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英语:Junggar Basin)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中原地区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东西长850多千米,南北宽350多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形状大体呈三角形,跨越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

准噶尔盆地形成于中新世时期,整体地形态势向西倾斜,北高南低。盆地北部平原从阿尔泰山南麓延伸到沙漠北缘,风蚀作用明显,有大片风蚀洼地;南部平原从天山北麓开始,向沙漠北缘延伸,可以分为两带,北带为沙漠,南带为天山北麓山前平原。准噶尔盆地是大陆性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中部有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盆地内河流大部分为内陆河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盆地内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各类金属矿等,其中煤炭储量居中国首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也非常丰富。黄淮平原内植物主要为灌木类植物和短命植物,动物有普氏野马野骆驼鹅喉羚等。

准噶尔盆地历史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西汉时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清朝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叛乱,巩固了中原地区的政权统一和稳定。在交通、农业和工业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发展。盆地南部的天山山麓平原是新疆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全疆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乌鲁木齐市作为首府,是新疆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著名景点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世界魔鬼城五彩城将军戈壁、奇台县硅化木、原始胡杨林等。 

命名

准噶尔盆地其实是用准噶尔蒙古部这个古老的部落来命名的。在十六世纪末的明朝万历年间,蒙古地区呈现出分裂割据的局面。大漠成为了自然的分界线,将蒙古分为内蒙古地区、漠北、漠西三大部分。其中,漠西地区的瓦刺部落在这一时期被称为厄鲁特蒙古,由准噶尔汗国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部、和硕特汗国土尔扈特部四个部落组成。

随着瓦刺的绰罗斯·也先去世,其势力逐渐衰落。也先的后代被另一蒙古部落首领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征服,并被驱逐到西部地区。此后,“厄鲁特”成为了原“瓦刺”部落的新称呼。达延汗将他的儿子们封在不同地区,并指定准噶尔部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各谷地。在这个过程中,位于天山北部的广阔盆地开始被称为“准噶尔盆地”,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位置境域

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第二大内陆盆地。盆地整体地处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西侧为准噶尔西部山地,东至北塔山麓,是一个略呈三角形的封闭式内陆盆地。经纬度范围介于北纬44°~47°,东经82°~90°,南北宽450千米,东西长700千米,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其中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盆地腹部,面积占盆地总面积的36.9%。准噶尔盆地主要涉及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市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

历史成因

准噶尔盆地在早中石炭世由于上地幔上隆,使由泥盆纪和石炭系组成的过渡性基底发生张裂,形成了堑垒式构造格局中雏形。应力释放后,在沉积物的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沉,二叠纪黄淮平原发育的开始阶段,为分割性断陷发育期,中生代继续下沉、统一,进入断坳发育期与坳陷发育期。最后在中新世时萎缩上隆,形成了现代的准噶尔盆地。

根据准噶尔盆地构造分层,并结合盆地地质研究的进展,将准噶尔盆地形成及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

地体形成阶段

准噶尔地体作为古亚洲板块的一部分,早在太古代末期就通过陆核增生方式形成了具有结晶基底的原始古陆核,经过大陆拼贴碰撞,至中元古代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大陆地块,可能出现原始的沉积,成为一个隆起区。

地体发展演化阶段

约在10亿年至6.5亿年前新元古代,古亚洲大陆破裂,震旦一早寒武世的地壳运动使古大陆边缘裂离,并由裂谷进而发展成为大洋。

盆地雏形形成阶段

准噶尔盆地第二构造层形成时间大致为中海西期一晚海西期。从古地磁的资料看,准噶尔地体塔里木盆地板块、西伯利亚地区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体、中天山地体在中、晚石炭世和二叠纪的古纬度相接近,这表明准噶尔地体自中石炭世就与劳亚大陆有联系,中、晚石炭世的植物群明显属于安哥拉植物群,准噶尔地体在石炭一二叠纪时已经拼合到劳亚大陆,在准噶尔西部形成了一个海相盆地。

前陆盆地阶段

前陆盆地早期阶段时限主要指二叠系沉积时期。准噶尔盆地初步形成于中、晚石炭世末一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期末,下二叠统是它成盆后的最早沉积盖层。准噶尔盆地是在周边海槽闭合碰撞时多向挤压应力场中形成的。

陆内坳陷阶段

燕山运动是准噶尔盆地的一个重要成盆期。燕山运动早中期在盆地内的表现是西强东弱,上罗统基本上缺失,下中罗统的沉积仍继承了印支期的格局,早北西西向展布。总体来讲,在盆地中,燕山运动早中期有一次整体性上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基底断裂的翘倾活动而使盆地各区块剥蚀程度有所差异;燕山晚期,盆地内表现为以腹部为中心的整体同心式下沉,白垩系沉积厚度大而稳定。

