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褐头朱雀

褐头朱雀

褐头朱雀(学名:Carpodacus sillemi)体长15厘米,小型鸟类。头至后颈茶黄桂红色,背污灰色,羽尖沾皮黄色,腰和尾上覆羽淡黄白色无斑纹尾暗灰褐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缘和尖端,两翅暗灰褐色具淡色羽缘。颏、喉、胸淡桂皮黄色,其余下体白色微沾灰黄或淡皮黄色。

它是留鸟,栖息于海拔5100米左右的高山裸岩地带,成对或成家族群,有时也和高山岭雀、棕背要雀等一起活动和觅食。成鸟9月初开始换羽

分布于中国西藏西部和新疆西南部叶尔羌河上游和喀拉喀什河上游之间的昆仑山脉外,或许也分布于邻近的克什米尔印度西北部。

物种简史

1929年9月7-8日,由荷兰探险家杰罗姆·塞勒姆(Jérôme Alexander Sillem)带领的荷兰卡拉克伦考察队(Netherlands Karakorum)在新疆极西南部今和田地区靠近中印边境喀喇昆仑山口的库什麦丹(Kushku Maidan,约在35.6°N,78.8°E范围内)采集到了2号岭雀属鸟类标本。其中一号成年雄性标本采集自海拔5,125米的58号营地附近,另一号幼年雄性标本则采自海拔 5,100米的59号营地附近。这两号标本连同其他采集到的鸟类标本都被带回了荷兰,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动物博物馆(Zoological Museum of Amsterdam)中,尽管有多位鸟类学家曾查看过这批标本,这两号鉴定为是高山岭雀标本的庐山真面目一直未被窥破。

这两号“高山岭雀”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收藏柜里默默地等待了62年。直到1991年,荷兰鸟类学家罗森拉尔(C. S. Roselaar)教授方才意识到它们在形态上并不同于其他已知岭雀属鸟类。如头部羽毛呈黄褐色,且额、眼先没有黑色;飞羽无白色翼缘,且为暗灰色而不染黑色;翅长,尾较短;幼鸟全身具有明显的纵纹。基于上述特征,罗森拉尔依据这仅有的两个标本在与大量的高山岭雀及其他相关鸟类进行比较研究之后,确立了岭雀属新种,并以发现人的名字命名拉丁学名“ ”,即褐头岭雀,这一研究结果于1992年发表在《英国鸟类学家俱乐部通讯》(Bulletin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褐头朱雀只有两个于1929年在中国新疆采集的标本。由于没有威胁,相信它们仍然生存。于2012年6月,褐头岭雀在西藏野牛谷海拔近5,000米处被再次发现并被拍摄,这也是第一次观察到褐头岭雀的雌性。过去褐头朱雀常被分类至岭雀属(Leucosticte)中,但在2016年使用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进行的一项系统发生学研究发现它们与藏雀是旁系群,《国际鸟类学委员会》因此将它们分类至朱雀属中。

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头顶、后颈和头侧亮茶黄桂红色或茶黄棕色,往后颈稍淡,嘴基微沾淡皮黄色。背、肩污灰色,羽尖沾皮黄色无纵纹,腰和尾上覆羽灰黄白色,羽毛中央微沾灰色。尾暗污灰色,外和小端具宽的白色羽缘,在刚换的新鲜羽上,羽缘微沾不甚明显的粉红皮黄色。飞羽暗污灰色,外翈具窄的、不明显的淡污灰色羽缘,外侧3枚初级飞羽羽缘白色但窄而不明显,次级飞羽尖端和内侧初级飞羽羽缘近白色;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中部污灰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内翈基部和中部乌灰色或黑色,大覆羽外翈微缀淡粉桂红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污灰色,向尖端逐渐变为乌灰色和黑色,外翈具窄的污灰色羽缘。颏、喉、胸和胸侧淡桂红皮病黄色,其余下体白色微沾灰黄或淡黄皮黄色,尤以两胁淡黄皮黄色较明显。嘴是橙色的。

幼鸟:(雄)上体几全为粉红皮黄色具明显的暗灰褐色纵纹,腰淡皮黄色具不明显 的淡灰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纯污灰色微具纵纹,头侧和侧颈密杂以白色、淡皮黄色和灰褐色。颏白色,喉、胸和上胁白色具宽而不明显的褐灰色羽干纹,其余下体白色缀有灰黄色和淡黄皮黄色,尤以两胁较明显。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污灰色微具不明显的淡桂红灰色尖端,其余和成鸟相似。嘴橙色。

大小量度:嘴峰12.5-14.3毫米(到颅骨)或8.1-9.3毫米(到鼻孔);翅108-128毫米;尾53-67.5毫米;跗19.7-20.1毫米。

相似种高山岭雀额和头顶烟灰色,腰沾玫瑰红色。下体淡灰色而无肉桂黄色。二者区别明显。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5100米左右的高山裸岩地带,喜高海拔的多岩、砾石地带。属高寒山区鸟类,一般栖息于高寒高原、冻原、草甸草原及山坡草地中。

生活习性

留鸟。成对或成家族群,有时也和高山岭雀、棕背雪雀等一起活动和觅食。以果实、种子、花序、芽苞、嫩叶和茎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季节多以昆虫为食,兼食些禾本科杂草种子及植物枝叶,冬季则纯以植物为食,包括野生植物种子、稞麦等。

分布范围

褐头朱雀是从1929年收集的两个标本描述的,这些标本位于中国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贫瘠的高原,在海拔5,125米处。其中一只被收集的幼鸟的翅膀尚未完全长出,收藏家认为这些鸟类或者是靠近它们被收集的地方繁殖的,或者是在昆仑山脉附近的山峰上生活的。 2012年在距1350公里的地方重新发现。远离中国青海西部偏远地区的耶尼古谷地区,翌日在野牛谷(Yeniugou)又一次发现。在2013年的调查中,该物种没有位于野牛谷以外的任何地方,并且其他地方的搜索未能找到该物种(2016)。然而,调查确实得出结论,即使在适当的平均海拔,物种也很难找到(2014),因此它可能仅产于当地并且是稀有物种

繁殖方式

在6月中旬和8月之间繁殖,与青藏高原的其他高海拔雀形目一样。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分散成对,雄鸟站在小树或灌木顶枝上鸣叫,并不时地在上下树枝间跳跃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到邻近的另一棵树上,雌鸟飞来站在雄鸟下面的低枝上或地上,交配亦在低枝上或地上进行。营巢于蔷薇三姐妹等有刺灌木丛中和小树枝权上。成鸟9月初开始换羽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地区的植被可用性会随季节变化,在当地曾经收集到成鸟在9月份更换的羽毛。该类型地区是一个海拔5125米的贫瘠高原。2012年和2013年在野牛沟山谷的观测的物种是在海拔4950-5007米之间。2012年和2013年的观测是在潮湿、朝南、低坡度的斜坡上进行的,与其他地区相比,该斜坡地面植被丰富。这个物种以这种植被为食,因此它们可能仅限于这种植被密度足够的这两个地区。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不详(DD)。

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农业农村部.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