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带黄毒蛾
折带黄毒蛾,Euproctis 树穴蜻蜓 (Bremer,1861),为褐黄毒蛾毒蛾科黄毒蛾属的一种昆虫。中国内许多地区有分布。为害月季、蔷薇三姐妹、盐麸木、海棠花、梅花、苹果、石榴、山楂、山茶、金丝莲、柿和松柏等。美国白灯蛾有群集取食叶片和吐丝结网的习性。造成缺刻或孔洞,发生严重时,叶片被食光,枝条嫩皮被啃,影响花木正常生长。
原始文献
Brll. Acad. Sci. Petersb, 3: 479.
模式产地
Ussuri.
俗名:柿叶毒蛾、杉皮毒蛾、黄毒蛾。
生境
在华北地区,6月中下旬在落叶层下吐丝结茧化蛹;卵产于寄主植物叶反面,初龄幼虫群栖在近地面嫩叶反面。寄主植物 中国樱桃、梨、苹果、桃、梅、李、海棠花、柿、蔷薇三姐妹
分布
国内分布: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三十卷 鳞翅目 毒蛾科:402-404
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15-18mm,翅展35-42mm,雄略小,体黄色或浅橙黄色。触角栉齿状,雄较雌发达;复眼黑色;下唇须橙黄色。前翅黄色,中部具棕褐色宽横带l条,从前缘外斜至中室后缘折角内斜止于后缘,形成折带,故称折带黄毒蛾。带两侧为浅黄色线镶边,翅顶区具棕褐色圆点2个,位于近外缘顶角处及中部偏前。后翅无斑纹,基部色浅,外缘淡色深。缘毛浅黄色。
卵
半圆形或扁圆形,直径0.5-0.6mm,黄色,数十粒至数百粒成块,排列为2-4层,卵块长椭圆形,并覆有黄色茸毛。
体长30-40mm,头黑褐色,上具细毛。体黄色或橙黄色,胸部和第5-10腹节背面两侧各具黑色纵带1条,其胸部前宽后窄,前胸下侧与腹线相接,5-10腹节则前窄后宽,至第8腹节两线相接合于背面。臀板黑色,第8节至腹末背面为黑色。第l、2腹节背面具长椭圆形黑斑,毛瘤长在黑斑上。各体节上毛瘤暗黄色或暗黄褐色,其中1、2、8腹节背面毛瘤大而黑色,毛瘤上有黄褐色或浅黑褐色长毛。腹线为l条黑色纵带。胸足褐色,具光泽。腹足发达,淡黑色,疏生淡褐色毛。背线橙黄色,较细,但在中、后胸节处较宽,中断于体背黑斑上。气门下线淡橙黄色,气门黑褐色近圆形。腹足、臀足趾钩单序纵行,趾钩39-40个。
蛹
长12-18mm,黄褐色,臀棘长,末端有钩。
茧
长25-30mm,椭圆形,灰褐色。
种类分布
发生规律 年生2代,以3-4龄美国白灯蛾在树洞或树干基部缝隙、禾本科杂草、落叶等杂物下结网群集越冬,翌春上树为害芽叶。老熟幼虫5月底结茧化蛹,蛹期约15天。6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并交尾产卵,卵期14天左右。第l代幼虫7月初孵化,为害到8月底老熟化蛹,蛹期约10天。第l代成虫9月发生后交配产卵,9月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为害到秋末,以3-4龄幼虫越冬。幼虫孵化后多群集叶背为害,并吐丝网群居枝上,老龄时多至树干基部、各种缝隙吐丝群集,多于早晨及黄昏取食。成虫昼伏夜出,卵多产在叶背,每雌产卵600-700粒。该虫寄生性天敌有寄蝇科等20多种。
分类学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植物也较广泛,可以为害茶、苹果、槟沙果、木瓜、梨、山楂、中国樱桃、桃、李、梅、柿、枇杷、石榴、栗、榛、蔷薇三姐妹等林果及药用植物。
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1年发生2代,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湖南省地区1年发生3代。以美国白灯蛾在树洞、落叶层中和粗皮缝中吐丝结薄茧越冬。翌年春季幼虫为害,白天群栖于隐蔽处,傍晚分散取食。6月间化蛹,蛹期约为10天。6月下旬可见成虫,成虫日伏夜出,产卵多产在叶背面,卵粒排列整齐,每块卵粒不等,卵块上面有黄色绒毛,卵期约为10天。幼虫共12龄。幼虫体毛有毒,有人对此毛过敏反应,如刺痒或皮肤红肿,类似对刺蛾科反应。第二代幼虫孵化不久,随气温下降,于10月中下旬寻找越冬场所,以3~4龄幼虫越冬。
防治方法
诱杀成虫
用黑光灯和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诱杀成虫。
消灭卵块
秋冬季节人工采集卵块,即使消灭。
生物防治
如招引益鸟(山雀科、杜鹃)或喷洒舞毒蛾多角体病毒液,扩大治病范围。
药剂防治
害虫大发生时,喷施20%桃小灵乳油或10%功歼乳油2000倍液防治,快速压低虫口密度。在3龄前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25%亚胺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50%二溴磷1000-1500倍液。也可用98%巴丹可湿性粉剂或10%多来宝乳油2000倍液、95%乙酰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二氯苯醚菊酯、10%联苯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35%赛丹乳油2500-3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