再生前陆盆地阶段

再生前陆盆地阶段形成于晚第三纪一第四纪。从地震资料及古生物资料来看,老第三系与白要系沉积范围相当,沉积连续无间断。晚第三纪一第四纪喜玛拉雅运动对准噶尔盆地有重大影响,源自新特提斯构造域的强大挤压应力使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降升,并向盆地冲断,故使盆地南缘发育了冲断型。从整套第三系厚度资料分析,以整体抬升为主,特别是盆地腹部、北部,北部拾升最大,呈现出北升南降的态势。

地理特征

气候

准噶尔盆地处中温带,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长、严寒,夏季短、炎热,春秋季变化大。年平均气温为5.0℃~7.5℃。

准噶尔盆地的沙漠气候以冬冷夏热为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日夜温差大。年降水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年降水量大约在70-150毫米之间。年蒸发量非常高,通常超过2000毫米,远大于降水量,这导致了水资源的极度匮乏。沙漠中的植被稀疏,沙丘顶部多为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冬季一般有20-30厘米深的稳定积雪覆盖,这对于沙漠生态系统来说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准噶尔西部山区和阿尔泰共和国山区的降水量约500毫米左右。黄淮平原水汽主要来自西风气流降水西部多于东部,边缘多于中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盆地冬季有稳定积雪,冬春降水量占年总量30%~45%。

准噶尔盆地北部、西部年均温3~5℃,南部5~7.5℃。盆地东部为寒潮通道,冬季为中国同纬度最冷之地,阿勒泰地区富蕴县1月均温为-28.7℃。10℃以上活动积温3000~3500℃,持续150~170天,无霜期除东北部为100~135天外,大多达150~170天,年均温日较差12~14℃。

准噶尔盆地太阳年总辐射量约565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北部约3000小时,南部约2850小时。全年日照时间平均2300-3200小时,各类农作物生长繁育禀赋条件得天独厚。

地质

地质构造

准噶尔盆地在地质构造上为古陆台。其东北部为阿尔泰共和国地槽,南部为天山地槽,历经各项运动最后海退由西北退向东南,华力西运动使地槽返以后,四周褶皱成山,形成准噶尔盆地。由于准噶尔盆地四周山区的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给予盆地之沉积物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沉积了三叠纪早期-上仓房沟群、晚、中三叠世-小泉沟群、侏罗纪、白垩纪-吐谷鲁群东沟群、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

地层分布

准噶尔盆地主要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和中、新生界地层。石炭系地层在准噶尔盆地中广泛分布,主要由半深海至深海的沉积序列组成。在阿尔泰山区,下石炭统主要表现为浅变质的砂岩板岩、硅质板岩及中酸性火山岩。而在其他地区,石炭系地层发育较为完整,包括砂岩、粉砂岩、凝灰质砂岩及凝灰岩等沉积类型。在盆地南缘,二叠系地层下部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沉积。而中部则主要发育为灰、灰黑、暗色砾岩、细砂岩、粉砂岩、灰岩及油母页岩等沉积类型。而上部则主要发育为暗色细碎屑岩。中、新生界地层在准噶尔盆地中主要表现为湖相和冲积扇沉积。侏罗系主要发育湖相泥岩、砂岩和砾岩,而白垩系则主要表现为冲积扇相的砂岩和砾岩沉积。

矿产资源

准噶尔盆地内油气、天然气资源丰富,优势矿种有石油、天然气、煤、黄金、水泥石灰岩、铁、石棉芒硝、盐、镍、铜、锂、蛭石、铀、铬、膨润土等。

准噶尔盆地石油总资源量为86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继塔里木油气钻探的重大突破后,在新疆北部的克拉玛依、东准噶尔和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盆地,都相继发现新的大油田。新疆准噶尔盆地拥有天然气资源量约3.2万亿立方米,而目前盆地探明天然气储量为1737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不超过10%。  

2020年12月16日,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呼图壁县境内的风险探井呼探1井获得重大突破,初步估算气藏规模千亿立方米。

地形地貌

准噶尔盆地地势向西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海拔500~1000米,北部的乌伦古湖(布伦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玛纳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点。盆地西侧有几处缺口,如额尔齐斯河谷、额敏河谷及阿拉山口市。西风气流由缺口进入,为盆地及周围山地带来降水

地貌可分为平原和沙漠,划分为三大地带:北部平原,北起阿尔泰山南麓,南抵沙漠北缘。风蚀作用明显,有大片风蚀洼地。中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优势。沙漠北部主要是南北走向的树枝状沙垄,南部边缘为蜂窝状复合沙垄、新月形沙垄及小草丘地,东部为复合型沙垄、格状沙垄和线状沙垄等。南部平原,南起天山北麓,北至沙漠南缘。可分两带,北带为沙漠;南带为天山北麓山前平原,是主要农业区。

