇(原变种)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 var. australis
多年生,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3(8)米,直径1-4厘米,具20多节,基部和上部的节间较短,最长节间位于下部第4-6节,长20-25(40)厘米,节下被腊粉。叶鞘下部者短于上部者,长于其节间;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的短纤毛,两侧缘毛长3-5毫米,易脱落;叶片披针状线形,长30厘米,宽2厘米,无毛,顶端长渐尖成丝形。复总状花序大型,长20-40厘米,宽约10厘米,分枝多数,长5-20厘米,着生稠密下垂的小穗;小穗柄长2-4毫米,无毛;小穗长约12毫米,含4花;颖具3脉,第一颖长4毫米;第二颖长约7毫米;第一不孕外稃雄性,长约12毫米,第二外稃长11毫米,具3脉,顶端长渐尖,基盘延长,两侧密生等长于外稃的丝状柔毛,与无毛的小穗轴相连接处具明显关节,成熟后易自关节上脱落;内稃长约3毫米,两脊粗糙;雄蕊3,花药长1.5-2毫米,黄色;颖果长约1.5毫米。染色体2n=36(Tischler 1942,Labadie 1976 a)44,46,48(Hunter 1934,Vachova 1976),49,50,51,52,54(Avdolov 1928,1931),84(Tarnavschi 1948),96(Gorenflot et al.1972)。为高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植物。
产全国各地。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为全球广泛分布的多型种。除森林生境不生长外,各种有水源的空旷地带,常以其迅速扩展的繁殖能力,形成连片的芦苇群落。
秆为造纸原料或作编席织帘及建棚材料,茎、叶嫩时为饲料;根状茎供药用,为固堤造陆先锋防护植物。
日本苇Phragmites japonicus Steud.
日本苇(原变种)Phragmites japonicus Steud. var. japonicus
多年生具地下横走根状茎和向上竖立的短根状茎;地面具发达的匍匐茎,节间伸长,鞘节被柔毛,节处生不定根,向上伸出直立茎秆;秆高约1.5米,直径4-5毫米,约有16节,最长节间长约15厘米;叶鞘与其节间等长或稍长;叶舌膜质,长约0.5毫米,边缘具长约0.1毫米的短纤毛,两侧有少许易落的缘毛;叶片长约20厘米,宽2厘米,顶端渐尖,边缘具锯齿状粗糙。复总状花序长约20厘米,宽5-8厘米,主轴与花序以下秆的部分贴生柔毛;小穗柄长6-7毫米,散生柔毛,基部具长约2毫米之柔毛;小穗长11毫米,含3-4小花,带紫色,第一颖长5毫米,顶端尖,脊微糙;第二颖长5.5毫米,第一外稃长8毫米,第二外稃长9毫米,先端渐尖成尖头,第三外稃长8毫米,基盘下部1/3裸露,上部2/3生丝状柔毛,毛长为稃体的3/4,花药长1.5毫米。染色体2n=48(Tateoka 1953,1954.Gurzenkov 1973)。
产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生于水中或沼泽地,位于湖区迎风面或砾石地;辽宁省(千山山沟岩边),海拔250米;吉林省(抚松县)海拔930米。日本、朝鲜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均有分布。
爬苇Phragmites japonicus Steud. var. prostratus (Makino) L. Liu
秆具十分发达的地上匍匐茎,匍匐茎可长达10米,节部呈“之”字形弯曲;直立秆高1.5-2米,直径约5毫米,具18-20节,最长节间长17厘米,侧芽五边形,边缘上部具长1毫米之柔毛;鞘节毛长0.5毫米;叶鞘长于其节间,边缘紫色;叶舌短,长0.5毫米,具短纤毛,叶片长20厘米,宽13毫米,基部近圆形,顶端尖,边缘有较锐锯齿而粗糙,侧脉3-4对。复总状花序较小,长13厘米,宽5厘米,分枝长5-10厘米,中部以下裸露,5-8枚着生于主轴各节;小穗柄长2-3毫米,无毛。小穗含5-6花,长约8毫米,紫色;第一颖长3.5-4毫米;第二颖长5毫米;第一外稃长6毫米,第二外稃长6毫米,基盘具长5-7毫米之丝状柔毛,花药紫色,长2毫米。颖果深褐色,长1.5-2毫米,宽约0.8毫米,为中等大小,千粒重约330毫克。
产岫岩满族自治县(北纬40°),海拔350-400米。生于山区河滩沙石地、山间河岸等地下水位较高且土层较薄处,匍匐茎在地面形成网状,有护坡保土作用。
卡开芦Phragmites karka (Retz.) Trin. ex Steud.
