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通信与电子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通信与电子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创办于1977年,当时名称为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分院。通信与电子学院当时称为物理系,仅设有物理学教育专业专科。1984年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改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9月物理系开始招收电子专业专科。1987年南昌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物理系同时改名为应用物理系,并于当年9月在应用物理系统招了学校的第一个本科专业——电子电器专业。1991年应用物理系获工学学士授予权。2002年6月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本科合格评估后,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4年10月应用物理系更名为通信与电子学院。2005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内容介绍

学院简介

该院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老牌本科院系,有优良的教学传统,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管理作风,精城团结的进取意识,全院教工铭记“明德精业”的校训,以“本科教育为中心,研究生教育要加强,职教应用为特色,综合素质是根本,面向三产是方向,,服务地方谋发展”为办学思路。

学院发展30多年来,坚持与时俱进,逐步建立了适合本院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的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制度建设上,一方面对常规教学秩序常抓不懈,另一方面,严格“三风”,即“教风、考风、学风”,杜绝学生考试舞弊行为,基本实现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运转。在课程建设方面,目前该院有省级精品课题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重点课程3门,1项课件获江西省高校第二届优秀多媒体教学展示评比一等奖。在教材建设方面,近三年来出版教材9部,其中一部获江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在教学改革上,近3年来,已申报获批省级教改课题14项。

几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重应用”的全面素质教育原则,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狠抓教学质量,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特别注重学生专业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师范教学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坚持做到这样几点,一是为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计算机仿真与实物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放实验室,引入EDA技术,创设虚拟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革新教学方法、模式,注重CAI课件建设。从教学手段上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以培养高素质、强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专业+技能”型教学模式改革,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因材施教,突出技能特色,保证学生课余自主学习、训练时间。通过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缎练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技能抽测,竞赛培训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电子设计赛,全省广告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全省摄影作品大赛,全国挑战杯赛,在无需集训的情况下,均能屡获佳级。三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调查、跟踪人才市场需求、专业技术发展方向,使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并能与人才市场、社会需求和行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培养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师范教学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让一些培养应用能力的课程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如电子专业的无线电基本技能、电视音响检测维修、计算机检测维修、制冷技术、电路设计CAD、EDA技术、单片机技术等;物理专业针对中学物理教师大多要兼学校电教、设备维修、网络维护等技术工作的实际,在物理专业开设了应用电子方向的诸多技术课程,培养了一批中学物理专业骨干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为了扩大就业面,压缩了教育理论课时,而突出了图片摄影、影视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等三大技术课的安排,不仅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

2004年至今,学生参加各类省级以上的技能比赛,如全国、全省电子设计赛,全省广告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全省摄影作品大赛,全国挑战杯赛,共获一等奖20多项,二等奖30多项,三等奖80多项。

师资力量

学院各专业现有教师6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有博士学位18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29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其中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井岗之星1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人、省高校骨干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70%以上。

办学条件

学院有一个江西省高校示范实验管理中心——电子电工中心,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光电子与通信实验室,一个校级实验管理示范中心——物理实验中心。设有电子工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物理等基础实验室29个,通信原理、自动控制、信号处理单片机、DSP、saber仿真软件、ARM等专业实验室12个,还有智能信息处理、电子创新设计、课程设计等创新实验室。学院与浙江亚龙科技集团共建制冷技术、电子器件组装、机电一体化等6个实训室。学院实验面积达8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近1390多万元。学院还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2个,完全满足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院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重应用”的全面素质教育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迈出一大步:2011年与浙江亚龙公司深度合作成立了“亚龙”教学改革实验班,2012年电子信息专业成立了卓越工程师班,2012年物理学教学改革实验区建立,这些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师范教学技能的培养注入新的动力;学院为了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新发展,2010年和2012年分别开办了光电子技术科学和物联网等两个全新专业,为学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注入新活力。

30年来,培养各类毕业生8000多人,所培养的各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骨干,有的已成为著名学者、企业家,可谓人才辈出。如现任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博导、人机交互国家实验室主任的王宏安博士;曾任联合国核裁军组织科学家及项目负责人,现任美国惠普高级软件设计师及项目负责人,名列美国名人录和科学技术名人录的汪进博士;现任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心脏建模与仿真、信号分析与处理工作的邹人强博士;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通产品设计研究所负责人、总工程师、IP技术专家、软件可靠性专家,15项(其中3项获欧美授权)发明专利的刘君博士。特别是近年来已毕业的2000多名本科生,深受我省及广东省浙江省等沿海地区学校的广泛欢迎,有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已成各部门主管、技术骨干。

