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
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
现在学校是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拥有17名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筹建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维持一定办学水平和办学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占地面积仅为"985高校"平均占地面积的1/3,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制约我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学校急需打破办学空间严重不足的困局。
自上世纪以来,学校一直在探索新校区建设的可能性,但始终未能确定合适意向。2009年底,北京市提出了建设通州区国际新城的战略规划,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刘淇同志向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询问人民大学是否有意向去通州办学,在教育部、北京市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经学校研究,决定抓住这一历史时机筹划建设通州新校区。同年5月,学校向教育部正式上报《中国人民大学关于在北京市通州区征地建设新校区有关事宜的报告》。
2011年5月至12月,学校领导多次向中央、教育部、北京市主要领导汇报我校建设通州新校区的建设意向,并与通州区多次接洽、反复磋商,以对历史负责、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广大师生员工负责的态度,经过仔细斟酌、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的选址。
学校新校区建设获得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批示。在刘延东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鼎力协助下,经过学校的积极努力,2011年12月3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教育部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征地建设新校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教发函〔2011〕327号),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在通州区征地2400亩建设新校区。
校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选址在通州区潞城镇,地铁6号线二期延长线东部新城站北1公里处,占地约2000亩左右,面积比现在的校区大出一倍还多。按照规划,东校区将建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培养层次齐全的新型校区和留学生培养基地。同时,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布局规律,结合国家战略、北京市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人文社会学科,有选择适当发展理工医学科、艺术学科。如果建设顺利,五年内人大东校区可以开始招生。作为配套,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大附小和人大附属幼儿园也将落户通州区。据介绍,新校区工程正式启动前,将在全球招投标。
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落户通州,也弥补了通州区尚无“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空白,而人大附中、人大附小和人大附属幼儿园的到来,也将提升通州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2012年3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带动北京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创新、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将重点打造和孵育“精干的理工科”,延续和提升“主干的文科”,形成文理交融的校园,建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培养层次齐全的新型校区和留学生培养的主要基地。同时,结合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打造北京市金融中心、通州新城的战略部署,东校区将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打造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基地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参考资料
科学网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建新校区 面积大一倍.news.sciencenet.cn.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