水文

河流

除额尔齐斯河为外流河外,盆地其他河流均为内陆河,以盆地低洼部位为归宿。河流补给主要来自山区,春季平原融雪水亦有补给。按河流出山口处流量计算,共有年径流量210亿立方米(不包括伊犁河及塔城盆地河流),其中额尔齐斯河流出国境水量100亿立方米。

额尔齐斯河是新疆第二大河,外流河。发源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阿尔泰山南坡,在中国境内长度546千米,是中国唯一流进北冰洋的河流。全长4248千米,从阿勒泰哈巴河县出境,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中国境内河段处于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区域,是高山冷水性水生生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乌伦古河是准噶尔盆地内最重要的内陆河之一,它发源于阿尔泰山,流经富蕴县,最终汇入福海县乌伦古湖。乌伦古河的总长度约为72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3.54万平方千米。乌伦古河有四大支流:大青格里河、小青格里河、查干郭勒和布尔干河。这些支流在青河县境内汇成乌伦古河干流,然后向西流经准噶尔汗国荒原北部,与额尔齐斯河平行流淌,因此有时也被称为额尔齐斯河的“姐妹河”。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流补给,乌伦古河的水量不足以冲破与额尔齐斯河之间的地峡,最终流入乌伦古湖,成为一条内陆河

湖泊

准噶尔盆地北部为乌伦古湖(布伦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为玛纳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为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点。其中乌伦古湖乌伦古河尾闾。艾比湖汇纳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奎屯市精河县等河。玛纳斯湖汇纳玛纳斯县、金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西等河,源于准噶尔汗国西部山地的10多条小河,曾以玛纳斯河为下游。

乌伦古湖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淡水湖,是中国内陆十大淡水湖之一,主要由布伦托海(大海子)和吉力湖(小海子)构成,水域总面积超过1027平方千米。乌伦古湖乌伦古河的尾闾湖,除乌伦古河外,湖泊也依赖额尔齐斯河的水源补给。

地下水

准噶尔盆地的含水层结构由山区向平原呈有规律分布。山区以裂隙含水层为主,盆地南部以孔隙含水层为主,盆地北部以上部为孔隙含水层、下部为孔隙-裂隙含水层的混合结构为主。山区含水层类型包括以古生代及前古生代为主的基岩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含水层,以新生代古近-新近系为主的砾岩砂岩裂隙-孔隙含水层,以及新生代第四系洪积、冰碛和冲积砂砾石层、卵石孔隙含水层。准噶尔盆地的地下水资源评估涉及到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水文地质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等方面。例如,呼图壁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勘查显示,该流域处于天山中段北麓,第四系厚达100~1300米,由于河水、渠水、田灌水的补给,区内第四系赋存着丰富的第四系孔隙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于山区的河流沟谷潜流补给、河道入渗补给、山区基岩裂隙水侧向径流的补给等。

土壤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盆地内地貌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北部平原和南部平原。北部平原北起阿尔泰山南麓,南至沙漠北缘,这里风蚀作用明显,有大片风蚀洼地。南部平原南起天山北麓,北至沙漠北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带,北带为沙漠,南带为天山北麓山前平原,是主要农业区。准噶尔盆地北部主要土壤是棕钙土,局部地区还有栗钙土、龟裂土、沼泽土、草甸土和盐土。盆地南部的北带以荒漠灰钙土为主,南带以棕钙土为主,冲积扇缘有草甸沼泽土和草甸盐土,扇缘以下为盐碱化的荒漠灰钙土。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准噶尔盆地共有野生动物215种,包括兽类53种、两栖动物4种、鸟类144种、爬行纲14种。其中,有101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包括兽类9种、两栖类3种、鸟类84种、爬行类5种;有21种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6种,国家二级保护15种。普氏野马野骆驼北山羊蒙古野驴马鹿鹅喉羚岩羊盘羊等是准噶尔盆地的珍稀物种。这里历史上还曾活动着赛加羚羊、野骆驼等,但目前已经消失。

植物

准噶尔盆地的植被以旱生或超旱生型植物为主。主要包括温带矮半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和矮半灌木荒漠、多汁盐生半灌木荒漠、草原化灌木荒漠以及温带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荒漠草原等地带性荒漠植被。其中,温带矮半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和矮半灌木荒漠植被是分布最广的3种温带荒漠植被型。

