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摇
步摇,亦称“珠松”“簧”,是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殷周时期,步摇是王后礼服的配饰,步摇的名字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讽赋》中“垂珠步摇,来排臣户”的诗句。汉代步摇是皇后谒庙时候的装束。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尤其喜欢汉人的步摇;晋代明确禁令平民女子使用步摇。南北朝时期,步摇成为象征贵族女子身份与地位的饰品。隋唐时期的步摇融合南北朝时期的不同地域风格,且流行势头更盛,步摇变成普遍流行的饰品。步摇与钗合二为一,成为步摇钗。这时期的步摇以金质为主,也有玉步摇和银步摇等。宋元时期,步摇在材质上依旧讲究。明清时期,步摇在相关首饰仍存,如衔珠凤簪等。步摇后来也沿着草原丝路向东传播,直达日本列岛,流行长达600多年。
步摇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后,其花式可以做成鸟兽花枝等形状。在材质方面,除黄金外,还有银、玉、水晶等种类。步摇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古代女子头上佩戴“步摇”,也能提醒仪态,避免佩戴者行走慌乱,有其重要的礼仪文化内涵。步摇也反映了文化交融与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见证。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在《讽赋》中有“垂珠步摇,来排臣户”的诗句,才有了步摇这个名字。后来,步摇又被固定于冠上,遂称为“步摇冠”。
历史发展
步摇作为头饰最初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步摇在帝辛时期已见雏形,宫廷贵妇用金银、玉石等打造出一些造型简单的步摇,插在头上起固定发髻的作用。殷周时期,步摇是王后礼服的配饰,王后在参加祭祀或庆典等重大活动时,步摇是她必须佩戴的头饰。
步摇至汉代时,定制成形。刚开始时,它只是在宫廷内与贵族间流行,属于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与地位。汉代步摇是皇后谒庙时候的装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能看到步摇的身影。汉代,除了皇后,长公主也有了佩戴步摇的资格。汉代的步摇是以金为凤,下有鸱,前有笄,缀五彩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率义王莫护跋倾慕汉文化,尤其喜欢汉族的步摇。作为一种礼仪用品,平民女子是禁止使用的,晋代有明确的禁令。晋朝时期的《女史箴图》则为后人示范了步摇的佩戴方法。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步摇的材质,尤其是用黄金打造出金灿灿的步摇,成为象征贵族男女身份与地位的饰品。虽然步摇已经不限于礼仪装束,但依旧是贵族妇女的专属,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普通人家的女子大多是与步摇无缘的。
隋唐时期的步摇融合南北朝时期的不同地域风格,又加以改造后依然热度不减,且流行势头更盛,不仅被白居易记录在《长恨歌》中,在名画中也惊艳亮相。因为开放的社会风气和繁荣的经济,步摇从富贵华丽、庄严神圣的礼制饰物变成普遍流行的饰品。步摇花在普通士民女子间的流行,也促成了其形制的变化,步摇与钗合二为一,成为步摇钗,佩戴方式更为简便。
步摇主要用黄金打制而成,因而也被称为“金步摇”。相传杨贵妃所戴的步摇就是李隆基亲自用紫磨金制成的。这个时期除了金步摇,最常见的便是玉步摇,此外,还有银步摇等。无论何种质地,步摇花的制作工艺精湛,样式繁多而且造型优美,钗头上常缀以鸟雀、不死鸟、凤蝶总科、花朵等,下端则垂有珠子、平邑雪萝树等饰物。
宋元时期,步摇延续了前代特点,材质上依旧讲究。明清时期,步摇之名虽不常见,但相关首饰仍存,如衔珠凤簪,材质丰富,不仅有金银,还有宝石等。步摇后来也沿着草原丝路向东传播,直达日本列岛,流行长达600多年。
制作工艺
制作步摇可先选择心仪的金属片做底盘;用簪子做底放上金属花片做底座,用金属丝缠绕紧;底座上再继续用金属丝缠绕金属花和珠子,叠加至自己喜欢的造型;如果想在簪头上,作出颤珠的效果,接近传统工艺,那就先用一根金属丝拧上一个珠子拧紧金属丝留得长一些,然后找一根绣花针把金属丝绕着针缠绕成弹簧状,然后把针卸掉于是就成了;簪头做好后,把缠绕用的金属丝塞进簪头的空隙里面,外边附上金属,可以防止挂到头发;用9字针穿起珠子,吊在簪头下面,做流苏;簪子最下部的那个坠子可以用针穿起水滴型珠子或者直接挂细链。
特点和功用
造型
汉代的步摇,造型大都前有笄(jī),做成金凤形状,下面缀以五彩玉。一般用白珠或翡翠串成桂枝状相缠绕,下面挂有垂珠。步摇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点缀。自六朝而下,其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玲珑有致,常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
