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属
Aster L. 紫菀属,菊科,约500种,分布于温带地区,北美尤盛,我国约100种,各地均产,其中有很多种类供观赏用;紫菀A.tataricus L. f. 则为常用药材,产华北、东北和西北。多年生草本,稀一年生;叶互生。头状花序异性,放射状,排成伞房花序式或圆锥花序式,稀单生;总苞片数列,草质,外列常较短。紫菀属是菊科的模式属,其模式种为雅美紫菀(Aster amellus)。这个属曾经包括欧亚大陆及北美洲的近600种植物,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后,北美洲的种被分入其他近缘属。拆分后,紫菀属留下约180种,除一种外,其余均原产于欧亚大陆。
名称由来
在英文中,紫菀的名字Aster来自于古希腊语的单词astron,意思是「星」,并经过具有同样意思的拉丁文单词astrum而被引入,人们用这个词实际上是在描述紫菀的花序。在园艺中,人们通常按照习惯,把分类变更之前及之后的植物都统称为「紫菀」。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亚灌木或灌木。茎直立。叶互生,有齿或全缘。头状花序作伞房状或圆锥伞房状排列,或单生,各有多数异形花,放射状,外围有1-2层雌花,中央有多数两性花,都结果实,少有无雌花而呈盘状。总苞半球状,钟状或倒锥状;总苞片2至多层,外层渐短,覆瓦状排列或近等长,草质或革质,边缘常膜质。花托蜂窝状,平或稍凸起。雌花花冠舌状,舌片狭长,白色,浅红色、紫色或蓝色,顶端有2-3个不明显的齿;两性花花冠管状,黄色或顶端紫褐色,通常有5等形的裂片。花药基部钝,通常全缘。花柱分枝附片披针形或三角形。冠毛宿存,白色或红褐色,有多数近等长的细糙毛,或另有一外层极短的毛或膜片。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圆形,扁或两面稍凸,有2边肋,通常被毛或有腺。
生长习性
喜光照,适宜种植于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抗性强,少病害。在美国紫菀可以在所有的抗寒区生长。
分布范围
紫菀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狭义的紫菀属在中国近百种,各地均产。在美国紫菀甚至可以在所有的抗寒区生长。但现在,紫菀属中的种通常仅限于东半球,而新大陆上的物种已经被重新归于泽菀属(Almutaster)、沼菀属(Canadanthus)、东风菜属(Doellingeria)、丽菀属(Eucephalus)、绿顶菊属(Eurybia)、菀属(Ionactis)、白黄花属(Oligoneuron)、Oreostemma(Oreostemma)、白顶菊属(Sericocarpus)和卷舌菊属(Symphyotrichum),尽管所有的这些属都属于紫菀族(Astereae)。这个属中只有两个种是原产于英国的,其中麻菀(Aster linosyris)很稀有,而另一种是海紫菀(Aster tripolium)。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 spp. vierhapperi)则是唯一的北美原生种。
繁殖培育
生长期1~2周施一次追肥,入冬前灌冻水。2~3年分栽一次,除去老根。可用修剪调节花期和株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用花可8月底最后一次摘心。
主要用途
该属中很多的种、杂交种和变种都被种植在花园里,因为它们具有吸引人而多彩的花朵。紫菀属的植物也被一些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作为食物。其中紫菀(A. tataricus Lf)则为常用药材,产于华北、东北和西北。
下级分类
紫菀属是紫菀族中最大的属。由于不同学者对属的范围的观点不同,所包括的种的数目也不一致。据较近的估计有250种(Burges及Alexander, 1933, Cronquist,1933),600种(Core, 1955)或1000种(Phillips, 1950)。狭义的紫菀属在中国近百种。
所有物种
紫菀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物种:凹叶紫菀、巴塘紫菀、巴塘紫菀(原变种)、巴塘紫菀匙叶变种、巴塘紫菀原变种、白背变种、白背小舌紫菀、白背紫菀、白舌紫菀、白雪变种、白雪银鳞紫菀、扁毛紫菀、糙叶小舌紫菀、察瓦龙紫菀、长梗紫菀、长毛三脉紫菀、长毛小舌紫菀、长叶紫菀、长圆叶变种、长圆叶褐毛紫菀、匙叶巴塘紫菀、川鄂紫菀、大花紫菀、大埔紫菀、大叶小舌紫菀、单头峨眉紫菀、德钦紫菀、等苞紫菀、等苞紫菀(原变型)、等毛变种、等毛短舌紫菀、低小东东俄洛紫菀、滇西北紫菀、东俄洛紫菀、东俄洛紫菀(原变型)、东俄洛紫菀低小变型、东俄洛紫菀多枝变型、短茎紫菀、短毛紫菀、短毛紫菀(原变种)、短毛紫菀细舌变种、短毛紫菀狭苞变种、短舌紫菀、短舌紫菀(原变种)、多花丽江紫菀、多枝东俄洛紫菀等。此外,还有三脉紫菀、翼柄紫菀、小舌紫菀、高山紫菀、雅美紫菀、星舌紫菀、紫背紫菀、耳叶紫菀、白舌紫菀、银鳞紫菀、香紫菀、线舌紫菀、重羽紫菀、短毛紫菀、短茎紫菀、扁毛紫菀、巴塘紫菀、线舌紫菀、重羽紫菀、短毛紫菀、短茎紫菀、扁毛紫菀等众多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