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归堂
四水归堂是南方天井式民居形式的俗称,是中国代表性古典建筑风格之一。其来源于中国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布局方式。
在远古时期,原始居民为抵御灾害和野兽伤害,将建筑围合成一个大的院落,这就是早期的院落空间。仰韶时期到西周晚期,开始有成型的院落出现。隋唐,北方移民涌入湖北,携北方建筑技艺与文化,促成合院建筑的兴盛。宋元时期,四水归堂这种民居形式在湖北慢慢成型,其特点是夯土墙和栅墙围护、屋顶相连的天井、天井院式民居。直到明清时期,四水归堂这种民居形式建筑逐渐增多。截至2024年7月,以天井、院落等四水归堂这种形式保存的民居,基本为明清时期的杰作。
四水归堂民居的天井在下雨时,雨水就会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院中,形成汇流环绕的格局,象征着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院墙之内,这与善于聚财经商的徽商正相合。
名称由来
天井民居是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的小庭院。天井本质上也是一个院落,只是规模较小,屋顶铺设着小青瓦,屋顶内侧呈斜坡状,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因此这种住宅布局被俗称为“四水归堂”。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远古时期,原始居民抵御灾害和野兽伤害的能力较弱,于是大都将建筑围合成一个大的院落,中间的空地作为活动的主要场所,这就是早期的院落空间。
逐渐发展
仰韶时期到西周晚期出现了成型的院落,居住在院落中的广大民众多以农业耕作、牧养及资源开发利用为生活来源和生存方式。相沿承袭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丰富生动的农耕文明习尚,促进了院落建筑的发展。
隋唐,大量的北方移民来到湖北安家落户,同时也带来了北方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出现了一个合院建筑的繁荣时期。这种形式往往以家族和宗嗣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生活群为单位,建成相对闭封独立的三合、四合院落。
风格形成
天井、天井院的出现晚于院落。宋元时期,建筑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在居住建筑中开始应用,湖北出现了夯土墙和栅墙围护、屋顶相连的天井、天井院式民居。早期传统的湖北民居多以石木建筑为主,天井、院落形式的建筑形制及规模均不如北方合院或其他南方井院式建筑完善。
明清时期,天井、院落建筑形式逐渐增多,一方面是本地建筑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天井、院落空间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江西等其他地区建筑形式向本地建筑形式的渗透,对本地建筑形制的形成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截至2024年7月,以天井、院落等四水归堂这种形式保存的民居,基本为明清时期的杰作。
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的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最为典型,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四水归堂式的徽派建筑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空间要素
间
“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描述建筑规模的单位。间的大小决定了天井的规模,同时也反应了房屋主人的财富和地位。间的变化,导致空间的大小变化,从而出现多天井的形式。
进
“进”是天井建筑平面的基本单元,是指围绕天井布置的堂屋和厢房等活动空间,是这个天井空间周围房屋的一个统称,常见的有三进两天井、四进三天井等。
天井
民居建筑进深较大,构成院落的各座住房屋面搭接,围合成中间的院子。院子与屋檐相组合,类似井口,故称之为天井。
空间布局
天井民居的基本形制有“一明两暗”、“三合型”、 “四合型”等。天井民居在“一明两暗”式民居的基 础上发展演化而来。天井民居呈现中轴对称式的格局,平面构成是 以“家”的概念为基础而展开的。“秩序”与“礼制”是隐形的构成要素,并通过平面布局和位置组合来实现。
天井民居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通过天井空间,住户与外界有了更为直接的连结。建筑与环境有了互动,与自然有了交融。这种建筑样式也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谦和与含蓄。
装饰特色
天井民居中,马头墙是最有特色的装饰。屋面坡度和坡长的变动,决定马头墙做成相应的多次跌落。在每个跌落上覆有青瓦,瓦檐作为收束压顶,配以砖砌雕饰, 使檐下浑厚而富有变化。除具安全防卫的作用外, 还使宅内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表现了外实内虚、虚实结合的韵味。
主要功能
中国南方气候炎热多雨、湿度较高,地形多山且狭窄,因此南方建筑注重防晒和通风,建筑布局常密集且多为楼房。江南地区的民居平面布局与北方四合院相似,但通常更紧凑,院落占地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集和尽量减少对农田占用的需求。并且以天井为中心的围合院落能够促进通风,四周墙壁遮挡太阳辐射,使得天井在白天空气温度较低,低温空气流向温度较高的室内,房间产生热压通风。
价值与影响
价值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这过程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修复以及再设计,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部分。研究现有传统民居,对文脉的传承大有裨益。
文化思想
它的建筑风格和内涵主要是指外墙特别高,四面屋顶向内倾斜,下雪下雨时,水往建筑里面流,取其聚水为财,肥水不流他人田之义 。徽派建筑中聂氏宗祠的四水归堂是徽州建筑中的典范,它类似北方四合院的架构,所谓四水归堂中的堂是指院内的空地,四水指四边的屋顶形成天井,将屋顶的雨水集中于天井之内而流下。四水归堂表达就是聚天降的雨雪与财气,不流向外,源源不断流入堂中,同时也表达了徽州人的经商之道。
影响
民居是历史最悠久的综合艺术形式,民居中的院落体现了人们对于聚集的心理需求与社会活动需求。中国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是导致院落在中国民居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核心因素。从事农耕的人们聚族而居,长期固定在某块土地上,逐渐形成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家”。而在商业经济和民主制度下,人们少了对聚集的需求,逐渐发展期了独立院落住宅。
相关事项
雕塑家梁冰:创作《四水归堂》
在《四水归堂》作品中,梁冰应用多种艺术技法,力求达到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将华族先人创造的文字符号、图腾融入当代观念,规矩在特制陶砖上,依靠陶泥粗犷的肌理效果与龙窑中火的神圣作用力,唤醒材质自然之美,并在窑变过程中涅槃,幻化出色彩美感。在经过火的洗礼和高温熔炼后,《四水归堂》显示出了古老、粗犷、浓重、豪放的力与美,透着直率与灵气,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徽派古建民居特色之“四水归堂”.浙江汉匠古建.2023-11-02
什么是四水归堂?.微信公众平台 浙江建设.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