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
张国良,男,汉族,出生于上海市,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
简介
1954年生于上海。1973-1976年、1985-1991年分别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其间,1981-1982年、1988-1989年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研修。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称号。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曾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兼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事,《新闻大学》副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等。
目前主持各类课题近20项。主要有:《中国发展传播学》(教育部重大项目)、《大众传播学》(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上海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受众与传播效果》(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大众传媒与扶贫》(中英合作项目)等。
迄今出版著作20余部(含专著、译著、合著),发表论文60多篇(含译文)。
学术成果
著作:
《图象媒介与社会心理》(合著)日本北树出版社1999
《广告精要Ⅱ》(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怎样进行形象传播》(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怎样应对大众传媒》(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传播学原理》(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合著)日本成蹊大学亚太中心1994
《大众传播社会学》(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日本新闻事业史》(译著)新华出版社1986
论文:
〈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分析〉《新闻记者》2001年6期
〈网络时代的受众与媒介〉《新闻大学》2001年春季号
〈上海市市民与媒介生态〉《新闻记者》2000年7、8、9期
〈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民与媒介文化〉《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香港中华书局1999
〈沪港大众传媒比较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2期
〈再谈日本的新闻教育〉《新闻大学》1997年4期
〈日本的大众传媒与国际化〉《国际新闻界》1996年4期
〈上海工人与新闻媒介〉《新闻大学》1994年3期
〈关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新动向〉《新闻大学》1994年1期
〈略论电话传播〉《新闻大学》1992年4期
〈新闻事业≠大众传播〉《新闻大学》1985年2期
〈也谈新闻定义〉《新闻传播》1985年3期
发表文章
■ 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三)
■ 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二)
■ 上海市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一)
■ 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现状分析
——我国首次就传媒“议题设置功能”进行抽样调查
■ 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
■ 国际化潮流中的日本大众传播媒介
■ 中日报纸国际报道之变迁及比较研究
■ 再谈日本的新闻教育
──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国良教授
■ 也谈新闻定义
■ 无视,还是拒绝?
——析新闻媒介在传播日本政府对波茨坦公告的态度上是否有误
■ 上海工人与新闻媒介
■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研究现状议
学术论文
1〈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合作)《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年第3期
2〈教授没有开的课〉(学术对谈)《传播与社会》2007年第4期
3〈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合作)《新闻大学》2007年第4期
4〈大学生网络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合作)《复旦学报》2006年第4期
5 The Rise, Development and Trends of the Chinese 传播学
Studies, China Media Research, 2(2),2006 USA
6〈“超女”现象的传播学实证研究〉《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7〈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今传媒》2006年第10期
8〈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6年第2期
9〈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合作)《新闻大学》2005春季号
10〈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研究现状刍议〉(合作)《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2期
11〈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12〈中日报纸国际报道的变迁与比较研究〉(日语)《大众传媒与冷战后的东亚》日本学文社2005
13〈2004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合作)《新闻大学》2005年冬季号
14〈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合作)《新华文摘》2005年第13期
15〈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合作)《现代传播》2005年第1 期
16〈中国传播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传播学在世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7〈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年第3期
18〈春华与秋实〉《复旦光华新闻传播学青年学者书系》(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9〈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合作)《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20〈中国受众的需求与满足〉《新闻记者》2004年第11期
21〈2003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合作)《新闻大学》2004年秋季号
22〈张国良教授点击上海报业关键词〉《中国记者》2004年第12期
23〈世界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最新报告〉(合作)《新闻界》2004年第5期
24〈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25〈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传播学思考〉《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5期
26〈关于SARS的传播学思考〉《SARS与社会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7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Media Ecology, Impact and Issues in New Media, Copyright 2004 by Hampton Press, Inc. USA
28〈信息时代的战争、媒介与受众〉《新闻记者》2003年第6期
29〈200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合作)《新闻大学》2003年秋季号
30〈上海市民与信息化〉《第二届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咨询报告汇编》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2003
31〈上海市民与信息化〉《传播学研究集刊(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03
32〈电视剧中电视暴力的传播学分析〉(合作)《电视研究》2003年第8期
33〈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合作)《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34〈中日两国传媒报道的结构与相互形象的形成〉《战后日本主要的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5〈中国动画片研究〉(合作)《新闻大学》2003年冬季号
36〈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合作)《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
37〈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3期
38〈中央与地方党的机关报议程的实证分析〉(合作)《新闻界》2003年第2期
39〈中国大众传媒与“知沟”现象初探〉《新闻记者》2002年第11期
40〈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报告〉《上海哲社研究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1〈2001年传播学研究回顾〉(合作)《新闻大学》2002年秋季号
42〈中国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合作)《现代传播》2002年第5期
43〈传媒报道与中日相互形象的形成〉《新闻记者》2002第12期
44〈中国大众传媒“议题设置功能”分析〉《新闻记者》2001年6期
45〈网络时代的受众与媒介〉《新闻大学》2001年春季号
46〈市民与媒介的互动〉《社会科学报》2002年4月
47〈第一时间看到了浓烟烈火——上海市市民如何获悉美国遇袭消息的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1年第10期
48〈网络传播中的“知识沟”现象研究〉《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
49〈大众传媒与扶贫报道〉(合作)《新闻大学》2001年夏季号
50〈新闻传播学前沿〉《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1〈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闻记者》2000年第9期
52〈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与趋势(一)〉《新闻记者》2000年第8期
53〈上海市网络受众的现状与趋势(二)〉《新闻记者》2000年第7期
54〈日本的大众传播与国际化〉《传播学论文选萃1》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5〈复旦大学传播学的过去、现在、未来〉《传播学论文选萃3》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6〈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传媒状况的变化〉《新闻传播论坛》2000年第5期
57〈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民与媒介文化〉《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香港中华书局1999
58〈沪港大众传媒比较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