教学成果

学院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积累和培育出一大批教学成果:2010、2011年分别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11年获江西省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1项、2012年获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江西省高校第二届优秀多媒体教学展示评比一等奖、获江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007年至今,学院在竞赛方面取得了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师世界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7项;近三年来在省级电子竞赛、物理说课竞赛、数学建模赛中共获一等奖88项。

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科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378篇,被SCI,EI收录89篇;承担并完成科研项目20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级科研项目54项,重大横向课题1项,发明专利11项;承担省级教改课题14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3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接受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能从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领域方面广泛的工作;掌握典型的模拟与数字电路、电力与电子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实验和安装技能;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原理和设计、调试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传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掌握电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能。

主要课程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与电路、信号与系统、工程数学、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路、微机接口与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

特色课程

提高动手能力的课程:基本技能训练、微机组成检测与维修 研究型的课程:数据库原理、电磁场、信息理论与编码 应用型的课程:单片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电视机故障检测与维修。

适应的工作部门和项目

(1)国内各工业园区、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各经济开发区的外资、合资及国营、民营企业制造行业从事电子产品、整机装置、软件、组件等研究、开发、应用、管理和经营工作;

(2)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设计院、以及国家重点工程从事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和实验基础的,在光电子技术方面受到一定专门训练,能在电子学、现代通信工程领域、信息技术领域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适应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和光电信息技术领域方面的工作;掌握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和光电信息技术的原理和设计、调试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掌握电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能;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信息产业发展状态;熟悉国家信息产业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主要课程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与电路、信号与系统、工程数学、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路、微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DSP原理与应用。

特色课程

提高动手能力的课程:基本技能训练、微机组成检测与维修 研究型的课程:数据库原理、电磁场、信息理论与编码 应用型的课程:单片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电视机故障检测与维修、DSP原理与应用。

适应的工作部门和项目

(1)国内各工业园区、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各经济开发区的外资、合资及国营、民营企业制造行业从事电子器件、整机装置、软件、组件等研究、开发、应用、管理和经营工作;

(2)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设计院、以及国家重点工程从事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

物理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实验能力,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掌握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接受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训练,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能力;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二级学科的前沿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主要课程

普通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与电路;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工程数学。

特色课程

提高动手能力的课程:基本技能训练、微机组成检测与维修 研究型的课程:凝聚态物理、信息光学 应用型的课程:单片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适应的工作部门和项目

(1)国内外各工业园区、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各经济开发区的外资、合资及国营、民营企业制造行业从事物理仪器设备、光电器件、软件等研究、开发、应用、管理和经营工作;

(2)中学、科研院所和设计院、以及国家重点工程从事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

光电子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光通信、光照明工程和光电子技术应用等领域从事生产、管理以及产品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较系统地掌握光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所学光电子、光通信、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了解光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主要课程

电路基础理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半导体物理、工程光学、单片机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电检测技术。

特色课程

提高动手能力的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实验 研究型的课程:数据库原理、电磁场、光电子学 应用型的课程:单片机应用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

适应的工作部门和项目

(1)主要从事光电子产品、整机装置、光传感器、软件、组件等研究、开发、应用、管理和经营工作;

(2)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设计院、中职学校以及普通中学从事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

物联网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相关高频和微波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在物联网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高频微波,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制,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技术原理,自组织组网措施和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拓扑和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掌握信息采集、处理和融合、通讯传输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物联网工程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物联网科技发展动态;熟悉国家关于物联网的标准,具有较强物联网科研的基本能力,自学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数据结构、通信原理、物联网导论、无线传感网络、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现代信息网、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特色课程

提高动手能力的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实验 研究型的课程:数据库原理、电磁场、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 应用型的课程:单片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适应的工作部门和项目

(1)主要从事传感器网络产品、整机装置、传感器、组网协议、组件等研究、开发、应用、管理和经营工作;

(2)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设计院、中职学校以及普通中学从事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