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英语:Uzbeks,乌兹别克语:Oʻzbeklar),中亚跨境民族,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也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口约为3019万,2021年中国境内有12742人。在现代汉语中,对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一般记作乌孜别克族,对分布于中国境外的一般记作乌兹别克族。该民族使用乌兹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人很早就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29—1940年,采用拉丁字母,1940年以后,创制了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乌孜别克文使用。
在古代,中亚的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及泽拉夫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土著部落和部族。公元前后,一些突厥语部落进入该地,与当地印欧语系民族逐渐融合,后大批突厥部落迁入,使得该地“突厥化”趋势加强。这些操伊朗语民族大都“突化”,中亚绿洲出现了许多操突厥语的农业居民。之后几个世纪,这些游牧部落与定居的操东伊朗语的居民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乌兹别克民族的基础。1235年,孛儿只斤·术赤次子拔都建立金帐(钦察)汗国,11—12世纪形成了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的部族统治。15世纪,钦察汗国的统治者巴剌系衰落,被术赤第五子昔班系替代,昔班统治时期是乌兹别克人分化重组的重要时期;昔班的六世孙阿布勒海尔在位时四处扩张,将乌兹别克人第一次带到中亚地区。
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定居后,相继建立布哈拉、希瓦、浩罕汗国三个汗国,同时积极向四周扩张,部分进入伊朗,部分到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边境,或是更远的地区。乌兹别克族在元朝时期便和中国进行贸易,在明清时代也有部分乌兹别克族人因贸易而迁徙至中国。19世纪中叶以后,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有部分乌兹别克人进入中国。俄国人征服了乌兹别克人的国家后,又有一批乌兹别克商人、农民、宗教和封建上层人士流落到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俄国人的欺压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批乌兹别克斯坦人进人中国境内。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后,又有一些乌兹别克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人等进人中国境内。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宣告独立,乌兹别克斯坦号召全世界的乌兹别克人回到他们的“民族故土”。在短短几年里有几十万人“回归”到了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纳弗鲁斯节,纳弗鲁斯在乌兹别克语中是“春天”的意思,类似于中国的春节,各种活动可以持续一个月左右。乌兹别克人的服饰种类因地域和气候的不同而各异,男子服装称为裕袢,女子传统服饰由长袍、连衣裙、上宽下窄的裤子,头戴花帽子或头巾;主要食品是牛羊肉、大米和面粉,主食是馕,相当于面包。最常见的食品有拉面、羊汤、肉包子、烤肉串;最为人们喜爱的是新疆抓饭。乌兹别克斯坦人习惯喝砖茶、红茶,也有很多人喜欢喝绿茶。
族称
名字由来
“乌兹别克”一词源于孛儿只斤·术赤的五世孙“月即别汗”,即中国元史里出现的“月即别”和“月祖伯”。
名称
中国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最早来源于14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15世纪时,钦察汗国瓦解。部分居民迁到楚河流域,留在这一地区的各种来源不同的牧民被泛称为乌孜别克人,组成了乌孜别克联盟。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部分乌孜别克游牧部落南下,进入了中亚农耕区,占领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和塔什干等城市,和当地操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相互融合。但是,乌孜别克部落联盟中的许多部落仍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名称。因此,历史上,中国对中亚乌孜别克人的称呼也大都冠以地名,如撒马尔罕人、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等,就是明、清两代对中亚各地乌孜别克人的通称,其中以安集延人之名使用最为广泛。
不同写法
乌兹别克斯坦国对该民族写法为乌兹别克族,而中国则是乌孜别克族。
历史沿革
溯源
