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逗洲
南北朝时,南通市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胡逗洲滨江临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种植水稻。在岛上居民说来,胡逗洲的发音为“hudozhou”。
概括介绍
胡逗洲又名壶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南通市的古称。
古时的南通海域一带沉积下来。时光将泥沙堆积成片片沙洲。斗转星移,这片片的 沙洲渐次与大陆相连,并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广袤而肥沃的冲积平原。
南北朝时,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壶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称,该洲因生长众多的胡豆(即蚕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圆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市区为中心,东至金沙,南到新港镇,西沿长江边一带,北至平潮镇、刘桥,东北至石港、骑岸镇。
胡逗洲一名最早见于《梁书·侯景传》:“自沪渎入海至壶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鲲杀之,送尸于王僧辩。”《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则更为详尽,“胡豆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梁太清六年,侯景败走,将北赴此洲,为王僧辩军人所获。”今人多以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实不然。唐后期中央皇权削弱,郡州各自为政,战事频仍,百姓苛捐杂税沉重,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家园,找寻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滨江临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种植水稻。流人们在烧盐捕鱼的同时,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烟稀少,没有兵荒马乱、官吏苛税和地主盘剥,因此成了流民们的世外桃园。
《资治通鉴》一书是这么介绍胡逗洲的,李儇干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战功,节度使赵隐赏以职名而不给衣粮。郢等论诉不获,遂劫库兵作乱,行收党众近万人,攻陷苏常,乘舟往来,泛江入海,转掠两浙,南及福建省,大为人患。”大意为:浙江西道节度使掌管润州、苏州市、常州市、杭州市、湖州市等地,其治所在润州,狼山、胡逗洲属常州管辖,因节度使只给了地方武装头目王郢“狼山镇遏使”的空衔,不发粮饷,王郢就作乱。可见当时仅是浙西节度使辖下防地的胡逗洲,还没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独特的地理特殊条件,加上常驻人群语言独特,使得南通话千百年以来仍保留着古意古音。在胡逗洲与大陆有天然屏障的情况下,各种地方语言长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学术上称“方言岛”。在岛上居民说来,胡逗洲的发音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简称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胡逗洲后与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连成一体。北面的一条横江,同当时属扬州海陵县的如皋市隔水相望,由于长江泥沙的继续沉积,这条横江日渐淤塞。唐朝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涨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盐为业”,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开了南通市经济最原始的一页——中盐集团生产。久负盛名的胡逗洲生产力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加,朝廷在此设置“盐亭场”建制。
长淮下游,大江尾闾,地称殷繁,旧曰胡逗。南抱具区,北峙苍梧县,东延瀛海,西倚丘阜。拥申沪而孕吴越,牵陇海铁路以联齐鲁,观浩渺而望扶桑,带中原以扼门户。行道广袤,沃野如酥;青丘点缀,河湖棋布,历来为人文之渊薮。水为脉象,有水皆灵。山水和谐,游客热土。蜚声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