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掞
王掞(1645年~1728年),字藻儒,又作藻如,号颛庵、颛恭,太仓市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明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锡爵曾孙,明太常寺少卿王时敏第八子。
王掞1645年出生,他在1666年的康熙五年乡试中一举成名,随后在1670年的康熙九年荣登进士榜,并被选为庶吉士,开始学习满文。王掞的政治生涯迅速起步,1672年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之后不断晋升,包括1675年担任山东省乡试正考官、1676年晋升为左赞善,以及1684年成为右春坊右赞善和日讲起居注官,同时被派遣至浙江学政。在浙江省任职期间,王掞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出《剔除十弊疏》,并在当地建立了六贤讲院,修复了黄尊素祠,还刻印了刘宗周的著作,因而获得了“学圣”的美誉。
1687年,王掞返回京城,升任翰林院侍讲,并在1691年担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坚定法治观念,1699年拒绝了的南海令职位申请。然而,1705年因刑部审理案件时的误判,王掞受到了牵连,虽被降级但得以留任。1712年,他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显示出康熙帝对其才能的再次认可。在1717年和1721年,王掞两度上疏请求早定储位,虽然因此受到斥责,但并未遭受严重惩罚。1723年,随着年事已高,他请求退休,尽管获得准许,却未被允许返回故乡。在1728年,王掞于雍正六年逝世,享年八十四岁。乾隆二年(1737年),王掞得到了追封和祭祀。
王掞在任职期间,多次参与重要的国家决策,如反对捐纳制度、提倡满汉官员平等建议。王掞著有作品《西田集》4卷,诗歌作品有《法雨寺别庵禅师塔颂》等,其书法作品《王西田相国行书真迹》现保存在太仓市档案局,于2005年被列入江苏省珍贵档案。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645年,王掞出生,江苏太仓人。他是明朝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锡爵的曾孙,明太常寺少卿王时敏的第八子。王掞十七岁时成为博士弟子员,名望上升。他的才华得到了长洲宋德宜的赏识,后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康熙五年(1666年),王掞乡试中举,九年(1670年)成为进士,改庶吉士,学习满文。他的才华得到了馆师熊赐履的赞赏,与归安孙在丰并称“双珠”。
中期经历
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掞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后来请假回家探亲,期间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恢复原职。康熙十四年(1675年),王掞担任山东省乡试正考官,十五年(1676年)晋升为左赞善,不久因病回家,后又因父亲去世服丧。二十三年(1684年),他被任命为右春坊右赞善,同年十二月成为日讲起居注官,并被派往浙江省学政。在浙江期间,王掞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出了《剔除十弊疏》,并在当地建立了六贤讲院,修复了黄尊素祠,刻印了刘宗周的著作。他因其教育成就被誉为“学圣”,深受士人和百姓的爱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掞回到北京,被提升为翰林院侍讲,之后历任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等职。康熙帝三十年(1691年),他被任命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历任户部右侍郎、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王掞因坚持法治,拒绝了南海令职位的不正当申请。他在江南粮道职位上的公正,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月,授王掞刑部尚书。
晚期经历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王掞因刑部审理案件时的误判受到牵连,被降级留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政务,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建议。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掞上疏请求早定储位,但未得到康熙帝的明确回应。此后,他又多次上疏提及此事,引起了康熙帝的不满。王掞面临政治风险,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康熙六十年(1721年),王掞因再次上疏请求定储位而受到严厉的斥责,但他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主张。康熙帝虽然愤怒,但最终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而是让他戍守边疆,后来改为让其子代去。雍正元年(1723年),王掞因年老体衰请求退休,得到了雍正帝的批准,但未允许他返回故乡。雍正六年(1728年),王掞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乾隆二年(1737年),王掞得到了追封和祭祀。
人物思想
教育与选拔人才
王掞在担任浙江学政期间,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选拔真正的人才。他主张亲发学租以赈贫生,通过亲自发放学租来资助贫困学生,确保他们能够继续学业。劝建义学以兴俊秀,鼓励建立义学,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责重廪结以防代倩,严格管理学府的粮食配给,防止代考现象的发生。慎录科举以杜滥收,谨慎录取科举考试的合格者,避免不合格者进入官僚体系。
政治主张与行动
王掞在政治上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根本问题的关注,特别是皇位继承问题。他在晚年多次上疏,请求康熙帝确立太子,以稳定国家大局。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掞上疏请求康熙皇帝早定储位,强调建储是国家根本,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康熙六十年(1721),在康熙皇帝御极六十年庆典之际,王掞再次上疏,请求确定太子,以安定人心。
法律与行政改革
王掞关注法律和行政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多项建议,康熙四十四年(1705),他提出在定谳时应使用满、汉两种文字记录供词,以保证汉官能够了解案件详情,参与司法决策。
个人作品
诗歌作品
书籍作品
王掞著有作品《西田集》4卷。
书法作品
家庭成员
史料记载
《清史稿·列传七十三》中记载:王掞,字藻儒,江南太仓人,明大学士锡爵孙。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等内容。
人物轶事
王掞挑灯策马救南田
南田是位平民画家,常买胭脂画牡丹,尤擅没骨花卉画,其牡丹有“恽牡丹”之誉,多被权贵邀请作画。但他绝不因经济困难创作庸俗应酬作品。一次,他在太仓市时,苏州一监司邀其作画,他推辞不去,监司竟将他绑在大厅上逼他作画。南田急中生智,让随从火速赶往太仓向王掞求救。当时已夜深人静,王掞得知消息后,当机立断,骑上快马,让仆役缚在身后,手持竹竿挑灯,迅速赶往苏州市。到达时才五更天,城门尚未开启。天亮后,王掞径直前往监司署,据理力争,最终监司不得不释放了南田。
王掞进言与康熙用药观
王掞曾向康熙帝进言,称皇上年事已高,宜服补血气之药。然而,康熙皇帝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南方人喜爱服药、服参,而北方人则与参不相合。康熙皇帝还以自己为例,称从前不轻易用药,是担心药物与病情不相契合,不仅无益,反而有损身体。
人物评价
王掞处事恪谨,为属僚所折服,与曾祖父锡爵并称“两世鼎甲”“祖孙宰相”。其书法作品《王西田相国行书真迹》笔力遒劲,行云流水,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苏州市珍贵档案文献名录肖芃主编评)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七十三》.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4-05-28
清代江南嗜用人参,康熙为何不以为然.澎湃新闻.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