在遥远的古代,中亚的锡尔河、阿姆河流域与泽拉夫善河流域的中亚河中地区地区生活着许多土著部落和部族。在公元前后,就有一些使用突厥语的部落开始进入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与当地印欧语系的民族混杂居住相互之间逐渐融合影响,为以后突厥语民族在此大规模的生息繁衍打开了道路。到了6世纪后半叶,随着中亚绿洲地区并入突厥汗国,大批突厥部落迁入该地,使得该地的“突厥化”趋势加强。乌兹别克族的重要族源之一的操突厥语的葛罗禄人也是其中之一。这些操波斯语民族大都“突化了,在中亚绿洲出现了许多操突厥语的农业居民。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这些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与定居的操东伊朗语的居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各种文化中,“突厥化”的文化逐渐占了上风,这些“突厥化”的部族和民族构成了形成乌兹别克斯坦民族的基础。1235年,孛儿只斤·术赤次子拔都率军西征,降服了扎牙黑水以西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流域的钦察汗国、不里阿耳等部和罗思(俄罗斯)。1241年孛儿只斤·窝阔台窝阔台去世后,拔都回军至也的里河,建立金帐(钦察)汗国。金帐汗乌兹别克斯坦国部少部分人也是构成乌兹别克族族源之一。11—12世纪基本形成了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的部族统治,12世纪末乌兹别克族统治被推翻,建立了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帖木儿帝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507年。
变迁
乌兹别克族是从原蒙古金帐汗国的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乌兹别克人的先民在钦察草原的活动,在钦察草原上,昔班尼征集到一支由草原游牧民组成的军队,这构成其以后进军中亚的基本武装力量。在中亚的中亚河中地区地区,帖木儿朝后王们相互攻击,各自为政。这为昔班尼进军河中地区提供了良机,从此拉开了乌兹别克人迁徙中亚的序幕。昔班尼联合“蒙兀儿人,在马黑(哈)木的支持下夺得锡尔河下游地区。”1500年,昔班尼攻占了撒马拉罕、布哈拉城和合儿昔,成为河中地区的霸主。接着,昔班尼将帖木儿后王从河中地区彻底驱逐出去,建立了昔班尼王朝,从而使乌兹别克人成为河中地区的统治民族。之后,昔班尼击溃并杀死恩公马合木,占领了塔什干地区。随后,昔班尼继续扩张,相继占领花刺子模、霍拉桑省等地,完成了对中亚的征服。昔班尼的征战将原来生活在钦察草原上生活的乌兹别克人带到了中亚,乌兹别克人完成了其民族迁徙的第一步,即由钦察草原到中亚。
乌兹别克三大汗国建立后,积极向四周扩张,随着其领地的扩展,更多的乌兹别克人扩散到其周围地区。在对伊朗的战争中,有部分乌兹别克人进人了伊朗。布哈拉汗国扎尼王朝时期,乌兹别克人和伊朗多次发生战争,在一次败仗后,根据双方的议和协议30000乌兹别克人作为士兵加入到伊朗首领纳迪尔沙的部队中服役。这部分乌兹别克士兵可能就是现在伊朗乌兹别克人祖先的一部分。后来,浩罕汗国异军突起,成为中亚著名的征服者:“1814年春,浩罕攻克土尔克斯坦城,并征服该城周围的草原地区。由此,浩罕的势力西北达到了威海,东北达到伊型边境”。随着浩罕王国的征服战争,很多乌兹别克人迁徙到了中亚各地以及更远的地方。由于乌兹别克人生活地区正处于欧亚商道的要冲,这里历来都有发达的商队,如蒙古族征服前的花刺子模商队等。区位优势与乌兹别克人发达的手工业促使当时中亚的商业十分发达,乌兹别克人的商队遍布中亚及其周围各地,远至中国内陆和中东地区。部分乌兹别克商人后来定居到其步伐所至之处,成为这些地区乌兹别克人的祖先。
元朝起就有乌兹别克人进入中原地区商贸往来,这批人逐渐与中国其他民族融合,成为迁徙到中国最早的乌兹别克族人。明代,有乌兹别克人迁徙到中国。清代,又有大批的中亚乌兹别克人商人来到中国。尤其是清王朝统一新疆之后,与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汗国得到准商减税的许可,刺激了更多的乌兹别克人向中国迁徙。在他们足迹所到之处,乌兹别克商人纷纷与当地穆斯林妇女结婚,置产安家。另外还有一些宗教职业者也迁徙到中国,来自中亚的乌兹别克人,在清代充斥着新疆各地,并以定居当地成为与当地居民一样的居民。19世纪中叶以后,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中原地区新疆,有部分乌兹别克人进入中国。俄国人征服了乌兹别克人的国家后,又有一批乌兹别克商人、农民、宗教和封建上层人士流落到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俄国人的欺压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批乌兹别克人进人中国境内。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后,又有一些乌兹别克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人等进人中国境内。这些乌兹别克人最后都成为中国乌孜别克族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些中亚乌兹别克人通过投亲、自由迁徙等方式进入了中国境内。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宣告独立。独立后的乌兹别克斯坦积极推行“民族复兴政策”,乌兹别克斯坦号召全世界的乌兹别克人回到他们的“民族故土”。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形态的重构,吸引了大批的乌兹别克斯坦以外的乌兹别克人向其境内迁徙,在短短几年里有几十万人“回归”到了乌兹别克斯坦。这些移民来源包括中亚其他4国、中东地区等国家与地区的乌兹别克人和中国境内的乌孜别克族。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乌兹别克人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族迁徙,这种迁徙是在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号召下的民族回流,对其他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口分布
