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鳞紫菀
银鳞紫菀(学名:紫菀属 argyropholis Hand.-Mazz.)是菊科紫菀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省、四川省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草地、林下、亚高山山坡、高山以及溪岸。银鳞紫菀是一种灌木,老枝灰褐色,粗壮,有浅沟,脱毛,有时具圆形皮孔。枝纤细,被白色蛛丝状或棉状茸毛,下部有较密的叶,基部圆形或近楔形,顶端尖或急尖,或枝基部叶顶端圆形,全缘或边缘近波状;上部叶较小,椭圆形或椭圆状线形;全部叶深绿色,被粉末状细糙毛,常有腺点,下面被灰白色蛛丝状茸毛或厚棉毛;中脉在下面凸起,有时稍脱毛。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银鳞紫菀
海 拔:2000-2800
命名来源:[Act.Hort.Gothob. 12: 208. 1938]
中国植物志:74:186
系中文名:小舌系
系拉丁名:矮小锐额蚤 Albescentes Ling
组中文名:正菀组
组拉丁名:Sect.Orthomeris A.Gray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100厘米,多分枝。老枝灰褐色,粗壮,有浅沟,脱毛,有时具圆形皮孔;当年枝纤细,被白色蛛丝状或棉状茸毛,下部有较密的叶。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圆披针形,长1—4厘米,宽0.5一1.5厘米,基部圆形或近楔形,有长1—3毫米的短柄,顶端尖或急尖,或枝基部叶顶端圆形,全缘或边缘近波状;上部叶较小,椭圆形或椭圆状线形;全部叶深绿色,被粉末状细糙毛,常有腺点,下面被灰白色蛛丝状茸毛或厚棉毛;中脉在下面凸起,有时稍脱毛,有5对侧脉。头状花序少数至十余个,径1.5—2厘米,伞房状排列;花序梗,长o.5—5毫米,有线形苞叶。总苞倒锥状或钟状,长4—5毫米,径约5毫米;总苞片4—5层,覆瓦状排列,被短柔毛或无毛,长圆披针形,外层长1毫米,宽o.5毫米;内层长4毫米,宽1毫米,有绿色中脉,上部绿色或紫红色,顶端稍尖,边缘膜质,有缘毛。舌状花约20个;管部长2.2毫米,裂片长1.5毫米;花柱附片长o.5毫米。冠毛2层,外层极短,有少数短毛;内层污白色至浅红色,长约4.5毫米,有多数微糙毛。瘦果稍扁或近圆柱形,长2—2.7毫米,被短糙毛。花期5—10月;果期8—10月。
生存环境
生于高山及亚高山山坡,林下、草地及溪岸。海拔2000——2800米。
本种提示
此种与小舌紫菀(A.AlbescensHand.·Mazz.)的小叶类型极近似,但头状花序较少数生于枝端,总苞较狭,舌片较长,冠毛有外层短毛或膜片。灰色紫菀(A·poliusSehneid.)的叶极小,尤与本种近似,但该种的冠毛土层,且较短,不难与本种区别。
参考资料
植物通:银鳞紫菀.www.zhiwutong.com.201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