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脚类恐龙
蜥脚类恐龙(拉丁学名:Sauropoda,英文名:Sauropoda dinosaur、Sauropods)是繁盛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巨型、四足爬行动物。现今明确的最古老蜥脚类恐龙化石发现于早侏罗世。研究表明,长脖子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与肉食性恐龙和原蜥脚下目是近亲,在侏罗纪早期进化,侏罗纪晚期达到鼎盛,在白垩纪时期灭绝。蜥脚下目化石现已在包括南极洲在内的所有大陆被发现。例如,它们的化石发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阿根廷巴塔哥尼亚、葡萄牙庞巴尔;四川盆地南的黔江区和西南的西昌市、会理市一带。也发现于广西扶绥县、准噶尔盆地等地。
蜥脚类恐龙中身长最大的超过30米,有很长的颈和尾,粗壮的四肢支撑着如大酒桶般的身躯。素食类蜥脚类恐龙牙齿有钉状齿、嵴状齿、叶状齿、扁平齿等。它们靠四足行走。不同种群的蜥脚类恐龙似乎有不同的社交圈,根据其留下的足迹可知,年龄相仿的恐龙会结伴而行。然而,也有一些种群会不分老幼,一起出行。为了给庞大的身体供能,蜥脚类恐龙要吃很多植物。据估计,一只体重10吨的恐龙一天可能要吃3~5千克的蕨类植物,而一只80吨重的阿根廷龙属一天要吞下200千克的植物,它们的食物包括苏铁、黑沙椤、马尾等。
历史起源
国际记载
现今明确的最古老蜥脚类恐龙化石发现于早侏罗世。原本被认为属于三叠纪的伊桑龙(伊森龙)和安第斯龙属(Antetonitrus),其年代及后者是否属于蜥脚下目后来均受到质疑。然而,格陵兰弗莱明峡湾组发现的类蜥脚型蜥脚形类足迹可能暗示该群体在晚三叠世已出现。至晚侏罗世(1.5亿年前),蜥脚类(尤其是梁龙科和腕龙科)已广泛分布。到晚白垩世,蜥脚类中的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s)取代其他类群并几乎遍布全球,但与其他非鸟类恐龙一样,它们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消亡。
被认为是蜥脚类恐龙的第一批化石遗骸都来自英国,最初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它们与其他恐龙的关系直到最初被发现后很久才被认识到。1877年,约翰·A·莱德(John A. Ryder)完成了史上首个蜥脚类恐龙骨骼复原——至高圆顶龙(圆顶龙属 supremus)的骨架重建工作。
蜥脚类恐龙在整个侏罗纪和白垩纪都有丰富的化石发现,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群,便是它们群居生活的一个很好证明。
2020年,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古生物学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出土的蜥脚类恐龙颅骨,以及附近岩层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这头蜥脚类恐龙生活时期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进而推断1.8亿年前的气候变化。
研究表明,长脖子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与肉食性恐龙和原蜥脚下目是近亲,在侏罗纪早期进化,侏罗纪晚期达到鼎盛,在白垩纪时期灭绝。
巴塔哥尼亚新出土的化石,即属于蜥脚类恐龙,研究人员把它命名为“巴瓜尔黎明”。“巴瓜尔”源自具体出土位置阿根廷巴瓜尔峡谷,“黎明”表示这种恐龙生活的年代很早。阿根廷埃希迪奥·费鲁利奥古生物博物馆主要研究人员迭戈·波尔等人推测,它身长40米。化石显示,“巴瓜尔黎明”下颌强壮,牙齿比那些已灭绝植食性恐龙粗7倍。这种生理构造使它们能以针叶树坚硬似皮革的树叶为食。在体型庞大的“巴瓜尔黎明”之后,长脖子的其他蜥脚类恐龙在地球上延续了1亿年。
2022年,葡萄牙和西班牙科学家在葡萄牙中部庞巴尔附近发现了巨型恐龙骨架。葡萄牙古生物学家称这可能是欧洲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恐龙的骨骼化石。这些遗骸被认为是蜥脚类恐龙的遗骸,这是一种高12米、长25米长的食草恐龙,大约在1.5亿年前在地球上生活,蜥脚类动物具有典型的长脖子和尾巴,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之一。里斯本大学科学学院古生物学家伊丽莎白·马拉法亚(Elisabete Malafaia)称,“它是在欧洲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标本之一。”他表示,在收集的标本中,他们发现了一根长约三米的肋骨残骸。