分布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约占盆地总面积的41.47%,包括的群系主要有假木贼属短叶假木贼盐生假木贼猪毛菜属的木本猪毛菜,蒿属纤细绢蒿白茎绢蒿伊犁绢蒿、博乐绢蒿,以及红砂驼绒藜合头草小蓬等;其次是以梭梭白梭梭等群系为代表的温带矮半乔木荒漠,其覆盖面积约占整个盆地面积的31.60%。以淡枝沙拐枣红果沙拐枣多枝柽柳刚毛柽柳等4个群系为代表的温带灌木荒漠覆盖面积约占6.20%。温带多汁盐生半灌木荒漠虽然面积较小,但却是对特殊盐生环境的适应所产生的一类荒漠植被,包括盐爪爪木碱蓬盐节木等群系。准噶尔汗国盆地四周及个别低洼地方有少数中生或湿生植被。

短命植物准噶尔汗国盆地荒漠独特的区系组成成分。盆地内部的短命植物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减,而盆地南缘是新疆北部短命植物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该区共有短命植物约113种,其中十字花科菊科百合科物种占47.79%,且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占71.68%。蒺藜科报春花科车前草科小檗科等是单种科和寡种科,分布范围狭窄,且多数是准噶尔盆地荒漠的特有种,成为准噶尔汗国盆地荒漠植被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荒漠植被的重要标志。早春短命植物中有些种具有药用价值,可以作为中药材,如砂蓝刺头阿魏属、落叶胡卢巴中亚胡卢巴等。另外有些早春短命植物花色艳丽,极具观赏价值,如新疆紫罗兰、新疆郁金香、螺喙荠等。

自然保护区

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

位于新疆准噶尔汗国盆地东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以北、阿勒泰地区富蕴、青河县以南,是以古生代岩层组成的残蚀低山丘陵区。卡拉麦里是哈萨克语,意为“黑油油的山”,因低山丘陵山头岩石以黑色岩层为主而得名。这里有丰富的古地质遗迹,有火烧山、五彩城、魔鬼城、恐龙沟、石树沟等奇异景观,是新疆第一个国家级世界地质公园。这里还曾经是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赛加羚羊野骆驼等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存、驰骋的乐园。1982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以有蹄动物野生动物及其生境为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0万公顷,是新疆31个保护区中仅次于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和阿尔金山保护区的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在中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中,它是既有野生动物,又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古生物遗址,还有极其丰富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一个特殊类型的保护区。

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准噶尔汗国盆地西南部,是以珍稀荒漠树种白梭梭母树林、梭梭为代表的荒漠植被和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及其生态为主的荒漠类型的保护区。主要保护白梭梭、梭梭、柽柳胡杨铃铛刺沙拐枣等植物资源及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肉苁蓉锁阳、甘草、罗布麻、苏枸杞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波斑鸨;二级保护动物马鹿鹅喉羚水獭亚科大天鹅蓑羽鹤猎隼红隼等。

自然灾害

冻害

准噶尔汗国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北部,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冻害是该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温度骤降,地表水分迅速冻结,导致植物根部受损,影响农业生产。根据最新的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葡萄种植区在2011-2012年间发生了严重的冻害,冻害面积达到4980.5公顷,占种植总面积的71.99%。冻害的主要原因包括冬季出现阶段性低温、地温偏低、初雪推迟、积雪覆盖少。这种冻害不仅影响了葡萄的生长发育,还导致了减产甚至绝收,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此外,准噶尔盆地的冻害还可能对其他作物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对低温敏感的作物。冻害不仅限于特定季节,春季和秋季的霜冻也可能对作物造成损害,导致作物生长周期延长或失败。

大风

准噶尔汗国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北部,这里的气候特征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大风是该地区的一种常见气象灾害,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资料,准噶尔汗国盆地北部每年有8级以上的大风天数在33~77天之间,西部则超过70天,而阿拉山口市地区的大风天数更是高达165天。大风天气在准噶尔盆地具有显著的影响。由于盆地植被覆盖度较大,虽然大风天数多,但沙丘移动现象相对较少。然而,局部地区如艾比湖周边,强风携带的沙粒可以形成沙尘暴,对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破坏。此外,强风还可能加剧土壤侵蚀,影响农业生产,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于稳定气候条件的作物来说,强风可能导致产量下降。在某些情况下,强风还可能对交通运输造成困难,增加事故风险。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准噶尔盆地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随后在约1万年前进入了细石器文化阶段。大约4000年前步入青铜时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标志着早期铁器时代的到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准噶尔汗国盆地因其在亚洲中部和丝绸之路中段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13世纪,蒙古帝国的扩张使得准噶尔汗国盆地成为了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十六世纪末(朱翊钧万历年间中后期),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当时蒙古地区以大漠为界,分为内蒙古地区、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漠西的瓦刺这一时期称为厄鲁特蒙古,它有准噶尔汗国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部、和硕特汗国部、土尔扈特部四个部。后来鞑靼部的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征服瓦刺并将他们驱逐西去,并分封他的儿子们在各地,指定准噶尔部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南各谷地,而位于天山北部的这块辽阔的盆地,就在这个时期有了“准噶尔盆地”的名称。

