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联
王登联(?-1666),字捷轩,谥,原姓李,后被王姓收养并改姓王,汉军镶红旗人,清代政治人物。顺治五年中举人,历任河南郑州知州、通政司右参议、左参议、顺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卿、保定市巡抚、工部尚书、直隶巡抚等职。康熙五年,因上疏请求停止京东诸路圈地扰民,得罪鳌拜,被矫诏处绞,籍没。康熙八年,拜被判罪,王登联被昭雪,复原官,赐祭葬如典礼,入祀直隶名宦祠。著有《政要三诚》《日暑存录》等书。
人物生平
1649年任河南省郑州知州,1651年,河南巡抚奉诏考核府,州,县吏政绩,发现登联德才兼备,百姓视若父母,上疏推荐,遂升山东济南道1656年,升任通政司参议.1658年任顺天府丞,1660年5月,迁大理司卿,同年9月任保定巡抚1661年,康熙登位,王登联加工部尚书衔.1666年,因上《圈地疏》利陈圈地利弊,为民请命而被康熙帝辅政大臣鳌拜诬陷绞死。1667年康熙亲政,1668年智除鳌拜,宣布永远停止圈地,王登联被昭雪。
王登联,汉军镶红旗人,顺治六年由贡生授河南郑州,知州八年巡抚吴景道奉诏考核府州县官,疏荐登联有德有才遂擢山东济南道十三年内陉通政使参议十五年迁顺天府丞。
十七年二月迁大理寺卿九月授保定市巡抚。十二月疏言近日盗案多,而缉获者少不立严法恐有讳盗不报之弊其降革戴罪督缉者,又恐有真盗未获朦胧开复之事嗣後失事不报之州县,当立行挈问治以纵盗之罪道府捕厅治以狗庇之罪使知申报者虽降革犹可望开复,匿报者不能脱罪且累及上官姓,则无敢讳隐矣其获盗也或系自挈或系协拿务必真盗净尽,方可销结如以他案。从犯充数借杀死搪塞者,日後真盗犯事前局败露虽经陛迁仍行追究使知开复之不可徼幸,则必挈真盗自赎矣欲弭盗必严究窝主窝主虑及败露。每不令在本地行却故所在官司明知其为巢穴而不问嗣後问拟强盗务究窝家其州县卫所与讳盗者一体处分,若膦里出首番捕访获以所起脏私一半给赏如窝主能俊改前恶擒大盗,出首者兔罪文武职官蹇力访缉者,分别纪绿庶崔苻靖而境域宁也疏上得旨所奏於弭盗有裨下部详议俱议行。
康熙四年,河间大名所属州县歉收登联先後奏请发粟赈济并从之。五年十月辅政大臣鳌拜,以镶黄旗地亩瘠薄传旨圈换正白旗地亩及开垦成熟民地,令户部尚书苏纳海会同总督朱昌祚与登联经理其事登联分勘京东诸路因疏言圈,换田地正值大小二麦垦种之。时臣同部臣东往丰润州诸处荒凉极目民地之,待圈者寸壤未耕旗地之待换者半犁未下,明岁春夏青黄不接无从得食此旗,人与百姓并困之情形也臣同各旗副都统至玉田县相度甫施一圈而旗下官丁咸。谓此非山冈石即沙淤嫌卤不肯承受,又有旧圈内房屋多而今圈内房屋少者有此地内房屋可居而彼地内房屋破坏者,一经移换则舍旧谋新薪粮必多耗费器具亦有损伤此旗下官丁。相持不决之情形也至百姓情形更有难于见闻者自圈地之令,一传知旧业难守有米粮者已卖矣无积蓄者,将转徙矣妇子老幼环泣马前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圈丈分。所宜然但拨补不知何处,目前霜雪载途惧填沟壑将往奔他境而逃人令严谁容栖止仍徼集本土,而人稠地窄难以赁居。又有谓丁地相依地去而丁不除赋免,而徭尚在翻口无资必亏课额者臣往来玉田丰润遁呈士民不下千百又谓自顺。
治三四年,两次大圈地土虽拨城关集镇奉旨悉留,今若概行圈房必致星散若皇差陵工运石载料谁,为填筑搭桥修路挽拽之夫朝贡使臣。谁任奔走供应之事所关似亦非小夫循制易地非臣,所敢臆测但目击情形不敢壅於上闻乞劾部臣。从长酌议俾两旗各安旧业,东亿万姓俱免播迁幸甚疏入与苏纳海朱昌祚请停圈。各疏并鳌拜意革职逮问鳌拜,矫旨并予立绞八年鳌拜获罪逮繁,诏雪其诬互详苏纳海朱昌传登联复原官,诏雪其诬互详苏纳海朱昌祚传登联复原官。
著作
著有《政要三诚》,《日暑存录》,《防率》,《圈地疏》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