乌兹别克斯坦族是中亚地区的第一大民族,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乌兹别克族人口占乌兹别克斯坦国的80%。此外还有部分乌兹别克斯坦族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中国等国家。2023年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人口3019万人,2021年中国境内有12742人。在中国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喀什、乌鲁木齐市、塔城地区等地。
宗教信仰
乌孜别克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自从十八世纪越来越多的乌孜别克族定居新疆以后,在喀什、莎车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奇台县等地由乌孜别克族民众捐献建造了一些较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对乌孜别克族的文化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乌孜别克族的青少年主要受宗教教育。旧中国的一些乌孜别克族学校实际上是宗教学校,被称为“经文学校”。经文学校由宗教职业者毛拉担任教师,以讲授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圣经》和《圣训》为主要课程。
语言文字
语言
乌兹别克语与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等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乌兹别克语分为三大方言群:克普恰克方言群、乌古斯方言群和葛逻禄或察哈台(东南部)方言群。葛逻禄或察哈台(东南部)方言群中的塔什干-费尔干士语群(即东南方言)是乌兹别克现代标准语的基础,塔什干市的语音规范是标准音的基础。
文字
乌孜别克语跟维吾尔语很接近,乌孜别克人很早就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29-1940年,采用拉丁字母,1940年以后,创制了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乌孜别克文使用。迁入新疆的乌孜别克人一直到1949年还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49年以后,由于散居各地,与多民族杂居,语言文字的使用逐渐发生变化。南疆的乌孜别克人与维吾尔族杂居,基本使用维吾尔语和维吾尔文字。生活在牧区的乌孜别克人,因长期与哈萨克族族杂居,基本使用哈萨克语和哈萨克文。
民族文化
服饰
乌兹别克人的服饰种类因地域和气候的不同而各异。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属于气候炎热地区,因此人们在衣着上讲究宽大、直统样式。一般选择以红色为主的艳丽的布料缝制。乌兹别克人夏天为了防太阳晒,不仅要戴帽子,而且还要戴一顶厚厚的皮帽子,用卡拉库尔羊羔皮做的帽子和毛皮高帽。费尔干纳盆地和塔什干州因属大陆性气候,人们以种植业为主,因此这里人们衣着是紧贴身的,布料都是黑、蓝、绿等单色的。头上戴的是四季分明的帽子,有三角巾、针织头巾、绣花小圆帽和毛皮帽子。乌兹别克人节日的服饰更别具特色。男人一般穿有条纹的颜色鲜亮或者颜色单一的丝绸长衫,头上戴绣花小圆帽。妇女穿色泽鲜亮的实褶的肥大的丝绸连衣裙,头上戴的是彩色的或白色的头巾或者丝绸做的绣花小帽。乌兹别克男人的传统服装长袍和绣花小圆帽,至今仍是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的最高贵的纪念品。一套最高档的长袍和小帽都是用金线手绣而成的。
饮食
乌兹别克人的主要食品是牛羊肉、大米和面粉。最常见的食品有拉面、羊汤、肉包子、烤肉串;最为人们喜爱的是新疆抓饭。乌兹别克人习惯喝砖茶、红茶,也有很多人喜欢喝绿茶。乌兹别克人饮茶的规矩也是很多的,如喝茶不用大碗,而是很小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倒得太满,一般只倒半碗,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在喝之前先要将茶壶中泡好的茶倒一点在茶碗里,然后再倒回到茶壶里。“馕”,是乌兹别克人的一种主食,相当于面包。乌兹别克人吃馕很有讲究,吃时不能整个拿着啃,要用手掰成一小块,不能用刀切。馕放在桌上不能反着放,必须面朝上。
节日
乌兹别克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本民族的“纳弗鲁斯”节。
纳弗鲁斯节
“纳弗鲁斯”节为每年的3月21日。“纳弗鲁斯”在乌兹别克语中是“春天”的意思,类似于中国的春节,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节日。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到公园游玩。人们还要做抓饭和民族传统食品分给邻居和亲朋好友。各种活动可以持续一个月左右。
开斋节
