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斯克
比斯克(俄语:Бийск,IPA:[bʲijsk];阿尔泰语:Јаш-Тура)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边疆区的一个城市,位于比亚河畔,靠近其与卡通河的汇流处。它是该边疆区第二大城市(仅次于边疆区行政中心巴尔瑙尔)以及西伯利亚南部重要的工业和科技中心。人口:201,914人(2018年人口普查);210,115(2010年人口普查);218,562(2002年人口普查);233,238(1989年人口普查)。城市面积为291.67平方千米,海拔高度108米。
历史
比斯克始建于1709年,由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下令修建,最初是作为军事要塞而建。1782年设市,逐渐失去了其军事基地的作用,但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并在1782年被授予城市地位。1797年,该城市被废除,但在1804年作为托木斯克省的一个区城市恢复,并获得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市徽。
行政区划
在行政区划框架内,比斯克作为比斯克区的行政中心,尽管它不是该区的一部分。作为行政区划,它与其他四个农村地区一起,作为边疆区意义上的比斯克市被单独划分,这是一个与区域地位相等的行政单位。作为市政区划,边疆区意义上的比斯克市被划分为比斯克市区。
经济
比斯克的工业以机械制造(锅炉、食品工业机械)、轻工业(亚麻联合企业、缝纫、制靴等)、化工(油漆颜料等)和食品工业(肉类及乳类加工、制糖等)为主。该市的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增长,一些工厂从苏联西部疏散到这里。后来,该市成为武器(包括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开发和生产的重要中心,并仍然是一个工业中心。Evalar,俄罗斯最大的制药公司之一,总部位于比斯克。
交通
比斯克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拥有一个火车站,是阿尔泰铁路的终点,一个位于比亚河的港口,并且有比斯克机场服务。联邦重要路线新西伯利亚州比斯克-塔山塔(楚伊斯基公路)穿过该市,汽车站是通往阿尔泰共和国山区和蒙古西部公路的起点。
教育和文化
比斯克是阿尔泰边疆区最主要的教育与文化中心,城市设有四所高等学府,它们分别是阿尔泰国立师范学院、比斯克工艺技术学院、莫斯科社科大学分校、莫斯科现代人文主义学院分校。除了这几个大学,这里还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涉及医学、音乐、教育、经济学、法学等方方面面。
市内设有15个图书馆,其中的舒克申城市中央图书馆藏书达500000册,是这里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此外,还有1个博物馆和1个剧院,比斯克地方志博物馆是阿尔泰共和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
除了这些,辅助性的文化俱乐部、文化宫均有数家。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这座城市被称为“通往阿尔泰山脉的大门”,因为它的位置相对靠近这个山脉。楚伊斯基公路始于比斯克,然后穿过阿尔泰共和国,直至俄罗斯与蒙古的边界。
气候
比斯克有湿润大陆性气候(柯本气候分类Dfb),冬季寒冷、相对干燥,夏季非常温暖、潮湿。
著名人物
亚历山大·别斯梅尔特尼赫(生于1933年),俄罗斯外交官
亚历山大·博加特雷夫(1963-2009),哈萨克斯坦足球运动员
列夫·博戈莫列茨(1911-2009),苏联俄罗斯画家
阿尔乔姆·福明(生于1988年),俄罗斯足球运动员
康斯坦丁·加布兹(生于1988年),俄罗斯足球运动员
大卫·胡尔茨泽(生于1993年),俄罗斯足球运动员
维谢沃洛德·库库什金(生于1942年),俄罗斯记者、作家和冰球管理人
伊利亚斯·库尔卡耶夫(生于1994年),俄罗斯排球运动员
亚历山大·洛克辛(1920-1987),俄罗斯古典音乐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