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和鄂尔勒克率其部,联合和硕特汗国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部分,约五万帐之众,徙牧额济勒河(今苏联伏尔加河)下游。十年前后,和硕特顾实汗等也率所部迁移到青海省一带,并以维护黄教为名,派兵占据青藏高原。而当时准噶尔汗国、杜尔伯特、辉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硕特、土尔扈特属众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清朝史籍往往把厄鲁特也统称为准噶尔。

准噶尔汗国强大时期,主体民族卫拉特蒙古(包括准噶尔等四部)大约六十万人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两路进抵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俘准噶尔汗达瓦齐,天山南北路归中央直接统治。准噶尔部众于战乱中大量伤亡,但准噶尔汗国部落并没有灭绝,有大量准噶尔部民被编入八旗(或迁徙到漠北等地),成为清军的作战力量,如八旗察哈尔省之例,也有一部分准噶尔部民投入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18世纪中期,准噶尔汗国部落天花流行,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噶尔丹策零死后,1745年至1754年间,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喇嘛达尔扎、达瓦齐、阿睦尔撒纳之间的多年混战,以及哈萨克斯坦部落的袭击、各部落的出走,也使准噶尔汗国人口大减。乾隆时期皇帝为了解决人口锐减问题在新疆准噶尔区域实行了屯田。

准噶尔汗国时期曾从南疆迁移三千户维吾尔人去准噶尔盆地周围种田、供应粮食,后来趁战乱形势跑回南疆。清统一准噶尔之战之后,爱新觉罗·弘历除了让旗兵闲员屯田,还从南疆、甘肃省东北地区组织人口去屯田。乾隆末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贮粮经常在三十万石以上。

1949年,中原地区开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1952年,准噶尔汗国盆地所在的新疆成立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1953年开始试点。1954年底,已建立多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创造条件。1955年1月,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提出成立省级自治区的指示,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负责屯垦戍边任务。197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被撤销,1981年恢复;1990年兵团实行计划单列。

城市和人口

人口

族群

准噶尔盆地是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家园,这些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哈萨克族人口约为125万,主要居住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以及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蒙古族则有约598万人口,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青海省河北省等省、的各蒙古族自治州、县。新疆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两个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以及伊犁、阿勒泰市塔城地区等地区。乌鲁木齐市地区聚居着汉、维吾尔、哈萨克族、回、蒙古等56个民族。塔城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俄罗斯塔塔尔族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族等29个民族。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35个民族。

交通运输

公路

截至2023年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速(一级)公路里程预计达到1.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突破7700公里,环准噶尔盆地、环塔里木盆地高速(一级)公路圈已经全面建成。

乌鲁木齐至阿勒泰市高速公路(简称“S21阿勒泰—乌鲁木齐高速公路”)是一条穿越准噶尔盆地腹地的重要公路,它连接了新疆的两个重要城市——乌鲁木齐和阿勒泰。这条高速公路全长约342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20公里。

铁路

准噶尔铁路是连接乌鲁木齐市与准噶尔盆地的铁路线路。这条铁路是新疆第一条合资铁路,包括改建铁路乌北至小黄山段,以及新建铁路小黄山至五彩湾段、五彩湾至将军庙段。准噶尔铁路的总投资为25.42亿元人民币,线路全长264公里。铁路设计标准为国有铁路I级,单线,预留双线,采用内燃牵引,并预留了电化条件,运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20公里。初期货运量预计为每年1500万吨。

准噶尔铁路的建成运营为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煤电和煤化工产业链的建设提供了运输保障。它将与现有的北疆铁路乌鲁木齐市阿拉山口市)一起,加快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区的石油、化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炼焦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新疆北部地区人流、物流,拉近新疆与内地省区及中亚间的距离。

按照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疆路网结构将形成向东4条出疆通道(兰新铁路、哈临线、青新线、新藏线),向西4条出境通道(兰新线西段、精霍铁路、中吉铁路、中巴铁路),区内4个环线(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汗国盆地、天山北坡、吐鲁番盆地)的铁路主要干线网。为了进一步完善新疆的路网布局,准噶尔汗国铁路还将由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向北延伸至与奎北铁路相连,形成区域铁路网络,向东经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密市与哈临线相连,为构筑新的出疆通道创造条件。

科考活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新发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取得最新研究进展:新发现的大型、中型两类恐龙足迹均被归入亚洲足迹属,其中,大型足迹还建立一个新种——牛氏亚洲足迹,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亚洲足迹。

环境问题与保护

水资源问题及治理

近30年来由于准噶尔盆地地区河道整治,山区水库的修建,输水灌溉的工程防渗透能力不断提高,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量不断减少,加之地下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多处水源地中心或农业开采区区域性水位下降,地下水的天然动态已被开采动态所替代,地下水丰水期变成了枯水期,而原来的枯水期却变成了水位恢复期。持续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

