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晒
板晒是一种传统的海盐晒制方法,主要流行于中国清朝时期。
历史沿革
板晒这一技术最早出现在清代乾嘉年间,起初在岱山县的一处盐场试行,随后余姚市、松江区等地也陆续采用此法。到了晚清时期,淮南地区的盐场也开始尝试使用板晒工艺。
工艺流程
板晒的方法大致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从土壤中提取盐卤,这一步骤与煎盐相似;其次是在阳光充足的天气里,将盐卤倒在特制的晒板上晾晒。这些晒板通常由杉木制成,因为这种木材不会吸收盐卤。晒板有两种尺寸规格:大型晒板长约9.85米,宽约0.9米,深度约为0.015米;小型晒板长约7.4米,宽约1米,深度也为0.015米。每个晒板上的盐卤用量大约为22公斤左右,经过晾晒后可以得到4-5公斤的食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盐卤浓度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实际产量可能会有所差异。
参考资料
板晒制盐创新篇漕盐史话(六).金山报.2024-11-11
省级非遗名录——“岱山海盐晒制技艺”.岱山县人民政府.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