国内记载
四川盆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分布广泛,材料丰富,是最常见的一类恐龙。它们的化石除了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内各地区外,也见于盆地东南的黔江区和西南的西昌市、会理市一带,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比较原始的脖子相对比较短的恐龙类,主要产于早侏罗世的自流井组上部和中侏罗世的下沙溪庙组地层中;另一类是比较进步的脖子比较长的马门溪龙类,主要见于中侏罗世的下沙溪庙组和晚侏罗世早期的上沙溪庙组地层中。
1993年命名的马门溪龙,是在中国准噶尔盆地东部将军庙附近发现的侏罗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身长达到37米。推测其仅脖子就长约17米,证据是保存有一块长达160厘米长的颈椎骨,但其他很多化石缺失。
2010年,由广西自然博物馆莫进尤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以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埃里克·比弗托研究员合作研究的论文“中国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早白垩纪真蜥脚类恐龙新属种”,发表在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2010年第6期上。
中法古生物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证实,在广西扶绥县、年代大约为1.3亿年前的那派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是真蜥脚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六榜龙属”,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初步分析表明,“六榜龙”可能代表了一种真蜥脚类恐龙,与北美的简棘龙形成姐妹群关系。
新恐龙属种的发现和命名者、广西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莫进尤介绍,新化石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山圩镇平搞村六榜屯龙草岭的甘蔗地里,由于发现化石的线索是当地村民何文坚提供的,所以命名为“何氏六榜龙”。
中国发现的白垩纪蜥脚类恐龙种类较多,但这些恐龙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年代也从1.4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横跨到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而且这些恐龙都无一例外的属于巨龙形类或者更进步的属种。
分类命名
命名
1878年,蜥脚类恐龙“Sauropoda”这一名称由奥特尼尔·查尔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创立,源自古希腊语,意为“蜥蜴足”。他发现并描述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并将其命名为梁龙属(Diplodocus)。有了这一发现,马什还创建了一个新的类群,以包含梁龙、鲸龙属和它们不断增长的亲戚名册,以将它们与其他主要恐龙类群区分开来。马什将这个群体命名为蜥脚下目,或“蜥蜴脚”。
1997年,蜥脚下目的首个系统发育定义由Salgado等人提出,将其定义为节点类群,包含“卡里巴火山龙(火山齿龙属 karibaensis)与真蜥脚类(Eusauropoda)的最后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此后,2007年,Yates提出基于干群的定义,将蜥脚下目视为“包含洛里卡萨塔龙(Saltasaurus loricatus)但不包含雷迪黑丘龙(黑丘龙属 readi)的最包容演化支”。支持此定义的学者使用“重龙属类”(Gravisauria)一词,指代相当于萨尔加多(Salgado)定义中蜥脚下目的演化支。
分类
