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波斑鸨

波斑鸨

波斑鸨(食虫类:Chlamydotis macqueenii),为鸨科波斑大鸨鸟类,其别名为哑巴鸟。波斑鸨体重为1~2.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雄相似,但雄鸟体型更大。其额部、头顶为皮黄色,具黑白长形羽冠,;虹膜为金黄色,上喙黑色,下喙黄绿色;颈侧具垂直向下的黑白长形饰羽,颈前侧为蓝灰色,下颈有一簇灰白色羽悬于胸前;上体沙色且密布暗棕色花纹;胸至尾下覆羽为白色,飞羽为黑色;尾为沙黄色,具灰色横带和黑色细纹;腿和趾为绿色、铅色或褐黄色,跗为黄褐色。

波斑鸨分布于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巴基斯坦,栖息于开阔荒漠、干旱草原、半干旱灌木丛侵蚀平原

2016年,波斑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易危(VU)。2023年,波斑鸨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2021年2月5日,波斑鸨列入中国《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评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历史

波斑鸨起初被分类为领鸨(Chlamydotis undulata)的亚种,后被重新分类为独立的物种。1996年美国生物学家高彻(Gaucher)认为翎领鸨新疆亚种(Chlamydotis undulata macqueenii)和指名亚种(Chlamydotis undulata undulata)的视觉和听觉上有较大差异。

另外,经过脱氧核糖核酸分析,说明这两个亚种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因此他建议将新疆亚种(Chlamydotis undulata macqueenii)升格为种,学名为Chlamydotis macqueenii,英文名为Macqueen's Bustard,这一建议被2003年出版的《世界鸟类名录》接受,并作为波斑鸨的种名使用。

形态特征

波斑鸨体重为1~2.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雄相似,但雄鸟体型更大。额、头顶为皮黄色,具黑白二色长形羽冠,虹膜为金黄色,上喙黑色,下喙黄绿色;颈部颜色较淡,颈侧具垂直向下的黑色和白色长形饰羽,颈前侧为蓝灰色,下颈有一簇灰白色羽悬于胸前;雌鸟颈部的丝状羽毛较少,头部的羽冠也更少。上体沙色且密布暗棕色花纹;胸至尾下覆羽为白色,飞羽为黑色,初级飞羽基部有大块白斑;尾为沙黄色,具灰色横带和黑色细纹。腿和趾为绿色、铅色或褐黄色,跗蹠为黄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波斑鸨分布于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巴基斯坦

栖息环境

波斑鸨栖息于开阔荒漠、干旱草原、半干旱灌木丛侵蚀平原,喜欢旱生或盐生植物,多选择在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Pall.)灌丛生活。在沙特阿拉伯北部波斑鸨栖息地植被覆盖度为10%~17%、中部波斑鸨栖息地植被覆盖度为5%~25%;在巴基斯坦沙漠波斑鸨栖息地植被覆盖度为9%~16%;在中东分布地区波斑鸨趋向选择植被覆盖度较大、密度较高和植物物种丰富度高的地段栖息。越冬时期,在伊朗的波斑鸨喜欢栖息在种植了紫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意大利芝麻菜(Eruca vesicaria)的农田,远离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 L.)作物。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波斑鸨性情胆怯而机警,常集合3~4只或12只左右小群生活。平时行动较缓慢,遇到危险时会迅速奔跑藏匿于草丛中,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才会飞行,飞行速度较慢,距离地面较低。

觅食行为

波斑鸨为杂食性鸟类,主要包括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喜欢吃各种植物果实、种子、叶及花,例如车前车前属 asiatica L.)、猪毛菜(Kali Collinum Pall.),还有多种节肢动物门,例如蝗虫、蟋蟀科蜣螂和各种甲虫以及白蚁、蚂蚁、蜘蛛、蝎子等。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

在干旱荒漠地区,猪毛菜的叶中含有丰富的水分,是维持波斑鸨新陈代谢的必要物质,昆虫体内含水量维持在50%左右,为波斑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代谢水。

节律行为

波斑鸨全天觅食,但在黎明和黄昏时最活跃,迁徙多在夜间进行,匀速行进,可在几天内行进数百千米。

迁徙

波斑鸨于三月中下旬离开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越冬区,经过约两个月的飞行后抵达它们的繁殖地,其路径避开了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它们每天飞行约220千米,总共飞行4400千米,沿途有中途停留。它们在繁殖地待了大约四个月,然后再次出发,从10月到12月到达过冬地。波斑鸨通过当地温度来确定它们春季迁徙出发的时间。