200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为了保护水资源、重建生态环境,投资了高达107亿元的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2004年全流域实现节水8.06亿立方米。自2000年起,新疆还七次向塔里木河人工输水,结束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近三十年的历史,沿河地区天然植被恢复27万亩,沙地面积减少50万亩,减少的沙地多为河水和沙拐枣梭梭多枝柽柳等沙漠物种覆盖并常有蒙原羚塔里木兔、天鹅等野生动物出没。

湖面萎缩及治理

准噶尔盆地湖面萎缩现象主要表现在盆地的大湖如玛纳斯湖艾比湖和白家海子。玛纳斯湖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为截流河水导致湖泊干涸。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低的洼地之一,50年代初期开始水面萎缩,2006年艾比湖湖床出现大面积干涸 。白家海子由三屯河、头屯河、乌鲁木齐市河等汇入形成,20世纪已完全干涸。乌鲁木齐以东沙漠前缘的众多小湖目前均已干涸。

 2000年6月,政府将艾比湖定为级自然保护区,制定了艾比湖周围农田灌溉定额降低20%的节水目标,保证每年注入艾比湖的水量不少于6亿立方米,实施了阿拉山口市环保绿化工程和艾比湖主风道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后,艾比湖周围的21万亩荒漠植被得到明显恢复,主风道上的防护林带已完成5.2公里,裸露多年的艾比湖大片湖底已被湖水覆盖。2004年阿拉山口刮过数次8级以上大风,都未能在艾比湖卷起沙尘。

植被问题及治理

由于准噶尔盆地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天然植被出现退化。20世纪90年代后,奎屯河流域年引水量增加,大部分河水通过调水工程经柳沟水库调至奎屯河灌区,河道中游水库拦蓄剩余河水,使得奎屯河流域在正常年份碘化钠进入艾比湖。另外,进入三河下游的甘家湖水量也大量减少,其中古尔图河由于长期无地表径流,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原来生长茂盛的以胡杨为主的河谷林全部衰败,梭梭林保护区树林密度下降。三工河流域由于毁林垦地及枯萎死亡,原有天然林面积逐渐减少,现在几乎见不到乔木林,灌木也很稀疏,梭梭林面积不断减少。

对于准噶尔盆地西部生态系统脆弱、天然植被退化、造林模式单一等问题,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与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合作筛选出10种耐旱和耐盐植物,完成8项繁育造林技术、6项人工植被恢复和重建技术、7项天然植被修复和保护技术。建成示范区10处,总面积2.4万亩。

2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和林业部门制定了为期10年的治沙规划,计划在2010年之前通过人工营造防风固沙林、飞播造林(草)、封沙育林育草、植被保护等途径完成新疆地区5903万亩的沙漠绿化面积,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营造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绿洲内部不断完善农田防护林网,沿南、北疆铁路两侧营造护路林,在天山南北恢复栽种胡杨梭梭等天然荒漠林等。

土地沙漠化及治理

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局部地带,如东道海子一带,沙梁每年前进1~2米,已经迫使工厂关闭,居民撤退;105团至莫索湾区段的沙漠也严重威胁农田、林地等。

2017年,新疆维吾尔林业厅公布《新疆维吾尔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准噶尔盆地绿洲防护区以绿洲防护为主要目的,建设生态防护林,改造绿洲周边沙化耕地,扩大森林面积,提高防护效益。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开展生态与经济树种兼用林建设,积极开展林下经济、间作等巩固手段,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以肉苁蓉沙棘等药用经济植物为主的沙产业。

在方案的实施下已退耕还林还草250.3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98.20万亩;退耕还草52.14万亩。

风景名胜

准噶尔盆地主要涉及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六地州。 盆地风景名胜众多,有6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40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北庭故城遗址

准噶尔盆地5A旅游景区及世界文化遗产

雅丹地貌

乌尔禾区魔鬼城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境内,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下白垩纪,这里曾是巨大的淡水湖泊,气候温暖潮湿,是远古生物恐龙的“天堂”。 

奇台魔鬼城

奇台县魔鬼城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将军戈壁上,出奇台县县城向北行200多公里才能到达。据说它距县城的直线距离仅有100多公里。奇台魔鬼城主要由“青壮年”雅丹群组成,其颜色各异,形态多样。每当大风来袭,便有阵阵呼号声传来,魔鬼城因此而得名。在地理上,它和乌尔禾区魔鬼城处于同一纬度上,都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由奇台县城向北行几十公里,便是一望无际的将军戈壁。

