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尾太阳鹦鹉
锥尾太阳鹦鹉即太阳锥尾鹦鹉(拉丁学名:Aratinga solstitialis;英文名:Sun Parakeet),又名金黄鹦哥,白颊灰卷尾金太阳、小太阳,是鹦鹉目鹦鹉科锥尾鹦哥属的鸟类。
锥尾太阳鹦鹉,体长约30厘米,体重100-123克,是一种中小型鹦鹉。其鸟体大部分为金黄色,头顶、脸颊两侧、下腹部和背部下方都带有点桔色的色调;尾巴内侧的主要覆羽为深绿色并带有点金黄色调、翅膀部分的主要飞行羽为深绿色,尖端有蓝色;翅膀外侧的次要飞行羽为金黄色,并参杂些许深绿色的羽毛;眼睛外带有一圈白色的裸皮;鸟喙为黑色,虹膜为深棕色。该物种分布较窄,主要发现于南美洲西北部分地区,包括巴西和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在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和委内瑞拉也疑似有边缘性分布。该物种一般栖息于干旱森林、海岸森林和潮湿云雾林的边缘。分布海拔范围为0-1400米。擅长模仿笑声和学其他鸟类声音,喜欢群居,主要以种子、浆果、水果(特别是仙人掌科的果实)、花朵和坚果为食。它们在觅食时相当安静,但吃东西时偶尔会发出类似母鸡般“咯咯”的叫声。
2021年,锥尾太阳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际濒危等级为濒危(EN)。全球当前成熟的野生个体约有1000-2499只,而且有持续下降趋势。栖息地破坏和宠物贸易是其面临的主要威胁。
分类
锥尾太阳鹦鹉属于鹦鹉目、鹦鹉科、锥尾鹦哥属。锥尾太阳鹦鹉和橙胸绯胸鹦鹉(A. 中斑拟鲈)之前曾被归类为同一物种,依据Sibley和Monroe(1990,1993)以及Stotz等人(1996)的研究。锥尾鹦哥属常见的物种有蓝冠锥尾鹦哥族(Aratinga acuticaudata)、桃额锥尾鹦鹉(Aratinga aurea)、锥尾太阳鹦鹉(Aratinga solstitialis)、金帽鹦哥(Aratinga auricapillus)、仙人掌锥尾鹦鹉(Aratinga cactorum)、詹代亚锥尾鹦鹉(A. jandaya)、暗头鹦哥(A. weddelli)等。
特征
成鸟描述
锥尾太阳鹦鹉被誉为“新热带区最美丽的鹦鹉”。成鸟体长约30厘米,体重100-123克;翅长146-162毫米,喙长19-25毫米。体型中等,尾羽修长且尖端锐利。体色以明黄色为主,头部两侧具红色斑纹,前额、下腹部、腰羽及下背部呈橙红色调。尾下覆羽为黄绿色,背羽、小覆羽及中覆羽(翅上及翅下)呈相似色系。次级覆羽绿色,初级覆羽外缘泛蓝。飞羽整体绿色,初级飞羽末端渐变为蓝色。尾羽背面呈橄榄色并缀蓝尖,腹面及飞羽底面为橄榄灰色。虹膜深褐色,眼周裸露皮肤呈白色环状。喙与脚爪均呈深灰黑色,老龄个体足部可能呈现肉色。
幼鸟特征
幼鸟羽色暗淡,头部、喉部及躯干多覆绿色羽毛。腰羽、下背部、胸腹部可能带有模糊的橙红色斑,喙部颜色较浅。成鸟羽色发育迟缓,幼鸟通常需18个月至2年才能完全显色。部分人工繁育个体离巢时仍保留绿色背羽。
雌雄鉴别
两性外貌高度相似,但存在细微差异:1、尾长:雌鸟尾长121-146毫米,雄鸟131-146毫米;2、体色:雄鸟面部与腹部色彩通常更鲜艳(个体差异显著);3、头型:雄鸟头部方正扁平(俯视呈长方形),雌鸟头型圆润小巧(俯视呈三角形,喙部为顶点);4、体型:雄鸟骨架粗壮更具典型鹦鹉特征,雌鸟体型纤细;5、喙部:雌鸟喙较小;6、骨盆间距:性成熟后雌鸟盆骨间距大于雄鸟(尤其产卵期前)。
近缘种辨析
锥尾太阳鹦鹉(Aratinga solstitialis)与金帽锥尾鹦鹉(A. jandaya)、威氏锥尾鹦鹉(A. weddelli)及金头锥尾鹦鹉(A. auricapillus)形态相似。尽管分类学上为独立物种,因高度相似性及人工条件下的杂交记录,学界认为它们构成“超种复合体”。自然状态下未发现杂交,可能与栖息地隔离有关。相较近缘种,锥尾太阳鹦鹉具有以下独特性:1、体重更轻;2、羽色更艳丽;3、早成雏绒羽呈浅黄色(近缘种为白色)。
