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舌紫菀
小舌紫菀(学名:紫菀属 albescens)是菊科紫菀属的灌木,植株高30-180厘米,具多分枝。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不丹、缅甸、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北、云南省、甘肃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4,1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低山至高山林下和灌丛中。
形态特征
小舌紫菀是一种灌木,高30-180厘米,具多分枝;老枝呈褐色,无毛,有圆形皮孔;当年枝黄褐色或有时灰白色短柔毛和具柄腺毛,有密或疏生的叶。叶卵圆至披针形,长3-17厘米,宽1-3稀达7厘米,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有浅齿,顶端尖或渐尖,上部叶小,多少披针形,全部叶近纸质,近无毛或上面被短柔毛而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蛛丝状毛或茸毛,常杂有腺点或沿脉有粗毛;中脉和数个至十余对侧脉在下面凸起,侧脉在远离边缘处相互联结,网脉多少显明。头状花序径约5-7毫米,多数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花序梗长5-10毫米,有钻形苞片。总苞倒锥状,长约5毫米,上部径4-7毫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被疏柔毛或茸毛或近无毛;散逸层狭披针形,长约1毫米,内层线状披针形,长3.5-4.8毫米,宽0.6-0.8毫米,顶端稍尖,常带红色,近中脉草质,边缘宽膜质或基部稍革质。舌状花15-30个;管部长2.5毫米,舌片白色至紫红色,长4-5毫米,宽0.6-1.2毫米;管状花黄色,长4.5-5.5毫米,管部长2毫米,裂片长0.5毫米,常有腺;花柱附片宽三角形,长0.5毫米。冠毛污白色,后红褐色,1层,长4毫米,有多数近等长的微糙毛。瘦果长圆形,长1.7-2.5毫米,宽0.5毫米,有4-6肋,被白色短绢毛。花期6-9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境
小舌紫菀产于中国西藏、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北、甘肃省及陕南。也分布于缅甸和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及喜马拉雅山脉西部。
栖息环境
生长于低山至高山林下及灌丛中,海拔500-4100米。
主要变种
小舌紫菀种中的多型性是明显的。除上述各变种外,还有白雪变种 [var. niveus Hand. -Mazz.(Microglossa albescens var. nivea C. B. Clarke.)],产于锡金王国。据 Grierson(1964),叶下面被棉状茸毛。在我国西部见到的叶下面被棉状茸毛的植物似应合并入上列的椭叶变种或狭叶变种。栽培的园艺品种 "var. harrowianus",据前人意见,应并入柳叶变种(var. salignus Hand. -Mazz.)
主要价值
小舌紫菀可供观赏。
变种分布
小舌紫菀(原变种)紫菀属 albescens (DC.) Hand.-Mazz. var. albescens
该种具有很强的多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