鲜卑族马头鹿角金步摇是以马的头部轮廓作为造型,与鲜卑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又融合了鹿角和桃形摇叶装饰,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色。
材料
步摇主要用黄金打制而成,因而也被称为“金步摇”。帝辛时期的宫廷贵妇就已用金银、玉石等打造出一些造型简单的步摇。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步摇的材质,尤其是用黄金打造出金灿灿的步摇,成为象征贵族男女身份与地位的饰品。北魏时的鹿角金步摇冠采用模铸、捶揲、焊接、金珠细工、镶嵌、錾、冲等多种复合工艺,将金珠细工和镶嵌工艺统一结合,成为北魏金银器工艺的一个显著特征。
唐朝的步摇也以金质为主,相传杨贵妃所戴的步摇就是李隆基亲自用紫磨金制成的。除了金步摇,唐代最常见的便是玉步摇,此外,唐代还有银步摇等。步摇广泛流行后,在材质方面,除黄金外,还有银、玉、水晶等种类。
功用
造型简单的步摇起到固定发髻的作用。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步摇一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与普通女子无缘。王后在参加祭祀、庆典等重大活动时,必须佩戴步摇。汉代只有王后和长公主才有资格佩戴步摇。唐代以后风气开放,步摇才变为普遍的饰品,步摇花在普通士民女子群体中开始流行起来。
流派或类别
步摇按制作材料可分为金步摇、银步摇、玉步摇等;按形态特征,步摇一般分为鸟雀、不死鸟、凤蝶总科、带有翅膀类的形状、花朵等,下端则垂有珠子、平邑雪萝树或坠子等饰物。
从慕容姓鲜卑步摇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垂珠步摇、爵兽步摇和花树步摇。垂珠步摇是在钗簪之类首饰上系挂垂珠,出现于战国时期,西汉还在沿用。爵兽步摇出现时代较垂珠步摇晚,但没有继承关系,与垂珠步摇分属不同的系统。花树步摇以金为之,既无爵兽,也无垂珠,仅具枝叶而已,靠缀叶摇动,出现于3世纪之前,流行地域为辽西地区,使用者亦不限男女。
意义和影响
审美价值
女子们将步摇固定在头发上,在行走之时,下垂的金属珠玉会不停地摇颤或者撞击,发出清脆的响声,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
礼仪文化
古代女子头上所佩戴的发饰“步摇”,在保持美观的同时,也能提醒仪态、避免佩戴者行走慌乱,有其重要的礼仪文化内涵。
民族团结
北方民族十分钟爱步摇,将其视为美的象征,甚至有辽西地区游牧民族首领莫护跋因佩戴“步摇冠”被称为“步摇”,后演变为“慕容姓”,其部落也以此为姓,反映了文化交融与身份认同形成过程。随着慕容氏族与中原文化接触加深,步摇融入游牧民族生活文化并呈现新特征,成为其身份标识与文化认同象征,且在传播演变中与多地交流,慕容鲜卑还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步摇冠,其形象变化体现民族经济生产方式。此外,欧洲、阿富汗等地出土的相关文物与鲜卑步摇相似,“金叶”构件沿草原丝绸之路扩散传播并被沿线民族接纳改造融入首饰中,可见“步摇”已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见证。
历史记载
汉《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
《后汉书·舆服志》:“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
楚国诗人宋玉《讽赋》:“垂珠步摇,来排臣户。”
《太平御览·服用部十七》:“步摇、蔽髻,皆以禁物。”
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
唐武元衡《赠佳人》:“步摇金翠巨无霸玉簪,倾国倾城胜莫愁。”
唐薛涛《斛石山书事》:“王家山水书图中,意思都卢粉墨容。今日忽登虚境望,步摇冠翠一千峰。”
宋朝陈世崇《元夕八首》:“风飘蹀躞步摇轻,相唤相呼去看灯。”
宋朝谢逸《蝶恋花》词:“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
参考资料
摇启千年——马头鹿角金步摇.cssn.2025-02-04
唐诗里的步摇花.光明网.2025-02-04
摇叶生姿金步摇.northnews.2025-02-04
文博日历丨“云鬓花颜金步摇”这件千年前的饰品氛围感拉满.文博日历丨“云鬓花颜金步摇”这件千年前的饰品氛围感拉满.2025-02-04
大二同学送教上门小学生粘土步摇兴趣课.sgmart.2025-02-04
金步摇:古代东亚西亚服饰文化融合的典范.金步摇:古代东亚西亚服饰文化融合的典范.2025-02-07
步摇.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5-02-04
步摇——“采玉采玉须水碧”.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图书馆.2025-02-05
民族团结 | 话说 “步摇”与“慕容”.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5
博古通今 | 中国传统文化之步摇.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2025-02-05
趣味港博丨独具魅力的古典发饰.搜狐网.202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