卡开芦(原变种)Phragmites karka (Retz.) Trin. ex Steud. var. karka
多年生苇状草本。根状茎粗而短,节间较短,长1-2厘米,直径1-1.2厘米;节具多数粗约4毫米之不定根。秆高大直立,粗壮不具分枝,茎高4-6米,直径1.5-2.5厘米,约具35节,中下部节间可长达35厘米。叶鞘通常平滑,具横脉;叶舌长约1毫米;叶片扁平宽广,长达50厘米,下面与边缘粗糙,顶端长渐尖成丝形,基部与鞘等宽,不易脱离。复总状花序大型,具稠密分枝与小穗,长30-50厘米,宽10-20厘米;主轴直立,长约25厘米,分枝多数轮生于主轴各节,基部分枝长10-30厘米,斜升或开展,下部裸露;穗颈无毛;小穗柄长5毫米,无毛;小穗长8-10(11)毫米,含4-6小花;颖窄椭圆形,具1-3脉,顶端渐尖,第一颖长约3毫米,第二颖长约5毫米,第一外稃长6-9毫米,不孕;第二外秤长约8毫米,向上渐小,上部渐尖呈芒状;基盘细长,稍弯,疏生长约5毫米较短的丝状柔毛,毛长为其稃体的1/2-2/3。染色体2n=24 (Olorode 1975, Kalia 1978),36 (Renanathan 1950),38(Larsen 1936b),48(Tateoka 1955)。花果期8-12月。
产海南省、广东省、台湾、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南部。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江河湖岸与溪旁湿地。亚洲东南部、非洲、大洋洲、印度、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中南半岛、波利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均有分布。
丝毛芦Phragmites karka (Retz.) Trin. ex Steud. var. cinctus Hook.f.
复总状花序分枝腋间与小穗柄基部均具丝状长柔毛,有别于其原变种。
产海南、台湾、福建。生于河溪沟渠旁。印度西北部有分布。
产地分布
芦苇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世界各地均有生长,在我国则广布,其中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额敏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苇区,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
有10余种,分布于全球热带、大洋洲、非洲、亚洲。芦苇是惟一的世界种。我国有3种。
繁殖培育
生在浅水中或低湿地,新垦麦田或其他水田、旱田易受害。芦苇具有横走的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1米甚至1米以上的根状茎,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1米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在水深20~50厘米,流速缓慢的河、湖,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在华北平原白洋淀地区发芽期4月上旬,展叶期5月初,生长期4月上旬至7月下旬,孕穗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到下旬,开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叶期10月底以后。上海市地区3月中、下旬从地下根状茎长出芽,4—5月大量发生,9—10月开花,11月结果。在黑龙江省5—6月出苗,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7—9月形成越冬芽,越冬芽于5—6月萌发,7—8月开花,8—9月成熟。
应用价值
日用价值
为保土固堤植物。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用;嫩时含大量蛋白质和糖分,为优良饲料;嫩芽也可食用;花序可作扫帚;花絮可填枕头;根状茎叫做芦根。
饲用价值
芦苇又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物量高的优良牧草,饲用价值高。嫩茎、叶为各种家畜所喜食。也有用作割草地或放牧与割草兼用,往往作为早春放牧地。
芦苇草地有季节性积水或过湿,加之是高草地,适宜马、牛大畜放牧。
芦苇地上部分植株高大,又有较强的再生力,以芦苇为主的草地,生物量也是牧草类较高的,在自然条件下,产鲜草3.9~-13.9吨/公顷。每年可割2~3次。除放牧利用外,可晒制干草和青贮饲料。青贮后,草青色绿,香味浓,羊很喜食、牛马亦喜食。
诗词
蒹葭
(出自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伸眉一笑紫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