五彩城

五彩城又叫五彩湾,位于火烧山西北地区。五彩城地处荒漠带,渺无人烟,因形态奇特的彩色山峦而著名。整个景区外观呈丘陵地形,由于流水和风力侵蚀,使侏罗纪岩层参差不齐,岩层凸凹相间,岩石色泽丰富多变,有紫红、褐红、姜黄、土黄、灰绿、灰黑、灰白等,组成大型彩色条带,形似五彩古堡。地面上零星散布着晶莹的玛瑙石,有时还可以看到古生物化石木化石群

将军戈壁

将军戈壁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边缘,东西长43千米,南北宽20千米,原是个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亿万年前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了一些沙岩结构的山体,这些岩石在自然力的长期剥蚀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造型和大大小小的洞穴,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被称为魔鬼城。与业洲最大的硅化木群、轰动全国的恐龙沟,以及被称为化石之库的石钱滩一起,并称为将军戈壁“四大奇迹”。

奇台县硅化木

硅化木为侏罗纪松柏类植物石化而成,主要以树干、树根状产出,直径以0.3~1米者多见,大者可达2米。树皮轮廓形态和树干生长年轮均清晰可见,形态逼真。硅化木群最具规模的,位于准噶尔盆地南部中心区奇台县将军戈壁深处的石树沟,即奇台魔鬼城和森林化石群。在3.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世界罕见的上千棵古化石森林,距今1亿年以上。

原始胡杨林

原始胡杨林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部北塔山的山前洼地。该胡杨林至少存活数百年之久,乔木树种仅胡杨一种。胡杨又称异叶杨,幼苗期叶细长如线,小树期叶形变宽如柳叶,成年树叶如扇形,颇似白果叶。原始胡杨林中杂有梭梭、怪柳、铃销刺、骆驼刺等灌丛,时不时还有蒙原羚、野猪、狐、兔等野生动物在林中出没。

吉拉沟

吉拉沟位于新疆准噶尔汗国盆地北部,长200多公里,最深超200米,最宽近20公里,吉拉沟在荒漠深处,南侧往北看是呈波浪状起伏的沙丘,这些沙丘是吉拉沟南侧广阔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沙丘呈现红色,这是因为来自吉拉沟北侧广泛出露的红色泥岩风化物质,被风输送到沙丘上沉积下来所致。洼地北侧有红白相间的崖壁,最上是一层较薄的新近系覆盖层,其下出露的岩层从上至下分别是:古近系红色泥岩、上白垩统黄色砂岩夹泥岩、下白垩统红色砂岩。从地貌上看,吉拉沟既不是“沟”,也不是“谷”,更不是“大峡谷”,而是一个被彩丘与沙丘夹峙的“槽形洼地”。地面上有一条硕大的“彩带”,由东向西绵延,宛若一条巨龙,横亘在荒漠中也正是吉拉沟的一大特色。

相关文化

纪录片

《中国通史之古代史》151 四海承风——平定噶尔丹叛乱与土尔扈特回归: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清代时期准噶尔汗国部的叛乱及其最终被平定的历史过程,以及土尔扈特部俄罗斯回归中国的历史事件。纪录片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展现了准噶尔盆地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克拉玛依的油气世界》这是一部由克拉玛尔市广播电视中心制作的纪录片,通过实景和3D技术,介绍了石油的产生、发现、开采、运输、炼化等环节和领域的原理和技术。纪录片展现了准噶尔盆地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重要基地,其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的独特性。

文物古迹

北庭故城遗址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正北12千米处,核心区域占地1.5平方公里,分为一内一外、一大一小两重城。古时为西域城池,是北疆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对古代西域的繁荣稳定及古丝绸之路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出土了钱币、莲花纹地砖、兽骨、瓦当残片、筒瓦残片、陶器残片等遗物。

北庭故城遗址198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曾经被叫作破城子遗址“唐朝城”的遗址,现已成为集考古、科研、保护和观光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传统音乐

准噶尔盆地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马头琴音乐,新疆卫拉特长调等。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2006年,马头琴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蒙古国马头琴音乐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马头琴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大致可分为五类:一,原生民歌,如《朱色恋》《八雅铃》;二,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打仗调》;三,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四,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曲,如《荷银花》、《莫德烈》等;五,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等。近几十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历史上马头琴有四大传统演奏流派,每一种演奏流派都有自己传统的演奏曲目。但时至今日,马头琴传承人日渐稀少,曲目失传现象严重,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于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原地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5日,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21年5月24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长调民歌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内容和功能体裁,分为民俗、时政、宗教、历史人物、生活、劳动、赞美家乡、爱情、游艺、赞歌、宝贝歌、一般歌曲等12类。歌颂领袖、宗教、英雄以及赞美朝政、家乡山水、父母恩情、赞美骏马、讴歌爱情的歌曲最为普遍。其中,歌颂成吉思汗英勇神武和伟大功绩的三首歌最为著名,分别是《成吉思之歌》《蒙河之树林》《赶超麒麟的青马》。长调民歌是卫拉特蒙古族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记述。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乌鲁木齐县哈萨克族木制器具制作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塔城地区也有比瓦酿造技艺和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准噶尔盆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03

