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重点大学

重点大学

重点大学是中国境内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在不同时期它的含义也随之变化。重点大学制度最初是由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重要制度,以此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式有重点投入、重点资助,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调整利益格局,以此提升人才资源质量。

该制度在中国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制度重建阶段和制度创新阶段等四个阶段。

重点大学政策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提高重点大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政策目标,通过重点资助重点投入的形式,调整高等教育资源与利 益分配格局,实现预定的国家与政府需要的政策。

发展历程

基础初创期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重点大学建设目的被定位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高级人才以及为其他学校培养师资力量。实行重点大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些学校在贯彻中央所规定的方针政策,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取得经验,以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前进。” 1954年12月,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哈尔滨工业大学

加速成长期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了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与上一阶段对苏联经验全方位、强制性、自上而下地进行模仿不同,对于欧美经验中国采取的态度是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自发性的借鉴。重点大学建设的视野不再局限在国内,而是转向放眼全球。

稳定成熟期

当中国重点大学建设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他国经验与模式已经难以解决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势下,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学建设道路,解决中国大学所遇到的发展障碍与难题不仅必要,“双一流工程”,“211工程”“985工程”相继问世。 此外,教育部直接管理一批高等院校,在探索改革上先走一步,在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经过世纪之交全国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一批实力较强、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划归教育部管理,目前总数为72所。

建设内容

历史建设

原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5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所大学校长联名向中央写信,并于1984年确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所大学纳入首批国家“七五”重点投资建设项目。

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原985工程

这些大学全部为中央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全部具有若干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教授任职资格审批权、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自主划线权。

名单: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原211工程

1995年12月,第一批进入“211”工程的15所大学是: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1996年又增加了12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

1997年12月,搞了第二批,共计67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空军军医大学新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入选时的名称为北京广播学院)

2005年,启动的第三批(共计12所):

西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第四批(1所):

陕西师范大学

第五批(5所):

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

现代建设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B类建设高校(6所)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中西部重点建设大学

一省一校14所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是在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的14个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有区域优势的高水平大学。从该工程按照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建设本地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要求,明确建设目标,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这些大学重点加强特色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是继省部共建大学政策之后国家推动中西部省属高校发展设立的又一重大项目,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一部分。这14所高校2018年起由“省部共建”升级为“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将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高校名单

山西省山西大学

河北省河北大学

河南省郑州大学

江西省:南昌大学

云南省云南大学

贵州省:贵州大学

海南省:海南大学

青海省:青海大学

西藏自治区:西藏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大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大学

其他重点大学

13所重点军事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海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空军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陆军军医大学

建设成效

通过重点支持部分学科和高校,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资源分配、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优化和提升。首先,重点大学制度建设使得部分学科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进而提高其水平和知名度。同时,这些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其次,重点大学制度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布局结构调整和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重点学科的建设也助力高校分层,进一步强化了高校金字塔能级结构,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培养了大批精英型人才,同时也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总之,重点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大对优势学科和高校的投入和支持,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资源分配、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优化和提升,从而提高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评价与争议

中国大学建设中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即重点大学制度建设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使得重点大学得到大量支持,而一般大学和省级大学则面临生存困境。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时代合理性,但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成为障碍、隐患和危机。不同大学在获得资源和支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大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生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平衡这种差异。虽然重点大学得到大量支持,但这种支持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2023-11-19

..2023-11-21

..2023-11-21

中国重点大学演进史.澎湃.2023-12-23

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全国重点大学有什么区别.中国教育部.2023-12-23

浙江大学.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23-12-12

复旦大学.中国建设新闻网.2023-12-12

西安交大招办:西安交大2023年高考招生6100人.今日头条.2023-12-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2023-12-12

关于985、211名单的咨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1-21

“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名单公布.河北新闻网.2023-11-26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今日头条.2023-11-21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1-20

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公布.今日头条.2023-11-21

财政部将推动中西部14所高校建成高水平大学 南昌大学在列.今日头条.2023-11-21

省招办举行军事院校咨询专场会.今日头条.2023-11-21

..2023-11-20

..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