羽色与食源相关性
研究表明,人工饲养个体羽色标准统一,但野生种群体色会因分布区差异产生微调,推测与食物成分有关。
分布
分布范围
地理分布
锥尾太阳鹦鹉的分布范围覆盖南美洲,但主要记录集中在亚马孙河北部区域:1、巴西境内:从罗奈马山(Mount Roraima)及邻近的帕卡赖马山脉(Pacaraima Mountains)延伸至阿马帕州(Amapá)、帕拉州(Pará)以及里奥布兰科(Rio Branco)附近的亚马逊州州东部;2、法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据信曾出现于法属圭亚那南部及委内瑞拉东南部圣埃伦娜(Santa Elena)周边,但缺乏确凿观察记录;3、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北至波梅龙河(Pomeroon River)偶见个体(现为罕见种群);4、苏里南:东部与南部种群稳定,西帕利维尼大草原(Sipaliwini savannah)为重要栖息地;5、亚马逊河南岸:曾记录于圣塔伦(Santarém)及卡努马河(Canuma River)以南区域,并观测到其活动于亚马逊河干流支流附近。
尽管为南美洲特有种,两只锥尾太阳鹦鹉个体曾多次被观测到在佛罗里达州布劳沃德县的威尔顿庄园(Wilton Manor)上空飞行。此类异常记录推测源于宠物意外逃逸——该物种在北美宠物贸易中极为常见。
栖息环境
栖息地选择
锥尾太阳鹦鹉(Aratinga solstitialis)为专性热带栖居物种,生境偏好呈现以下特征:1、植被类型:核心生境:开阔稀树草原(savannah biome)及干燥疏林。次选生境:河岸灌丛带(亚马逊平原河岸典型);森林河谷系统;沿海红树林;季节性泛滥林(várzea forest)。2、地形与海拔:集中分布于海拔<1200米区域;对山谷、缓坡等微地形具显著偏好。3、资源导向行为:强趋果性:集群活动于棕榈林及浆果富集区;火后演替依赖:需依赖火烧迹地次生植被更新;人类干扰回避:对放牧等农业活动敏感(栖息地破碎化阈值≤3平方公里)。
生态学研究挑战
该物种野外生态数据匮乏,主要归因于:1、地理隔离性:集中分布于国土未开发区域(基建覆盖率<5%);2、可达性限制:核心栖息地多位于无道路通达的原始生态区(remote wilderness);3、种群隐秘性:集群规模小(平均12-15只/群),移动范围广(日行距>20km)。
习性
锥尾太阳鹦鹉通常成对或以小群(3到15只)生活,尽管少于5只的群体最为常见。在果实丰富的树木和灌木丛中,可能会形成多达20到30只鸟的大群。作为高度社交化的鸟类,锥尾太阳鹦鹉从不离开自己的群体。它们的迁徙可能是游牧式的或季节性的,取决于食物的供应,但有些种群全年都存在。觅食时,群体出奇地安静,但在飞行时却异常吵闹,通常在看到它们之前就能听到声音。它们的飞行迅速而直接,整个群体很容易融入茂密的树叶中,尽管色彩鲜艳。群体每天常常飞行数英里,因此对于圈养的鸟类来说,锻炼至关重要。年轻的锥尾鹦哥族在4或5个月大时会成对。与类似的物种如简达亚鹦鹉和金褐喉锥尾鹦鹉巴拿马亚种不同,一对锥尾鹦鹉非常容易区分,并且配偶关系优先于群体关系。然而,在人工饲养环境中,配对可能会有误导性,因为同性别的鸟经常会表现出类似配偶的行为,互相喂食和交配。它们是喜爱社交的动物,如果单独饲养,会与一个人建立非常紧密的关系。
在睁开眼睛之前,早成雏对光线非常敏感。它们通常会住在黑暗的洞穴中,当遇到强光时,雏鸟会表现出畏缩、躲藏和颤抖的反应。在这个阶段,强烈的光线会对眼睛发育造成伤害,并引起心理压力。刚睁开眼睛时,雏鸟视力较差,如果看到远处的物体,它们会眨眼、后退,并寻找一个黑暗的角落。然而,它们会向附近的物体移动并触摸它们,这有助于视力的发展。在断奶之前,幼鸟往往过于专注于学习飞行,以至于经常失去对进食的兴趣。雏鸟常常因为不舒服而变得烦躁。这种糟糕的状态可以通过洗澡或暴露在温暖的雨水之中来缓解,这使得绒羽鞘更容易打开。锥尾太阳鹦鹉非常聪明,好奇心强,需要精神刺激和社交互动。虽然它们可以学会简单的技巧,并且有一定的说话天赋,但它们容易出现尖叫、咬人和啃咬等行为问题。此外,它们还具有操纵爪子、喙和舌头的惊人能力,并且比其他锥尾鹦哥族种类更警觉。