蜥脚类恐龙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蜥形纲,蜥臀目蜥脚形亚目的恐龙。真蜥脚类恐龙是一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较巨龙形类恐龙原始的蜥脚类恐龙,在中国四川、新疆等地区发现的躯体庞大的马门溪龙、峨嵋龙等均属于此类。
蜥脚类恐龙,是侏罗纪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庞大,足足演化出100多个物种。同时,它们也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恐龙群体,它是蜥臀目蜥脚形亚目的一个类群。
1878年,蜥脚类恐龙的分类地位由美国古生物学家马什确立,主要有梁龙类和圆顶龙类两大分支。目前全世界被描述的蜥脚类恐龙有70多个属,其中骨架比较完整的主要有梁龙属、迷惑龙、圆顶龙属以及马门溪龙、峨眉龙、蜀龙属等等。近年来蜥脚下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已基本稳定,但仍存在争议,如盘足龙(Euhelopus)、简棘龙(Haplocanthosaurus)、约巴龙属(Jobaria)和奈梅格特龙科(Nemegtosauridae)的位置。
形态特征
早期的蜥脚类恐龙,如蜀龙和鲸龙属,生活于侏罗纪中期,体形中等。后来的蜥脚类恐龙,如阿根廷龙属,体重可达80吨。小蜥脚类恐龙刚孵出时体重只有约5千克,有些要花几十年才能长成成年恐龙的体形。蜥脚类恐龙中身长最大的超过30米,有很长的颈和尾,粗壮的四肢支撑着如大酒桶般的身躯。素食类蜥脚类恐龙牙齿有钉状齿、嵴状齿、叶状齿、扁平齿等。它们的脑袋很小,颈和尾很长,粗壮的四肢支撑着巨大躯体。
蜥脚类恐龙体形巨大,比棘龙属还要大很多,可以说是恐龙界最大的了。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长长脖子和长长的尾巴。因为体形尤其庞大完全不怕受到其他恐龙的攻击,而且在很多时候,它们长长的尾巴就像鞭子一样,完全可以横扫一切。长脖子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也曾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当今世界上所有已发现的化石以及所有现存动物,都无法出其右。
蜥脚类恐龙是人们比较熟知的一类恐龙。它们庞大的体躯、长长的脖子和尾巴,是博物馆里最受青睐的恐龙。无论从哪方面看,所有的蜥脚类恐龙都大体相似,庞大的体躯靠四条粗壮如柱的腿支撑着,四足行走,脖子欣长但头却很小,勾形或棒状的牙齿只适宜吃柔嫩的植物。它们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陆生动物。最小的蜥脚类恐龙可能都比现在的大象还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体长可达40余米,估计活着时体重超过100吨,是大象的十几倍,只有现在海洋中的鲸可与之相比。
化石分布范围
蜥脚下目化石现已在包括南极洲在内的所有大陆被发现。例如,它们的化石发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阿根廷巴塔哥尼亚、葡萄牙庞巴尔;四川盆地南的黔江区和西南的西昌市、会理市一带。也发现于广西扶绥县、准噶尔盆地等地。
生活习性
同属原蜥脚下目的板龙靠两足行走,蜥脚类恐龙却“执意”靠四足行走。不同种群的蜥脚类恐龙似乎有不同的社交圈,根据它们留下的足迹可知,年龄相仿的恐龙会结伴而行。然而,也有一些种群会不分老幼,一起出行。它们在整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地史区间都有生存并很繁盛,它们大多数营群居生活,成群结队地迁移、觅食和繁殖,并小心翼翼地养育幼雏。
为了给庞大的身体供能,蜥脚类恐龙要吃很多植物。据估计,一只体重10吨的恐龙一天可能要吃3~5千克的蕨类植物,而一只80吨重的阿根廷龙属一天要吞下200千克的植物,它们的食物包括苏铁、黑沙椤、马尾等。
参考资料
蜥脚类恐龙的牙齿.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2024-02-08
Sauropoda Marsh, 1878.gbif.2025-04-02
†unranked clade Sauropoda Marsh 1878 (sauropod).Paleobiology Database.2025-04-02
蜥脚类恐龙为何进化出纤长脖子.中国网.2024-02-08
葡萄牙出土巨型恐龙骨架,或是欧洲发现的最大恐龙骨骼化石.今日头条-澎湃新闻.2022-08-30
中国首次发现早白垩纪真蜥脚类恐龙化石.中国新闻网.2024-02-08
Reptilia.gbif.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