Junggar Bsin.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5

准噶尔盆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4-01-25

边疆百科 | 准噶尔盆地.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1

准噶尔盆地.中国科学院.2023-07-23

乌鲁木齐概况.乌鲁木齐人民政府.2024-01-28

准噶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知网空间.2024-02-15

塔克拉玛干到底有多干?.今日头条.2024-10-27

中国的主要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3-02-01

..2024-06-15

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下水概况.中国中心.2024-06-15

林草科普|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第九期).腾讯网.2023-07-25

..2024-06-16

西域绿洲人与自然的互动与演变——以高昌绿洲为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4-06-23

..2024-06-16

准噶尔盆地.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3

【荒漠】丰富沙漠资源聚集地——准噶尔盆地.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2024-01-30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新进展.高校地质学报.2023-07-25

新疆自然环境概况.新疆地情网.2023-07-24

气候.中国政府网.2023-07-2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7-03

初探准噶尔盆地的形成.知网空间.2023-07-08

“油海拾贝”:准噶尔盆地“石油稀土”价值凸显.知网空间.2023-07-03

准噶尔盆地发现千亿立方米大气藏.天山网.2024-06-30

中国能源超级大区——新疆.中国科学院.2023-07-03

额尔齐斯河 | 中国唯一流进北冰洋的河流.中国国家地理.2023-07-24

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水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调查.腾讯网.2023-07-24

中国河流概览(四)——主要内流河.今日头条.2024-06-16

看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天山网.2024-06-16

地下水系统特征.CSDN博客.2024-06-16

..2024-06-16

..2024-06-16

神奇的卡拉麦里.中国科学院.2024-01-28

甘家湖梭梭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央广网.2024-01-28

..2024-06-16

..2024-06-16

..2024-06-16

重聚巴别塔——记吐鲁番西域古典语言学峰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4-06-23

《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出版说明、序言、序.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1

厄鲁特蒙古.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25

准噶尔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3-07-25

历史必知‖准噶尔之战:清朝祖孙三代的平叛.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2

乾隆皇帝统一新疆之战及对新疆的治理.history.sohu.com.2024-02-15

1955年:新疆自治区成立.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6-3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全文).中国政府网.2023-09-19

克拉玛依概况.克拉玛依人民政府.2024-01-28

昌吉简介.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6-22

塔城概况.塔城地区行政公署.2024-01-28

博州概况.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1-28

阿勒泰概况.新疆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2024-06-2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24-01-28

哈萨克族.中国政府网.2024-06-23

蒙古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6-23

新疆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油田公路路基、路面设计特点 .万方数据.2024-06-30

新疆环塔里木盆地高速(一级)公路圈正式建成.网易新闻.2024-06-16

新疆乌准(乌鲁木齐-准噶尔盆地)铁路开通运营.中国政府网.2024-06-22

我国重要运煤通道准朔铁路开通运营.国务院国资委.2024-06-22

从乌鲁木齐出发,坐火车环游准噶尔盆地.搜狐网.2024-06-22

中科院团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目前所知世界最大的亚洲足迹.中国科学网.2024-01-26

..2024-06-16

绿色新疆成为中国西部的生态屏障.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24-01-26

八千里路沙和树准噶尔盆地植被建设关键技术.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 .2024-01-26

新疆5A级旅游景区(截止2023年9月).中国景区网.2024-01-28

新疆4A级旅游景区(截止2023年9月).中国景区网.2024-01-28

丝路宝藏——新疆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中国日报.2024-01-28

克拉玛依世界魔鬼城.克拉玛依世界魔鬼城.2023-07-24

新疆奇台魔鬼城:戈壁深处的天然奇观.人民周刊网.2024-01-28

新疆奇台将军戈壁——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 .搜狐.2024-01-28

发现吉拉沟 非“沟”非“谷” 有“彩”有“沙”.中国国家地理.2023-07-03

《中国通史之古代史》151 四海承风——平定噶尔丹叛乱与土尔扈特回归.哔哩哔哩.2024-06-20

《克拉玛依的油气世界》.豆瓣电影.2024-06-20

新疆2018年发掘墓葬570座 出土文物近5500件.政府网.2024-02-15

走进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庭故城遗址公园.中国民族宗教网.2024-02-15

关于公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4-01-28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1-08

..2023-01-16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1-18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中国非物质遗传网.2024-02-15

非遗文化. 内蒙古非遗及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022-12-19

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民族大学校友会基金会.2022-11-1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2-11-18

蒙古长调在哪些地方流传?.中国文化研究院.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