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殿龙
欧姆殿龙属(学名:Ohmdenosaurus)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
形态特征
它的体型非常小型,约只有4米长。它的化石只有三根在巴登-符腾堡发现的四肢骨头。它的模式种是早侏罗欧姆殿龙(O. liasicus),是由Rupert Wild于1978年描述、命名的。胫骨上的突是用来连接肌肉的。远端分成两个髁,而近端则遂渐转密。在胫骨下连接的距骨,最长达14厘米,外型类似鞋子,顶端没有凸处。顶边的沟有可能是连接脚跟的。小型的跟骨应该直接在腓骨旁边。胫骨的末端及距骨的表面较为粗糙及有沟,都是用来连接软骨的。
正模标本包含了右后肢的骨头:右胫骨、距骨及跟骨,都是发现于同一地层。胫骨量度至远端长约40.5厘米,显示它们是种小型蜥脚类恐龙。骨头的末端受到明显侵蚀,有些位置的表层是在化石处理过程时候受到破坏。胫骨很密及厚实,在末端特别的厚。欧姆殿龙的化石母岩里,有海生蜗牛Coelodiscus,这些化石可能来自Posidonia Shale页岩层,是个海相沉积层,地质年代相当于托阿尔阶中期。有可能是这只恐龙死后,被水流冲刷到海洋里。胫骨长405毫米(15.9英寸),骨头上保存有肌肉附着点,包括腓骨嵴和外侧脊。骨直径为140毫米(5.5英寸),呈沙鞋状,旋转90°,暴露出其上表面。这个化石的骨头上还保存有富含黄铁矿的石灰石石英石。
分布范围
生存于侏罗纪早期(托阿尔阶)的德国。
物种学史
在1970年代,古生物学家Rupert Wild研究存放在侯兹马登博物馆的蛇颈龙目亚目肱骨化石。他发现这些骨头并非属于蛇颈龙属亚目的,而是属于恐龙的。但由于这些骨头长期存放于博物馆内,使得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源。化石的下部仍然陷在母岩中,有可能是来自于欧姆殿层附近的采石场。在1978年,Wild正式将这些骨头命名为早侏罗欧姆殿龙(O. liasicus),属名是早侏罗纪的旧名里阿斯统。属名来源于Ohmden村和古希腊语σαῦρος(sauros),意为蜥蜴或爬行纲。种名liasicus指的是欧洲早侏罗世的一个旧称Lias。
栖息环境
Holzmaden的波西多尼亚页岩是在一个水深100-600米(300-2,000英尺)的亚热带内陆海中沉积的。Ohmdenosaurus是这个地层中已知的唯一一块恐龙化石,其他陆生生物的证据也很少。Ohmdenosaurus的化石显示了其在死亡和最终埋藏之间的事件。根据威尔德的推测,这个标本可能经历了两次的运输和沉积。第一次是从死亡地点到靠近海岸的第一个沉积地点,第二次是从海岸远离的最终沉积地点。根据这些证据,威尔德推断这个标本可能是被食腐动物,如鳄鱼或蛇颈龙属,带到了最终的埋葬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