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紫菀
峨眉紫菀(学名:紫菀属 veitchianus)是菊科紫菀属的植物,中国特有植物。茎直立,高6-40厘米,被开展的长粗毛或上部被短毛。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省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2,400米的山坡阴湿地或溪边,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植株
多年生草本,有细长匍枝。
茎
茎直立,高6-40厘米,不分枝或上部分枝,被开展的长粗毛,或上部被短毛。
叶
基部叶在花期生存,长圆形或椭圆状匙形,长4-13厘米,宽1-3厘米,下渐狭,有具翅的长柄,顶端尖或近圆形,边缘有具小尖头的疏齿或近全缘;下部叶较密,与中部叶同为长圆形,较小,下部渐狭而无柄,基部有圆形抱茎的耳部,有浅齿;上部叶小,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全缘,顶端尖;全部叶质稍薄,上面被疏短毛,下面沿脉及边缘有长粗毛,无腺;中脉和3-4对侧脉在下面稍凸起,网脉显明。头状花序1-4个,有时达10余个而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梗细,长2-10厘米。
花
总苞半球状,长6-8毫米,径8-12毫米;总苞片3层稀4层,线状披针形,尖或渐尖,外层长达4毫米,上部或全部草质,无毛,无腺,内层长达7毫米,宽达1.5毫米,边缘膜质带紫色。舌状花约40个,管部长3毫米,有微毛;舌片青紫色,长达10毫米,宽1毫米;管状花长5毫米,管部长2毫米。冠毛白色,长5毫米。
果
瘦果狭长圆形,长达3毫米,一面有肋,被疏短毛。
栖息环境
生长于海拔800-2400米的山坡阴湿地和溪边。
近种区别
此种显然与耳叶紫菀(A. auriculatus Franch.) 接近,仅以基部叶在花期生存,叶下面和总苞片外面无腺为区别;头状花序常较少数,叶也较少数(茎部叶10个左右),常密集于茎基或下部。因此,峨眉紫菀是耳叶紫菀的一个变种。
变种
原变型
原变型 f. veitchianus, 头状花序2-4个,有时多至十余个;总苞长6-8毫米,径8-10毫米;叶疏生,上部叶线形而呈苞叶状。产于四川省中部及西部(峨眉山市、宝兴县、荥经县),模式产于峨眉。
单头变型
单头变型 f. yamatzutae (Matsuda) Ling, comb. nov. ——紫菀属 yamatsutae Matsuda, nom. seminud., 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总苞长7-8毫米,径10-12毫米;叶密集于茎基部,中部及上部叶线形,呈苞叶状。产四川中部(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