防御行为

波斑鸨性情胆怯而机警,平时行动缓慢但善于奔跑,遇到危险时迅速奔跑藏匿于草丛中。为了引诱狐属和其它天敌远离它们的巢穴,雌性波斑鸨会佯装翅膀受伤,并摇摇晃晃地朝背向巢穴的方向行走;一旦摆脱天敌便立即停止伪装飞奔回巢穴。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波斑鸨繁殖期为4~7月,雄性波斑鸨通常在视野开阔的地方进行“求偶表演”,它们伸长脖子向四周张望,将头上的羽毛、胸前的饰羽朝上微微翻起,盖过头,抖松全身的羽毛,以一段昂首阔步的动作开始,以头部缩回到由竖立的颈部羽毛组成的装饰性“盾牌”内结束,表演时还会发出隆隆声,求偶结束后雄性会以“Z”字型、环形、直线或曲线的方式奔跑,每跑一阵,停顿片刻,向四周观望是否吸引到雌鸟向自己示爱。

筑巢产卵

波斑鸨找到配偶后,便开始产卵繁殖,雄性不参与抚养幼崽,筑巢、孵化均由雌性承担,巢穴一般建在地面喜筑巢于植被盖度较低的开阔地,而回避覆盖度较高的高灌丛,附近植被主要为旱生或盐生植物,巢为浅盘状,巢中无任何铺垫物。窝卵数为2~6枚,3~4枚居多,卵呈青灰色,散布褐斑,与周围禾本科杂草的颜色相似,再加上窝很浅,窝内没有任何铺垫物,所以较难发现。雌鸟伏窝孵化期间,较警惕,尤其进入孵化后期后,雌鸟对窝的保护意识更强,一般情况下都不离窝。

生长

波斑鸨的早成雏在卵里就能通过叫声与雌鸟进行交流,孵化期通常为24天。波斑鸨为早成鸟,雏鸟破壳后会立即随雌性离开巢穴,站起来就会觅食,羽化期大约需要35天,到第五周雏鸟翅膀长得足够大,可进行短距离飞行。雌性会照顾雏鸟到2个月大。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波斑鸨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998~2002年,所有调查地区波斑鸨的种群数量一直下降。哈萨克斯坦的波斑鸨种群数量在2000~2009年间减少了26~36%。在过去三代(20年)时间段内,全球波斑鸨种群数量下降了30~49%。

2011年种群数量为5万~10万,哈萨克斯坦的繁殖种群数量估计为4.9万只。2014年波斑鸨全球种群数量为7.896万~9.7万之间。

保护级别

1998年,波斑鸨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为稀有物种

2015年,波斑鸨被列入《联合国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Ⅱ中。

2016年,波斑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易危(VU)。

2021年2月5日,波斑鸨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评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波斑鸨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保护措施

2014年,国际波斑鸨保护基金会(IFHC)的长期目标是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摩洛哥和哈萨克斯坦的育种设施每年培育35000只波斑鸨用于重新引入野外。

沙特阿拉伯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与发展委员会实施异地和就地保护措施:

致危因素

波斑鸨种群的主要威胁来自狩猎(主要使用猎隼)。在阿拉伯国家,波斑鸨的肉被认为是一种壮阳药,吸引了地位高的猎人捕猎,在巴基斯坦伊朗地区人们会捕捉波斑鸨送往阿拉伯用于训练猎鹰。狩猎和诱捕是造成伊朗波斑鸨拥有50%以上死亡率的原因;2017~2019年,巴基斯坦向阿拉伯王室颁发了狩猎波斑鸨的许可证,使得狩猎波斑鸨现象更为泛滥。

波斑鸨对农田附近栖息地的依赖程度很高,超过6千米以外的栖息地就失去了适宜性。在伊朗,种植阿月浑子而导致农田栖息地丧失被认为对于波斑鸨种群是一个重大威胁。波斑鸨分布的一部分繁殖区,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也加剧了物种的衰退。牲畜放牧也对波斑鸨有负面影响,其中间接影响是退化其赖以觅食和藏身的沙漠植被,直接影响是践踏巢穴和扰乱筑巢的雌性鸟类。

参考资料

Asian Houbara Chlamydotis macqueenii.datazone.birdlife.org.2023-04-14

Chlamydotis macqueenii.cms.2023-04-14

波斑鸨.itis.2023-04-14

MacQueen’s bustard (Chlamydotis macqueenii) .birdplanets.2023-04-14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redlist.2023-04-1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波斑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1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15

翎颌鸨.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联合国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cms.2023-04-14

..2023-04-14