沟通与感知
锥尾太阳鹦鹉的叫声很刺耳。飞行时,它们发出非常响亮、尖锐的‘嘶嘶-嘶嘶’声,重复三到六次。与其他鹦鹉一样,它们在栖息时也会发出尖锐的喘息声和较轻的咯咯笑声。尽管飞行时叫声很大,但它们在觅食时通常非常安静。小锥尾太阳鹦鹉只有在饥饿时才能听到,但它们很快就会发展出成年鹦鹉那种响亮而重复的叫声,用来诱导父母喂食。像大多数鸟类一样,锥尾太阳鹦鹉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化学刺激感知环境。
饮食习惯
关于这些鸟类在野外的实际饮食,知之甚少。通过检查鸟类胃内容物得知,它们以各种水果和浆果的成熟和半成熟种子为食。它们还以坚果、花朵、花蕾、果核、风传播的种子和昆虫为食。一些锥尾太阳鹦鹉群体也以摧毁人类居住区附近的整个作物而闻名。红仙人掌果、马哈利亚浆果和豆荚也是这些鸟类可能的食物选择。
在繁殖季节,这些鸟类的饮食中需要更多的蛋白质以保持健康。同样,长途飞行和育雏需要更多的糖类,而鸟卵的孕育和骨骼生长则需要更高的钙摄入量。在圈养环境中,它们的饮食应该多样化,包括种子、谷物、豆类、坚果、水果和蔬菜。然而,它们常常更喜欢吃味道最好的食物,而不是对健康有益的食物,这往往导致营养不良。在极少数情况下,这些鸟即使吃大量食物也可能因缺乏必要的营养而死亡。尽管如此,它们并不挑剔,主要可以依靠草籽生存。然而,仅靠种子的饮食会对繁殖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鸟非常喜欢各种食物,如菠菜、生菜、芝麻菜、火箭菜、羽衣甘蓝、西兰花、胡萝卜叶、苜蓿、豌豆、生菜、番薯、苹果、香蕉、柑橘属水果、香橙、酸橙、草莓、覆盆子、黑莓、醋栗、山楂、接骨木浆果、玫瑰果、胡萝卜、黄瓜和西红柿。这些食物可以新鲜、脱水或婴儿食品的形式提供。蒲公英和鸡草偶尔也可以投喂给这些鸟,以及浸泡过的玉蜀黍属、发芽的向日葵种子和喷雾小米。果树的芽、接骨木灌木、柳树、山楂和毛白杨树枝也是合适的。虽然昆虫在圈养环境中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有些人可能会在饮食中加入黄粉虫。其他人则用煮熟的鸡蛋、面包、饼干、硬奶酪和低脂干酪来替代面包虫。蚁卵,尽管昂贵,有时也会被加入饮食中。最后,应提供切碎的骨头、矿物质块和砂砾或牡蛎壳粉末以帮助消化。由于在野外的适应性,锥尾鹦哥族不会吃之前没有吃过的东西,除非看到其他鸟先吃了。在圈养环境中,一些鸟会想尝试饲养者吃的东西,这对它们的健康是有害的。辛辣食物和萨拉米腊肠对这些鸟特别不好。虽然生菜对它们确实有好处,但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肠道问题。虽然花生是可以接受的,但可能受到引起肝损伤和癌症的真菌毒素污染。绝对不能给它们食用咖啡因、乙醇、巧克力、水果核或鳄梨。
天敌
在野外,锥尾太阳鹦鹉被捕食的过程尚未被观察到,尽管许多洞穴筑巢的物种在繁殖季节容易受到蛇或陆地哺乳动物等捕食者的威胁。
生长繁殖
繁殖
关于锥尾太阳鹦鹉在野外的繁殖和筑巢知之甚少。还没有了解到锥尾鹦哥族种类是否存在求偶行为。大多数褐喉锥尾鹦鹉巴拿马亚种在繁殖前不会有任何表示。然而,成对的鸟可以互相喂食,并在繁殖前进行密集的互相梳理。交配过程在一对中可持续长达三分钟。繁殖后,成对的鸟会变得非常亲密,但对其他鸟则非常具有攻击性,在圈养情况下经常会攻击饲养者。产卵前,雌鸟的腹部会出现肿胀。野生雌鸟通常会在树上或毛里塔尼亚弯曲棕榈的洞穴中筑巢。它们喜欢干净的巢穴,不会使用任何以前用过的筑巢材料。在产卵完成之前,巢穴可能会被反复清理。平均卵的数量为3到4个,每隔两到三天产下一个卵。卵呈圆形,大小约为26.7至29.5毫米乘以22.0至23.5毫米,重量约为8.74克。这些卵孵化期为23至27天,与其他鸟类相比,孵化时间几乎长出近百分之四十。幼鸟在孵化后7至8周离巢,9至10周后独立生活。
