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叶马兰
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grifolia)为菊科紫菀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在松嫩平原6月份是全叶马兰营养生长的旺盛期,研究结果表明,分株的生长与生产力以1龄级最低,2、3龄级依次增高。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北部及东北部;也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生于山坡、林缘、灌丛、路旁,是营养丰富且饲用价值高的一种饲草。
形态特征
茎
茎直立,高30-90厘米,单生或数个丛生,被细硬毛,中部以上有近直立的帚状分枝。
叶
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多而密,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矩圆形,长2.5-4厘米,宽0.4-0.6厘米,顶端钝或渐尖,常有小尖头,基部渐狭无柄,全缘,边缘稍反卷;上部叶较小,条形;全部叶下面灰绿,两面密被粉状短绒毛;中脉在下面凸起。
花
头状花序单生枝端且排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7-8毫米,长4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近条形,长1.5毫米,内层矩圆状披针形,长几达4毫米,顶端尖,上部单质,有短粗毛及腺点。舌状花1层,20余个,管部长1毫米,有毛;舌片淡紫色,长11毫米,宽2.5毫米。管状花花冠长3毫米,管部长1毫米,有毛。
果
瘦果倒卵形,长1.8-2毫米,宽1.5毫米,浅褐色,扁,有浅色边肋,或一面有肋而果呈黑三棱形,上部有短毛及腺。冠毛带褐色,长0.3-0.5毫米,不等长,弱而易脱落。
分布范围
全叶马兰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四川省、陕西南部、湖北、湖南省、安徽、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也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
栖息环境
全叶马兰是一种伴生植物,在住家附近、路旁、耕地以及撂荒地上多有生长,几乎成为一种习见的禾本科杂草,并混生在次生阔叶林的林缘草地和灌丛的草本层中,在北方城镇附近干燥的低山丘陵上,也有形成大面积的纯群落。
近种区别
全叶马兰丹的瘦果与马兰(紫菀属 indicus L.)近似,但茎、叶及总苞密被短绒毛,马兰茎上部有短毛,叶两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及下面沿脉有短粗毛,总苞片有疏短毛。两种极易区别。
用途
全叶马兰在中国长春市引种栽培,每亩可收割青草866-1600千克,每株鲜重20-35克,是产量中上等饲料。晚春及夏季割后,稍加阴干即可直接饲喂;中秋节以后刈割储备,冬季饲用。刈割后晾晒1天即可捆成4-5千克的小捆,3捆一组,竖放晾干。3-5日后,即可垛堆存放。花期也可切短青贮饲料,供冬、春家兔饲用。可单贮,也可与其他禾米类饲草混贮。还可作猪的饲草,加水蒸煮,拌入精料,气味浓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7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7
全叶马兰.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