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货币合作
区域货币合作指的是特定区域内多个国家为了减少因货币单位差异所带来的风险,通过签署协议,建立共同遵守的货币制度和规则,强化各国国家银行在货币、汇率、外汇等领域合作的一种行为。
三种模式
单一货币联盟模式
单一货币联盟模式指区域内成员放弃本国货币发行权,创建并使用统一货币。欧元区是此类模式的成功案例。欧元区内部实现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升。此外,《马约》规定,加入欧元的国家应维持财政纪律,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维护统一货币的稳定性,推动成员国经济发展。欧元的推出削弱了美元的地位,提高了欧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份额,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提高。
多重货币联盟模式
多重货币联盟模式是先通过次区域货币合作,再过渡到单一货币联盟的形式。东亚货币合作选择了这种方式,体现了东亚货币合作的长期性和渐进性。东亚货币合作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分近、中、远三期目标,分别为建立危机救助机制、区域汇率稳定机制和东亚单一货币区。
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
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指使用其他国家货币,如美元,代替本国货币,发挥区域货币功能。这种模式被称为美元化路径。战后,国际社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许多国家选择钉住美元汇率制度。拉丁美洲国家实行“双轨货币制”,一些国家甚至取消本国货币,直接使用美元。在东亚,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不适用,但在次区域层面可行。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
理论起源与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初由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此后,多位学者对此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提出了多种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如经济开放度、经济多样性、金融特征的一体化程度、通胀率相似性、政策相似性等。然而,这些标准存在片面性、难量化等问题,且未充分考虑加入货币区的成本。
理论进展
20世纪80年代后,滨田宏一等人开始研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90年代,保罗·克鲁曼等人总结了相关理论,并提出了判断加入货币联盟时机的方法。随着全球化趋势增强,宏观经济政策重点转向区域一体化,汇率制度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的政策工具。新理论放宽了对价格和竞争性的假设,综合了多种最优标准,并从动态视角分析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平衡。
主要实践
欧洲货币一体化
自20世纪50年代起,欧盟开始了货币一体化的尝试,直至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欧元的流通标志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重大成就。欧元区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欧元发行的国际负债额已超过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发行比重。欧元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金融市场,欧元有潜力挑战美元作为最大储备货币的地位。
拉美国家美元化
拉美国家的货币美元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多个拉美国家成为高度或中度美元化国家。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拉美经济“美元化”的重要驱动力。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了拉美与美国的贸易联系,加速了“美元化”。
非洲区域货币合作
非洲的货币合作始于殖民地时期,法属和英属殖民地曾进行过共同的货币制度安排。非洲太平洋法郎区是世界上唯一的融合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地区性货币体系。法郎区是一个具有内外联系的货币体系,同时也是一项政府支持的合法组织。
启示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性
欧洲和非洲单一货币的实践表明,区域货币合作的成功取决于经济趋同和政策协调。亚洲货币合作应建立超国家机构,协调宏观经济政策。
全球货币合作的可能性
欧元的出现显示了区域货币合作可能是全球货币合作的基础。区域货币合作可以有效抑制投机资金的冲击。
美元化的影响
美元化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暗示了货币主权的分离,以及全球经济两极化或三极化的趋势。
非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启示
非洲区域货币合作的经验表明,国际经济、金融制度安排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政治意愿和协调对于制度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区域货币合作.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2
区域货币合作.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