锥尾太阳鹦鹉的卵含有比其他物种更多的固态成分和更少的水分。初始热量含量高于同等大小的类似物种的蛋。孵化过程中胚胎的氧消耗率逐渐增加。胚胎的总代谢量为18.029千焦,这比基于蛋质量的预期值要高。所有锥尾鹦哥属鸟类的繁殖率特别高。如果一窝蛋失败,这对鸟会立即再次交配。如果雄性太年轻或太老,或者温度过低,都会导致窝蛋失败。湿度似乎对孵化没有影响。在极少数情况下,鹦哥对会破坏并吃掉自己的蛋,通常是由于蛋白质或钙质缺乏所致。这可能会迅速成为习惯。如果蛋被放置太久而冷却,或者蛋变得太脏,或者幼鸟未能破壳而出,也会导致窝蛋失败。如果父母只以种子为食,早成雏可能会出现骨骼畸形。完全无法养育幼鸟的情况在绯胸鹦鹉中比在大多数其他物种中更少见。锥尾太阳鹦鹉大约在两岁时达到性成熟。然而,一对鸟必须年龄相近,其蛋才能受精卵。尽管如此,在圈养环境中繁殖非常普遍。虽然圈养鸟类没有真正的繁殖季节,但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和温度升高,它们通常会在春季开始繁殖。然而,在自然环境中,繁殖行为最常在二月份出现。
生长
该物种的雌性单独负责孵化,仅在短暂的喂食期间离开巢穴。雄性通常守护巢穴,并留在附近陪伴雌鸟。为了保护巢穴,鸟类可能会膨胀身体、摇摆和对入侵者发出嘶嘶声。雌鸟在产卵后也可能保持攻击性行为,对任何靠近的事物尖叫并咬击。早成雏可能需要几小时到几天才能完全从蛋中出来。雏鸟出生时属于早成鸟,意味着它们是盲目的,大部分裸露,完全依赖父母提供食物。在孵化时,它们甚至无法支撑自己的头部。尽管与其他鸟类相比,它们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相对于其生长率,它们的离巢年龄与其他物种相似。雏鸟体重约为6.02克,但最老和最年轻雏鸟之间的大小差异相当显著。雏鸟在父母的照顾下,在巢中待7至8周。母鸟和父鸟共同喂养雏鸟。生命最初的几天里,雏鸟会被翻过来喂食。十天后,早成雏开始睁开眼睛,羽毛毛管开始突破。通常需要大约45天时间羽毛才能完全长出,之后幼鸟就能飞行了。断奶直到离巢后一周左右才开始。断奶由父母协助,他们用喙和爪子为雏鸟提供食物。在离开巢穴前的最后几天,雏鸟通常会失去约10%的体重,发展出更轻、更流线型和更具空气动力学的体型。野生锥尾太阳鹦鹉的寿命还是未知数。圈养的锥尾太阳鹦鹉预计可活15到30岁。
生态作用
锥尾太阳鹦鹉在大自然中担任着种子传播者的角色,它们通过食用果实中的种子,随后将完好无损的种子随粪便排出,从而将种子从母株上带走。若采集锥尾太阳鹦鹉筑巢的毛里求斯棕榈树,最终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因为这些树一旦消失,鸟类将不再协助传播种子。
保护
2021年,锥尾太阳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
种群数量
尽管该物种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被全面量化,但其现况已被描述为极度稀少。在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的核心分布区(当地捕捉压力正逐步减缓),种群已显现初步恢复迹象:2020年样线调查显示,卡拉萨拜(Karasabai)附近记录到约400只个体,相当于约260只成熟个体。在巴西,据估计现存最多2,500只,但成熟个体可能不足1,000只(ICMBio,2018年)。由于持续的捕捉压力及栖息地丧失(尤其在巴西境内,全球森林观察2021年数据),当地种群可能已降至极低水平。综合卡拉萨拜的统计结果及历史分布区其他区域的零星记录,当前全球成熟个体数预估为1000–2499只,亟需精确的种群普查。种群趋势分析:高强度捕捉压力导致该物种曾急剧衰退至局部灭绝,在其分布区内仍极度稀缺。在巴西,过去三代(19.6年)内种群衰退幅度达50–79%(ICMBio,2018年)。然而在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核心区,得益于强化保护措施,种群显现复苏趋势:实地观测与样线调查均表明其数量正逐步回升。尽管如此,由于非法捕捉仍广泛存在于其分布区,推断这一威胁将持续导致种群衰退,尽管全域衰退速率尚未被量化。