肉孜节又叫“开斋节”“尔德节”。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要求信徒们做到清性寡欲,成年人只能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进餐,白天禁止饮食。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封斋。满一个月后,为庆祝信徒们圆满地完成了功课,在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开斋仪式。节日的前几天,中国乌孜别克族人往往要打扫卫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以款待宾客。节日那天,人们普遍要洗澡、理发、穿新衣,然后到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就可以走乡串户,向亲戚朋友拜年祝贺,与左邻右舍互致问候,共度节日。在欢庆节日期间,常常举行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按照伊斯兰教教历,每年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左右,故斋月和斋期每年均不相同,大约每31年循环一次。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时间为肉孜节后70天,即教历十二月十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宰牛杀羊,以备待客或馈赠用。古尔邦节这天一大早,成年男子都必须到礼拜寺做礼拜,礼拜结束后,即可回家过节。古尔邦节一般过三天,有时也可以持续长达半个月之久。节日期间,还常举行舞会和各种娱乐活动,气氛欢乐异常。
建筑
乌兹别克斯坦是个有着古老文化的国家,建筑艺术尤具特色。在很多历史文献上,都记载着乌兹别克斯坦古老城市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等城市中历代统治者的宫殿、普通百姓的院落、集市、清真寺等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文学
中国乌孜别克族保存大量乌孜别克文字的文学作品,流传较多的是叙事长诗、寓言、谚语、格言、传说、故事、民歌等。《阿勒帕米什》是流传广、影响大,有口皆碑的英雄史诗。《坟墓中出生的孩子》是一首广大中国乌孜别克族人喜闻乐见的叙事长诗。《母驼和羔羊》,《猴子和木匠》,《乌龟和蝎子》是中国乌孜别克族最为著名的寓言诗。这些诗都善用比喻,引用谚语明辨是非,在轻松愉快中阐明哲理。作家文学的产生,把乌孜别克文学乃至整个中亚文学推向了新高峰,对形成和巩固乌孜别克文学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如格律诗注重轻重音、声调、韵脚、复韵等,使诗句琅琅上口,流传至今。20世纪乌孜别克族文学中蜚声文坛的诗人和文学家有福尔开提,纳苏茹拉•卡热,许库尔•牙里坤,比拉里•艾孜则,萨帕洪•扑拉提等。
音乐
中国乌孜别克族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有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古典套曲等许多种;民间乐器有“都塔尔”“斜格乃”“热瓦普”“弹布尔”等弹拨乐器以及铃鼓、撒帕依等打击乐器。
埃希来、叶亚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曼苏尔·杂克尔是埃希来、叶来地区级传承人。对于埃希来、叶来,他不仅对其历史渊源了如指掌,更擅长于演唱她们,让人们有幸聆听这经久不衰的古老民俗音乐。
歌舞
中国乌孜别克族是新疆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民间音乐曲调婉转悠扬,一般速度比较急促,演出的形式主要是独唱,有的歌手自奏自唱,表达情感十分自如。民歌歌词内容极其广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国乌孜别克族的器乐种类很多,大都为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琴,音色优美,最为动人。还有“独他尔”“热瓦普”“坦布尔”和铃鼓等。中国乌孜别克族的舞蹈以优美、轻快、多变著称,快速旋转时双臂动作均在腰部以上,舞姿舒展、爽朗,以单人独舞的形式较多。传统的手鼓舞具有十分别致的风格,引人入胜。
风俗
婚俗
中国乌孜别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主要是在本民族内部进行,姑表、姨表和堂兄妹之间可以通婚,也允许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族人通婚。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日渐普遍,但选择对象也须主动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当代,父母虽然过问青年的婚恋情况,一般都尊重儿女选择,不会执意阻拦。结婚用品一般是男方准备彩礼和婚礼宴席的所需物品,女方要准备新房用品、铺盖、窗帘、房间布置等。婚礼费用基本由男方承担。婚礼前几天就要把婚礼费用——大米、肉、油、胡萝卜、馕、糖果、水果、方块糖、茶叶等物品送到女方家,协商确定邀请客人名单,分发请柬。之后,婚礼在女方家中举行。
家庭
中国乌孜别克族人注重父慈母爱,子女孝顺。人们认为,父母给子女合适的名字并抚养他们长大成人,子女孝敬父母并为他们养老送终,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和社会普遍尊重老人,愈是年长的人,愈是受到敬仰。反之,不孝敬老人的言行会招致人们唾弃。一个家庭中出现不慈或不孝的事件,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
中国乌孜别克族家庭中,父母具有绝对权力。儿子结婚时可从家庭财产中分得一部分,女儿出嫁也可获得必须的陪嫁物,但给儿子分配财产的多少,完全由父母决定。女子出嫁前,在娘家有财产继承权,但所继承财产一般要比男子少。出嫁后,须把原继承的财产带给丈夫保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乌孜别克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男子尤其是丈夫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女子则“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过去,一些家庭中丈夫任意虐待、打骂以至遗弃妻子,只要丈夫说声“塔拉克”(遗弃),妻子就被抛弃了。因此,家庭内部妻子无明显财产支配权,如何安排财产,如何置办家什,全由丈夫独断。如果丈夫去世,家产只给妻子极少一部分。这时,假如子女没有能力继承家产,妻子可暂行财产支配权,待儿子长大后,无条件交于儿子。一个家庭中如果没有财产继承人,那么,全部家产由清真寺收管。
礼节
中国乌孜别克族十分讲究礼节、注重礼貌。人们之间,相助为乐,舍施为荣,友善为快。年长者被称为“阿喀”(哥哥),“阿恰”(姐姐),年轻者被称为“吾康”(弟弟),“森额尔”(妹妹)。平常人们见面,都要热情问候。按传统习惯,男子见面时,把右手放在左边胸前,点头鞠躬,并致问候;平辈女子相见时,双手抚胸鞠躬问候,有时还拥抱。长辈一般吻幼者脸颊而互致问候。现在握手礼已经越来越流行了,有的场合两种礼节并行。
中国乌孜别克族人尊重老人,崇尚学识。老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社会地位。众人相聚时,要让老人先说话,出门时要让老人先走;骑马时,如果两人共乘一骑,一般都请长者骑在前面,晚辈坐在后面;吃饭时,老人坐在上座,小孩坐在下席;晚辈不在长辈面前饮酒吸烟;路上相遇,年少者为年长者让路。有学识的人被认为聪明、灵异,同样受到尊敬。
生产
十月革命前的乌兹别克人由游牧、畜牧业转为定居和农业,适应了农业区生活的乌兹别克人还将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联)在政治上废除了封建阶级和宗教特权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大工业企业等,乌兹别克人从传统的农牧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转变发展有色金属和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冶炼、机器制造业和棉花种植业。乌兹别克独立后,从事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工业的人数逐年减少,更多的妇女开始走向了社会从事社会生产。
畜牧业
以畜牧业为主或兼营牧业的乌孜别克族为数较少,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木垒、奇台、新源、昭苏、巩留、特克斯、尼勒克、伊宁和塔城等地,为牧主放牧。这些地区的乌孜别克族牧民大都与哈萨克族牧民杂居在一起,在使用牧场和草场时,经常受到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的支援和帮助。
手工业
乌孜别克也从事手工业生产,莎车县地区的手工业比较集中,其中大多数是丝织业,1949年前,有些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已具有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乌孜别克族妇女刺绣的小花帽、衣边、床单、枕头等,制作精致,为人们所喜爱。此外,北疆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奇台县、新源县、尼勒克.特克斯县等地有少数乌孜别克族居民从事牧业;塔城地区、伊宁等城市有些中国乌孜别克族居民兼营畜牧业,居于南疆的喀什、莎车、巴楚县、阿克苏市和北疆的伊宁等城市附近的少数中国乌孜别克族居民经营农业,主要从事同城市生活密切的水果,蔬菜生产。贫苦农民多受地主“伙种”形式的剥削。
商业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乌孜别克绝大部分从事商业。有的组成商队,赶着数以白计的骆驼马往来于中业各地和新疆之间;有的就在南疆和北疆之间贩运牲畜和农畜产品。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俄两国对新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俄罗斯帝国垄断了北疆的对外贸易,大批俄商为了掠夺廉价的原料、占领市场,蜂涌而至。
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新疆的主要城市都有俄商的行迹,劣质俄货也充斥各地市场。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久已经营商业,承担着新疆各地区之间和国内外贸易的中国乌孜别克族,并使中国乌孜别克族的社会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
19世纪末叶以后,随着新疆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从事商业活动的中国乌孜别克族开始出现了坐商、行商和小商贩的分化。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国乌孜别克族大小商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仰仗和依附于外国资本。中国乌孜别克族大商人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依靠国外市场和经济势力,开始以洋行的形式出现。那时,乌孜别克商人开设在乌鲁木齐市贸易圈里的洋行就有德盛洋行、德和洋行、吉利洋行、仁忠信洋行和茂外洋行。在乌鲁木齐较大的8家洋行中,乌孜别克人的就占5家。洋行资金雄厚、经营规模大,直接和英、俄、印度、阿富汗等国资本家联系。他们从新疆低价收购农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远销国外,又从国外输进洋布、毛织品、铁器、皮革、白糖、火柴等商品,倾销新疆各地,牟取暴利。但是,大多数乌孜别克中小商人由于资金短缺,无力与洋行竞争,逐渐转而成为洋行收购、推销货物的代理人或推销人员。他们在大商业资本的压力下,除了破产、倒闭、被迫停业没有别的出路。许多中国乌孜别克族小商人在丧失资金以后,有的沦为洋行及其附设加工厂的职员,有的从城市流落到农村,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