威胁因素
受宠物市场需求驱动,这一曾广泛分布的物种在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急剧衰退。因其鸣叫习性及易受诱饵(如玉米)吸引的特性,加之活动范围广,捕猎者可轻易将区域内个体一网打尽。盗猎者常从树洞中捕捉成鸟与幼鸟——这些树洞被该物种用于筑巢与栖息。20世纪70至80年代,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曾大规模出口该物种,致使其在境内几近灭绝。尽管圭亚那于80年代设定了每年600只的出口限额,但1981至1985年间仍有超过2,200只个体被输入美国。2005至2016年间,新加坡为国内宠物市场进口逾20,000只个体,同期另有10,000余只通过该国转口至国际市场(Aloysius等人,2019年)。尽管圭亚那与巴西已立法禁止捕捉,盗猎活动仍持续存在,捕猎者常跨境活动以获取出口用个体。栖息地丧失构成另一威胁:其分布区内的森林正遭快速焚烧与砍伐,转为牧场用地。
措施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圭亚那合作共和国与巴西立法禁止捕捉该物种。在圭亚那,原住民社区已在领地内执行禁捕令,并没收笼养个体放归野外。卡拉萨拜地区(Karasabai)的培训护林员持续开展以下工作:1、物种生态学研究;2、环境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项目;3、巢穴守护与种群定期监测;该物种在人工圈养中较常见,但圈养群体中与斑点锥尾鹦哥族(Aratinga maculata)的杂交比例未知。
建议的保护措施
1、科学研究与监测:制定最新种群规模评估;开展全域系统性调查以定位残存种群;深入研究物种生态学、栖息地利用及对开阔生境的适应力;建立长期种群趋势监测机制。2、政策与执法强化:保护适宜栖息地;推动该物种升级至CITES附录I;加强禁捕令执法力度;立即阻断跨境非法贸易。3、社区参与与能力建设:扩大环境教育宣传;与拉波萨/塞拉多索尔原住民领地(Terra Indígena Raposa Serra do Sol)及卡拉萨拜村(Karasabai Village)的原住民社区合作,遏制盗猎行为。4、遗传资源保护:建立“纯种”人工繁育谱系,防止基因污染。
用途
由于作为宠物广受欢迎,锥尾太阳鹦鹉已成为国际宠物贸易的重要收入来源。
危害
将这类鸟类作为宠物捕获和运输的行为,导致圈养群体内部及群体间传染病交叉传播。这些疾病包括包涵体肝炎(IBH)、羽喙病(PBFD)、前胃扩张综合征(PDD),以及呼肠孤病毒科、痘病毒科、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科、腺病毒科和副粘病毒感染。其中许多病原可通过禽蛋垂直传播,抑制孵化成功率,且通常由人类活动在种群间扩散。此外,不良的繁殖方式可能导致鸟类患病或畸形。疾病与畸形问题会降低此类鸟类的市场供应量和公众接受度,最终对宠物贸易产业造成严重损害。
参考资料
蓝黄金刚鹦鹉、太阳锥尾鹦鹉野生种群及人工繁育情况的调查报告|《生绿》预出版.百家号.2025-04-04
Sun Parakeet.iucnredlist.2025-04-04
Aratinga solstitialis.animaldiversity.2025-04-04
Aratinga.animaldiversity.202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