体育
中国乌孜别克族的民间体育与维吾尔、哈萨克族大体相同,喜好赛马、叼羊、摔跤、秋千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崇尚文化,虚心好学的中国乌孜别克族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无论科技,文化和教育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乌孜别克族的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卫生、商业等战线上大显身手,有许多人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进入21世纪,中国乌孜别克族地区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2001年国家把中国乌孜别克族等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在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农村广播电视、集镇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着重解决这些民族的突出问题和问题,中国乌孜别克族和各民族一道走进了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2005年,国务院通过《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决定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目前,各项优惠措施和帮扶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国乌孜别克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得到根本改善。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中国乌孜别克族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丽富饶、更加和谐繁荣的美好明天。
乌兹别克族大部分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总统提出“第三次文艺复兴”构想,其基础是“乌兹别克人民伟大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而教育和启蒙是这一构想的核心。“新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战略将发展人力资本列为最重要任务之一,2023年被定为乌兹别克斯坦“关爱和优质教育年”。
工业
乌兹别克斯坦工业集中了国民经济 40%的固定生产基金和几百万劳动力,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以上。2001年工业产值达到28845亿苏姆,比上年增长8.1%。主要的工业部门有:能源、电力、航空、汽车制造、黑色和有色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化学和石油化学、电力、冶金、建材和轻工部门。工业中100个部门的2200个康采恩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公司和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有:飞机、拖拉机、卡车、花青饲料收获机、电缆、纺织机械、挖掘机、起重机、电梯、电源变压器、压缩机和管道压缩机、电视广播器材、电冰箱、化肥、建材、油漆、布匹、棉纱等。工业中产量最高的是能源部门,占25.4%,其次是轻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共占30.6%。
农业
乌兹别克斯坦斯坦是古老的农业国,农业是该国传统产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0%,出口创汇额占60%,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从业人员的44%,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畜牧业
畜牧业是乌兹别克斯坦斯坦的主要经济部门之一,占乌兹别克斯坦国生产总值的13%,约占农业乌兹别克斯坦国生产总值的50%。它占农村家庭收入的45%至67%,在确保粮食和营养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部门雇用了大约27%的农业工人。然而,它是该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GHG) 和大部分农业排放的 13% 以上的来源。
商业
在乌兹别克斯坦国营和非国营的零售商业企业共有45000多个,零总额1999年为11488亿乌兹别克索姆。在零售商业总额中城市商业占49%,农村商业占51%。饮食行业在零售商业中只占10%。主要商业企业分为是国营和非国营两种,非国营包括私人商业、合作社商业和其他形式商业。批发商业主要由“乌兹别克斯坦食品工业”国家股份公司和“乌兹别克斯坦商业”股份公司经营。大部分日用消费品是通过国营商业渠道销售的。国营商业在零售商业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和工业中心。国营商业也通过本系统的收购单位从农业企业中购买阳芋、瓜类、蔬菜、水果。.
体育
在中亚国家中乌兹别克斯坦的体育实力是比较强的,独立后的10年内,该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了731块金牌、736块银牌、845块铜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该国运动员获1金、1银、2铜。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该国金牌总数名列第五,该国足球队获得冠军。乌兹别克斯坦多次举办一些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体育比赛,如1995年举办了首届中亚运动会。从1999年起,乌兹别克斯坦每两年举行一次乌兹别克式摔跤国际比赛。每年举行“总统杯”国际网球赛等。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委员会从1993年被接纳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员。为表彰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伊斯兰·卡里莫夫对发展体育事业的贡献,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运会金质奖章,亚奥理事会授予他亚洲奥林匹克委员会奖章。为发展体育事业,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一批大型体育场馆。如新建的塔什干“尤努萨巴特体育综合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容纳20000多名观众。目前,全国共有148个体育场,4700个运动馆,128个游泳池,21000个各类运动场地。
名人
瓦斯里江·瓦哈甫
瓦斯里江·瓦哈甫,2011年取得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后,又顺利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是中国乌孜别克族第一个医学博士后。
帖木儿
1369年,帖木儿三十三岁以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定都撒马尔罕,囊括了帖木儿率兵征服的大片领土,从中国西部边疆到波斯都是它的领土;帖木儿还大败金帐汗国,远征叙利亚、小亚细亚半岛,南征印度,都获得重大胜利。帖木儿是在马背上创建了一个大帝国。
卡里莫夫
卡里莫夫于1990年3月当选为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1991年8月31日,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同年12月30日,卡里莫夫当选为独立后的乌兹别克斯坦首任总统并连任至2016年。
参考资料
乌孜别克族.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24-03-05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概况.中国领事服务网.2024-03-19
风俗习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3-05
乌孜别克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24-02-18
概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3-05
乌孜别克族:中亚人口最多的跨境民族.中国民俗学网.2024-03-15
历史沿革.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3-05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4-03-05
民族团结 | 中华各民族——乌孜别克族.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5
乌孜别克族.中国政府网.2024-03-05
“可爱的中国”之乌孜别克族:民族的“好声音”,贯穿在他们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新民晚报.2024-03-05
乌孜别克族.中央统战部.2024-04-0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图片展— — 乌孜别克族.中国新闻网.2024-04-18
乌兹别克斯坦:在深刻变革中前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2024-03-15
WorldBanktoHelpUzbekistanDevelopaProductive,Sustainable,andMarket.世界银行.2024-04-16
乌孜别克族出了第一个医学博士后.央视网.2024-03-05
昝涛丨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全球史——从《帖木儿之后》谈起.新浪财经.2024-03-05
路透: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已去世.凤凰网.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